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核心意涵、弘扬路径及内在逻辑
2023-03-17王继承陈锡喜
王继承,陈锡喜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斗争”一词频频出现,总计达到22 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通过高词频方式彰显了斗争的重要性,更是深化了对其的认识。 正如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这就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拓展为了“三个务必”。 而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其中的一个务必,则表明了党深刻认识到,唯有通过勇于自我革命以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斗争方式,才能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极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指出要将“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明确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以奋发有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致力于不断取得新的更辉煌的成就。
需强调的是,对弘扬斗争精神的重视并非自党的二十大才开始。 自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弘扬斗争精神,就已保持着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例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则将“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并明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3]。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 年12 月27—28 日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则将“增强斗争精神”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4]。
可见,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弘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仅赓续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守正创新。 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特别是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重点阐释好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核心意涵,阐述好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提升对其弘扬的成效,并基于前述工作构建好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体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思想支持意义。
一、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意涵及其弘扬路径
新时代干部教育领域的伟大斗争是基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5]43的主体面向而确立的,其精神形态的核心意涵是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 砥砺弘扬新时代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这一斗争精神的关键主体,必须坚持淬炼思想与思想淬炼、政治建设与政治历练、问题导向与实践锻炼的辩证统一。
(一)干部教育领域的核心意涵: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
新时代重点在干部教育领域进行伟大斗争,既把准了习近平在反腐败斗争中指出的“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6]134的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从而满足了建设伟大工程与推进强国战略必须紧密结合的需要,这决定了其精神形态的核心意涵是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 历史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主体力量,中国才能彻底站起来与富起来。 中国共产党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1的初心和使命,在领导国家进入新时代后又不失时机谋定国家强起来的战略部署。 “新时代伟大斗争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强起来进行。”[8]国家强起来自有其必备要件:要在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中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更大贡献;要聚焦创新发展短板持续发力补齐;要转向塑成比器物层面的自信更难塑成却极端重要的“四个自信”;等等。
新时代弘扬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的斗争精神若要决胜成功,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干部务须率先垂范,充当好最为关键的践行主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绘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蓝图,具象化了强国战略,进一步为新时代伟大斗争规制了具体路线。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9]加强对党员、尤其是对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干部的教育,是促成建设伟大工程与推进强国战略紧密结合的必有环节。 正如习近平指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10]411打通强党与强国紧密结合的“最后一公里”,有必要促使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弘扬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的斗争精神。 这是因为越接近国家强起来的目标,党员干部就越易滋生同国家强起来的需要不相适应的斗争精神懈怠、骄傲自满于现有的斗争能力、斗争品格不纯等问题。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10]385。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为了使党员干部更好地弘扬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注重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也要注重在包括精准扶贫在内的伟大斗争中查摆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从而既在强党的过程中提升党员干部的强国本领,也在强国的过程中促成党员干部勇于自我革命以永葆为民奋斗的政治本色。
(二)弘扬路径:提升党员干部斗争的意志、品格与能力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11]227在新时代需着力推动淬炼思想、政治建设、问题导向,分别同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实现辩证统一,以此将党员干部的斗争意志、斗争品格、斗争能力提升到新的境界,这是激昂党员干部自觉弘扬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的斗争精神,从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恰切进路。
第一,坚持淬炼思想与思想淬炼的辩证统一,强劲党员干部的斗争意志。
新时代推动党员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以稳持铁一般的斗争意志,其首要任务是落实弘扬斗争精神所必需的淬炼思想环节,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2]13,从而淬炼出贴切中国实际的先进思想。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接续斗争开启了新时代伟大强国新征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淬炼思想需把握的七大科学逻辑,即持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前瞻时代变迁定位创新前沿、扎根中国本土凝练重大问题、汲取人民智慧补齐创新短板、遵循问题导向加强理论供给、审度实践需要调适滞后理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 中国共产党淬炼思想的七大科学逻辑并非无重点地散乱发力,而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展开运作。 在凸显问题导向、培厚人民情怀与解读时代议题后,力促淬炼思想的七大科学逻辑相互支撑与同向行动,合成效应力充分涌现的整体运行机制。 基于此,成功淬炼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淬炼出先进思想后,需推进党员干部经受先进思想的淬炼而永葆高昂斗志。
确保党员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需推动传统斗争精神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拓展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光辉谱系,抓好奋斗典型教育等可强劲斗志的管用举措。疏浚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中的奋斗精神资源、斗争智慧资源,秉承科学方法促成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提升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在精细化赓续中国共产党具备显著优势的“钉钉子精神”“接力跑精神”“集中力量办大事精神”等斗争精神的基础上,还要凝练与整合新时代伟大斗争孕育的最新斗争精神样态,拓展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光辉谱系。 抓好奋斗典型教育,以教育的真善美逻辑发挥奋斗精神的滋养斗志功能,则要遵照事实回放党的艰辛奋斗史,扎根实践演绎好新时代奋斗故事,综合运用榜样塑成、氛围熏成、实践养成、学习形成等手段,统筹推进党员干部经受先进思想淬炼的机制常态化与方式生活化,从而锻造党员干部坚韧不屈的斗争意志。
在淬炼新思想与经受新思想淬炼的辩证互动中,党员干部力争充分涌溢斗志,按照既定部署完成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的伟大斗争使命。
第二,坚持政治建设与政治历练的辩证统一,纯化党员干部的斗争品格。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13]党员干部的斗争品格与其政治观密切关联,政治观低劣则逢难退缩,政治观正确则迎难斗争。 党员干部自觉维护政治权威、坚守政治信仰、服从政治大局、践行政治忠诚,斗争品格才能高尚无私。 党员干部的纯正斗争品格极具宝贵性,但斗争品格不会单凭党员干部的职务职级升拔、知识结构拓宽与年龄党龄增长就随之纯化。 “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14]要在斗争趋紧的世界中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而获拥未来,需推动党员干部持守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斗争品格。
纯化党员干部的斗争品格的重要支撑,在于设置严格的政治历练环节以夯实其政治定力。 在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少数“骑墙派”“空谈派”“两面派”,因为政治定力根基脆弱,斗争精神黯淡,遇阻不敢亮剑斗争。 习近平认为,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在和平建设年代是否坚定的主要标准之一,即“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10]415。 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集中表现为,既因坚守人民立场与党性原则,也因永葆共产党人的斗争初心,而能驱散错误思潮的迷雾、斥绝物质欲求的诱惑、辨识发展方向的歧途,自觉做到政治规矩从严、政治担当可靠、政治原则过硬。 新时代需在组织推动与个人主动、底线规制与榜样引领、全面从严与政治关爱中,历练出严守政治定力的党员干部。
纯化党员干部的斗争品格,既要促成政治建设与政治历练在互促互动中齐驱并进,更要把准用力重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供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保障,确保党员干部经受严格的政治历练。 《决议》指出了“七个有之”问题[3],反映了党内政治生态恶化而引发的歪风乱象,置于其中的政治历练,轻则为敷衍搪塞的党员干部视为运动式的走过场而沦为形式主义工程,重则为别有用心的党员干部视为谋取政治资本的捷径而沦为腐败钻营手段。 习近平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6]38。 为避免党员干部经受政治历练受消极懈怠思想的扰乱,要协调推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章为本与制度为基相结合断阻资本逻辑侵蚀党员斗志的渠道。确保党员干部的斗争品格“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2]19-20,需以自我革命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释放思想建党凝聚斗争共识与制度治党约束斗争行为的同向发力功用,培厚伟大斗争使命的政治根基。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锻炼的辩证统一,提振党员干部的斗争能力。
党员干部越是身居高位,越是肩负重任,越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在实践锻炼中造就出类拔萃的斗争能力,避免逢遇突发挑战时束手无策。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11]223因此,提振党员干部的斗争能力,既要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更要在辩证思维指导下破解限制其实践锻炼尽显成效的问题。
首先,要在源头治理与协同治理的辩证协调中,纾解制约党员干部经受实践锻炼充分涌现务实性的形式主义问题。 习近平强调,“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6]153。 因此,要采取源头治理的方式对党员干部靶向加强政绩观教育与责任感教育,筑牢其实事求是的斗争观点、人民至上的斗争立场、久久为功的斗争意志。 开显协同治理形式主义问题的优异效能,要融洽府际关系,摒弃部门间与区划间的私利争执,层层完善监督党员干部经受实践锻炼的制度体系,促成其常忧斗争精神匮缺处,以敢勇当先的气魄下沉斗争一线,锤炼出过硬的斗争能力。
其次,要在轮岗锻炼与学习培训的辩证推进中,纾解制约党员干部经受实践锻炼充分显现开放性的封闭循环问题。 新时代伟大斗争亟需拥有复合型斗争知识结构、善于驾驭陌生型斗争岗位、适应复杂型斗争场域的党员干部,而封闭循环型实践锻炼机制不能充分满足此需求。 通过建构上下互派、异地交流、跨职历练的轮岗锻炼模式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升经受实践锻炼者的斗争意识与斗争本领,破除封闭循环的实践锻炼机制。
最后,要在问责制度与容错制度的辩证运作中,纾解制约党员干部经受实践锻炼充分彰显公正性的奖惩不当问题。 发挥制度的容错功能与惩戒功能密合运作的优势,引入严宽相济的问责制度与容错制度,有利于避免实践锻炼机制出现奖惩不当的问题,朝向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相统一的优态发展。 发挥问责制度的震慑功能,要预先警示畏惧斗争、敷衍斗争的党员干部,直至遵守问责制度对其惩戒,倒逼其自觉提高斗争能力。 在严守法纪、主观无意、为民斗争与愈挫愈奋下,党员干部进行伟大斗争纵然一时不畅,可依据容错制度对其免于追责,即使承负责任也要与为官不为者有所区隔而依规从轻处理。
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意涵及其弘扬路径
新时代社会民生领域的伟大斗争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确立的,其精神形态的核心意涵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斗争合规律性与合人民性、合重点性与合总体性、合原则性与合机动性的辩证统一。
(一)社会民生领域的核心意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重点在社会民生领域进行伟大斗争,满足了聚焦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这决定了其精神形态的核心意涵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斗争精神正是体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15]不同时代占主流地位的斗争精神,其核心意涵的判断根据,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内在紧张度。 党中央斗争精神的主要意涵,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对抗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体现为抗拒强权压迫、反抗专制统治的阶级斗争精神,而在取得社会主义政权后,其要被正确判断就需适应非对抗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11党中央斗争精神由此被赋予了新的意涵,即在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作斗争的过程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可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判断根据,也是党中央斗争精神守正创新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唯有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执政目标,实打实地全力谋思创新发展,将加强与优化社会供给作为斗争手段,以斗争目标统领斗争手段,以斗争手段服务斗争目标,确定新时代斗争精神在社会民生领域具体展开后的核心意涵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因此存具强大的民意根基。
(二)弘扬路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涌现道义力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表现为期待对物质性需要实现提质扩容,还表现为对更为充分真实的道义性需要愈加期待。 习近平指出:“改革是我们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5]107为适应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具备的显著特征,即几何级数的动态生成性与内涵维度的提质扩容性,新时代改革创新既要在覆盖域上体现全面性,也要在发力度上体现深化性,这决定了要守正创新,全面深化改革。
涌现弘扬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斗争精神所需的道义力量,首须夯牢对人民的物质性需要进行提质扩容所需的强大物质普惠力量。 缘于“意识形态已成为现代国家的道义基础和权力核心”[17],故另须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感召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道义性需要。 基于善用辩证思维协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若干重大关系,从而确保有效弘扬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斗争精神。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方向上正确无误,实现斗争合规律性与合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合规律性地弘扬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斗争精神,要笃信伟大事业对美好生活的规划皆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斗争而成真。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5]59。 伟大事业的确立标志了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真正完全找到了一条合规律性的斗争道路,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虚无主义惯用鬼蜮伎俩毁谤伟大事业的正义性,质疑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由此,必须提防历史虚无主义在变种翻新后诱导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斗争精神偏离赓续正轨,始终持定守正、求是、合真的原则以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正确。
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彻底的、大无畏的为民斗争气质,始终能站在斗争合人民性的道义制高点。“‘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8]全面深化改革合人民性价值导向的道义力,能经人民群众的斗争活动而实化为强劲的物质普惠力量。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与擦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人民性价值底色,赓续人民至上的执着惠民精神、奋辑向前的优美创好精神,促成它们实化为强劲的物质普惠力量。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道义性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感召力源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9],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树立了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道义性目标。 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善解中国自己的发展难题,这是为世界贡献更多道义力量的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要荡除损伤发展与稳定的各类矛盾,健全公正的社会产品分配机制,对公权腐败、非法创收与违规经营要坚决斗争,坚决破除逆人民性的错误斗争观,勇于向改革惰性思维作斗争,激发全民改革干劲与营造浓郁创新氛围,打造国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撑持高质量发展。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方法上适时改革,实现斗争合重点性与合总体性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要实现斗争合重点性。 新时代的基础性道义要求是提升人民的物质获得感,高阶位道义要求是提升人民的价值获得感。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要重点供给清洁美丽的生态产品、舒适怡人的家居产品等高品位物质产品,推动人民的发展型美好生活实现质的提升。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资产阶级财阀以资本为本位,专注发疫情财与投机赚取选票,漠然悬置民众的生命健康,这与中国政府在抗疫斗争中笃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道义性原则形成鲜明反差。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要在确证经济所有制的先进性、提升人民的物质获得感等向度超越窄化的资本主义道义,更要重点彰显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公正等价值元素的合道义性与合科学性相统一的优越感,打造价值共享机制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得到有效传递与普遍共享。
新时代依照总体性逻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改革创新的斗争方法要适时改革以强化总体性思维的主要依据。 全面深化改革蕴含了总体性思维,其鲜明特征为注重顶层设计、总体推进、制度管总。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渐进赋予各级政府一定的改革自由探索权,向发展矛盾作斗争的方法是“摸着石头过河”。 新时代在深化运用这一方法的同时,要强化顶层设计,释放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从而彰显系统整合改革资源、整体规划改革路线图与统筹破除利益藩篱等多重顶层设计的优势。 社会基本矛盾积极运动的必要条件,在于其构成要素密合牢固与流动顺畅。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把握社会结构内在要素的总体关联性,并尽可能紧密耦合各要素的根据。
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避免无序斗争而耗散其总体性逻辑存具的能够释放作为道义根基的物质力量的高效应。 全面深化改革由“浅水区”进至具备许多可预知与不可预知风险的“深水区”,象征改革须攻坚斗争“硬骨头”。 改革斗争倦怠症、改革斗争动力延续不足等负面问题也凸显。 制度管总存有弥聚分歧意见、框限改革难点、驱动总体运行的良效,其逻辑起点为改革“最大公约数”生成,定型源出于人民的科学管用的最新改革创新方法为制度形态。 制度管总的落脚点为,以制度价值共识导引“万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目标完成。 同时,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行为准则疏导利益矛盾、节约共建成本、规范改革边界、引注多元投资,最终基于制度管总的全面深化改革释放作为道义根基的物质力量。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方式上灵活运用,实现斗争合原则性与合机动性的辩证统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5]10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战略问题谋划得当,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则事半功倍,而一旦轻变或错定,将放缓乃至中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伟大目标的完成进程。 因此,在战略问题层面谋划全面深化改革,须守持正确的战略方向与稳定的战略方法,从而符合新时代伟大斗争合战略原则性的最本质特征,即“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11]226。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式区隔于其方向与方法,缘于它是战术层面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择取与机动实施。 全面深化改革受到域外敌对势力的阻遏,决定了其需在方式上灵活运用。 习近平指出:“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11]227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在作为道义根基的硬实力领域灵活机动地开展斗争,推动国家在引领全球化中培厚“错位竞争”的意识,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拓增领先型创新领域,打造跨越性发展必备的独特吸引力。
为了解决我国硬实力日益强劲而软实力蓄积相对不足掣肘实现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灵活机动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入道义内容并保障其平稳运行,谋思表达中国道义文化灵韵的高招。 习近平指出:“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20]唯有具备内蕴强大真理力量的对外道义话语体系,才能成功同西方文化霸权作斗争,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感召力不被其阻断。 因此,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为世界谋道义大同的对外话语配套,完善助力中国对外传递道义必需的话语供给体制,着力构建系统完备、义利兼容、情理互通、调适有度、转译精准的对外道义话语表达体系。
三、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意涵及其弘扬路径
新时代国家安全领域的伟大斗争是基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导向而确立,其精神形态的核心意涵是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规范对其弘扬的发力原则,要自觉运用科学思维,推动防范化解风险意识分别同创新思维、精准思维与法治思维实现辩证统一。
(一)国家安全领域的核心意涵: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新时代重点在国家安全领域进行伟大斗争,满足了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须妥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风险的需要,这决定了其精神形态的核心意涵是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 新时代面临的很多发展问题具有许多新特点,其中既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还有新老问题融汇后生成的复合型难题。 正如习近平指出:“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21]同时,奉行霸权扩张的敌对国家不遗余力向中国输送各类重大风险。 对于中国而言,“回避斗争和放弃斗争就是放弃存在和发展的权力”[22]。 新时代既需正视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重大风险,又不能为了避离风险而逆全球化,唯有在引领全球化中弘扬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斗争精神,才能切实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与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论述,总体研判党情国情世情的新变化,饱含着鲜明的忧国忧民意识,锁定各类重大风险,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11]223。 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更具弥散性、渗透性、危害性,一旦在对其防范化解上所做的工作乏力无为,势必危及制度安全与政权安全。 故而,新时代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紧迫性,须被摆在突出位置。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既不可大意各领域的风险存量,也不容忽视各领域的风险增量,而各领域溢出的风险在交叉融合后形态复杂与矛盾激化的趋势,须被及时断阻。
新时代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斗争精神注重管控治国理政直面的各类风险,展现出党在忧患意识下的斗争担当品格,以及为国家和人民预测将来与排除各类风险的无私斗争情怀。 若要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实现进度不被风险阻滞,“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11]69,这充分证成了新时代斗争精神不可或缺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核心意涵。
(二)弘扬路径:自觉运用科学思维以规范发力原则
科学思维源于经验思维而又超越经验思维。新时代不仅注重引入创新思维在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中捕捉与培育发展机遇,还注重引入精准思维确保对风险的防范化解,做到问题鲜明与实际高效的紧密结合,更注重引入法治思维确保对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在法治兜底的基础上契合现代国家治理的要求,从而有效规范弘扬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这一斗争精神的发力原则,力争我国“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5]81。
第一,秉承防范化解风险意识与创新思维相协调的发力原则,实现持守斗争底线与显现斗争成效的辩证统一。
弘扬新时代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这一斗争精神的目标指向是,严守国家总体安全无虞的底线。 习近平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11]226。 坚守斗争底线要通观“域内和域外”“网上和网下”“实在和潜在”等各类风险的演进特点,准确判断阻碍党的全面领导、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风险来源。 还要提前做好完备的见效迅捷型斗争预案,妥善防范化解敌对势力可能挑起的军事威胁、经济贸易战等重大风险。 “斗争精神的时代特性在社会矛盾的现实运动中得到开显。”[23]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仍有不适应性表现,决定了要审慎界划斗争的对象和领域,不能将斗争的落力点简单下放至存具多元思想文化的日常生活领域,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轨道中防范化解风险。
新时代要运用创新思维防范化解风险,着力于斗争手段创新、斗争策略创新与斗争理念创新。创新斗争手段要避免教条式限定斗争对象,“需要跳出仅仅以对物质生产资料占有为标准的误区”[24],把握信息资本、知识资本等的占有不均是导致社会领域风险频发的重要因素,致力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建设。 新时代要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社会实际创新理解诸如阶级与阶层,知识、话语与资本;共同利益、阶级利益与群体利益等的关系,推动它们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相契合。 创新斗争策略,旨在使斗争活动实现针对性与全面性的统一。 要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党在当前的主要斗争任务的同时,兼顾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性逻辑而顺畅解决其他社会矛盾。 创新斗争理念的目标指向是践履“五大发展理念”,解决人民关注的在局部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创新动力不足、发展协调不够、绿色生态不彰、开放格局不深、共享正义不均等难题。
第二,秉承防范化解风险意识与精准思维相观照的发力原则,实现积极主动斗争与精准分类斗争的辩证统一。
弘扬新时代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斗争精神,要求在确保划定的斗争边界不被突破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研判未然风险与向可视风险作斗争,争取涌溢最大正效斗争值。 习近平指出:“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1]22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向制约伟大事业实现的重大风险作斗争,具有鲜明的忧患意识与进取化险意志。 毛泽东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25]新时代要善用合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的精准分类防范化解风险的斗争方法,精准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总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明确防范化解一切社会风险的根本策略在于促进前者的适应性。
精准分类防范化解风险的要义为,精准区分我国社会矛盾中不同层次矛盾的特点,进而精准设置不同的斗争方略解决性质不同的社会矛盾。可见,它是有优先对象、有发力重点的斗争策略,明显区隔于无主次矛盾界别的粗略型斗争策略。其在新时代的践履逻辑主要为:在经济文明建设领域,要优先向共建与共享间的矛盾作斗争,争取平衡充分的高质量发展普惠民生,及时防范化解“公有制经济影响力被弱化”“民营经济发展遇不公对待”等各类经济发展风险;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优先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矛盾作斗争,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彻底断绝“生态衰则文明衰”[11]374的重大生态安全风险;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要优先向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5]328内的矛盾作斗争,推动意识形态地带“红壮大”“灰转红”“黑覆灭”,防范化解“黑天鹅”“灰犀牛”等各类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等等。 可见,精准分类防范化解风险的斗争方法注重标定斗争对象的优先顺序,契合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
第三,秉承防范化解风险意识与法治思维相耦合的发力原则,实现忧患意识常备与斗争过程合法的辩证统一。
弘扬新时代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斗争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常备忧患意识,以敏锐的斗争判断力预先锁定执政风险的坐落场域、衍化形态与谋治对策。 人治思维主导下的防范化解风险这一斗争活动,易受领导者的主观冲动与选择偏好左右,具有非理性、随机性、易变性等欠缺性特征。 即使领导者具备浓郁的忧患风险意识,然而一旦其判断力出现失误,斗争活动可能就会出现偏差。 由法治思维塑成的防范化解风险这一斗争活动所具有的遵法理、重程序、讲规则、求稳定等优越性特征,在根本上确保了其执行顺畅。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10]142。 在市场经济下,利益分化导致经济风险转向民生领域,阶层分化导致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更为紧要,价值分野导致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变难。 而我国的具体社会矛盾还呈现出交叉复合的特征,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也在不同程度上交互融合。
新时代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态势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格局,决定了要将防范化解风险意识与法治思维相耦合。 新时代要稳妥推进人民的高品质需要得到满足,统筹制定亟需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现有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力的法律法规,以良法善治促成个体自主表达高品质需要诉求的权利、自觉履行共建义务与自由享受美好生活的统一。 新时代还要一体构筑法治产品供给完善机制、法治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与法律宣传教育普及机制,及时防范社会风险、纾解社会矛盾与消解社会分歧。 党政干部开展斗争活动要强法权威、护法公正、于法有据,遵循斗争程序正当原则,恪守法律至上理念,做到善用法治思维定纷止争。 法律的规范性与人民的力量性接合成功有强大的独特优势。 在新时代进一步促成法治思维与群众路线联合发力,既要“通过依靠和组织人民群众,化解消极因素,解决社会矛盾”[26],还要推动运用“枫桥经验”与法治社会建设深度结合。
四、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透视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新时代斗争精神是一个意涵科学、层次丰富、逻辑严谨的有机整体。 在界划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分布领域、核心意涵及弘扬路径后,还需全景式理清其内在逻辑。
基于把握好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主要领域及根据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乃是把准其精神形态内在逻辑的前提。 新时代伟大斗争蕴含三要素,即领导主体、民意根基、安全环境,三者缺一不可、互为支撑,构成了连贯的整体。 首先,只有具备了坚强权威的领导主体,在各领域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做到斗争力量合汇一处、斗争意志牢不可破且不为各种矛盾所阻,而加强干部教育则是确保领导主体达到坚强权威标准的根本保证。 其次,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民意根基,在各领域进行伟大斗争,才能因有了可依靠的根本力量与人民智慧的支持而得以顺畅,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改善社会民生是确保民意根基稳固的切实路径。 最后,只有具备了安全与和谐的环境,才能在各领域专注改革与发展,确保新时代各领域的伟大斗争都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服务,而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领域的风险是营造安全环境的客观要求。
由此,新时代伟大斗争主要围绕干部教育领域、社会民生领域与国家安全领域展开,以上三者构成了一个协调性与完备性辩证统一的总体领域,故而其精神形态的三类意涵,共同架设了一个既各有侧重又关联密切的有机整体。 基于干部教育领域揭示的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这一科学意涵,侧重点是领导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主体面向,回答的是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何种斗争风貌、斗争品格与斗争本领,彰显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政治优势。 基于社会民生领域揭示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科学意涵,侧重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回答的是价值取向要与新时代采取什么样的根本斗争方法相结合,彰显了党领导共建共享发展、追求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的强大道义优势。 基于国家安全领域揭示的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这一科学意涵,侧重点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导向,回答的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问题导向要与什么样的科学思维相统筹,强调的是防范化解风险的规范路径,彰显了党居安思危、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的强大责任担当优势。 可见,新时代斗争精神的三类核心意涵各有侧重,彰显的强大优势也有所不同。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在逻辑运作,虽离不开各科学意涵的独特优势,但各科学意涵并非简单并列或独自发力,而是三大科学意涵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同向发力,耦合成了一个包括主体保障逻辑、价值底色逻辑、实践支撑逻辑在内的贯通紧密、相互支撑的完整逻辑体系。 作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主体保障逻辑,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不仅指明了其历史方位是新时代,从而明确了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强起来,更是明确了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弘扬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关键主体是党员干部,这为在社会民生领域、国家安全领域的伟大斗争的精神形态既赋予了新的历史起点下的新的历史特点,也确保了对斗争精神的弘扬有了坚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力量作为牢靠保障。 作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价值底色逻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最终落脚点,为它们擦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其道义优势充分彰显,从而调动人民对弘扬它们的支持。 作为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实践支撑逻辑,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是对新时代伟大斗争的主要领域内含风险的总体概括,表明了各领域的伟大斗争无法一帆风顺。 唯有“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27],确保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才能为以强党建设引领强国建设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顺利落实提供强大的实践支撑。
总之,新时代斗争精神是要素结合紧密和方法逻辑自洽的有机统一体,其核心意涵及弘扬路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提供了全方位的运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