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白术抗重茬栽培技术初探
2023-03-21张兆才
张兆才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安徽省太和县分校,安徽太和 236600)
白术,属菊科、苍术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肥大,多呈现不规则形状,其地上植株有分枝,基部呈木质化,有不明显纵状槽。白术的根茎入药,为常用补益类中药,俗称“北参南术”“十方九术”,具有益气健脾、消食止泻、利水燥湿、固胎、止汗等功效。历史上白术广泛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山区林地,当前已少见野生品种。白术在全国多数地区均有引种栽培,人工驯化栽培品种主产于浙江、安徽,亦产于湖北、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安徽太和县、涡阳县、谯城区、利辛县、界首市、蒙城县以及淮北市、宿州市区等皖北地区均常有种植,现以皖北地区白术生产为对象,对其抗重茬栽培技术进行初步探究。
1 白术自然生长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白术性喜冷凉气候,较耐寒怕湿热、忌干旱,能耐-10 ℃左右低温,气温超过30 ℃以上时生长受到抑制。最适宜白术生长的地形和气候环境条件为海拔200 m以上,坡度3°~5°,最大月降水量220~230 mm,最高温季平均气温25 ℃以下。
1.1 自然生长的群落环境白术适宜生于山缓坡、林地,生长区域林地植被类型为中山区域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海拔800 m以上区域,土壤为黄壤土质或黄棕壤土质。
1.2 温度条件白术性喜凉爽,忌高温、高湿高热,适宜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生长。种子在15 ℃才开始发芽,25~30 ℃发芽较快,35 ℃以上发芽缓慢,发芽后适宜温度为10~15 ℃,其生长后期温度以25~29 ℃较为适宜,当温度超过30 ℃时,白术的生长会受到抑制。白术冬季可耐-10 ℃低温,当气温在25~28 ℃时,有利白术根茎膨大和养分积累,以及产量增加。
1.3 水分条件白术喜干燥、怕潮湿,比较耐旱,当出现连续阴雨天时,如果没有做好排水措施,会容易发生立枯病、白绢病、根腐病等。白术种植时适宜土壤含水量为30%~50%,白术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较为严格,这段时期的需水量是种子的3~4倍,低于1倍或者高于5倍会降低发芽率。
1.4 土壤条件育苗地土壤选择:微酸性或中性砂壤土、黄壤土,pH要求在5.5~7.5,坡度不大于15°~20°的阴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人工遮阴亦可。
1.5 光照条件野生白术喜生长在阴凉地区,因此一般生长在林下,而栽培的白术则多生长在平原或者丘陵地区,光照强度稍高。
2 人工栽培技术
2.1 大田育苗要选择土地平缓、土壤有机质高、施用化肥较少的地块。过肥的地块,白术幼苗叶片过于柔嫩,抗病力下降。上茬作物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翻耕晒垡,不仅利于土壤熟化,又可减少杂草和病虫的为害。播种前,施足基肥后再旋耕1次田块,使土壤和肥料充分混合,按育苗或移栽整地要求,整地作畦。
2.2 土壤消毒整地前和白术播种或移栽前,每hm2需再用20%丙硫唑悬浮剂或50%瑞毒霉颗粒剂15~30 kg对田块进行土壤消毒,严禁病土育苗,以免传染其它白术苗。
2.3 精心选种种子的质量非常重要。品种纯正,来源清晰,有多年种植习惯的最好自己选种留种。应选择2年生白术进行留种,留种白术要种性优良,符合其品种特征,植株要健壮整齐、无病虫害,同时要剪去结蕾迟而小的花蕾。立冬后,待白术植株下部叶片枯老时,整株割回,悬挂于阳光充足、干燥的地方,晾晒10~15 d后进行脱粒。脱粒后的白术种子要经多次揉搓,除去绒毛杂物,装在布袋或纸袋内贮存于阴凉通风处。如果留种数量较多,亦可只将白术果实收割,运回放于通风阴凉处,晾干后将种子打出贮存,备播种用。
2.4 种子处理白术新种子被绒毛覆盖呈红色,表面较光泽,横断面清晰,芽胚中间有一粉色线状条纹。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以新鲜、饱满、成熟度一致的无病种子为好。种子处理时,先放用25~30 ℃的温水浸泡24 h,再将处理过的种子用50%的甲基托布津1 000倍溶液浸泡3~5 min。确保使种子吸水膨胀,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生长期间病害的发生。然后进行晾晒,便于机械播种。
2.5 适时播种选择地势较为平坦或缓坡地块,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条播,用种量为75~120 kg/hm2。地温12 ℃以上时较适宜播种,如播种过早,容易遭晚霜为害;如播种过迟,高温导致前期适宜的生长期短,幼苗生长势差,易遭病虫、杂草为害,降低产量。
2.6 苗期管理出齐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进行田间松土,保持土壤不板结。苗高6~8 cm时进行定苗,株距为6~9 cm。幼苗期,不耐旱和涝,雨后要及时排水,干旱及时灌溉。2~3片真叶时进行1~2次追肥;现蕾期尽早摘去花蕾,减少营养消耗,促进根茎生长。
2.7 随挖随栽幼苗起苗贮藏通常选择晴天进行,挖苗后,抖掉泥土,去除病弱苗和损伤苗,并将白术幼苗摊放在阴凉通风处适当阴干,待外皮发白再贮藏。储藏时一般以砂藏为宜,即摆放1层幼苗,铺1层细砂,砂土要保持适中湿度,每隔15~30 d翻堆检查1次,及时挑去病苗,以免发生霉烂和感染其他。
2.8 及时排灌白术性喜干燥怕渍涝,土壤湿度大时容易导致发病,田间积水易涝死苗,要提前挖好排水沟,做到三沟配套。雨季及时清理畦沟,排水降渍。8月下旬白术处于根茎膨大期,对水分需求进一步增加,如干旱需及时进行浇水补墒,保持田间湿润,以免降低产量。
2.9 摘除花蕾白术花蕾会消耗植株养分,影响根部产量。7月上、中旬至8月上旬白术现蕾尚未开放时,分3~4批及时摘除花蕾。摘花蕾时,不能伤害植株主茎,并选择在晴天或多云天气采摘,以防植株染病。
2.10 白术采收白术根通常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挖取种栽,也可以根据天气,适期延长,增加块根质量,但必须在12月份收获结束。收获时剪去茎叶和须根,注意不能伤害到主芽和根茎表皮,阴干1~2 d后河砂贮存。储藏方法是在室内干燥阴凉处,先在地上铺放1层3~5 cm厚细沙,在上面摆放12~15 cm厚白术根茎,再铺1层沙和1层白术根茎,堆高不超过40 cm,四周用砖码好,上盖7 cm厚的砂即可。堆中央插几束秸秆,以进行通风散热。白术挖出后要立即加工。切勿堆积与曝晒,以防发热,抽芽和出油。一般用麻袋包装,储藏于阴凉通风处,防止虫蛀或霉变。产鲜白术根茎11 250~12 750 kg/hm2,折合干货3 750 kg/hm2左右。
3 白术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
3.1 铁叶病主要为害叶片,6—8月发病重。叶片受害后呈现铁黑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
发生规律:铁叶病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及种根上越冬,翌年成为初次侵染源。种子带菌可作远距离传播。雨水淋溅是病菌的主导传播方式之一。铁叶病发生需要较高的湿度,但发病温度较宽,10~27 ℃均可发生病害。一般在4月下旬;5月初开始发病。
防治方法: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焚烧病株病叶,发病初期喷50%百菌清500~1 000倍液喷雾,每7~10 d 1次,连续2~3次。
3.2 立枯病俗称烂茎瘟,为害幼苗。早春长期阴雨天发病重,受害苗茎基部呈黑褐色干缩凹陷,使幼苗折倒死亡。
发病规律:立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初侵染源来自于土壤中越冬的菌核或菌丝体。该病在白术幼苗出土后即开始发生(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6月以后发病逐渐减轻,早春阴雨高湿、低温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在土质黏重、排水不良、土表板结的地块立枯病发病亦较重。白术栽培、贮藏过程中发热失水,会影响白术活力,使抗病性减弱,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加强预防,注意田间清沟排水;种植前用5%瑞毒霉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施药量22.5 kg/hm2,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以选用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3.3 白绢病其主要危害根状茎。发病后根茎腐烂,根茎周围及表土密布白色菌丝并形成乳白色至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
发病规律:白术白绢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齐整小核菌。土壤和种根带菌是该病初次发生侵染病原的主要来源,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发病期菌丝蔓延或菌核随灌溉水传播导致再次侵染。4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6—8月,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发病时采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浇灌病区。
3.4 锈病其不仅危害叶片,还危害白术的根茎,初期阶段叶片背面出现浅黄色的小斑点,以后逐渐变大,颜色逐渐变深并突出疱斑,疱斑破裂后会有红褐色粉状病菌孢子分散出来,叶片正面对应部位会出现褪绿斑点。最后会致使叶片枯萎,进而扩散至植株茎根部,导致整株枯死,影响产量。
发病规律:白术为该病菌的中间寄主,该病菌越冬孢子的形成及越冬场所不详。通常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为发病盛期,7月以后发病减轻。夏季晴雨急转易诱发白术锈病迅速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可采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3.5 根腐病根腐病的病原为真菌中一种半知菌,为害根壮茎,使维管束系统呈褐病变,导致根壮茎干腐。
发病规律:根腐病病菌以菌丝体、厚壁孢子在土壤中或寄生于病残体组织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8月以后发病逐步减轻。高温、高湿以及植株生长不良有利于诱发此病。地下害虫危害(如蛴螬、线虫等),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染,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首先在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同时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浇灌病穴及周围植株。
3.6 地老虎白术苗出土后至5月份,地老虎危害最重,一般以人工捕杀为主。白术苗期,每日或隔日巡视白术地,如发现新鲜苗子和白术叶片被咬,在受害植株上面有小孔,可挖开小孔,沿隧道寻找地老虎的躲藏处,进行捕杀。至6月后植株稍老后,地老虎危害逐渐减轻。
防治方法:可采用辛硫磷颗粒剂或毒死蜱或90%敌百虫800倍液,并加入少量糖、醋,用鲜嫩青草或青菜放入药液中浸泡30 min,并于傍晚顺垄撒施于白术行间,让幼虫晚上出来活动觅食时中毒而死,可达到全田诱杀的效果。
3.7 术籽虫术籽主要危害白术种籽。可在白术开花期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2 000倍液喷治,也可在成虫产卵前喷50%敌敌畏3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连喷3~4次。
3.8 蚜虫可选用黄色板诱杀的物理方法进行蚜虫防治。具体为利用蚜虫的趋化性,在黄色板上涂上黄油或机油,蚜虫发现黄色,就会扑向黄色板,这样蚜虫就会被粘于黄色板上。待到一定数量时,把黄色板上重新涂抹黄油或机油即可。化学方法可利用吡虫灵或40%乐果乳油6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4~5 d喷1次,叶背、叶面均匀喷药。
4 白术重茬的原因与对策
4.1 重茬重茬是指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多季或多年种植。重茬会导致作物的长势越来越差、抗逆能力越来越差,烂种死苗现象连年发生且逐年加重,作物根系严重发育不良、植株早衰现象逐年加重。如白术播种后出苗率、缓苗期长、产量低、口感下降和外观品相差等。不同作物的抗重茬能力差别较大,大部分农作物不耐重茬,经济作物重茬障碍更为严重。
4.2 重茬原因
4.2.1 营养元素失调 由于作物对矿物营养元素的偏好,以及施肥的部位合理,土壤中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部分过剩或缺乏,这种营养失调的现象逐年加重,会造成作物缺素或中毒症。
4.2.2 病虫害增多 土壤中的各类虫卵、病菌、害虫逐年累积增多;青枯病、根腐病、枯萎病、菌核病、黄萎病、立枯病、茎基腐病、猝倒病、软腐病疫病等病害,以及线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虫害,各类土传病虫害(尤其是根部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病情况越来越严重。
4.2.3 土壤酸碱性变化 化学肥料的过量施用或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土壤酸化、盐碱、板结问题逐年加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导致土壤质地和肥力越来越低。土壤中有害微生物不断增多,有益微生物逐年减少。
4.2.4 农作物自毒 白术根系在吸收养分的同时,也会向土壤分泌有害物质,如有机酸、酚类等物质,随着作物的连作周期延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不断积累,造成白术自体中毒,导致生育不良。
4.3 解决对策
4.3.1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害、抗虫害、抗重茬强的品种,这些品种抗逆性强,能够大幅降低因重茬对作物生长造成的影响。生产中尽量选择抗病虫害强、抗逆性强、长势较健壮的品种,可以起到较好的抗重茬作用。
4.3.2 合理轮作 轮茬或间作,可以发挥不同作物对营养吸收偏好的互补作用,减少单一品种对有害物质的分泌,是防治作物重茬为害的有效方法。尽可能地实行白术与其它跨科属作物的轮作、间作、套作,可以有效解决白术的重茬问题。
4.3.3 科学种植 根据作物的肥料的需求,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兼顾氮、磷、钾等大量矿质营养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平衡;增施有机肥,调控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pH,提高土壤肥力;增施复合生物菌剂,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抑制有害病原微生物,减少土传病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