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挥基层党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23-03-21撰文吴勇宋玥李金男
撰文/吴勇 宋玥 李金男
基层党校是传播贯彻党和国家意志、塑造主流意识形态、推进国家治理在基层实践,协调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组织实施基层社会动员、形成增进基层社会凝聚,引导培育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基层党员干部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基层党校的一切课程都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发挥基层党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基层党校履行职能与任务的核心内容
基层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高素质专业化基层干部队伍”[1]的主渠道,肩负着学习、宣传、研究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的任务。基层党校的工作重心是开展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同时开展能力教育和知识教育。课程是基层党校开展教育的核心载体。基层党校的一切课程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符合基层需要的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从这一意义上讲,统筹建设基层党校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切实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基层党校不断深化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抓手,是基层党校坚守主业主课的内在要求,是基层党校履行职能与任务的使命所在。
(二)健全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2]基层党校教育对象包括基层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实施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校是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拥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优势、理论优势和师资优势。加强基层党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健全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是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基层党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发基层党员干部人力资源、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基层党校通过统筹发挥课程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有利于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巩固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有利于培育基层群众的公民意识、塑造公民品格,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增强和引导基层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全面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
二、制约基层党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及原因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
思政课在基层党校被“矮化”和“窄化”。基层党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没有充分尊重党校课题体系和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融合构建的内在逻辑,存在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建立起完备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之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界限不清晰、权重不明确,课程计划散发性、随意性较大。二是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课程标准,课程与课程的边界模糊,课题同质化、重复化较多;同题课程的内容结构没有建立相对统一标准,课标差异化、分散化明显;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不紧密,课程体系阶序性较弱。三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课题体系评价标准,课程质量验收标准不一、要求各异。
(二)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有待提升
当前,基层党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重在宣传和灌输,缺少阐释和阐发,其思想性和理论性不深刻。一是课程解疑释惑、疏导心灵的作用还不明显,思想引导价值发挥不充分。二是课程学理性不强,阐释理论与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还不明显,理论引导价值发挥不充分。
(三)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一是缺乏温度。基层党校依然存在以“政治说教”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善于运用情感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不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等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课堂相对沉闷、缺乏温度和感情,沦为一门“冷课”。二是缺乏营养。基层党校课程依然存在用思想讲思想、就理论讲理论、用文件解释文件,课程输出的思想说教、空洞理论、政策条文,对于学员而言没有更高的“营养”,对学员社会实践不能进行更好的指导,沦为一门“虚课”。三是缺乏关照。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3]要求,基层党校课程必须围绕学员工作需要开展,做到学员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一方面,基层党校教师自身社会阅历不深、公共管理经验缺失、社会调研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与基层党员干部需要之间不够匹配;另一方面,基层党校师资不足,较大部分课程由外聘教师担任,而后者授课时没有充分关照基层实际、基层党员干部实际,针对性明显不够,使得基层党校思政课沦为一门“偏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制约基层党校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以上问题,既有主观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条件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个人方面原因,也有基层党委层面、党校系统层面和基层党校自身层面原因。基层党委是否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支持保障思政课实施;党校系统是否统筹发展,构建上下一盘棋、一套体系、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格局;基层党校是否坚持教学改革创新,坚持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影响着基层党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着力发挥基层党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路径
(一)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创新,发挥全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
基层党校要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创新,发挥全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基层干部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理解发挥基层党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站在全社会育人的大链条上建设基层党校课程体系,规划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党校系统上下贯通的基层党校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基层干部特点、成长规律、现实需求的课程内容。基层党校课程体系建设要具有“大思政课”思维,并且兼具基层特点,突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基层实践、用党性教育规范基层干部行为、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基层党校要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造性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和信息技术新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在教育系统如火如荼开展的“课程思政”就是一个典型,值得基层党校学习借鉴,假以应用。基层党校课程思政是要求基层党校全部课程在遵循“以学术讲政治”的基础上,发掘课程的思政教育潜质,促进整体性的课程育人功能;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显性思政教育者”和“隐性思政教育者”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基层党校各项工作,融入基层党校各个方面;用好理论教育、实践教育、自我教育、典型教育和激励教育方法,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发挥基层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基层党校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党校教师姓党。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定的政治信仰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基层党校教师必须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孜孜以求的热情,先学一步、深学一步,永远走在明道、信道、传道的前列。必须保持党性锻炼常态化,争做模范教师,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员。
2.加强业务能力培养。基层党校教师必须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回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够讲清楚道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文化的传承发扬,讲清楚历史背后的规律,增强思政课的厚重感、真实感,提高课程说服力、信服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应用与创新,是基层党校教师重要的基本功。基层党校教师必须在自己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教学问题、学员反馈等情况,不断创新授课的方式方法。
3.加强基层情怀涵养。基层党校教师必须要有懂基层、爱基层、为基层的深厚情怀,自觉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围绕基层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服务于基层实践。思政课是基层党校教师联系基层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纽带。只有深怀懂基层、爱基层、为基层的感情,才能主动研究基层、研究基层干部成长规律,深入基层调研,备好理论课,讲好理论课。基层党校课程,必须结合基层实际,体现基层党委意志,展现基层特色,讲好基层故事,凝聚基层人心,服务基层治理,把党和政府的意志贯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5]要发挥基层党校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加强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符合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基层党校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师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办法,把好基层党校教师“入口关”、“考核关”、“发展关”。二是要建立基层党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师资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再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基层实践锻炼。三是要加大基层党校同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的力度,畅通人才双向交流渠道,破解“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6]的难题。四是基层党委和基层党校要树立“在党校所有资源中,优秀教师和优秀人才是最急需的资源”[7]的理念,尊重基层党校教师主体地位,主动为其服务,营造风清气正、安心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时代感和实效性
1.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不断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以及亲和力、时代感和实效性
基层党校课程要坚持“内容为王”,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基层党员干部,用真理的力量吸引基层党员干部,用基层的事例感染基层党员干部。一是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一切课程的思想源泉。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回应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现实关切,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严谨的学理分析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打造用学术讲政治的样板课程。三是坚持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滋润课程,关照基层党员干部成长规律和思想实际,突出解决学员思想困惑、理论困惑、工作困惑,以提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员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把政治要求、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担当作为灌输到学员的头脑和心田。四是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充实以提高发展经济、改革创新、依法办事、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等能力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五是坚持用学员身边的事例阐释理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基层党委和基层党校应当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全面掌握基层面貌,例如,让基层党校教师参与党委和政府的集体学习、工作部署等,选派教师到其他部门挂职锻炼,到农村、社区实践锻炼。六是坚持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度”,基层党校思政课既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又要中聚“人气”。上接“天线”,要求课程内容传播好党的重大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及蕴含其中的精髓要义和深刻内涵;下接“地气”,则要求联系基层、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搞清楚问题、查找到症结、总结出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天线”和“地气”结合起来,转化成破解基层党员干部面临问题的对策、摆脱困境的路径,赢得学员的“人气”。
2.创新课程载体方法,不断增强课程亲和力、时代感和实效性
思政课通过语言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传播载体等多种形式开展。语言载体是课程最基本的载体。讲好基层党校课程,既要善于用政治话语,也要善于用学术话语,更要善于把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转化成最新的话语、基层干部熟悉的话语。基层党校教师习惯于坐着讲课,而站着讲、转着讲、走到学员中间讲,更能发挥语言的效力。活动载体是思政课最生动的载体。基层党校必须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学员的体验感。管理载体是思政课最基本的载体。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激发学员自我管理热情,实现自我教育的功效。文化载体是思政课最具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的载体。基层党校要积极利用基层各类文化资源,特别是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充分利用文化产品,比如展览、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强化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是思政课的重要载体。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兴传媒载体,对基层党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挑战。基层党校思政课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尝试采用慕课、微课等新的授课方式,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基层党校思政课在守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当积极采用互动式、专题式、实践性教学等新方法,积极开发案例课程、现场教学课程等,发挥教师主导、学员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