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四点体会

2023-03-21曾润民

传播力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丽江党报稿件

◎曾润民

(丽江日报社,云南 丽江 674199)

互联网在媒体领域催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行业进入到了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生产者。然而在全媒体时代,变的是新闻传播载体、方式和渠道,不变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和宗旨。

作为一名地方党报的记者、编辑,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就如何做好采编工作谈四点体会。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记者是社会史的记录者,他们“记”的是社会真实,“录”的是生活的真相。真实,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报道要确有其事,有根有据。人物、地点、时间、数字、细节、背景材料等,都要准确无误。讲真话、不说假话,才能保证党的新闻舆论的公信力。记者不能弄虚作假、移花接木,或将“旧闻”当新闻,或将单位的简报、总结等材料直接作为自已的采访稿,甚至编造成现场新闻稿。

一位朋友曾告诉笔者,她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一位媒体记者打电话让她提供一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材料传给该记者后说是根据材料就可以写稿,不用再面对面采访了。稿子写好后,该记者也没有给她看稿子征求意见就直接发稿了。当她看到见报后的稿子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说,照着提供的材料写也就算了,但是却编造了一些现场感很强的文字和故事,一些文字表述不符合事实甚至夸大了。亲人和朋友看了报道后对她说:“稿子写的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你,太不真实了。没想到你是这样虚伪的人。”

去年,笔者在采访丽江第一位盲人按摩师唐丽时,她向我讲述她的经历时,我发现她讲述的部分内容与多年前一媒体上刊登的报道有出入,于是向她求证真实性。她告诉我,当时来采访的记者只是和她交流了一会儿,也没有深入采访,回去后就发了篇报道。“我是在昆明市盲哑学校学的按摩,却写成了我远赴洛阳学习按摩。甚至还杜撰了我和爱人在洛阳读书时相知相爱的故事。可能认为反正我也看不见,于是就随意写。”唐丽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当我写好关于她的人物通讯稿子后专门去她家里,给她读稿子,在征求她的修改意见后才发稿见报。

作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实实在在,不能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对此,笔者深有体会。2020年12月底,丽江市林业部门组织媒体采访野生动物放归自然活动,有家电视媒体记者为了抢发新闻,采访一结束就抢先发了抖音,画面中的有些动物不是当天放归的野生动物,是关养的动物,还有放归野生动物的数据和主办方所提供的不一致。笔者和另外一家随同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看到后,及时与主办方联系确认,主办方说,确实是报道错了,也要求该电视媒体更改错误,但对方答复无法更改。主办方很是为难,同一个活动,几家媒体报道的数字如果不一样将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于是最终无奈做出决定,让还没发新闻的其他媒体统一用已发的错误数据。

其实在采写报道中,错误难免会有,但要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及时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在一些记者眼中,错个数字关系不大。如果这样马虎、没有责任感的工作作风不彻底改变,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媒体的公信力。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真实永远都是第一位的,速度是第二位的。真实的报道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得到受众的认可,一旦失去了真实准确,发得再快也有害无益。尤其是作为地方党报,在重大、敏感、复杂的问题上,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快抢发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否则必然会出错,而是要自觉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和责任感。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这句话道出了新闻真实与求真务实作风的密切联系。作为地方党报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品才可能感动人、影响人、鼓舞人。

二、语言准确简洁生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内容是用语言表达的,文化品位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的。新闻所反映的是活生生的、变幻无穷的世界,要想吸引更多的读者,必须使语言准确、简洁、生动。

在丽江,一些旅游景点和店铺曾经为吸引游客顾客,故作惊人之语,如“艳遇之都”“最美景区”等。2016年9月11日,“丽江热线小薇”报道新兵入伍的标题为《为实现梦想,丽江这90 名小鲜肉奔向远方》。将应征新兵比喻为“小鲜肉”欠妥,因为新兵中也有女性。众所周知,“小鲜肉”特指某些妇女眼中俊俏的男青年。2016年10月22日,丽江某网络媒体报道:“明天下午,进入决赛的这两支足球队将争夺冠亚军。”亚军不必“争夺”,“争夺”的是冠军,故应删去“亚”字。“这所学校校舍基本全部倒塌。”“基本”与“全部”矛盾,这里大概是“几乎全部倒塌”的意思。“截止”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截至”不强调事情的结束,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点上的时态,将来可能还要继续下去,还将有进展,这两个词不宜错用。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科学知识的严密性,都要求语言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遣词造句要恰如其分,规范得体。

文章简洁是快节奏现实生活的需求。简洁既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又可以节省版面,使采编在有限的版面内尽可能多地向受众提供信息。如毛泽东主席在渡江战役即将胜利时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连标点符号在内不足200 字,却将五个W 交待得清清楚楚,无一句多余的话。“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景区”,因“滇”就是云南的简称,故应删除“云南”二字。“含苞欲放的蓓蕾”用语不简洁,因为“蓓蕾”本来就是含苞欲放的花。“对生存教育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与“持之以恒”近义,可删去“持之以恒”。“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难道可以有“必要的浪费”吗? 句中“不必要”可以删除,“避免浪费”就行了。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博客的普及,纸媒已面临着大量读者流失的严峻挑战,如果 “长风”不改,那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读者。从这个角度讲,力刹“长风”,挤干“水分”,倡导写“豆腐干”式的短文。“删繁就简三秋树。”这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关于写文章的一句诗,意思是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芜杂,而应删繁就简,像“三秋树”那样主干突出,言简意赅。写文章是这样,写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

新闻语言是否具有生动性,取决于新闻事实的本身。只有当作者在采访时深入感受、细致观察,有深厚感情融入,才会把新闻生动地表述出来。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强烈地表现出某种“真善美”的感情,能以情感打动人的新闻往往生动。二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情节,往往会使新闻生动。三是有跌宕起伏的过程。俗话说:“文如看山不喜平”,过程跌宕起伏,产生了悬念,就能使读者有期待。生动形象,声情并茂,情趣盎然,这决不是文学语言的“专利”,新闻语言亦应如此。正如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一篇文章缺乏文采,也很难流传。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新闻语言的生动性。

另外,要给新闻作品取一个形象生动、富有灵气和诗意、耐人寻味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吸引读者关注,帮助读者选择新闻信息,引导读者阅读与理解新闻的主旨。俗话说“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刊、网站,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大多取决于标题。标题既要提纲挈领,又要凝聚文意。要用精辟的词句对新闻主旨和内容进行富有特色的浓缩与概括;要能使受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记者和编辑在制作标题时,要从受众希望知道什么的角度,去寻找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闪光点”,这一“闪光点” 就是制作标题的切入点。同时,在制作标题时,还要善于使用形象思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等,使标题形象、生动,富有灵气和诗意,耐人寻味,使读者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

三、精益求精“做嫁衣”

作为地方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大多数人身兼采写和编辑工作,笔者所在的丽江日报社也是如此。

编辑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脑力劳动,将作者的作品锦上添花后奉献给读者。编辑的第一个角色是“为她人做嫁衣裳”的“裁缝”,即编辑要对稿件的内容材料、结构层次、语言文字等进行修改剪裁。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还应是一名杂家通才。编辑要真诚地对待作者,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尊重作者的著作权,不能掠人之美。编辑要能识别良莠,能帮助作者修改完善稿件。编辑过程也是一个创作过程,一篇稿件的刊用,其间注入了编辑创造性的劳动。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成功,是作者和编辑合作的成果,但往往是作者成名于聚光灯下,而编辑却都辛勤工作、默默坚守在幕后。如前几年,某篇报告中有“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 000美元以上”一句,我报编辑删去与“超过”意思相近的“以上”。丽江日报区县新闻办记者报道永胜县部分乡镇突遭风雹袭击,在谈到因灾造成的损失时称: “据永胜县调查统计,损失某某万元”,编辑在“调查”前加上“初步”,在经济损失金额前加“约”,改成“据永胜县初步调查统计,损失约某某万元”,使这句话增强了准确性。

编辑的第二个角色是漫山遍野搜寻“猎物”的“猎手”。编辑在大量的稿件中搜寻,其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影响着选择取向。编辑选稿,要重视作者名气对报刊的吸引力,要与名家约稿,但又不能因为是名人、熟人而降低标准用稿,稿件取舍要出以公心。要具备发现和扶持有发展潜力通讯员的慧眼,不少编辑使名不见经传的传通讯员的稿件成为流传久远的作品。编辑选择最有价值的文稿,经过加工向社会传播,能影响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编辑的第三个角色是“枪毙”不宜发表稿件的“枪手”。编辑要多留点神,一要能识别发表后负作用大的新闻或不实的新闻。二要能识别将彼地(或过去)发生的事当作此地(或现在)发生的事的移花接木式的“新闻”。丽江日报的新媒体曾经把外地下暴雨导致地下商场进水的网络图片不经核实,说是丽江地下商场因暴雨进水,造成了不良影响。三要杜绝一般稿件在同一媒体的重稿现象。丽江日报社办有一报两刊,有个别发表欲强的作者,曾将同一篇一般稿件同时向一报两刊投稿,编辑因为责任心不强,导致曾经数次发生过一周之内重稿的情况。

四、主动转型升级融合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迅速崛起,作为传统媒体的地方党报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融合发展是媒体自身的需要、发展的必然。从整体来说,关系着媒体能否占领互联网舆论主阵地;对个体而言,关系到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在新形势下,面对挑战,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要认清传媒业面临的深刻变化,增强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使命感,把握主动权,加快推进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完成全媒体转型,做大做强,走出一条新媒体时代地方党报的转型升级之路,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信息技术的进步,无疑给时效性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要求地方党报的新闻工作者除了政治、思想、作风、业务等的要求外,还要熟练掌握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摄像机、无人机等的操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先进的理念,掌握先进的通信技术,将传统媒体的“稳”与“准”与新兴媒体的“快”与“活”相结合,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和传播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成为会打融媒体传播“组合拳”的“多栖”人才,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已不再是传统的新闻挖掘与采编,而是更深层次的深加工,并将其价值及质量的提高作为新的发展方向。笔者所在的丽江日报社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危”中求“机”,发挥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以及信息资源的优势,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用新媒体的形式承载党报的内容,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达党报和群众的声音。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已从原来的只能发布数字报的单一网站改造升级为综合性新闻网站。丽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粉丝达4.7 万,去年发布4 000 多条稿件,影响力日益提升;丽江日报社官方微博粉丝达17.5 万,去年发布稿件2 000 多条,阅读量破百万的稿件近30 条;“丽江日报”APP去年发稿8 000 条以上;丽江日报抖音号现有粉丝量142 万,综合发稿3 800 多条,总获赞数突破4 000 万,单条阅读量千万以上5 条,百万以上200 多条,总阅读量超30 亿人次,粉丝量在云南省日报类排名第二,丽江官方媒体号排名第一;丽江日报快手号现有粉丝81 万,共发3 000 多条微视频,总获赞数1 700 多万。

随着媒体融合的趋势进一步扩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呈现出一种取长补短的和谐发展态势,传统媒体发挥其严肃、公信力强的特点,新媒体则发挥迅速及时、随时随地的特点,提升了新闻舆论的影响力。

“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所从事的采编工作,就如何做好新时代记录者和见证者的四点较深的体会。作为党报新闻工作从业人员,我们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政治站位,坚持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坚守严谨的职业品格、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和新闻的专业性;要在其岗尽其责,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沉下心记录好新时代的伟大变化,动真情、用实话讲好身边发生的故事,为提升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丽江党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叫一声丽江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绽放的丽江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