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信息化时代农科高校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改革策略

2023-03-21王菊花任春环彭梦玲曹祖兵薛秀恒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科信息化资源

王菊花 任春环 彭梦玲 周 杰 曹祖兵 薛秀恒

(1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随着信息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对农科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科学校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科院校需根据教学现状,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利用海量的学习资源,摆脱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完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理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些便利的信息化资源去获取丰富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引导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也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1]。因此,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农科院校教学的现状,并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分析,从而使新农科大学生主动迎接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农科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1 农科院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数少与课程内容多且抽象的突出矛盾农科课程一般既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也有实际生产的应用性,这常会在有限教学时数内,导致理论和实验实践不能兼顾,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的课堂输入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要求。

1.2 信息化资源丰富性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性的矛盾在教学内容上,出现网络资源信息内容的丰富化和趣味性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和缺乏新颖性的现状,有限的教学时数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及时引入农业生产学术前沿研究和发展动态,缺乏实际生产相关知识与基本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和渗透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 农科类大学生学习现状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学生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变。各类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辅助工具,这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生学习提供许多便利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控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1 丰富网络资源和学生自控力有限的矛盾便捷海量的信息资源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信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个性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趣味性游戏和动漫更会吸引学生注意力。一些学生不能合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自我控制能力差,使大部分时间消耗于网络游戏和影视视频中,进而影响自主学习时间,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大学生刚刚成年,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心理和思想仍然不够成熟,对各种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3]。因此,当前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对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2.2 学习环境变化大学生由高中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由相对封闭转变为较为开放。繁重的学习任务转变成相对较轻松的学习课程,可供支配的时间充裕,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自主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学习时间和地点不再局限于课上时间和课堂,可以借助开放性的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资源和信息的交流。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机遇和便利条件[4]。然而,信息化资源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使学生处于跳跃性思维,注意力分散,常会使学生陷入迷茫状态[5]。大学生对专业信息判断力和洞察力还比较弱,难于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发现和挖掘有用的知识去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2.3 学习目标不明确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逐渐深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一方面面临网络知识大爆炸导致的信息多元化,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瞬息可变性,这些常会使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较少,学生常会对自己学习和努力的方向产生困惑[5],这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和自主学习意识,难以形成系统的学习计划,进而会影响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进度,降低学习效率。

3 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提高农科教学效果的措施

3.1 利用信息化技术拓展教学内容,缓解教学时数不足针对目前教学中所面临的教学时数不足和学生理论实践教学难于兼顾等问题,高等农科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增加教学实习基地的网址链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通过课后作业及时了解生产实际中农科类各种养殖和种植基地的实际操作、生产过程、设备安全管理和岗位分工职责等流程,对生产实践过程进行技术跟踪和管理[6]。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线下教学时间,缓解教学时数不足的现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使学生真正将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了解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满足新农科背景下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创新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3.2 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课本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和整合,提出要点并做概括性讲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形成线下和线上混合式教学,借助网络上丰富信息资源,突破课堂教学学时和空间的限制[7]。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及时跟踪新技术和研究方向的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有针对性地系统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布置预习、复习、自学作业,推荐一些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且生动有趣的线上公开课内容,引导大学生线上学习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课程,巩固课堂知识,扩大学习范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3 利用信息化技术适时进行学习评估教师可通过信息平台,检查学生视频观看情况和信息访问量,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通过单元测验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将平时的考核内容计入学生的课程考核,发挥督促作用,逐步使学生规范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培养自主利用网络资源去学习和甄别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率[8]。

4 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

4.1 加强校园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重视校园硬件设施的投资,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让同学们及时接触到慕课、微课和精品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图书馆和自习室的功能,适时开放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合理利用校园各类学习资源,进而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同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的集体性活动和主题班会,及时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业余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提高学生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2 指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且瞬息变化,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缺乏规划与定位。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制订阶段性目标,及时总结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培养自己运用校园各类学习资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一步对学生定期进行职业规划培训讲座,有助于大学生制订长期学习目标,使他们拥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自身规划,进而有目标、有计划地去选择相应课程,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实现自我价值,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5]。

4.3 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成绩评估上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价手段,改变了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考评机制。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约束作用和实现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学习,监督学生完成主动学习目标的确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实时观察,了解学生课前预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记录课堂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一步通过高效的智慧评价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应用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进行分析监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馈,使学生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9],形成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全面性测评体系,实现现代信息化教育中全面性人才的培养。

5 小结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与农科高等教育的逐渐融合,信息技术是高等农科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平台,根据新农科背景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磨合的方法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分工和融合互补,完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激发农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农科信息化资源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