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研析
2023-03-17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稳步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林院校作为培养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在促进农业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联合会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一书,围绕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核心话题,探索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措施,以论文集的形式汇编了农林院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学术成果,对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示。
《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一书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聚焦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介绍创新型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卓越人才等各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第二部分围绕课程体系改革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提出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法。第三部分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出发,论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第四部分阐述质量提升工程背景下高校学科竞赛、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第五部分比较中外农林大学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及人才培养模式。全书从整体到局部、从目标设计到具体实施,系统全面论述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提升农林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高质量人才。
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事关农林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但是,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林行业的作用始终被低估,甚至被忽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农林专业的认可度相对较低,部分农林院校存在人才培养不足、产教融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实际农林行业岗位需求衔接性不强等问题,严重阻碍技术技能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该书对高等农林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推进农林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造就一批拥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过硬技能本领的农业应用型人才。农林院校要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对农林行业市场发展进行充分调研,深入了解农林产业结构和生产发展状况,掌握农林企业对机械制造、农业机械化等专业就业岗位设立的要求,归纳总结不同领域农林人才能力标准,明确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进而构建基于能力导向的人才培養方案,保障人才质量体系建设、师资力量配备等相关工作有效落实,使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迅速投入工作岗位,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加快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农林产业的转型升级,农林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突破传统的培养模式,构建与农林行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包含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技能类、通识类等多项内容,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农林实践基础知识和理论。在传统的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实践课总量不足,无法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面向农林行业一线工作的需求。因此,应增加实践课的比重,打造课程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和职业实践“四大课堂”,强调在实践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农林行业市场所需的技能和本领。
第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筑牢实践教学阵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夯实和升华所学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提升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农林院校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加强与农林行业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运用农业技术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训岗位,将学生投入生产一线,并在不同岗位之间轮换,有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素养。
(朱蔚冰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