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下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2023-03-21李莹莹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河南竞争力发展

曹 雷 李莹莹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统计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50)

“竞争力”一词,早期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后来拓展到经济社会领域,其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综合竞争力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总量跨越6 万亿元大台阶,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河南的现代化建设面临来自国内外多重因素的挑战。如何确保在全国大局中的竞争优势,最根本的还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两个确保”的必由之路。

构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河南在全国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不足,对明确新发展阶段下河南突出重围的着力点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在设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系统性。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因此,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不能漏项,又不能重复。二是坚持导向性。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引领作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导向作用。三是坚持可操作性。实用性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原则。选取指标要具有可比性,数据必须保持口径一致,确保各年度数据连贯可比,且数据方便收集,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二)指标设计和选取

结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维度入手,构建包括5 个一级指标和24 个二级指标的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除港、澳、台和西藏外的中国30 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21 年的指标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

二、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分析

(一)构建指标数据矩阵

建立初始矩阵X={Xij}m×n。其中,m 表示年份,n 表示指标,Xij表示第i 个地区第j 项指标的数值,i={1,2,…,30},j={1,2,…,24}。

(二)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消除指标量纲影响,利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为了避免求熵权时取对数的无意义,对数据进行了简单平移。

(三)计算指标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综合定权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不需要专家打分,可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影响,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因此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各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计算各省(区、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用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与权重相乘后,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各省(区、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公式如下:

式中,Fi为综合竞争力得分,Yij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wj为各指标权重。

三、河南省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2012—2021 年全国30 个省(区、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见表2)。

表2 2012—2021 年全国30 个省(区、市)综合竞争力得分

总体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得分从2012 年的0.154 分升至2021 年的0.254 分,提高0.100 分,年均增长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 个百分点;居全国位次由第16 位波动升至第14 位,前移2 位,与排在首位的北京差距不断缩小,由2012 年的0.575 分缩小至2021 年的0.442 分。

(一)科技创新稳步提升,但研发能力仍需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战略,不断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相继成立,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揭牌运行,大国重器上有了更多河南元素。河南创新发展竞争力得分由2012年的0.027 分增加到2021 年的0.053 分,提高0.026分,居全国位次由第15 位上升至第13 位,前移2 位。但是与全国先进省(区、市)相比,河南创新实力和研发能力偏弱,仍然是制约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大短板。

一是研发投入与经济大省地位不匹配。2021 年,河南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18.84亿元,但规模不及华为(1317 亿元)一家公司,也低于GDP 排名靠后的四川、湖北等省份;研发投入强度1.73%,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9%,分别低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4.80 个、2.48 个、1.93 个、1.49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 位。二是创新活力不强。目前,河南仅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备案众创空间103家,不仅远低于广东(440 家)、江苏(437 家)、山东(320 家)、浙江(248 家)等经济大省,也低于湖北(144家)、河北(144 家)、陕西(121 家)、四川(113 家)等中西部省份。三是创新成果偏少,技术市场交易发展滞后。2021 年,河南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636 项,但不足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的1/5,居全国第12 位;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608.89 亿元,仅相当于北京的8.7%、广东的14.2%、江苏的20.2%,居全国第16 位。四是创新人才短缺,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在豫全职“两院院士”仅24 名,远低于江苏(102 名)、湖北(80名)、陕西(66 名)、浙江(55 名)、安徽(38 名)、湖南(35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数量仅占全国的0.03%。

(二)协调发展有所增强,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但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6.45%,城乡居民收入比、消费比分别缩小至2.12、1.65。河南协调发展竞争力得分由2012 年的0.022 分增加到2021 年的0.033 分,提高0.011 分,居全国位次由第26 位升至第20 位,前移6 位。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在协调发展方面差距较为明显。

一是产业结构不优,尤其是服务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021 年河南第三产业占比为49.1%,较2012 年上升13.4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2 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北京、上海、海南、天津32.6 个、24.2个、12.4 个、12.2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4 位。现代服务业以及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21 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2%,分别低于上海、北京、天津、广东32.86 个、31.03 个、28.40个、18.18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6 位。三是居民收支水平偏低。2021 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3%,仅相当于上海、北京的1/3 左右,居全国第24 位;职工平均工资仅为北京、上海的40%左右,长期居全国末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6.3%,仅相当于上海、北京的40%左右,居全国第26 位。

(三)绿色发展持续推进,但美丽河南建设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持之以恒抓好污染防治,切实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单位GDP 能耗累计下降37.2%,超额完成节能降耗目标,PM2.5、PM10 年均浓度大幅下降,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河南绿色发展竞争力得分由2012 年的0.041 分增加到2021 年的0.049 分,提高0.008 分,居全国位次却由第14 位降至第20 位。反映出河南绿色发展竞争力发展水平滞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重道远。

一是产业和工业结构偏重。尽管近年来河南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但产业结构偏重的总体格局尚未改变。疫情冲击和俄乌冲突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强化了河南产业结构偏重问题。2021 年全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1%,能耗占比却接近九成。二是能源消费高碳高耗能特征明显。近年来河南通过采取电代煤、气代煤、扩大引入省外清洁能源等措施,2021 年煤炭消费占比较2012 年下降16.7 个百分点,但仍高达63.3%,高于全国7.3 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比却低于全国4.5 个百分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三是绿色生活理念和环境治理能力脆弱。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尚未形成自觉,环境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加上河南地势西高东低、三面环山,污染物扩散条件差,易引发中重度污染天气。2021 年,河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4 个百分点;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个城市中河南占据5 席,环境治理压力较大。

(四)开放成为河南亮丽名片,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仍需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加快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四路协同”开放通道,开放型经济量质齐升,货物进出口总额增加到2021 年的8208 亿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2.1%;在豫世界500 强企业达到198 家,中国500 强企业达到175 家。河南开放发展竞争力得分由2012 年的0.035 分增加到2021 年的0.077 分,提高0.042 分,居全国位次由第12 位升至第10 位,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实现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内陆开放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与全国多个省(区、市)相比,河南外贸实力依然偏弱,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仍需进一步强化。

一是外贸实力偏弱,经济外向度偏低。2021 年河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仅相当于广东的9.9%,不足江苏、浙江的20%,居全国第10 位;外贸依存度为13.9%,低于全国20.3 个百分点,分别低于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80.1 个、61.7 个、52.6 个、42.5 个、30.9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 位。二是外贸结构有待优化。河南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高,一般贸易不足。2021年一般贸易仅占进出口总额的33.5%,低于加工贸易28.4 个百分点,且进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手机及其零部件,对手机的依赖度高,结构平衡度相对较差。三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偏少。2021 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仅103.07 亿美元,仅相当于广东的5.6%、上海的10.6%、江苏的15.9%,居全国第13 位;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数484 家,仅相当于广东、江苏的5%左右,居全国第15 位。

(五)人民福祉不断增进,但共享发展根基仍需筑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口大省民生持续改善,5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18.6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为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做出了河南贡献。河南共享发展竞争力得分由2012 年的0.030 分增加到2021 年的0.041 分,提高0.011 分,居全国位次由第23 位升至第21 位,前移2 位。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南共享发展根基不牢,实现共同富裕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一是人均GDP 长期偏低。2021 年河南人均GDP仅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30%左右、江苏的40%左右、福建和浙江的50%左右,居全国第22 位。二是医疗卫生资源短缺。2021 年河南每万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药师(士)数分别为30.1 人、33.2人、3.3 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71.7 张,分别低于黑龙江、湖南、四川11.7 张、8.7 张、7.4 张,居全国第12 位;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76.5 人,仅相当于北京的58.0%,陕西、吉林、上海的80%左右,居全国第24 位。三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2021 年末,河南共有本科高校56 所,少于广东的67 所、山东的70 所、江苏的78 所;本科高校占全省高校比重仅为33.7%,低于全国7.4 个百分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河南仅有2 所双一流大学,4个双一流学科,居全国第17 位,河南学生考大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四是公共文化发展滞后。虽然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文化资源转化、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滞后。如2021 年河南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为0.42 册,仅为上海的1/10 左右,相当于天津、浙江、北京的1/4 左右,居全国末位。

四、新发展理念下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当前,河南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躬身入局,主动对标对表其他经济大省,以抢先一步“吃螃蟹”的勇气和魄力,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努力向好的学、向强的比、向高的攀,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一)以创新驱动之“强”激发现代化建设之动能

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不竭源泉,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一是深化制度创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着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对关键领域产业的超前部署,强化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二是深化创新高地建设。抢抓国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科技平台落地河南。学习借鉴浙江之江实验室、江苏紫金山实验室等先进经验,大力推进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等省实验室建设。强化财政资金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彰显国家使命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三是深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河南、面向国内外,紧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目标,抓引进、重培育、聚合力,打造战略科学家领航、科技领军人才引航、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护航的战略人才“航母舰队”,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聚焦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让河南成为人才创业优选地。四是深化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院所做题”科研攻关模式,持续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新布局和创新生态,提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引领力。

(二)以协调发展之“优”护航现代化建设之通畅

协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一是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打造现代化郑州都市圈,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加快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让农业转移人口既能“留得下”、更能“过得好”。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着眼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目标,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重点行业为抓手,推动河南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加快锻造新兴产业优势长板,多措并举补足基础领域短板,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配套半径,支持产业链上的企业向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终端产品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以“延链”助力产业体系实现更大价值。维护关键技术、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等产业链安全,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转变,以“强链”助力产业体系实现更高价值创造。

(三)以绿色发展之“效”厚植现代化建设之底色

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是加快产业转型调整。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效益低下落后产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碳排放;调整优化河南能源消费偏煤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优化河南能源消费结构。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把“生态红线”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探索构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评指标体系,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调整优化排污权、碳汇交易、建设用地等指标分配机制,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体系改革,减少“市场寻租”行为。支持技术创新,破解绿色发展技术难题,为建设美丽河南厚植绿色。三是做好文明理念宣传。树牢共同建设美丽河南的全民行动观,坚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信念,自觉去除陋习、抵制污染、简约适度、绿色生活、低碳生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绿色消费与绿色生活之路,构筑高质量发展绿色谱系,用绿色发展理念挖掘生态“好钱景”,不断延展“生态+”效益,让河南现代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四)以对外开放之“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之势能

河南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开放,未来现代化河南建设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一是高水平推进制度型开放。抓住用好国际经贸规则调整、重塑契机,深度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主动构建于河南有利的多边和双边规则体系。抢抓RCEP战略机遇,打造河南经贸合作先行区,加快复制推广全国自贸区创新成果,让更多的创新红利惠及全省各地,形成“1+N”的全省自贸创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大力营造高水平开放环境,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是高水平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立足河南区位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要区域。发挥河南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内需规模等比较优势,大力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新空间,全方位、立体化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通关合作,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化,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化。三是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以打造河南自贸区2.0版、争创郑州航空港自贸新片区、整合优化郑欧班列、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核心抓手,推动各级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推动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深化拓展“四路协同”,持续推进与京浙苏沪、粤港澳等地战略合作,做大做强枢纽经济、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河南企业和产品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强省。

(五)以民生福祉之“实”筑牢现代化建设之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完善就业政策,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适配性。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支持引导各种灵活就业形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二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医疗、住房、就业、教育、养老等保障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发展差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现状,大力发展银发事业和银发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三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发展更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探索建立全国优质高校与河南高校结对帮扶机制,开展院校共建共享、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合作、师资培养、学生联合培养等活动,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启动河南“双一流”创建工程,早日建成一批高水平大学,实现广大河南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大学的夙愿,推动河南高等教育迈向大而强、大而优。

猜你喜欢

河南竞争力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