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自”推动高中历史深度学习*
2023-03-21朱运荣
朱运荣
2021 年,“双减”政策出台,该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泰州市史海燕名师工作室运用孟子“自得”思想,打造“自得课堂”,尝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自得”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离娄》。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课堂”正是借助知识内生性的学习理念而创建的自主学习型课堂,它要求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居于课堂中心,通过“自求”“自悟”“自得”3 个层次的推进,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高中历史“自得课堂”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的角色,着力培育学生的“自求”意识、探究学生的“自悟”路径、提高学生的“自得”能力,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学习的愿景,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科育人质量。
本文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 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为例,解析“自得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1.课前准备:学生通过预习与思考完成“自求”
在课前准备中,学生通过自我预习、自我思考、自我求解引发求知欲。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单元导语中提出的教学目标自我设疑,通过自我思考,梳理本课涉及的范仲淹等历史人物,找出与地方史有关的历史人物;之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史料,了解范仲淹的主要事迹,可以融合语文学科知识,如思考范仲淹为什么会写《岳阳楼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与此同时,教师首先要阅读教材,研读课标,查阅专业书籍,厘清相关史实,准备教学资料;其次,教师要构建活动计划,进行个性化活动设计。通过梳理范仲淹的生平中重大节点事件,以历史人物为引线,以宋初进行政治改革的背景为导向,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感悟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两宋的政治强化与弱化的过程。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自我认知进行自求释疑。
2.课中内化:学生在问答中完成“自悟”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从兴化地方史资源——范仲淹纪念馆导入,让学生口诵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教师设问:“为何范仲淹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五代之弊是什么?”“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除了完成国家统一外,如何稳固政权?”教师根据第一个问题讲解五代政权建立过程之史实。同时,教师让学生搜集整理范仲淹的生平信息,从中寻找其忧患意识的源头。根据第二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回顾与整理五代十国的政治现状。学生从中领悟唐末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武将专权,中央集权削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本导语,展示原始史料。根据第三个问题,学生合作完成“自悟”,梳理宋初“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并根据课本内容提炼赵匡胤为解弊所采取的措施,列出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完成成果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强化学生对史料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措施的消极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指导,及时总结反馈,得出结论——宋朝中央集权进一步加深,相权削弱。
3.课后扩展:学生在厘清疑问中完成“自得”
在课后扩展中,学生通过交流,进行课外展示。
其一,教师借助课本的探究与拓展栏目,以南宋思想家叶适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学生结合唯物史观,对宋初实施的“二府三司制”进行解释,熟悉宋初的政治特点。
其二,学生课后收集语文课本上与王安石相关的课文,撰写一则小论文,谈一谈对王安石的看法。 如结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答司马谏议书》对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进行评析。学生自主探究后得出结论:虽然王安石变法有不当之处,但是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值得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以士大夫范仲淹为主的人生经历,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为主要线索,厘清疑问,引导学生自求、自悟、自得,把握北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原因及具体表现,从而培养思辨意识,涵养家国情怀。教师通过及时的教学反思,最终实现“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