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现实可能、内在机理与发展进路

2023-03-17董树彬邴瀚嵩

关键词:全过程民主国家

董树彬,邴瀚嵩

(吉林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长春 130012)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1]37。 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形象特质,需要依托国家民主形象的直观具象化表达进行叙事。 随着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崛起,又以民主、人权等“熟悉”的议题来给中国的国家民主形象塑造之路带来挑战。 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可以更好地回应西方针对我国的民主议题设置,优化我国的民主形象,从而更好地凸显中国式民主的优势,以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民主文明发展。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的现实可能

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制度的支撑与现实要素的填充来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符合其自身特质的传播渠道以便于更为清晰、直观地表达内容。 二者在发展目标上的天然互补,实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民主形象的联动与共建。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国家形象的制度支撑与要素填充

国家形象伴随国家的存在而产生。 中国实力的增强致使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国家形象需求日渐增加,因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就显得极为重要。 国家形象的完整需要制度的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全新的民主形态内置于国家形象之中,构成了国家形象的制度支撑与要素填充。

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形象的制度支撑。 民主的内核即“人民自己当家作主”[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和国家始终关注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合理表达的制度考量,能够以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实现对国家形象的支撑。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脚步的推进,人民表达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党领导人民“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3]5进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体系建设,通过丰富的民主实践渠道保证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以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制度程序统筹多元主体,实现面向全社会的诉求整合与力量整合,强调人民皆为国家建设者,凸显人民是国家主人的主题,有力支撑起我国的国家形象。

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形象的要素填充。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在民主赛道上的最新里程碑,天然构成国家形象要素的填充素材。 民主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统领着世界舆论的风向标,民主制度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内国外社会民众对该国形象的评定。 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科学完整的民主制度体系,是实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统一,人民需求与执政决策相统一,集中民意与汇集民智相统一的优质国家形象填充要素。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人类民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如果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世界性普及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那么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诞生将为世界民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不仅从空间上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完成了对“休眠式”西方选举民主的超越,更是对革故鼎新、民为邦本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丰富了中国民主形象的内部要素。

(二)国家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象表达与传播渠道

中国国家形象与扎实的“人民民主”建设互为表里[4]。 国家形象由相对直观的叙事语言搭建而成,在检验着民主制度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同时开拓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象表达,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传播渠道。

一方面,国家形象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象表达。 国家形象是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包括社会公众对国家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5]。 由相对直观、形象、感性的评价表达构成的国家形象更易于在民众传播中激起波澜,也正因如此,民众的舆论监督造成了容错率的降低,倒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面向国家内部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对国内民众民主参与实践的评论反应和对完整民主链条运行的实录可以把制度程序转变为生动具体的现实叙事,清晰国家民主形象的同时也更利于民主内容的传播。 面向国际社会来看,与西方民主制度对权力的碎片化分散不同,全过程人民民主开拓了公民政治参与方法和渠道的平行创新。 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特殊存在能够在凝聚多方共识的同时有效化解冲突矛盾,真正实现国家治理。“治理主体是国家形象的生产者”[6],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整合多元主体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汇聚合力进行国家民主形象的建构,释放出强大的治理效能。

另一方面,国家形象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播渠道。 国家形象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表达通道且调适传播内容。 在国际传播场域中,国与国之间舆论和形象的交锋也就暗含着民主制度的角逐。 相比于西式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科学完备的制度安排之一,更能够广泛代表人民意志,展现积极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能够依托自身存在的重要场域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转化为更具有普遍性、更易于理解的传播产品,便于中国智慧的国际输出。 随着世界舆论被民主这一具有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主导,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西方社会开始了对于国际主流成员“合法性”的审查,想要进入国际主流社会,“中国就必须树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形象”[7]。 国际交往对于“民主的国家形象”的需要,鞭策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传播赛道上提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催生动力。

(三)国家民主形象: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形象的标志成果

国家民主形象的产生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实践过程中对于理性力量借助的产物,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从工具理性层面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形象有着高度的耦合性,国际交往的需要和国家形象的要素需求都作为二者相互嵌入铸造基石,在工具理性层面催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国家形象的有机融合。 从价值理性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国人民不断追求民主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民主自然镌刻在中国的形象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8]的构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五四宪法”的颁布宣告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正式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着重强调民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造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层面推进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国家形象的嵌入。

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塑造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国家民主形象。 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性,秉持着全天候不停歇的运转原则,以运动的常态化体现国家民主形象的活力,塑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随时参与、全时存在的可靠性形象。 以人民政协为代表的“运动型”机构通过委员走访、座谈会议等形式进行动态工作,让国家民主形象变得鲜活而充满朝气。 中国国家民主形象的静态性由民主文化与制度表达,是国家民主形象的根基所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9]46。 文化从基因上决定了制度的发展走向与最终样态,是区别中国民主形象与其他国家民主形象的根本之处。 制度作为用以固定形象的框架,能够确定国家民主形象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在面临发展调整时稳定原有的基本结构。 全过程人民民主有着完备科学的制度并维护着中国民主形象的稳定,所以说国家民主形象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成功实践的标志[10]。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的内在机理

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遵循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外部刚性需求和内部演化逻辑,能够以科学的内在机理将二者高效融合。 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制度、程序和价值的三维统一,能够统合中国民主特色与大国精神气质,表现为民主新形态理论和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实质创新,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国家形象。

(一)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制度、程序和价值的三维统一

国家民主形象的建构联动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的植入,从民主制度、程序和价值的维度对国家民主形象塑造角度进行内生性创新,以制度的现实优势,程序的运行优势和价值内在优势锚定民主形象的塑造目标,确定了国家民主形象的基本框架。

首先,国家民主形象是制度作用的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铸就了国家民主形象的制度基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彰显了以国家的最高权力进行权力制衡的政治智慧,充分表现了我国民主形象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对话协商”形式的民主在促进政党间沟通的同时,又能够实现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体现了我国民主形象的灵动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民族间的和谐融洽相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1],民族间权利相互平等,体现了我国民主形象的平等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出于对民主管理完整性的考量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解决差异问题带来的民主运行不畅,体现了我国民主形象的完整性。

其次,国家民主形象是程序运行的体现。 程序的设计包含着对民主的理解,例如,西方社会对选举民主的偏执认同表露着其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动因,中国的民主则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础上面向人民实现权力的让渡,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民主的程序环节应当是多样、复杂、连续并构成完整闭环的,单一的民主程序只能显露执政者对人民利益的漠视和对人民权利的放逐。 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在选票投出后可以继续以政治参与者的身份见证、监督、沟通、管理、决策和提议,充分满足人民的民主需要和政治参与感。

最后,国家民主形象是价值取向的呈现。 民主不仅是维护统治的办法,也是实现社会治理、解决冲突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的“良方”。 《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客观地定义了好的民主应该凝聚社会共识,维持社会稳定,表达正能量,而非制造冲突矛盾和带来混乱动荡[3]44。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对于秩序、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程度仅次于生理需求,亚里士多德曾将秩序作为定义美的考量因素。 若以人民为参与主体,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兼顾实现人民真实的政治参与和对民主参与主体诉求的满足,并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中使民众获得作为国家主人的愉悦。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取向打造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中国国家民主形象,符合人类价值取向的终极审美理想,将逻辑与浪漫囊括进中国民主形象之中。

(二)国家民主形象是中国民主特色与大国精神气质的优势统合

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通过民主运行将中国式民主的优势烙印在国家形象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发展胸襟,具体表现在实现民主的广度、深度与看待民主发展的气度三个方面上。

第一,立足民主实现范围,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造国家民主形象的广度。 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打破自然环境的限制,把民主贯彻至34 个省级行政区各个方位,从地域上实现全方位覆盖,刻画了中国民主形象的广度。 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打破地区、民族和阶层的界限,广泛地开展民主活动。 “民主的每一次发展,都将使社会有更多的人获得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12],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着最广泛的代表性。 截至2020 年底,全国共有囊括了国家、省、市、县、乡五个级别共262 万名人大代表[3]11-12。 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能够集合全国各地方、各界别群众开展广泛协商。 “两会制”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科学制度安排的具体形态,能够打破地区、民族和阶层的界限,广泛地开展民主活动,凸显中国民主形象“广”的属性。

第二,立足民主实践能力,凸显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造国家民主形象的深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通了层级之间的通道,实现国家、地方、社会、基层间的无死角全覆盖运行。 2021 年11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的选举,行使公民选举权投出庄严一票。 四川雅安市天全县永安村8 组,106 岁的老人李朝兰参与乡县人大换届选举在家门口的流动票箱投下了自己的一票[13]。 从国家到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的视野中真实地呈现民主的全覆盖。 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关注民主成果内容的深刻程度。 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全方位的”、“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来决定和调整我们的决策和工作”[14]。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人民政协承载着“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1]38-39的发展目标,依据“协商就要真协商”的原则和“保障协商成果落地”的要求能够确保民主成果的内容深刻和有效落实,打造中国民主形象的深度。

第三,立足民主发展视野,全过程人民民主打造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气度。 近些年,西方不断以孤立、片面的民主标准评价中国,甚至以“民主和权威”此类明显挑拨意识形态对立的话语对中西关系进行界定。 2021 年11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印发《中国的民主》白皮书,着重强调民主的多样性,并提出“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3]3。 这深刻体现了中国民主发展观念的开放与包容,以大气的民主大国形象示以国际社会。 “对话协商”的国际事务处理方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国际社会的应用发展,中国式民主以和平沟通与平等协商的方式推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其看待民主发展的包容性、开放性和贡献全人类发展的宽广视野格局塑造了大气、宽容的国家民主形象,展示出民主大国的精神气质。

(三)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新形态理论和实践的作用结果

国家民主形象实为国家形象这一抽象概念的子集,其建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描绘。民主本身具有阶级统治属性,国家民主形象也附属了这种阶级属性,在不同的民主理论和实践的作用下,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民主形象样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着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在其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共同作用下,塑造出崭新的国家民主形象。

第一,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理论作用的产物。全过程人民民主遵循民主的本质,以理论的人民性打造中国民主形象的“真”,是实质民主的体现。 无论是古希腊民主理论所定义的“人民的统治”,还是卢梭提倡的“人民主权”,都是实现人民对国家的管理,在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中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这一结果有着两个必要的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实现民主的主体是谁? 西方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寡头与社会精英手中,已经将民主的真正主体早早遗忘。 关于民主的主体与民主制度的建立问题,马克思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15]明晰民主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强调民主的主体就是人民。 全过程人民民主致力于面向“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16]。 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拥有广泛、真实、明确的主体范围,强调民主实现的主体即人民。 第二个问题,政权为谁而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17]。 无论是议会制还是总统共和制,无论普选的范围扩大到何种程度,其维护的始终是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熊彼特看来,国家的民众只作为赋予他人统治自身权力的工具,“民主政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将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机会”[18]。 故美国的民主仅给国际社会投射出国家公民拥有普选权利的画面,而鲜有对人民生活问题的整合与国家听取人民意见进行决策的表达。 相比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取胜利后创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其创立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做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对民主本源问题的回答,对自由民主理论进行了解构,将真正属于人民的民主理论呈向世界,为国家民主形象植入了灵魂。

第二,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实践作用的结果,全过程人民民主改善民主运行方式,扩大公民参与实践,以实践的透彻性打造中国民主形象的“实”,是程序民主的体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态也是人类民主文明的新形态,打破了民族、种族、宗教、性别等在西方经常可以引起对立的群体界限,赋予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和参与政治的权利。 在社会主义民主选举中,全体成年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选举代表着公民个人意志的人大代表外,人民还有权选举自身所在基层的管理者。 在中国,有事好商量,民主协商有效解决选举后无民主的政治生活断点问题。民主决策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民主的统一,将人民利益与公共利益进行整合,在实践中解决人民问题,提升人民幸福感。 民主管理体现出人民的国家管理者身份,不仅包括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也包含了自我管理,即城乡和事业单位的自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管理实践。 民主监督则体现了中国人民拥有着广泛的监督权力,从党内、国家机关、社会三个层面的不同主体实现对权力的约束把控,保障权力为人民行使。 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根本上改变了民主的运行方式,从范围和环节上扩大了民众的参与实践,打造真正属于人民的民主实践,丰满了中国民主形象的血肉。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的发展进路

国家民主形象是中国展示综合国力与大国民主政治风采的重要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国家形象塑造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6。 我们应在新时代把握机遇,加深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国家民主形象的嵌入,发挥现有优势扩大民主发声,强化民主传播,提升我国的民主形象。

(一)加深民主嵌入,发挥文化、价值、制度优势

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同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 全过程人民民主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滴灌与人民当家作主价值理念的指引,要促进文化和价值与国家形象的加速融合,打造以先进民主文化和民主价值为符码的民主大国形象,并通过发挥民主制度效能,凸显治理绩效,提升国家民主形象。

第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加深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国家民主形象的文化嵌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9]46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融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内涵和特征,以文化优势实现对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的有力驱动,通过对“民为邦本”“天下为公”等优秀民主文化的宣扬,打造民主文化强国形象。 更要立足眼下,利用好国际民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以文化底蕴优势兼容现代传播主题,打造具有民众亲和力的中国民主文化,通过文化产品的供给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性优势,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所根植的文化沃土开拓社会民众民主教育,营造良好民主宣传和民主参与氛围,以社会民主氛围投影国家民主形象。

第二,坚定民主价值理念,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国家民主形象的价值植入。 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19]的民主价值追求。 全过程人民民主遵循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为国家民主形象的塑造确立价值统领,实现价值嵌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作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20]的重要指示,以人民为中心是衡量民主制度程序运行是否成功的价值尺度。 要通过官方媒体与海外媒介双重渠道,诉说中国民主发展对人民幸福感的追求和对解决人民问题的关切,展露将人民利益视作最高民主价值的政治魄力,打造“求善”的中国民主形象。 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描摹出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图景,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价值理念,以政治条件实现人民自由的价值追求,打造“求实”的中国民主形象。

第三,激活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效能,以治理绩效推动国家民主形象塑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着强大的治理效能,既可以实现权力交付到人民手中,又能够做到力量的整合凝聚,将稳定与秩序对齐中国的民主形象。 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通过民主程序运行将多元利益充分内部化[21],使矛盾和冲突能够及时在整合过程中发现与消弭,确保中国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平稳行驶。 同时要发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对治理资源的整合和人民力量的凝聚。 在治理过程中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通过对多元主体的吸纳将人力资源、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能实现权力的让渡又能完成共识的凝聚。 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实现基层民主治理打造中国民主形象融含的微观和谐场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层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1]39基层自治是实现公民自觉自为参与民主实践的有效方式,以政治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解决生活问题。 中国的民主不只保证社会稳定,也能实现生活和谐。

(二)扩大民主发声,优化话语、形塑、舆论策略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在民主形式上已较为成熟,但想安稳立足全球民主市场,依旧需要扩大民主发声,增强对外话语主动。 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推动民主发声能力发展,加强中国民主的国际表达,确保民主形象的全面升级。

第一,升级民主话语塑造立体民主形象。 话语天然具有传播性,是塑造国家民主形象最具直观性的表达方式。 想解决在民主方面的失语问题,就需要在话语上下功夫,以直观性、时代性和叙事性为主要方向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话语升级。 如“人民当家作主”以肯定、简洁、直接的语言进行表达,阐释清楚了主体和行为的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观,短促而有力。 话语的时代性则需要借助媒介把文化符号和国家进行绑定,像古罗马人的认知中丝绸与中国绑定一样,依靠话语把民主与中国进行更密切的联系,让中国的民主文化和民主制度成为政治时尚的引领。“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22]。 如《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在提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用“烟火气”来进行形容中国基层民主实践,强叙事性的话语可以直接将人带入语境,从政治回归生活。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需要“烟火气”生动地讲出民主实践故事,通过讲好中国民主故事展现中国民主形象的立体感。 综上,中国民主话语还需要更多符合时代、贴近民众的话语创新,把民主传播产品做得更具大众性才能在国际民众心中优化我国的民主形象。

第二,改进民主形象塑造结构,扩大自塑比例。 国家民主形象从塑造主体上有着“自塑”和“他塑”的区分,从目前国际舆论的掌控力上来看,中国仍旧深受西方民主他塑的重要影响,我们应扩大民主形象的自塑比例。 首先,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攻势,我们应在传播中把真相呈现给民众,以影视、直播、自媒体vlog 等宣传方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实践通过多媒介的传递来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运行实况供大家品评。 其次,我们应当立足本土优势,以优势展现对抗舆论诋毁。《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的美食制作与风土人情展现给世界观众,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构建“民主中的中国”“贡献世界的中国”等贴合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宣传角度,打造综合、立体的民主大国形象。 最后,我们要通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来争夺形象塑造的主动权,“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23]。 例如周恩来总理曾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国际友人进行解释收获了很好的共鸣效果。 不仅仅是“信、达、雅”的内容翻译,我们需要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以更多国际民众熟悉的形式表达,才能获取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的主动权。

第三,增加各平台舆论回应率,争取民主概念建构权。 在国际舆论场中,对于问题的提及与回应的频率,关乎了国家对某个方面概念定义的权利。 这种平台的舆论回应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层面,在官方层面我国的舆论回应较为及时,如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召开时,我国对“民主峰会”问题进行了有力回应:“唯我独尊不是民主之义,而且是民主之灾。”用简短的话语既回应了舆论也定义了民主内容。 另一个是社会层面,应当注重多元主体的多平台交流互动,尤其在学术理论上回应,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以具有国际普适性的话语进行理论建构,将中国经验转变为中国理论。 上述两个方面可以缓解我国民主“失语”的状态,从多个角度争取了概念建构主动权,能够有效强化我国的民主形象塑造能力。

(三)强化民主传播,实现渠道、议题、场域升级

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国家民主形象塑造引发了中国民主形象的本质性变革,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应以良好的形象应对世界风云变幻。 我们应加强国际民主传播,通过传播媒介来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民主形象。

第一,拓宽信息供给渠道。 首先要兼顾官方媒体表达和多样性信源输出。 除进行官方对话、理论对话和政策对应外,还需促进中外民主理论和实践的交流,如积极参加和主办国际范围民主理论学术会议和以民主交流为主题的外交会议,推动多层次、多平台的民主交流。 其次是利用好新闻媒介。 随着国际传播意识的加强,我国开始注重官方媒体的海外建设,如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已在推特拥有1320 万余关注人数。 更要推进官方媒体对国际市场民众层面的融入,随着国家扩大开放,国内留学生群体基数日渐增大,可以以“中国的民主体验”为主题,鼓励创作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体验实录,从渠道优化上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传播效能,使中国的民主实践内容得到“二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增加中国民主形象“真实”的特点。

第二,主动参与议题设置,争取传播战略主动地位。 议题设置又称议程设置,表现为媒介议题对公众议题的影响,与国家形象有着强相关性。因此,要强化议题设置意识,增强议题设置主动性。 在话语议题上,要利用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点和中国民主运行的独特之处,通过话语关联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与中国民主实践的推进,让议题更富感召力。 除此之外,影视、娱乐方面的传播也是国家民主形象塑造的良机。 如《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发布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以“超燃”的简洁话语和镜头语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人类前途命运的牵挂和对人民民主的重视。 在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引发了国际民众对于政党的讨论与思考,这体现着我国议题设置意识的提升。我们应当延续这一做法,更主动地设计以“民主”“人民当家做主”为主题的网宣片、电影、纪录片,从多种维度主动设置议题,让我国的民主形象逐渐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第三,搭建民主传播场域。 应通过技术赋能和平台创新等方式搭建符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特点的传播场域,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 一方面,要依靠元宇宙、VR、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中国民主发展与民主实践的透明感,解构西方议题设置和话语垄断造成的中国民主形象的“屏障感”。 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传播领域技术发展,进行传播平台创新。 中国作为5G 时代的引领者要发挥技术优势,构建属于自己的传播场域,鼓励互联网传媒行业生产符合时代媒介发展趋势的中国制造国际化媒体产品,呼吁国内国际社会层面的使用者多进行中国民主实践题材的自媒体创作,让中国的民主形象活跃在信息传播中。

结 语

国家民主形象作为一国的软实力要素是大国崛起道路上的动力刚需。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拥有着广袤国土面积和巨大人口规模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实现了人民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塑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契合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大国民主形象。 在未来的国家民主形象塑造道路上,民主理论创新仍旧是关键,要把握民主政治发展“西降东升”的现实机遇,构建符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质的话语体系,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努力构建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民主概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更好地展示中国的民主风采,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全过程民主国家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