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的构建
2023-03-20邓传耀李岩粱倩刘洪英齐洪昊武静
邓传耀 李岩 粱倩 刘洪英 齐洪昊 武静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以人体(患者或健康受试者)为对象的试验,旨在发现或验证某种试验药物的临床医学、药理学以及其他药效学作用、不良反应,或者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确定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性试验[1]。研究者是指实施临床试验并对临床试验质量及受试者权益和安全负责的试验现场的负责人,即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PI)[2]。研究护士是指经PI授权并通过相关培训后,在临床试验中协助研究者进行非医学性判断的工作人员[3]。在临床试验项目开展中,研究护士承担着执行者、教育者、管理者、资料收集者及数据录入者等角色,是药物临床试验的主要实施者与管理者,对保证受试者安全,提供完整准确的试验数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研究护士需具备以下2项基本条件:(1)具有在临床试验机构工作的执业资格。(2)参加《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书。目前,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护士的主要来源包括2部分:(1)来自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所在医院的临床科室,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但是缺乏临床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2)来自医院招聘的新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又欠缺临床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国外研究[5-6]指出,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在开始临床研究工作前,若未经过正式的教育准备,研究团队有义务对其进行教育培训。但是,由于各医疗机构对研究护士的培训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严重阻碍了研究护士在临床试验专业性方面的提升。本研究拟构建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旨在使研究护士获得规范执行试验方案的能力、预防及降低不良事件对受试者伤害的能力;同时,不断巩固研究护士的临床护理技能,以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数据和结果科学、真实、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为我国各临床试验机构培训研究护士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成立课题小组 课题组由5名成员组成,包括主管护师4名,护士1名。其主要负责查阅、分析相关文献,拟定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的结构框架;选择函询专家,发放函询问卷,并对函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护士培训体系。
1.2形成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
1.2.1文献回顾 通过文献研究法,检索国内外有关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的相关文献资料。所查阅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词有“德尔菲法”“研究护士”“药物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培训”“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所查阅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以“Education”“Training”“RN”“clinical research”“clinical trial”“clinical research nurse”“clinical trial nurse”“GCP”为检索词。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筛选、提炼关键评价指标,初步形成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指标池。构建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系统初稿包括“临床试验相关专业知识”“护理专业知识”“护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4个一级指标,以及14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4,7-10]。
1.2.2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第1轮专家函询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问卷指导语与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第2部分为问卷主体,包括填表说明、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及增设指标意见。各级指标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价其重要性,即非常重要、较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很不重要,并依次赋5、4、3、2、1分。若专家认为某项指标有待商榷,在“修改意见”栏中填写相关内容;若认为仍有未纳入的项目,填写在“增设指标”栏内。第3部分为专家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调查表,计算专家权威程度。
1.2.3选择函询专家 本研究要求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熟悉药物临床试验中的护理相关知识。专家纳入标准:(1)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2)从事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护理、临床试验管理等工作2年及以上。(3)愿意支持并参与本研究。(4)能够持续参加本课题的2轮专家函询以及在函询过程中能够积极进行沟通交流。本研究共纳入18名来自北京、济南、青岛、蚌埠4个城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临床试验的护理专家。
1.2.4实施专家函询 本研究于2021年6-8月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采用问卷星的形式通过微信发放问卷并统计函询结果。第1轮函询结束后,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以重要性平均得分均数>3.5、变异系数<0.25作为指标筛选标准[11],结合专家修改意见以及小组讨论结果,修改相应指标,形成第2轮专家函询问卷;并附第1轮专家意见汇总、专家函询各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分,以问卷星形式微信发送给专家,请专家结合第1轮结果再次做出评价。第2轮函询结束后,由小组成员根据指标筛选标准、专家意见,确定最终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方案。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2 结果
2.1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18名专家参加函询,其中:高级职称3名(16.67%),中级职称15名(83.33%);博士3名(16.67%),硕士1名(5.56%),本科14名(77.78%);临床医学专家1名(5.56%),药学专家3名(16.67%),护理专家14名(77.78%);年龄25~58岁,平均(33.67±10.56)岁;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工作年限2~5年,平均(4.28±0.83)年。
2.2专家的积极性 专家积极性用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表示,第1轮函询发放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第2轮函询发放问卷18份,回收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83.3%。专家积极性较高,说明专家对本研究较感兴趣。
2.3专家权威程度 专家权威程度由权威系数(Cr)表示,其决定因素包括2个方面: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Cs)。Cr=(Ca+Cs)/2。一般认为Cr>0.7,系数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13]。2轮函询专家Cr值均在0.7以上,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函询意见和建议的可信度较高[14]。见表1。
表1 专家权威程度函询结果
2.4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肯德尔和谐系数(W)及CV表示;一般认为,CV<0.25,CV越小,专家协调程度越高[15]。见表2。
表2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2.5专家函询结果 研究小组根据指标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及课题组讨论结果,对第1轮专家函询中各指标进行如下修改。(1)删除指标2项:“药物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指导原则(2016)”和“以药动学参数为终点评价指标的化学药物仿制药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16)”。原因是专家认为这2项原则与护理工作相关性低,建议删除;经研究小组讨论,接受专家建议。(2)修改一级指标1项:“护理专业知识”修改为“护理理论知识”。将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第2轮函询。第2轮函询后,专家未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指标体系。本研究中,所有一、二、三级指标的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均<0.1;运用乘积法计算二、三级指标的组合权重,见表3。
表3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指标
续表3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指标
3 讨论
3.1本研究构建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充实了研究护士培训的理论内容 培训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需要全面详实的理论培训内容。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导致培训研究护士可参考的资料十分有限。本研究构建的研究护士培训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指标内容全面,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
3.2本研究构建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创新性较强 Ness等[16]对肿瘤科临床研究护士的培训课程,涉及监督的合法性、冲突解决、领导能力发展、组建和领导团队,以及处理人力资源问题。曹烨等[17]提出临床试验研究护士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同于临床护士,在人力配置、专业培训及绩效管理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张如梦等[18]从药师角度出发,探讨了药物临床试验专职研究护士的选拔、任用、培养以及绩效鼓励机制,对研究护士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上述研究均未结合护理专业特色,未针对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护士提出具体、系统的培训理论框架与培训模式。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国内临床试验机构培训研究护士提供了一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框架,帮助护理管理者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护士培训工作提供了科学、有力的理论依据。
3.3本研究构建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内容科学,结构合理 本研究经过大量文献检索、并结合实践经验,经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形成本研究的培训体系。该培训体系涵盖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理念、相关法律法规、护理理论、护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全面,指标条理清晰。在研究内容方面,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83.3%,说明专家积极性较高;专家的Cr值分别为0.870和0.907,均>0.7,说明专家权威性高,函询意见科学可信。2轮专家函询中,各指标间的总体W值分别为0.107和0.135(P<0.01),表明2轮函询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上述结果均显示本研究构建的药物临床试验研究护士培训体系具备较高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培训体系既涵盖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对临床技能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较为全面。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区别对待接受培训的研究护士是否具有临床护理的工作经验。同时,由于很多医院的药物临床试验中心成立较晚,导致其研究护士从事临床试验的年限普遍偏短,多集中在3~5年;因此,本研究函询的护理专家存在职称偏低与临床试验工作经历偏少的问题。未来,可以探索研究护士的分层培训模式,为其提供专业更强、针对性更高的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