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文明思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03-17张一统李龙强
张一统,李龙强
(青岛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P23-24)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持续努力、接续奋斗缔造的文明形态,是人口规模巨大、古今未有的文明形态,是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迎合少数人利益的文明形态,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而非搞“国强必霸”西方道路的文明形态,是社会各个领域、各方各面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奠基之作,蕴含着丰富的文明思想,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完善仍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一、《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性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既对资本主义之前的文明形态进行了概括,又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了深刻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必然被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取代的客观规律,预示出共产主义文明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一)对资本主义之前文明形态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进步与阶级斗争的激化,推动着文明形态一般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其一,文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石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后期,金属工具出现并开始普及,特别是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原始文明向奴隶制文明演化。奴隶社会,金属工具的普遍使用,促进生产力提高,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推动奴隶制文明发展到封建制文明。封建制文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活动散漫,生产技术被“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2](P33-34)严重束缚,以至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随着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并逐渐成为生产关系的关键内容,封建社会最终被资本主义社会取代。
其二,文明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2](P51)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2](P51)无论是奴隶制文明中自由民与奴隶、贵族与农奴的冲突与对立,亦或是封建制文明内封建主与臣仆、封建制文明后期行会师傅与帮工的对立与斗争,都展现了文明社会普遍存在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现象。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始终对立,被压迫者与压迫者斗争频发,并不断激化,而斗争的最终结果,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朝向更高程度的文明迈进,另一方面是互相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阶级的同归于尽并不意味着阶级对立随着旧文明的消亡而消除,新的文明、新的社会只是用新产生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代替了原来的阶级对抗,脱胎于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文明,“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3](P28)形态。
(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辩证审视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性评价。首先,资本主义文明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创造了丰沃的物质资料。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陆续进行,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传统手工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4](P471)其次,资本主义文明突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桎梏,给予人们较高的人身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打破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人们思想方面的积极作用。资本主义冲破了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封建羁绊,摒弃了宗教幻想的神圣外衣,突破了一切等级的、固定的、“死”的东西,代之以“活”的、流动的阶级,给予人更高程度的“自由”。最后,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壮大,为创建未来文明奠定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发展壮大的。工人由于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出售自己的劳动,才能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中下阶层,或是因为资本太少无法与较大资本家竞争,或是因为工艺落伍得不到利润,最终沦为贫苦阶层。无产阶级穷困潦倒,“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5](P411),才能保障生存需要,建立起属于本阶级的、造福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文明。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首先,资本主义造成财富过度集中,阶级严重对立。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大工业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社会财富逐渐被少数人掌握,形成了势力庞大的资产阶级,他们生活的穷奢极侈。与资本家阶级的骄奢淫逸相对应的则是无产阶级的深重苦难,无产者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不仅要为衣食住行殚思极虑,还时时刻刻遭受着资产阶级各方面的压迫。资本主义造成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5](P401),摆在现实的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其次,资本主义导致政治权力过度集中,国家沦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的每一次进步,不仅伴随着物质基础与经济实力的增加,还拥有该阶级“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3](P29)。当工业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以后,资产阶级就夺得了完全属于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国家最终成为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群众、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最后,资本主义诱发了周期性商业危机,社会急剧动荡。资本的逐利本性与市场的无序状态,导致生产相对过剩,致使商业危机频发,严重制约社会发展。在“社会上文明过度”[2](P37)或“生产过剩的瘟疫”[2](P37)中,生产力遭受极端浪费,大量产品被毁灭,工业与商业破坏严重,社会陷入混乱状态。资本主义包含的生产力已经不能给予文明前进的动力,反而阻碍社会进步,注定资本主义文明必然会被共产主义文明取代。
(三)对未来共产主义文明的擘画
共产主义文明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诉求,也是理想寄托,它摒弃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又充分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擘画了人类文明的光明未来。
明晰了创造共产主义文明的基本原则。其一,以无产阶级作为领导力量和文明建设的主体。无产阶级因为生活极端贫困、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决定了他们革命的彻底性,共产党人作为无产阶级的进步部分,拥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导,当之无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其二,以教育因素作为影响无产阶级的重要手段。教育对人的教化引领作用十分强大,要通过教育手段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洗涤,为创造共产主义文明做足思想准备。其三,以无产阶级运动推进全人类解放为战略。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并无任何相左的利益,他们来源于人民群众,善于将穷苦人民团结在自身周围,致力实现本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其四,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为路径。资产阶级通常利用残酷手段,侵犯民众利益,镇压工人运动,毒害人民生命。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斗争打破资本家的支配,实现本阶级的统治,保障人民权益。其五,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愿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归宿,内涵物质、政治、精神、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只有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人们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质的飞跃。
描绘了共产主义文明的初步面貌。其一,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产主义文明的首要特征。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最大弊病,资本归根到底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产物,而资本家独享劳动成果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只有将资本还于社会,通过民众集体劳作,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物质资料极大富足。其二,实行公共免费的教育是共产主义文明的一般特征。资产阶级利用教育教化人们,使其成为被资产阶级思想奴役、丧失个人独立与精神自由的个体,只有让教育摆脱资产阶级控制,实行与物质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免费教育,才能促成全人类解放,进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共产主义文明的重要特征。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政权只是服务其经济发展、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无产阶级必须利用暴力手段摧毁资产阶级的政权机构,建立代表本阶级利益、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国家机器,让政权成为保障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其四,按计划调节生产与分配是共产主义文明的基本特征。商业危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要对生产、分配的各个环节作出缜密的计划,按需求进行生产和分配,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减轻自然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共产党宣言》的文明思想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耦合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蕴含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文明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民属性;坚持整体发展的文明思想,具有清晰明确的协调特征;坚持共同发展的文明思想,具有海纳百川的世界胸怀;坚持持续发展的文明思想,具有自我完善的现实表现等内涵,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至上理念、整体发展理念、共同奋斗理念、持续进步理念十分契合。
(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文明思想
人民性是共产主义文明的根本立足点。其一,从建设主体看,无产阶级是缔造共产主义文明的人民基础。无产阶级来源于人民群众,不占有任何生活资料,始终遭受资本主义奴役与压迫,只有打倒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剥削与阶级差别,才能为创造共产主义文明奠定人民基础。其二,从目标愿景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民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擘画的文明图景中,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公共免费的教育,按计划调节生产与分配等,都致力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6](P199)。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及“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利益是否实现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与人民相悖的私利,致力维护人民权益。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作为理论的导向与工作的源头,彰显出社会主义最真实的人民性。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使命,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关注民众切身利益,坚持人民至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坚持整体发展的文明思想
共产主义坚持物质、政治、精神、社会、自然等方面整体进步。其一,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基础之上。无产阶级要把一切生产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P52),创造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其二,共产主义社会中,阶级剥削消亡,人压迫人的现象不复存在,权力机关属于人民,服务群众,政治文明成为现实。其三,共产主义社会中,意识直接与人民的生活条件、文明和谐的社会关系相联系,挣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束缚,精神文明得以实现。其四,共产主义社会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基本一致,民族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对立逐步消灭”[2](P53),整个社会文明美好。其五,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充分彰显。
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济基础,在“五个文明”中起决定作用,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提供充足物质资料。政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上层建筑,既受物质文明制约,也对其提供促进作用,给予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先进制度保障。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只有精神富足才能怀揣伟大使命,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生态美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标志,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衡量尺度。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心线索,贯穿文明社会发展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凸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旨趣,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永续发展。
(三)坚持共同发展的文明思想
坚持联合的、共同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思想。其一,世界市场的建立为共产主义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提供了可能。单个民族的狭隘性与独立性,“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P35),世界历史交织错横,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置身事外。各国人民、各个民族之间的隔阂日益消逝,人们的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频繁、都要密切,为共产主义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其二,无产阶级只有突破民族、地域和国家的局限,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5](P413),使其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形成强大阶级力量,推动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宏伟目标,必须联合尽可能联合的力量,“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5](P419)。“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4](P504)不是空话,而是共产主义文明实现的主观条件。
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共同发展理念。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庄严宣告了“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以人民团结凝聚的伟大力量,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这一理念被中央各代领导集体继承与发扬,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了十个方面历史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胸怀天下。这里的“天下”不仅限于中国,而是囊括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性胸怀、共同性理念关注人类命运走向,立足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与一国、与多国、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国强必霸”的现代化模式,摒弃了西方国家损人利己、肮脏罪恶的发展方式,顺应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正确潮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四)坚持持续发展的文明思想
共产主义文明不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较长时间完善与发展。其一,物质资料极大富足需要较长时间。共产主义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生活所需。发展不均衡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情况,国家内部地区与地区发展不协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即使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重大差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要促使社会总价值量持续攀升,以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破解发展差异性难题,逐步满足全人类的需求。其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需要较长时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共产主义文明的精神内核,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人们不只停留于自我需求的满足,更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即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而这种精神境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因此,共产主义文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范畴,而是根据人需要的变化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动态概念。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主要部分,集中反映了人们需求与现实的差距,而人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持续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前发展。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7](P34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人民对于物质资料的需要居于统治地位、起决定作用,促进党和国家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8](P345)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探索,人民不仅追求物质满足,也追求精神崇高。因此,党和国家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9](P11)改革开放取得了重要成果,生产关系得到解放,生产力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持续迈进,人民对于政治民主、精神富足、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活安全、环境美丽等的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人民共同愿景、满足自身需要,并根据认识的提高、需要的变化,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文明形态。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共产党宣言》中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精华,代表人类共同期盼,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欣欣向荣。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内嵌中华文明优秀基因,又与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共融共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仅存的绵延了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蕴含深刻的思辨逻辑、人文色彩、民本思想、价值关怀,涵盖生产劳作、政治统治、精神境界、社会道德、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明确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原则,吸取科学与实践优秀成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提供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与中华文明虽然出场方式、面临情况与解决问题不尽相同,但其主要内涵有许多共通之处,二者随着历史的发展互相促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大思想引领。同时,经受起历史考验与人民检验,作为人类文明重大成果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以包含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拥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又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现代化如何定义”、“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话语权,长期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认为,苏联的失败恰恰证明了社会主义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的惨痛教训,而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瑕”的,是人类“历史的终结”[10](P1),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破除了“以西为尊”的歪斜腔调,澄清了社会主义前途渺茫的谣言,它充分吸收世界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坚决摒弃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弊端,既是“小先生”向西方现代化模式“取经”,又是“大先生”为其他国家分享优秀经验,在世界上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致力于实现人民安康、民族昌盛的国家,贡献了崭新现代化样板。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结晶
人类文明新形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文明演进规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文明逐渐发展到共产主义文明的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文明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文明可能率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伴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进展,他们把目光逐渐放到东方社会,认为俄国存在农村公社这种“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11](P836),可以跨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11](P825),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11](P728)列宁完美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所丰富。他在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坚定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地位,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深刻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理论,进一步得出处于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环节的俄国可能首先胜利,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做足理论准备。随后列宁成功领导俄国革命,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开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与实践模板。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创造的时代精华。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深刻思考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问题,在总结吸收革命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以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中华文明全面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文明发展。自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命题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全部课题。江泽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了苏联解体的消极影响,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21世纪。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浪潮与国情变化,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协调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团结一切力量,克服巨大困难,取得辉煌成就,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世界文明和平发展。“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提出的时代主题,如今世界形势虽然发生很大变化,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改变。爱好和平、谋求发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置身代表人类前景的社会主义阵营,同野蛮与罪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斗争,致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文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握时代浪潮,加强与各国友好合作,不断扩大开放区域,拓宽开放范围,深化开放层次,维护世界和平。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跨越了种族、文化、宗教界限,充分彰显了中国的世界责任与世界担当,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文明和平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掠夺与剥削是资本的天然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2](P871)。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严重威胁到人类文明的正常发展。二战结束后,为了抚慰战争创伤,促进世界文明交流合作,联合国成立了,但在实际运行中沦为美国对抗苏联的工具,世界逐渐进入冷战时期。在两极格局环境中,各国文明交流路径严重断裂,文明崎岖向前发展。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军事、经济的巨大优势,强力推行本国价值观念,鼓吹文明优越,加剧文明冲突,扩大文明隔阂。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世界由一极向多极发展,全人类的命运逐渐汇聚到一起,各国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期望与日俱增。全人类对各国文明共同繁荣的美好向往,将变为现实力量,逐渐淹没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零和博弈”导致的结果是文明的倒退,人类文明只有交流才能发展、互鉴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自身独特优势,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四、结语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国情与时代特征创造的,兼具文明发展规律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文明形态,它契合于《共产党宣言》中的文明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构想,并随着实践发展与科学进步不断完善自身,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明理念,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借鉴,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