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话语分析视角下讲好中国地理故事

2023-03-17侯雨杉王震静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文本

侯雨杉 王震静

九寨沟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边缘地带,是白水江源头的一条支沟。亿万年的地质与气候变化塑造了九寨沟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使其享有“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等诸多美誉。九寨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如今,九寨沟所处的阿坝州以“全域生态”为基础,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谱写九寨沟建设新篇章。地质地貌及神话传说作为景区的重要生态语篇,在吸引客源、传播文化及引导游览者保护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和态度系统出发,对九寨沟典型景观的旅游文本及神话文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进而揭示景区的生态思想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框架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由生态语言学衍生而来,主要关注话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话语对人们的影响,从生态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对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建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辛志英、黄国文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的描写本身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高级社会意义系统的描写,是对语言的生态学研究。[1]苗兴伟、雷蕾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为生态话语分析提供理论视角的同时,也提供了操作灵活的分析框架。[2]这些论述均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进行生态话语分析、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二)及物性系统

语言学家韩礼德将语言元功能总结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功能。[3]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谈论主观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反映了说话主体的内心经历、外部经历及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概念功能主要由韩礼德开发的及物性系统所体现。及物性系统将人们的行为、思想与体验分为若干过程,过程中包含有参与者角色和环境角色。[4]根据事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类型。[5]物质过程指动作发生的过程,包括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承受者和环境成分;心理过程用以表示人的内心情感(如喜欢、感动等)、认知(如知晓、决定等)及感觉(如看到、倾听等);关系过程表示一个独立实体(如人、物、事等)与另一个独立实体的关系;言语过程通过语言传递信息,包含赞扬、吟咏等动作;行为过程包含咳嗽、微笑等行为,通常只有一个人充当行为者;存在过程是表明某独立实体(如人、物、事等)存在或发生的过程。

(三)态度系统

态度系统意为语言使用者通过情感流露、做出判断或进行鉴赏这三种方式来表达对人、事、物的态度。[6]态度系统可细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情感系统从心理角度出发,用以判断人受文本及环境影响下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判断系统从伦理角度出发评价人的行为,由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组成。鉴赏系统从美学角度出发,可分为反应、构成及价值三个子系统。

(四)生态哲学观

生态哲学观影响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结构,识解和识构。识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同样影响着人类的分析与判断,人类的所作所为最终则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7]何伟、张瑞杰认为人兼具社会属性及生态属性,提出和谐生态场所观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睦共生,对Scannell的场所观进行拓展,将其细化为物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及场所范围内的人外生命体所产生的情感、认知及意动。[8]人类对场所的态度和行动因情感程度的不同而异,通过提倡具有正面意义的生态保护型场所观,抵制含有负面情感的生态破坏型场所观,修改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态模糊型场所观,可以在语言层面上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其采取积极的生态取向,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贡献。

二、文本分析

(一)数据统计

九寨沟旅游资源语料选自景区官方网站,文本共计3554个字,依据及物性系统框架對其进行整理,共汇总出272个小句。下面将对其进行深层生态话语分析,以期揭示景区的生态观念及生态价值取向。

(二)及物性系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

由表1可知,文本主要使用物质过程及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占比最高,为59.56%,关系过程居次,出现频率为29.41%。此外还涉及个14个心理过程,7个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2个存在过程。文本主要从五个特色景点出发,描述了九寨沟的地理特点、成景原因及神话传说等。多样的自然资源铺就了九寨沟的绝美画卷,文本丰富的感情色彩也由此体现。下文为对节选小句的生态话语分析,括号内为及物性过程类型判断。

1.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及心理过程

例1:白雪皑皑的岷山上有位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名为沃诺色嫫(关系)。天神曾赐予(物质)她一对金铃,用于引来(物质)神水浇灌(物质)土地。从此这里树林葱郁(关系),花草丰美(关系),珍禽异兽无数(关系)。

例2:冬日的九寨沟就像是一个艺术家(关系),冻结住(物质)那奔流的瀑布,雕琢成(物质)各种形态,共同演绎(物质)圣洁的冬韵,撩人心魄(心理),牵人情魂(心理)。

例1中第二句的包含要素有“天神”“她”和人外生命体“树林”“花草”“珍禽异兽”等。施事者与人外生命体相互交织、交替出现,构建了和谐共处的平等场所,体现了人对场所的责任及场所与人的依附共存关系。

例2描述了九寨沟的蓝冰盛景带给人的情感共鸣。首句将“九寨沟”置于施事地位,赋予其人的特征,将其比作“艺术家”。用形容雕塑家和指挥家的动词“雕琢”“演绎”描述了将飞瀑激湍定型并加以塑造的物质过程,铺开了一幅颇具气势的生动画面,肯定了自然的精妙雅致,带有积极评价色彩。“撩人心魄,牵人情魂” 均为正面心理过程,带有美丽动人、惹人喜爱的语义,九寨沟的天然美景引人遐想、动人心弦,体现了游人对自然神韵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意。

2.行为过程

站在远处凝望(行为),巍巍雪峰,尖峭峻拔……天象奇观,一览无余(行为)……

尕尔纳山上,极目远眺(行为),满天星斗,一览无余(行为)……那远眺进(行为)瞳孔里的雪峰皑皑,更像是一个个英勇的守卫……

文本涉及的行为过程多从视觉角度出发,描述了人面对雪峰时的所作所为,隐含了评价性的心理活动。“凝望”意指注目远望、凝聚目光,体现注意力的集中专一。即使山岳在云海之中隐没形体,游人也想将其尽收眼中,体现了其渴望领略自然朦胧之美的深切情感。“一览无余”意指视野开阔清楚、广阔无际。星辰清晰可见,侧面展示出景区天朗气清,生态环境良好,不受空气污染及光污染影响,表达了积极的生态取向。“极目远眺”暗含站在高处仍努力向远处张望的心理倾向,“远眺进”描绘了皑皑雪峰跃然于眼前的景象。将雪峰喻为守卫,体现其巍峨雄奇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总之,小段的行为过程均表达了人对雪峰沟壑的喜爱之情,传达了景区积极的生态理念,从侧面展示出人对物理性场所的依附关系,体现了生态保护型场所观。

3.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九寨沟是国家5A级景区,被世人誉为(言语)“童话世界”,号称(言语) “水景之王”……这里也有许多丰富美丽的传说故事。(存在)相传大山之神即主管草木万物的地神……

言语过程在神话文本中除了体现于人物交流外,也体现于对九寨沟的赞美之言中。九寨沟因其奇异多姿的魅力景观而著称,“誉为”“号称”含有称扬赞颂之意,表达了对九寨沟生态价值的认同,传达了正面的生态理念。

此段的存在过程引出了九寨沟的两个神话传说,以艺术加工的形式解释了九寨沟的九个村寨和湖泊的形成过程,表达了早期人民的质朴思想,赋予了九寨沟一层神秘的意义。神话故事均为生态保护型语篇,否定了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想法,肯定了团结协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丰富美丽”均为积极性评价词汇,表达了对神话传说的真诚赞美。此外,第一个传说以与自然密切相关的神为主,并展开叙述,将自然与神话相融,体现了对自然的重视,反映出积极的生态取向。

(三)旅游文本态度系统分析

由表2可知,景区旅游文本主要使用反应资源,占比为78.75%,情感资源和价值资源占比分别为10.00%和11.25%,不涉及判断资源及构成资源。其中,鉴赏资源均为正面评价,情感资源均为积极情感,价值资源均为生态价值,体现了景区的绿色生态取向和借描绘景观之美传达积极信息的方式招徕客源的目的。下文为对三种资源的实例分析,中括号内为对小句的态度资源判断。

1.情感资源

例1:每到醉人的[情感]金秋时节,这里便成了彩色的海洋,一个绚丽的色彩王国。

例2:充满着原始气息的森林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浩渺幽远的[情感]世外天地之感。

例3:冰凝的瀑布间、细细的水流发出沁人心脾的[情感]音乐。

上述三个例子分别展示了人由场所引起的三种不同的积极情感。例1是对九寨沟山林之景的整体描述。每逢秋季,山林便变得色彩纷呈,原文中提及了如“深橙”“金黄”等多种光彩奇异的不同色调,铺陈了一幅绚丽缤纷的天然油画。沉浸于生态王国之中,人自然心生陶醉之情。例2中的“浩渺”本是形容水面辽阔的,此处用以形容森林广阔无边,“幽远”进一步体现了森林的幽深无际,二者共同表达了人置身于广阔世外之境时的震撼之情和敬畏之情。例3描写了冬日尚未完全结冰凝霜的瀑布的水流细节。“沁人心脾”原指令人心情愉快的清凉的空气、香味等,此处指流水的声音优美动人,凸显了九寨沟生态环境优良,使人在生理上产生清新舒畅之感。总之,三个例子从视觉及从听觉角度出发,共同体现了物理性场所对人的重要性,描绘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生态画面。此类生态保护型语篇的推广运用会更好地增强游客积极的生态意识,唤起游客对自然的热切向往。

2.反应资源

九寨沟的湖水終年碧蓝澄澈[反应],明丽见底[反应]……秀美的[反应],玲珑剔透[反应];雄浑的[反应],碧波不倾;平静的[反应],招人青睐,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鱼游云端,鸟翔海底”的奇特[反应]景色层出不穷,水上水下,虚实难辨[反应],梦里梦外,如幻如真[反应]。

反应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之于人的吸引程度和情感深度。“碧蓝澄澈”“明丽见底”“玲珑剔透”是对湖水的总体评价,体现出水体的澄澈无瑕、清冽可鉴。“秀美的”“雄浑的”“平静的”反映出湖水在不同光照和季节下所呈现的景象,或秀丽雅致,或雄壮浩瀚,或温和沉静,给人以新奇之感。“鱼游云端,鸟翔海底”侧面反映出了湖水清澈若空的特点。“虚实难辨”“如幻如真”则表达出景象的逼真程度之深。总体上看,大量反应资源的使用及“远山”“近树”“鱼”“鸟”等自然元素、人外生命体的交替使用,共同描绘出了灵动美好的自然景象,折射出保护型生态价值取向。

3.价值资源

例1:每一片森林,都犹如天然的[价值]巨幅油画……充满着原始气息的[价值]森林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浩渺幽远的世外天地之感。3万顷莽莽苍苍的[价值]原始[价值]森林,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奇丽风貌。

例2:瀑布是水流形式中的佼佼者,大自然之一绝[价值]。九寨沟是水的世界,也是瀑布王国。[价值]

例3:从公路上下去,须穿越过一道密密的[价值]绿色走廊……

例1着重描写了森林景区的生态价值。使用“天然的”“莽莽苍苍的”等积极价值评价词汇,用以形容天然树木的辽阔无际、未受破坏,展现了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对原始森林独特风貌的保护。例2呈现了景区水体的生态价值。“一绝”“瀑布王国”等词语充分运用了最高值情态描述,肯定了九寨沟瀑布资源丰富,认同其是重要的自然景观,传达了正面生态信息。同样,例3是对森林美学价值的补充说明,将林海比作“绿色走廊”,“密密的”表现出了森林于人的直观印象,展现了树木繁茂的特点,为游客描画了绿色的生态景观,体现了积极的情感色彩。

三、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本位思想

首先,通过对及物性过程和鉴赏资源的分析,以及对旅游文本的判断,可以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位施事者分别是“瀑布”“水”“九寨沟”“冰”“林”“树”“峰”“雪”等,充分体现了景区的生物多样性。其次,文本的多处描写将自然赋予人的特征,兼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现小句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取向。如将山林喻为“海洋”;将瀑布喻为“织布机”,将古木喻为“仙女”,将雪峰喻为“守卫”等。同时,文本运用“跃动”“换上盛装”“默默守护”等动作来形容山林、树海和雪峰,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最后,文中虽较多次地提及了“人”,但仅有一次将其置于施事地位,且引出的仍是对瀑布的描写,其余均为人面对景观时做出的反应和表露的情感。“使人目眩”道出了森林的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写出了景观的丰富色彩;“令人玩味无穷”表现出了瀑布水流的千变万化;“撩人心魄”“牵人情魂”也正是通过观赏奔流的瀑布而流露的情感。“醉人的”“沁人心脾的”等积极情感资源同样从侧面承认了景区的生态价值。小句话语多以自然要素和人外生命体为出发点展开陳述,体现了自然本位的生态价值取向,为生态保护型语篇,有助于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应予以提倡。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人与自然同本同源、相互依存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于神话文本之中,下举一例作为说明。第一个神话故事中的老人是这样描述遭到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的:“沟谷纵横,霉烟四起……”以及其对妖怪恶行的痛斥:“……所以他便在河水里……滥杀无辜啊!”第一,话语属于陈述句中的感叹语气,通过语气词及语气符号等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消极语义的加强,指出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暗示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第二,老人将自然要素“沟谷”“清泉溪河”、人外生命体“鸟兽”及群体施事者视作同一环境下的统一整体,运用“生灵”“无辜”指代万物,赋予生态地位,为生态有益性话语。第三,老人对妖怪的指控引起了神灵的关注,表明了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上述三点共同体现了和谐生态场所观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

四、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和态度系统出发,对九寨沟生态景区景观文本及神话文本进行了生态话语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和实例分析,笔者发现文本频繁使用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及反应资源用以展现景区的生态和谐之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参考文献:

[1]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外语教学,2013,34(03):7-10+31.

[2]苗兴伟,雷蕾.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生态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9,40(01):13-22.

[3]M.A.K.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6.

[4]韩礼德.深层语法札记[J].语言学期刊,1966,2

(1):57-67.

[5]Geoff Thompson.功能语法入门[M].伦敦: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1985:48.

[6]何伟.基于评价系统理论的汉语评价词典构建[J].江汉学术,2016,35(06):118-122.

[7]黄国文,陈旸.生态哲学与话语的生态分析[J].外国语文,2016,32(06):55-61.

[8]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2017,14(05):56-6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文旅融合研究”(项目编号:S2022114151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侯雨杉,女,本科在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方向:英语;王震静,女,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九寨沟景区文本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摘牌”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某景区留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