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流域生态修复的困境与对策*

2023-03-21姚艳妹张颖申新山刘芮汐

区域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林田湖流域生态

姚艳妹,张颖,申新山,刘芮汐

1.衡水学院;2.河北省湿地生态与保护重点实验室;3.北京华夏绿洲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生态修复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时至今日,生态修复工作在全球仍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工作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2012年以来,我国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要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破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流域生态修复促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流域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内涵及渊源

(一)生态修复

在20世纪初,在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性利用方面,之后又开展了一些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修复的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目前,生态修复工作仍处在快速发展期,虽然生态修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我国学者包括焦居仁、杨爱民及曹宇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揭示了生态修复概念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生态修复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生态修复是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控能力或者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污染的或破坏了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的状态;(2)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系统污染、破坏或退化程度,遵循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不采取或采取合适的人为干预措施;(3)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在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4)生态修复强调了自然-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二)流域生态修复

流域是指由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或汇水区,是水文学最重要的地理单元,同时也是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最适宜单元。流域生态修复,就是指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系统修复。

我国在十八大之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强调运用系统工程的思路去抓生态建设。以流域为单元实施整体修复,实现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是系统观与生命观的完美契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长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为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指引了方向。用流域系统修复、跨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和流域系统调控的思想,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治理起源于15世纪奥地利进行的荒溪治理。我国的小流域治理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3年,北京市提出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思路,2007年水利部在全国开展试点工程建设,自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全国各地进入大规模的实践应用。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中国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治理的特色,其致力于经济发展和水土保护相协调的目的,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其实践和经验为我国新时代以流域为单元,对大江大河以及大区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样本,折射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理念。

二、流域生态修复面临的困境

流域生态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为人类提供了净化空气、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持、物质产品供给以及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流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或者相互增益的关系,如果采取不合理的选择利用,导致某一资源的衰竭,那么流域上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其他生态功能也随之下降或丧失。

(一)流域生态修复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流域生态修复的实施,所面临最迫切的难题,是如何处理行政区与整个保护区域之间的关系,目前,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管理体系都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流域生态治理模式仍然存在“碎片化”问题。在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地域之间治理机制衔接不畅、行政部门管理责任不清以及编制保护方案和治理方案的各专业领域难以相互协作等问题,致使一些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难以实现统筹,行政区划边界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和矛盾高发区。在流域生态修复时忽视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生态修复治理方案的拟定和实施由不同的管理部门承担,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较少,长此以往,很有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破坏。在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时,各个子项目关联性不足,系统性不够;流域内各辖区内部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用地手续、环境影响评价、规划方案批复、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办理也没有规范化的标准,手续需要到各个不同部门办理,严重影响整体性和系统性修复的进程。

(二)流域内部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由于流域内部生态资源分布不均衡,流域内不同地区由不同行政区划管辖,很容易引起不同行政区之间因资源分配不均产生矛盾而造成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继而引起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我国大流域的上游地区大部分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经济开发受到限制乃至禁止。他们为保护环境牺牲了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机会,逐渐演变成为经济落后、甚至是扶贫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多的制约。生态功能区的人们长期守护着“绿水青山”,不断为下游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自己却生活贫困,得不到应有补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加剧,当地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将日渐消退,甚至为维持生计出现林草地复垦、矿山开采等问题。

(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缺乏科学性,过于强调人为干预

目前生态修复实践仍滞后于理念,由于对“保护优先、自然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理念理解不深,保护修复仍以工程措施为主,工程实践中执行力不够,监管不到位;搞不清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没有相关知识储备,对生态问题识别不准确。为最大化利用流域内的自然资源,在工程建设时,盲目的上工程,造成植被群落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来形成的表土层损毁严重;由于不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反而分割了生物的活动空间,阻断了生物之间的联系,导致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大降低。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时,工程过于人工化,过度修复问题突出;还有地区沿用传统工程建设思维,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和大型施工机械;有的地区技术方法针对性不强,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技术和模式。

三、高质量发展阶段下流域生态修复对策

(一)完善流域整体管理体系,系统修复流域生态环境

流域生态修复必须打通跨行政区界限,创新协作治理方式,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从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统筹推进,系统治理。一是构建真正能够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治理体制,如设立横跨各级政府、权威性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治理委员会或管理局”,或者组建由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流域生态修复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流域或整个跨行政区域的生态保护工作。二是依据系统治理的要求,制定包括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内的多规合一的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为流域治理提供整体技术方案。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专业团队统筹推进,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项目实施。

(二)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实现流域充分、均衡发展

用系统调控的思想,将流域作为整体,在确定流域的生产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布局,有利于实现流域充分、均衡发展。一是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提升资源价值以及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等方面开展综合性保护和治理。二是要与区域的重点问题或关键问题的精准保护紧密结合,识别出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核心区域以及生态系统治理修复最迫切的区域。三是坚持走绿色均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流域内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色,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四是基于生态资源禀赋及生态系统服务,分析评价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及价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GEP)实现路径;将GEP和GDP同时核算。五是积极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在分析评价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及价值核算的基础上,建立流域内不同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分担治理成本,并且用市场化、多元化手段实现生态保护补偿,解决由于财政资金不足而无法实现政府补偿的问题,协调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搭建流域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能力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卫星定位系统等更加前沿的科技手段探索“互联网+流域”相关功能,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实时监控、综合评价以及快速应对和预测预警能力,并以流域为单元建设起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并且这些信息也能够被相关治理部门所共享。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破坏及污染预测模型研发,提升环境污染风险的预警监测和分析评价能力。通过智慧流域建设赋能传统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提升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防治水平。

(四)重视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促流域高质量发展

流域生态修复涵盖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矿山、土地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只有在明确流域各系统自身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其过程的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才能针对不同类型区科学制定生态修复目标,合理配置各项措施的比例,探索高质高效的修复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少一些人为工程干预。为此,需持续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研究,加速关键技术和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以科技创新为生态修复提质,从而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要以生态学、地理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推进流域生态修复理论研究。重点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重构理论、生态系统退化机理、河湖污染及其驱动机制、生态修复措施固碳机制与碳汇效应以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提升与转化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方面,以相关基础学科技术创新和集成为手段,促进流域生态修复技术更新迭代与新产品研发。聚焦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与高效利用模式、河湖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技术、农业节水与高效利用技术、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拦截技术、典型生境营建技术以及抗逆林草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等修复技术。

四、结语

充分认识流域生态修复面临的严峻挑战,建立起一个长久稳定的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多专业协作的生态修复工作模式,针对性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系统修复是破解传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难题,遏制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有利于促进流域生态修复与产业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林田湖流域生态
压油沟小流域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沙颍河流域管理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