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驾驭:网络流行语与主流媒体语言表达规范化
2023-03-17王佳玉李佳欣
王佳玉,李佳欣
(三明学院党 a.委宣传部;b.文化传播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知识的主要途径,平台之间的迅速传播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交际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逐渐扩大,已广泛渗透到主流媒体的各个领域中,并被主流媒体广泛应用。在电视、电影、广告等影视终端,网络流行语经常被引入剧情中,使其更具趣味性和亲切感。电影《羞羞的铁拳》中的“你过来啊”这句台词成为了流行语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在新闻报道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新闻报道中常出现“戳中泪点”、“毒鸡汤”等网络流行语的现象;在综艺等娱乐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们也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强亲和力和娱乐感;在营销和广告等领域中,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许多知名品牌会选择在广告宣传中使用流行语,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力。
在这种现象的冲击下,主流媒体的语言表达规范化受到挑战,革新势在必行。笔者翻阅文献,在晋文婧《浅析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词汇的合理选用与创新化用》一文中作者分析了主流媒体在运用网络词汇时应考虑到其合理选用和创新化用的问题,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在黄菲《从网络热词的运用看新闻语言规范化》一文则从网络热词的运用方面,探讨了新闻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李宇明、王敏《语言规范化的时代必要性及须重视的若干关系》一文分析了语言规范化与知识经济、社会和谐、文化传承、语言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并强调了语言规范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认为所有这些论文的共同点是均强调了主流媒体在运用网络流行语时语言表达方面应注重其规范性。对于主流媒体而言,语言是传播思想、教育大众、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工具,在紧跟网络潮流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网络流行语这把“双刃剑”的两面性。一方面,雨后春笋般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流行文化与大众心理的语言表征符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表达与多元媒体融合形态中的语言呈现方式,使得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节目表达更加贴近受众、更能获得受众的关注和认可、增添相关内容的娱乐性与消遣性等。另一方面,很多网络流行语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深度渗透也导致了诸如“怪异化”、“粗俗化”、“错讹化”等现象,破坏了汉语语言的规范性、对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等也有负面影响;而在流量注意力争夺战下,一系列网络污词对于主流媒体的入侵也给主流媒体舆论场的格调与社会责任践行带来冲击。在国家层面,有关部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主流媒体使用好网络用语。文化部门发布的《普通话推广条例》和相关规划,明确加强对语言文化传承和规范化的引导,规定媒体开展“语言环保”活动,探索制订语言规范化指导意见;互联网管理部门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通过对互联网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引导主流媒体使用好网络用语,避免恶搞、低俗、不良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泛滥。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下,主流媒体的语言应去粗取精,既能够吸收网络用语的时代感和流行性,又能遵循语言规范和文化传统,体现文明和社会价值。
具体而言,本文力求在梳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明晰网络流行语是如何形成其强大的传播渗透势头,冲击传统媒体的语言规范性并倒逼传统主流媒体进行语言表达革新,同时系统性梳理传统主流媒体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如何主动调试与网络流行语间的博弈策略,为主流媒体在融合创新中优化语言表达规范性、提升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提供有益策略指引。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不断涌现和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多来自于网络聊天、表情符号、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这些流行语有些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并成为热门话题。从网络语言的形态及结构上看,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对此类词语加以了解,很难理解这类词汇的含义。比如,在我国网络语言普及的初级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用语如“虾米”、“驴友”、“偶到了”等[1](P39-41)。网络流行语在广大网民中以语音、文字和图像等多种形式表达出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它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具有与时俱进、规模庞大、传播速度快、表达方式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直接反映了网络社会的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语言的发展。
然而,网络流行语时新性强但耐久性弱。网络流行语通常与热点紧密结合,往往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其广泛的使用热度。但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通常较为脆弱,大部分为一时性的流行,其流行生命周期超过三年的数量极其有限,而这些经不起时间推敲的语言资源,难以固化为真正有深度传播影响力的表达。从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来看,“网络语言会破坏现代汉语的纯洁性”这类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够“存活”下来的网络语言极少,并且“存活”下来的语言有其存在价值,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2](P68-69)。所以在进一步的发展中,网络流行语必将更加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求,更具有丰富多彩文化特色的属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简化、口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中的表达方式通常是直接、干练、易于理解,用较为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态度和想法。有时会采用口语化的词汇或引入方言、俚语等,例如“嗯哼”、“滴”、“好哒”等词汇被广泛使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快地回复信息,也更能引起共鸣。
2.借助外语、拟声词等音译词汇。网络流行语中有很多都是由拟声词、外语以及意译、音译等方式所造成的新词,例如“喵”、“汪”、“哼哼”,这些手段所造新词之新颖、生动、形象,能够更好的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态度。在大量的双语交流中,很多外来的单词和短语被中文网民音译后广泛使用。例如,“666”音译为“liu liu liu”,表示赞美或钦佩,比如下面这句话:“你游戏打的太厉害了,666”。
3.独特的缩写和词组。网络上流传着大量的缩写和词组,这一现象最初出现在饭圈,因为每个圈子都有一定的排他性,起初饭圈女孩为了保护自家爱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想被路人看懂而使用缩写。由于网络媒介的限制以及网络流行语的常见规律,“口语”风格的缩写、词组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例如“xswl”代表“笑死我了”;“plmm”代表“漂亮妹妹”;“yyds”代表“永远的神”。这些缩写和词组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在表达同样的意义时更为简短。
4.语言艺术中的谐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当中的声母韵母也被诙谐幽默的网友通过字词之间的发音或音韵相似性,用具有相似或相同发音的另一个字来替换原字。例如,“兔飞猛进,前兔无良”意思是“突飞猛进,前途无量”代表了美好的祝愿。其次,国外舶来语言表达、不同地区的方言通过网络杂糅重新盛行都是网络流行语的重要来源,及方言谐音词以及外语谐音词。如湖南话及四川话“哥”和“锅”同音,“帅锅”音译为“帅哥”。外语谐音词例如“Drama”一词音译为“抓马”,译为“戏剧、戏剧情节”;“Thank you”音译为“拴Q”等,此类词语成了一种网络用语流行于网络上。
二、主流媒体语言受到网络流行语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在一些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习惯。这种新颖时新性逐渐冲击着主流媒体,使一些主流媒体也开始在其报道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倒逼传统主流媒体的语言表达革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
(一)语言表达多为口语化、潮流化
一些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语言表达多为口语化、潮流化,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能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严谨和准确性。随着主流媒体的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专业和权威的形象。网络用语改变词性、乱用语音语法等不规范现象,给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新闻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如果对语言文字不规范地使用,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3](P57-59)。例如,有些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会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如“碾压”、“秒杀”等,在网络用语中,“碾压”通常表示对敌人等方面占据压倒性的胜利,但如果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例如“中国队以4-0的比分碾压对手”,可能会被读者误解为中国队过度占优势,让比赛失去了其悬念性和竞争性。在网络用语中,“秒杀”通常表示轻松而快速地超过竞争对手,但是在新闻报道中使用此词可能会被读者误解为行业垄断、恶性竞争等情况,影响对某些知名企业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在新闻报道中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可读性和可解释性,可能会造成歧义和误解。因此,主流媒体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和运用网络流行语,以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维护媒体公信力。
(二)使用时存在滥用、误用等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追求热点化而忽视事实客观的报道,会导致新闻报道过于轻浮,出现导向性不足的情况。许多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往往忽略了准确和必要地运用网络热词,而只是关注新闻事件是否符合大众口味。甚至为了新闻的关注度,不再关注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一味地追求新闻事件的爆点、热点,使得新闻媒体语言文字渐渐失去了严谨性[4](P37-38)。例如,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重大事件或者是舆论焦点时,会采用一些“网红词”,比如“居家隔离是和家人的自闭”、“翻牌子”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上升阅读量,但在报导及传媒业繁杂复杂的现状下,这种做法可能使得确实的信息被掩盖或被忽略而遭到压制。这些词意思简洁却代表着多层意思,给阅读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如果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不考虑到这一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于文章、信息的理解难度增加,引起困惑和误读。
(三)使用时存在文化歧义的问题
有些主流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有时会过分迎合年轻人甚至是小学生的口味,例如“啊,对对对”、“你服了你这个老六了”。这些用于使用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忽视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在新闻堆积之中出现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同样的网络流行语在不同的阅读社群中意义不同,产生文化上的歧义。例如,“BG”在不同的圈子中意思差别大,有的表示“别急”或“不管”,有的表示“boy”和“girl”指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情感,而有些企业内部译为“business group”,认为是企业集团的缩写。这些用语常常导致不同年龄、文化、教育水平的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歧义。
三、主流媒体语言规范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重视语言规范化工作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规范标准配合着国家、地方的语言法律法规发挥了重大作用,是语言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规划的一大特色[5](P1-10)。主流媒体是社会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在信息时代,媒体的语言规范化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主流媒体的语言规范化意义重大,不仅能提高新闻传播效率和实用性,更能够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文明舆论环境。
(一)规范化提升媒体形象和公信力
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尊重事实真相、坚持客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性色彩和文章预设,这些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使用正规化、规范的语言,使语言表述更加规范、更加准确。由此,新闻内容就具备了一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有助于增强媒体的良好形象,提升读者对媒体的信任感和好感度,从而更有利于媒体保持活力,获取更多的优质信息。主流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语言规范化能够使媒体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形象,提高读者的信赖和认可度。规范化的语言能够为媒体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敬,也是媒体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的必要条件。
(二)规范化提高读者阅读体验
语言规范化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使新闻信息更加清晰、流畅和易懂,让读者从琐碎的语言中得到简洁、明了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舒适度。主流媒体是公众客观回溯世界的窗口,一篇报道通过规范化的语言简洁表述与完整陈述,准确表达新闻情况,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信息,拥有更加流畅的阅读体验。主流媒体的传播是一种极为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只有通过语言规范化、统一的表述方式,才能顺畅地完成新闻传播的环节。以确保读者能快速地掌握新闻信息,从而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规范化还能促进各类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公共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素质。
(三)规范化具有文化传承意义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涉及到文化认知的问题。对于一个文化多样的国家而言,主流媒体必须通过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倡导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使各种文化都能够在这样的“语境”中得到充分地展示。语言规范化能够促进各类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公共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素质。例如,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使用语言时要考虑到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差异,把握好古今之间的平衡。此外,在文化交流中,语言规范化的使用可以同时考虑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易懂、贴近读者的用词表达,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也让中国读者更好地学习和吸收国际文化。这样,规范化的语言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文化传承的效率和广度,更可以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广度。
四、主流媒体对于网络流行语驾驭的路径
由于种种因素,新媒体语言规范化的工作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能否做好新媒体语言规范化工作决定着新媒体语言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崭新的时代,进而实现新媒体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6](P154-160)。在全媒体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应该如何驾驭网络流行语这把“双刃剑”,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驾驭的新路径。
(一)厘清网络流行语的来源途径
厘清网络流行语的来源途径,可以让我们更加丰富和多样地应用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可以增加我们对于网络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作为主流媒体,厘清网络流行语的来源途径,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当下的网络文化,提供更多贴近年轻人的新闻报道和内容。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探知世界的好奇心与展示自我的自觉意识与日俱增。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政治事件、经济变动、娱乐新闻,人们都愿意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每人都可持有自己的观点[7](P12-14)。
1.创建与年轻人的沟通和反馈渠道。主流媒体可以通过创建属于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和平台,与年轻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取年轻人的消费和语言习惯,扩大了解当下网络流行语的渠道。此外,主流媒体还可以利用一些线上或线下的活动,与年轻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2.关注年轻人关注的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可以关注年轻人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或者App,了解年轻人关注的网络内容和流行用语。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年轻人的消费和语言习惯,为主流媒体提供更多针对年轻人的报道和内容。例如,新闻联播就是因为在电视节目中使用“令人喷饭”一词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顺利在新媒体时代破圈传播。在随后开通的“新闻联播”抖音号中,情感化的传播也十分明显,从而引发了网友的热议[8](P4-6)。
3.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调研和分析。主流媒体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对网络用语的调研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用语的出现和流行原因,为主流媒体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可读性的内容。同时,主流媒体还可以主动积累和记录人们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场景和情景。
(二)适度规范网络流行语表达
主流媒体在报道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适度规范网络流行语表达,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文明度,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风气和社会责任。
1.尊重语言规范和语言文化传统。网络用语是一种具有时代感和流行性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要尊重语言规范和语言文化传统,不能摆脱传统正规的表现形式。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遵循语言规范和文化传统,体现文明和社会责任。
2.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大多是一些便捷表达方式,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载体进行合理使用。在一些正式场合,需要使用正式的语言,并避免使用过于年轻化的网络用语,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3.避免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时效性和短暂性,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信息的混乱和无效传递。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避免过度使用,保证信息的清晰度和连续性。
(三)突出网络流行语的文化价值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种文化价值观。主流媒体在应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突出它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引导人们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新闻背后的人文内涵。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代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交群体的文化符号,突出这种文化价值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新闻和社会,也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厘清网络流行语的来源途径,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度和开放性,通过多样的渠道获取和了解网络流行语,也需要我们注重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应用和正确使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主流媒体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适度规范网络流行语表达,遵循语言规范和文化传统,体现文明和社会责任,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载体,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避免过度使用和使用敏感或带有贬义的网络流行语,突出网络流行语的文化价值,提升其在年轻人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
六、结论
网络流行语已成为现代社会语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传媒界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否恰当,对于新闻信息的真实传播和信任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时,需要注意新闻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准确把握语境和尺度,去粗取精,用好“网言网语”,避免过于依赖网络流行语,避免传播过于主观的观点。只有这样主流媒体才能积极应对网络流行语的冲击,更好的驾驭网络流行语,兼具语言表达规范化的同时将其有益的传播功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