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策略

2023-03-21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助力支架文本

方 高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小学)

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建构个性认知,输出个性见解。综观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教师单向解读阅读文本,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权,只能被动接受阅读内容。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式,改进阅读教学,而支架式教学能够助推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搭建概念框架,助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有效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支架的在助力下发挥自主性,运用文字,揣摩含义,获取信息,进行个性表达,发展多样能力。对此,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要着力搭建多样的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一、搭建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指以问题为主的支架。有效的问题支架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助力学生读思结合,建构阅读认知,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因此,在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搭建不同的问题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1.搭建指向阅读理解的问题支架

指向阅读理解的问题支架,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这里的“读懂”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读懂文本内容,知道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另一层是读懂文本情感,知道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此,教师可以以文本内容和文本情感为抓手,搭建指向阅读理解的问题支架,助力学生读懂文本。

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在描述母亲工作环境时,作者使用了“震耳欲聋”这个词。“震耳欲聋”描述出了嘈杂的工作环境,凸显了母亲工作的艰辛,也彰显了母亲无私付出的美好品质。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系列问题:联系上下文,大家知道“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吗?假如我们身处“震耳欲聋”的环境,会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呢?在这样的环境中,母亲工作了一天?两天?还是更久?母亲有和我们一样的感受吗?为什么母亲会坚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在问题支架的助力下,学生反复品读文本内容,品味“震耳欲聋”的含义。在品味的过程中,学生了解“震耳欲聋”含义的同时深入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歌颂母亲的无私、伟大,由此读懂文本,提高阅读效果。在此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2.搭建指向阅读策略的问题支架

指向阅读策略的问题支架,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策略,高效阅读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发展不同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研读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阅读策略,以此为切入点,搭建指向阅读策略的问题支架。

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发生在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和老屋身上的故事提出问题。在教学第3自然段后的每一段内容时,教师都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老屋会答应吗?为什么?在问题支架的作用下,学生发挥想象力,有根据地进行猜测,并自由描述。同时,在描述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握时机,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中寻找相关内容,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在“提出猜测—验证猜测”的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思考,了解故事内容,尤其逐步增强了对“有根据地猜测”的认知,掌握预测策略,学会阅读,学生也因此活跃了思维,提高了思维水平。

二、搭建情境支架

情境支架是以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为主的支架。有效的情境支架,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自主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认知,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锻炼多样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等。因此,在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搭建情境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学生跟着作者“游览”小兴安岭,可以感受到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因此,教师可以以“游览”小兴安岭为立足点创设导游情境,并将其贯穿教学始终,带领学生“游览”小兴安岭。在讲到小兴安岭的春季美景时,教师作为导游,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相关视频。当学生“走到”山脚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听到什么?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侧耳倾听,有所发现,积极表达,如“我听到了流水声”。教师追问:大家听到了什么样的流水声?流水是从哪里来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各种场景,踊跃作答,如“我听到了哗啦啦的流水声。流水可能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因为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教师趁机与学生一起诵读文本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地联想视频内容、想象内容和表述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建构认知。由此可见,搭建情境支架,可以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建构阅读认知,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

三、搭建图表支架

图表支架是应用各类直观工具(图片、表格、图形等)搭建的表现型支架。图表支架具有多样作用,如调动学生感官、促进学生思维。在感官和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会读懂文本内容。因此,在实施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文本内容搭建图表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1.搭建调动感官的图表支架

感官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法宝”。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具体画面,由此建构直观认知,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依据阅读内容,展现图片、视频等,搭建图表支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自主结合文字和图片,直观地认知文本内容。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课文第1自然段提到“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这句话指明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虽然下文对“这座桥是石拱桥”进行了说明,但是受到生活阅历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石拱桥。此时,教师可以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几组图片,将赵州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视觉的作用下,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石拱桥,更加顺畅地进入文本情境,有利于建构深度认知。

2.搭建发散思维的图表支架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工具”。部分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在阅读文本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无法走进文本深处,影响了阅读效果。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发散性思维为抓手,利用图形、表格等搭建发散思维的图表支架,助力学生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作者从颜色、形状、生长位置等方面描绘了爬山虎的脚,这些方面正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起点。教师可以以“爬山虎的脚”的不同方面为中心提出任务:绘制爬山虎档案袋。围绕此任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梳理文本内容,动手绘画,从不同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在任务和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发散思维,阅读文本,获取关键信息,了解爬山虎脚的颜色、形状、生长位置等,并在脑海中描摹具体场景,继而动手制作档案袋,图文结合地进行介绍。如此图表支架,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发散思维的机会,还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的支撑下全面了解文本内容,增强了阅读认知。

四、搭建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以例子为主的支架。范例支架为学生揭示了阅读规律、呈现了阅读方法等,助力学生迁移已有认知,举一反三,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在范例支架的助力下,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会得到锻炼。因此,在实施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文章,将其作为例子,搭建范例支架,助力学生自主阅读。

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老北京的春节,突出了风俗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出详写内容和略写内容。同时,立足学生梳理的内容,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详写内容,简略阅读略写内容。在重点阅读、简略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有针对性地了解了文本内容,还感受到了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详略得当”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单元所有阅读文本。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详略得当地描述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情。对此,在教学《腊八粥》时,教师可以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子,为学生布置任务:回顾阅读《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过程,迁移阅读经验,自读《腊八粥》。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课文中的详写内容和略写内容。在范例支架的助力下,学生积极思维,迁移阅读经验,自读文本,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还感受到了详略得当这一写作手法的魅力。

五、搭建实践支架

实践支架是以学生的“做”为主的支架。“做中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依据文本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直观展现文字内容,由此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对此,在实施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搭建不同的实践支架,助力学生阅读。

1.搭建课堂实践支架

课堂实践支架是以课堂上的“做”为主的支架。课堂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读教学内容,挖掘关键信息,以此为基础搭建实践支架,助力学生在“做”中阅读,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课文时,在将邻居的遗孤抱回家后,桑娜进行了一番心理斗争,这番心理斗争凸显了桑娜的美好品质。但是,心理斗争内容较为抽象,是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障碍。角色扮演,是学生体会主人公心理活动的重要方式。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化身为桑娜,感受其心理斗争。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联系桑娜的家庭环境及其所作所为,自觉移情,经历“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责备自己—豁然开朗”这一过程,由此直观地了解桑娜的心理斗争过程,理解文本内容。

2.搭建课外实践支架

课外实践支架是以生活中的“做”为主的支架。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和归途。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多样活动,会灵活地应用语文知识,深化理解。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阅读所得搭建课外实践支架,助力其在“做”中学。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多种支架的助力下,不断地探究文本内容,了解了作者童年时吹肥皂泡的过程,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情趣。立足学生的阅读所得,教师鼓励其模仿作者的方法,体验“吹肥皂泡”这一活动。与此同时,教师提出任务:在吹的过程中,尝试观察肥皂泡的颜色、形态变化,体会自己此时的心情。在吹肥皂泡后,记录此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在课外实践支架的助力下,学生回归生活,体验吹肥皂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此经历,由此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搭建支架,可以助力学生有效阅读。在实施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发挥教学智慧,搭建多样支架,借此助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多样的阅读活动,理解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锻炼多样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助力支架文本
助力成功七件事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