知行合一思想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
2023-03-21张胜兰
摘 要: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学生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有效认知基础知识,二是有效应用基础知识。当学生同时达到两方面要求时,便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应牢牢把握知行合一思想,认真学习课程知识。作者从理论联系实际、主题教学活动、生活实际经历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开展以知行合一思想为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行合一;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6-0082-03
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可简单归纳为思想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体而言,该思想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论,他认为应将“对事物道理的认知”与“依据道理所行的事”进行结合理解。同时,王守仁进一步阐述知行合一思想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对“知”与
“行”的关系进行了明确,并进一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基于此,教师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够对当下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引作用,使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知”与“行”的紧密关系。对此,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提高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积极践行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思想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点
(一)重视融合生活内容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感动中国人物的经历等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将其灌输给学生。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会存在两方面的学习难点,一是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二是存在实践上的难度。由此可见,教师选择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素材,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己所学知识是
“空中楼阁”的思想,对学生脚踏实地地认识知识、践行知识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现阶段学生能够理解,且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行合一思想,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1]。这样才可以达到结合生活内容理解知行合一思想的教学目的。
(二)重视调整教育方式
在落实知行合一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教育方式的调整,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对具体的实践内容有充分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调整教学方式,如使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呈现知识,采用辩论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認识知识等。教师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能够提升知识的生动性、形象性,为学生有效理解知行合一思想提供支撑。基于此,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使知识突破时空限制,达到落实知行合一思想的目的[2]。
(三)重视优化评价手段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采取的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很难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此外,单一的评价手段会导致学生产生成绩高于一切的意识,进一步弱化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意愿,这不利于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因此,在当下以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优化评价手段,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需要合理运用过程性评价方法与结果性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知识与实践并重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行合一思想,以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3]。
二、知行合一思想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道理,即学习知识不仅是为了完成考试,更重要的是用内化的知识有效指导实践活动,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有效应用[4]。基于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组织学生思考与生活实际、应用实践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意识。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为例,在学习关于“我与集体共成长”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应重点掌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道如何在共同建设美好集体中尽责,二是明白在集体生活中勇于担责的做法。对此,教师需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思考知识。
教师可以先设置第一个探究问题,即如何创建美好集体。在思考该问题时,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回答。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如谁在班级中最爱主动劳动,谁经常为班级关灯锁门,谁最爱帮助同学,谁总是帮助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能够快速思考出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建设良好集体需要我们如何做?”这一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建设美好集体的具体做法,如自主建设,自我管理;共同确定愿景和目标;共同商定集体的规则和制度内容;要有“自治”精神;要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自己的班级中,如怎样做到自主建设、自我管理,怎样做到确定共同的愿景与目标
等。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既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真实应用,又让学生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意识。
根据上述教学过程,在落实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时,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班级实际结合,作为学生思考的素材。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渗透一种思想意识,即道德与法治需要结合实际内容思考,这样才能确保知识的真实性、实践性,为学生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思想。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教学活动
在落实知行合一思想时,教师可采取设置主题教学活动的形式,这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方法。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思考主题教学活动内容与知行合一的关系。基于此,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在交流中深入认识知行合一思想[5]。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为例,在讲授“法律为我们护航”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主题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本课的内容与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及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相关。教师可以未成年为什么受到法律保护以及未成年具备哪些合法权益为主题,设置课堂教育活动,并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探究。
具体而言,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分析关于未成年的知识,二是列举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佐证自己分析的有效性。比如,在思考“为什么未成年人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时,学生列举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经过新闻报道的真实事件。在思考该问题时,学生可以从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身体素质、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思考,了解未成年人易受到伤害的原因,即身心发育不成熟,无法对遇到的事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在面对诱惑、困难时易受到伤害,这也是需要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思考未成年人应受到保护的原因,如未成年人作为国家发展的后备军,关乎国家的未来,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保护。此外,学生还应掌握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六道防线的具体内容,以及防线是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的,如警察护送学生过马路、学校组织安全演练、家长随时渗透自我保护内容、清理网络上不利于未成年的内容等。
在上述主题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积极配合,努力思考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并分析生活实际案例,这对学生理解并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思想意识。
(三)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经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联系生活实际经历的方法,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知识,还能利用知识重新思考自己的真实经历,达到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目的[6]。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例,在学习“在社会中成长”
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思考“为什么人需要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成长对人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中成长需要践行哪些社会行为?”等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思考上述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整合学生生活实际内容,或者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际经历的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完成实践性思考。比如,在学生思考“何为社会化”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具体而言,学生是从自然人的状态,逐渐长大并经历小学、初中阶段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在不断丰富、能力在不断提高、规则意识在不断加强,最终会步入社会,成为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至此,学生便理解了整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借助自己的成长历程明确了社会化的含义。
有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社会生活经历时,提及了“宅人”这一人群。教师便可以“宅人”为主题提出思考问题,即“宅人是否已经脱离了社会?”在思考过程中,
其他学生会发现,“宅人”也在与社会发生关联,包括其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以学生的实际經历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在社会中成长”的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行合一思想的认知,让学生实现自身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四)科学合理设置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方式,指出学生思考中突出的方面以及欠缺之处。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认知,用完善的认知体系指导自己实践,获得实践能力的提高[7]。所以,在设置评价体系时,教师需要综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达到以评价落实知行合一思想的目的。
比如,教师以主题教学活动的形式讲解了“法律为我们护航”这部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三个学习阶段,即主题认知、主题探究、主题总结。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及时给出准确的过程性评价。具体而言,在学生初步认识关于未成年受法律保护及合法权益这些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主题内容的重要性。如果存在个别学生不重视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并让学生表述自己不重视该主题的原因。这样,教师便可以从该学生的表述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际案例,再对该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思想的偏差,也可以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角度重新理解知识点,渗透知行合一思想。在学生探究关于未成年的保护与权益相关问题时,教师需要从主题探究是否具有深入性、所提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能否对未成年真正起到保护作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让学生认识到本次主题探究围绕知行合一展开,学会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知识点。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具体的实践情境,如怎样宣传溺水知识,避免未成年溺水问题发生,让学生尝试撰写实践方案,并对学生给出的方案进行打分、评价,考查学生对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解与运用。
在设置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融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以评价引导学生准确认知知行合一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思想与行为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知行合一为指导思想,从理论联系实际、主题教学活动、生活实际经历等方面入手,
具体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助力学生内化知行合一思想,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思想引领行为。
参考文献
杨述琴.初中道德与法治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的深度教学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
(6):64-66.
曹湘.借知行合一之水,育道法课程之花[J].科幻画报,2021(10):219-220.
李均.基于知行合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75):133-135.
石昭月.坚持育人为本 引导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22(3):48-49.
朱莹.关注生活 知行合一:以《法不可违》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8):13-14.
钱友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
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113-116.
王新祥.让道德与法治课凸显立德树人本色的路径探讨[J].华夏教师,2020(10):66-67.
作者简介:张胜兰(1987.3-),女,彝族,贵州普安人,任教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