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回首 人才特区建设引领“滨城”发展
2023-03-21撰文中共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
撰文/中共滨海新区区委组织部
2022年,滨海新区紧紧围绕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创新立区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支持创新主体站在引才用才的“C 位”上,打出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组合拳”, 精准提升人才“引育用留”质效,以高水平人才特区建设引领“滨城”高质量发展。目前,滨海新区集聚海内外人才总量超85 万人,引育领军人才1213 人,各类优秀人才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以创为首,开放“引才”
人才涌向哪里,哪里就充满活力和希望。滨海新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区时的殷殷嘱托,坚持发展战略之“立”、创新人才之“立”、创新体系之“立”、创新环境之“立”,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破解人才治理结构碎片化、服务分割化、资源不集成的难题。
制定出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优化人才梯次引育机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引育、使用、评价、激励、支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向创新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升级出台《新区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重磅发布《落实支持“滨城”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工作方案》,以更加积极、开放、灵活、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让人才创新有平台、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价值有回报。
以融为要,载体“育才”
人才为什么来、为什么扎根、为什么聚集,关键是要有适宜人才发展的生态。2022年,新区相继成立海洋装备、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租赁等18 个产业(人才)联盟,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00 余人。新区区委、区政府聚焦重点产业链布局统筹支持联盟建设,不断固盟、扩盟、同盟、优盟、强盟,“链+盟”的运行模式集成相关产业链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学会协会、金融机构等广泛参与、共同发力,共集聚1807 家成员单位,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151 家,世界500 强企业89 家,全覆盖12 条重点产业链,促成产业链合作项目近3000 个、涉及资金额超1500 亿元。
通过持续迭代,产业(人才)联盟实现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技术链、金融链“五链”深度融合,政产学研金用服“七要素”高效联动,不仅成为协同创新的聚能环、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也成为产教融合的承载体。探索出人才共育定制培养、共建学院合办项目、技术创新联合攻关、供需对接资源共享四种模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联盟企业与全国50 余家高校院所达成了100 余项合作,超过85%为产业学院、课程开发、技能培训、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产学研项目,实现产教良性互动、产才共生共融,产业集群逐步向产业创新共同体升级。
以绩为标,精准“用才”
“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通过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建立更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机制。
新区把充分授权作为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基础,打造“政府向用人主体放权、用人主体为人才松绑”的两级治理模式,把对产业人才的定义和支持权限授权用人主体,按照人才集聚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等维度,遴选重点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研发平台等创新型用人主体作为重点人才引育支持单位,赋予其自主认定青年人才,以及推荐认定重点人才、领军人才的权力,将新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均纳入认定范围,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在2022年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评审中,把评价权交给产业一线,从各开发区到产业(人才)联盟、主题园区再到创新主体逐级授权,让离人才最近、最了解人才的用人主体当主角,提出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意见,区委人才办对推荐的申报人选“照单全收”,着重评审申报人选对产业发展的创新价值、实际贡献、业绩和科研成果。
人才为本,环境“留才”
人才引来了,能否留住至关重要。让人才在这里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始终是滨海新区人才工作的追求。2022年,滨海新区坚持在激发活力上做增量、在人才后顾之忧上做减量,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生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最优环境。
围绕“活”字,新区用活人才管理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破除管理体制僵化、人才激励弱化、成果转化乏力的机制障碍。突出创新激励,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种麦子的人有好面吃”,鼓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围绕“优”字,新区做优人才发展服务保障机制,构建便捷高效、开放包容、尽己所能的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服务内容增量扩面,升级出台了“‘滨城’人才服务证”制度。目前,人才服务证已拓展超过90 项,仅购房、购车就为人才节省了150 余万元,人才获得感、体验感、归属感明显提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