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

2023-03-21马翔宇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民生受众

◎马翔宇

(安徽商报,安徽 合肥 230071)

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使得以新媒体为发展基础的现代化信息传播平台取得了飞速发展。由于新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时效性,使受众在信息获取中愈加关注信息的个性化。而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着较高制作要求的媒体节目,以往节目制作中的问题较为明显,新闻表现形式较为呆板,互动性不强,这就导致很多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在出现一定影响力后才能被人们所熟知,滞后性突出。要促进民生新闻发展,满足受众对其制作要求,就需要从新媒体入手,研究融合转型升级路径,从而为民生新闻实现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一、民生新闻媒体面临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媒体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各种新媒体的诞生也使得各个不同形式的媒体在发展中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甚至很多媒体由于尚未切实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导致自身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自身转型与发展进步。

(一)曝光率降低

民生新闻在长期发展中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收视人群,但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这些收视人群年龄偏大,缺乏年轻受众,低龄群体收看民生新闻意愿低,甚至不会通过民生新闻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这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年轻群体更加愿意使用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收集信息或观看直播、短视频等相关,这种“短平快”式追求曝光度的报道方式,导致年轻人很少专门浏览民生新闻获取相关信息。长此以往,使得民生新闻原有受众出现被分流到新媒体中的现象,导致媒体关注度、收视率不断下降。而收视率降低会直接导致新闻媒体平台中的新闻曝光率降低,进而导致竞争力下降,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对民生新闻实现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二)传播时效降低

相较于传统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信息传播,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递的限制,可营造一个信息开放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从而为受众获取新闻、及时了解事件进展提供方便。而在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受众作为信息接收者角色的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各种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使得多种不同形式的新闻可经过网络呈现在受众面前,甚至可在短时间内形成爆炸性新闻。与之相比,处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由于传播时间和空间较为固定,时效性较差,传播渠道比较窄,范围较小,传播效率低,难以满足新时期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对民生新闻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1]。

(三)互动性不强

以往进行民生新闻信息传播时,传播者与接收者角色有着明确的定位,受众长期处于被动接收新闻的状态,较差的信息传播环境,使得与外界沟通互动率低下。且由于民生新闻传播渠道较少,传播媒介难以满足受众个体发表自身意见的需求,使得受众仅能被动机械性地接收不同的信息。与之相比,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各种先进的传播工具、传播平台,既可使个人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获取渠道,又可帮助受众在短时间内快速搜索到自身所需的信息,可满足个人信息需求。同时,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发布平台,能够为个人提供发表意见的良好条件,便于个人表达看法,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不同于新媒体的传统民生新闻媒体,受限于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导致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不强,进而影响了发展的速度。

二、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

(一)树立民生“公共新闻”理念

新媒体时代条件下,传统民生新闻为实现转型发展,开始由传统“市井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愈加重视培养受众共同参与意识,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并将树立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理念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以此为基础推动传统民生新闻转型发展。以此《南京零距离》节目为例,以往发展中以牺牲收视率为代价盲目地追求眼前利益,对节目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民生新闻作为一种聚焦于群众日常衣、食、住、行和就医等有关民生问题的新闻,通过合理地编制将其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呈现出广大受众面前,并将与之相关的现代教育、房产发展、就业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等引入到公共议题中,不仅能够加快民生新闻向现代社会公共领域发展,而且可促使民生逐渐转变为“公共新闻”,进而打造符合社会受众需求的高质量民生新闻节目,对民生新闻实现更好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

(二)拓展多元化传播途径

随着各种新媒体技术发展以及在新闻领域中的推广应用,单一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甚至会对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造成阻碍。而在互联网环境中诞生的多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应用期间不仅可为新闻媒体发展提供更加开放、广阔的平台,而且可提升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因此,民生新闻在发展中,应改变传统传播方式,积极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借助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平台等条件进行转型发展,如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或建立官方网站方式发布民生新闻,加强与受众间的联系与互动,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提升与不同渠道受众的交流频率,而且民生新闻制作团队通过重新梳理、分析新闻信息,并以分模块形式发布信息,可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既可实现对新闻节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可增加部分民生新闻的曝光率。

(三)优化节目内容策划方案

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民生新闻传播中,其看点在于多元化且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新闻内容。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增强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应从优化节目内容,结合受众需求策划文案入手,展现更多深度、有意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增强其对受众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民生新闻媒体人进行节目内容创新策划,并通过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针对受众感兴趣话题进行系列性追踪报道,挖掘出新闻中包含的有价值信息,并将其呈现出来。例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系列追踪报道,民生新闻制作可从医生、民警、社区人员等领域的一线从业人员入手,对不同群体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引出在国家正确领导下,群众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思想。

(四)利用新媒体促进互动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平台、不同受众之间互动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民生新闻,为加快自身转型发展,提升新闻传播效率,应重视对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且要求节目制作者和管理者加强与受众间的联系,并为受众提供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的平台,以此调动受众观看民生新闻的积极性。而民生新闻媒体可通过发布微博互动话题等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通过为幸运观众提供奖品等方式,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以此促进新闻的传播与推广。同时,民生节目中可邀请有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借助其名人效应推动新闻信息传播,以此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并使其参与到有关活动中,从而增强民生新闻节目与受众间的互动性[3]。

(五)选择适合的民生新闻素材

民生新闻素材类型较多,既包含事件报道、政策方针等传播范围广的大事件,又包含群众衣食住行有关的小事件。而此类新闻收视率和曝光率较高,与新闻素材贴近受众,受众观看时可产生较强的代入感与亲切感相关。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为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的曝光率,还应从新闻素材选择方面入手,增强素材对受众的吸引力。首先,应严格把控民生新闻素材来源。将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素材收集的聚焦点,使受众观看新闻时能够产生共鸣。在素材收集过程中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要求素材贴近受众生活实情;二是要求重视对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渠道的利用,发挥其在民生新闻素材收集、制作与传播中的优势。其次,要求选择的民生新闻素材具有地域性。要求选择的素材能够展现出地方特色,并重点针对当地受众关切的热点问题,借助真实事件引出话题并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到讨论中。最后,要求选择素材时深入受众,聚焦于弱势群体。很多民生新闻报道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甚至报道不够深入,很多素材选择以失业、患病等为主。这种素材选择标准,会使受众产生弱势群体缺乏正能量的意识。需要将展现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作为素材收集的重点,突出其正能量以及高尚品德和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解读新闻传播规律

为提升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竞争力,促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凸显民生新闻的深度和价值,需要民生新闻工作者严格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信息传播,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布信息,禁止在新闻制作中融入个人主观感受。同时,电视新闻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调查机制,以便于获取更多利于民生新闻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信息,加强对多方力量的平衡与协调,并对不同受众心理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受众信息需求和新闻观看倾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民生新闻节目制作,加强对民生新闻思想的深入解读,从而发挥民生新闻的作用。

(七)建立民生新闻全媒体平台

在媒体融合语境下,民生新闻媒体为实现自身发展,不仅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资源,进一步激发自身权威报道的优势,还应利用自身在信息传播时效、受众互动交流以及新闻覆盖面等方面的优势,在新媒体平台支持下,提升新闻资源的质量和报道内涵,为民生新闻发展打造更加广阔的空间。首先,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应坚持群众理念,以平等态度与受众沟通交流,保证受众话语权,禁止将个人观点强加给受众。采访后应在掌握受众意图的前提下进行素材编辑整理。其次,民生新闻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优势,通过平台与受众保持密切联系,以此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到民生新闻报道中。这就需要民生新闻媒体重视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的利用,使民生新闻与新媒体充分融合,为实现即时交流提供良好条件,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最后,利用新媒体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内容,往往具有传播信息体量大、内容多样性以及传播及时性等优势,利用新媒体为民生新闻传播建立全新传播途径,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受众,增强受众黏性,而且可增强民生新闻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因此,制作民生新闻期间,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选择热门话题进行报道[4]。

(八)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价值品质

通过对民生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下很多民生新闻内容存在信息量狭窄的现象,最为典型问题是报道内容缺乏深度,这就导致民生新闻行业发展受限。为弥补以往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加快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中,从内容入手,树立“内容为王”的意识,认识到新闻内容价值与品质在其传播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并在新闻编制中采用合理方式提升民生新闻内容的价值品质。首先,需要丰富民生新闻内在价值,传统媒体进行民生新闻制作中,需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民生思想”,以此聚焦于民生有关内容向受众发声,报道此类民生新闻内容,可在受众日常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助推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民生新闻属于一种以报道民生问题为重点的新闻类型,在报道中需要避免过于官方、生硬地进行价值评断的报道方式,杜绝媒介商业化,要求选择日常化、人性化报道方式,以此助力监督、教育、认知等功能的释放,这样才能实现民生新闻媒体长远持续发展。其次,应提高民生新闻的专业品质。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应转变传统新闻报道理念和思想,从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需求入手,不断拓宽自身视野,丰富民生新闻节目内容,突出民生节目特色。在具体报道中,应合理删减新闻素材,面向不同群体,并为不同群体发声,展现出更加真实且人性化的报道,始终坚持以民生作为报道的核心,坚守民生理念这一最基本底线。

(九)强化民生新闻记者职业素质

随着新闻媒体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不仅会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而且外界环境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更多与事实不符、真实情况反映不到位等情况,对民生新闻媒体乃至整个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为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民生新闻记者职业素质的关注,确保其能够更好地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和舆论监督作用,积极解决民众沟通等问题。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节目制作中,记者将报道重点聚焦于民生,并在保证自身道德修养、价值理念、信息接收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等的前提下,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互动,扮演好信息传播“中间人”的角色,切实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5]。

三、结语

随着现代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民生新闻传播领域中,传播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快速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也使得传统民生新闻传播方式和内容等方面在新闻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增强。而民生新闻发展中,需要明确以往节目制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将自身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以此推动自身的转型与升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传媒氛围,为自身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民生新闻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融合效率,以此促进民生新闻实现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民生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