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
2023-03-20罗佰方
罗佰方
信息类文本阅读,其实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在新高考卷中,文本由两则材料构成,题目有3 道选择题、2 道主观题,共17 分。全国卷中则有两部分,6 小题(论述类与实用类),共21 分,第一部分是论述文阅读,有3 道选择题;第二部分文本由两则材料或一则材料构成,题目有2 道选择题、1 道主观题。由此可见,近年来信息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分值相当有分量。在这里,基于新高考卷和全国卷第二部分内容文本相似,所以合并讲解,而全国卷第一部分论述文则单独讲解。
一、特色读文法
阅读文本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本才有可能准确地删选信息,找到正确答案。
题型再现
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載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后文略)(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一)观察标题
在阅读论述文时,首先要观察论述文的标题,一般在文末。考生要对这个标题进行“阅读预期猜想”,即看着标题猜本文大概可能会论述什么内容。
解析
标题“‘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交待了论述文的作用是“导言”,论述的主要对象是“中国金银器”,主要观点隐藏在“更想工人下手难”之中。“更想工人下手难”,大概是要介绍中国金银器的工艺复杂、艺术价值很高,也可能会谈到其发展、传承的艰难问题。
(二)勾勒观点句
根据对标题的观察,考生产生以上猜想后,快速浏览每一段的段首句,看看段首句是不是论点或分论点。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段的主要论点都在段首,段中、段末也有,考生要勾划出带有明显判断意义的句子作为主要的论点。
解析
第二段的整体论述思路是先破后立,用了“不在……而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结构,要注意“而在”“而是”这类的词语后面的才是观点句。
第三段的主要论点“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就出现在段中。
二、客观选择题
(一)设题陷阱
客观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因此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会设置一些陷阱。只有掌握命题设陷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
1. 信息增删调改
(1)删减、添加定语或状语,改变语义,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3)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2. 混淆曲解关键信息
(1)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
(2)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或者句子杂糅在一起,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题型再现
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第1 题
B. 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D. 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解析
通过与原文的对比阅读,我们发现B 选项中的“先”是无中生有的,D 选项中的“主要依据”是错误的。
3. 逻辑关系错位
考生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一些关系词、逻辑词的表达,这往往是命题者将“正确的原文”改编成“错误的选项”的常用技巧。
题型再现
2022 年全国甲卷第3 题的B 选项:
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解析
该选项中的“相比”“因”“且”“所以”是关键词。通过和原文对比,原文只是说“……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由此可以发现完全不存在因果关系。
(二)解题技巧
1. 划定范围
有两则材料的论述文题目称作非连续文本阅读题目,一般有两道选择题,第1 题重点考查准确地理解原文意思,第2 题重点考查某一则或两则论述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分析和表述是否正确。
题型再现
2022 年全国乙卷第4 题: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解析
考生首先锁定做题文本依据在“材料三”,然后综合材料三的相关论述来完成题目。观察四个选项的图示,其实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随着温度的降低,雪晶形态的变化;水饱和度升高,雪晶形态的变化。
原文说“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可以整体判断出A 和D 是错误的,因为复杂的雪晶“枝蔓状”形态处于下方。
2. 抓关键词
在上题中,根据原文“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可以判断B 选项符合原文意思。
这道题重点要抓住原文中的“升高”“越来越大”“针状晶体(-5℃)”“板状晶体(-15℃)”这几个关键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和论点有关的选择题,要找到论点的所在段落,抓住论点中的关键词,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阅读。
3. 对比三要素
論述文的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常常成为考查的重点。考生如果反复理解、巩固,还是很容易掌握的。
(1)和论点有关的题目
要找到论点所在的段落,抓住论点中的关键词,和原文进行对比分析阅读。方法与读文时勾勒观点句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2)和论据相关的题目
要认真分析论据是否能够支撑所要求支撑的观点,因此既要找到所要求支撑的观点,又要正确理解论据的核心思想。
题型再现
2022 年新高考Ι卷第3 题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解析
考生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一的观点。这里的方法和论述文读文做题方法近似,首先勾勒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第一段:“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这两段可以归纳为“既要传承中华文明,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文明”。
A 选项,重点强调要学习古人,和观点不相符。
B 选项,强调不能改变固有的伦常名教,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富强之术,和观点说的话题不一致。
C 选项,强调内在血脉要传承,对外不能落后,符合观点意思。
D 选项,是说东西文化的引领变化问题,和材料观点关系不大。
(3)和论证相关的题目
在这样的题目中,考生首先要有常见论证方法的基本知识储备,同时要能够辨析不同论证方法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