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位女性诗人的艺术发展特点
2023-03-17孙语浓
在中国百年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总有几位女性诗人活跃在诗坛上,她们才华横溢、笔触细腻、思想深刻。本文着重分析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这四位女性诗人诗歌的艺术风格。这四人对推动新诗发展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分别从这四位女诗人入手,分析其生活经历、创作的艺术特点及时代背景。
一、冰心——思想启蒙,润物无声
(一)文化与现代意识
冰心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这时,外国文学思潮逐步进入中国,其先进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作,冰心女士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土壤,融入西方的现代意识,写下了自己独特的体味和感受,实现了对旧文化的革新。受家庭的熏陶,她认可传统女性;国外留学的经历及其对生活本身的思考,使她在对传统认可的同时,又寄予新的与现代相融合的女性意识形态,并与现代女性的某些意识形态相通。她较为客观地论述了人性,以一种与时代相接的现代意识作诗,表达了一种超越传统的肯定。
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加上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想既碰撞又融合,深深体现在了冰心的诗歌作品中。如其的《繁星》《春水》两部作品集,就以开放的思路,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凝练成韵味悠长的诗句,语句隽永,润物无声。但其抒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生活,而是广泛、多元且跳跃的,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1]同时,冰心在小诗中借助形象的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思,于恬淡中见幽远,于浅显中见深刻。①
(二)人格与个体意识
冰心女士的诗歌能够精准涵盖当时的时代特点,其作品突出了那个时代渴望个体自由,谋求出路的时代趋向。在那次波澜起伏的诗歌运动中,冰心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她将自由的思想、鲜活的想象融入诗中,因此,其诗具有灵动轻盈的特点。她的诗歌作品吸取了印度泰戈尔的简明幽沅,同时接纳了俳句的影响,明丽、清隽,带来“空灵”的感受。她的诗歌创作概括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自由精神。冰心的作品涉及了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引起冰心思考的同时,也使其思想中充满了无限的人格与个体意识,这深化了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深度。
冰心的文笔如蜻蜓点水一般,十分轻盈靓丽,同时,又具有分量感,但并非是浓墨重彩的。她的作品更像是传统山水画,清丽淡雅、十分素净,并且很有意境,但又要比墨色山水画多出一些色彩。因为在主题的表达上,冰心倾向于突出童真、自然、母爱、人格、主体意识等主题,而这些主题本身就是富有色彩的,所以她的很多作品像是多种低饱和度色彩搭配而成的画,不喧嚣、不单调,令人感到非常的舒心、倍感亲切。
二、林徽因——苦涩悲愤,掷地有声
(一)情感的客观化、知觉性
林徽因重视创作中所蕴含的抒情意味,同时,拒绝无病呻吟与一味宣泄,也倾向于借助情绪客观性和知觉性来抒情。她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擅长把多种感官感受相联系,借助数量庞大的各种意象抒发毫不掩饰的情感,避开情绪的直露,力求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如她的《十一月的小村》,就用一连串的想象与联想描绘出一幅小村图景,由“野藤、老墙、青石”等组成的这样一幅断壁残垣的景象,无不流露出作者因战争而流亡的悲苦情绪。再如《哭三弟恒》这首诗,它是林徽因在得知弟弟死于战争后所作。在此作品中,读者会感受到林徽因难以掩饰的悲怆,她将其写入字字泣血的诗行,她虽身在后方的一个小山村里,但她时时关注着战争,用敏感细腻的心对抗着。此时,她已摆脱了单纯的个人情感的宣泄,以更开阔的视野及博大的胸襟转向对民族与国家的担忧。[2]
纵观中国百年新诗历史,林徽因之创作在吸取了新月派用“理性节制情感”的创作观念的同时,也规避了当时现代诗歌创作空有呐喊,却没有内容的问题,没有矫枉过正,避免导致最终无法平衡理性和框架。林徽因既学习先进的现代主义架构,又依靠自我反思让作品达到浪漫与现实的“兼美”,并且深深展示了中国新诗从浪漫步入现实的演变流程,这也是当时新诗发展的特点。
(二)唯美的形式,寂寥的精神
在林徽因的诗作中,透露出了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这和她是新月诗派后期的代表诗人是分不开的。她通过对诗节的灵活运用,以及句式变化,使诗歌具备韵律美,同时又不失清莹晶丽、温婉流畅之美,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她也擅长运用层层叠叠的色彩来勾勒诗歌意象。但在思想内涵上,受到战争局势的影响,她的诗隐隐透露出寂寥的色彩,表现为悲观、孤独以及内心的空虚与无力,其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唯美主义相互交织融合,作品语言典雅、理智、婉丽,在中国百年新诗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学中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郑敏——诗意栖居,意义重构
(一)气体诗态转向固体诗态
中国新诗迈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后,诗歌发展跌跌撞撞,而这时以穆旦为代表的享誉诗坛的文人们,一力承担起了弥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快速发展后的“断层”重担。在西南联大校园,集合着一批年轻的探索者,而女诗人郑敏也接过了前辈的重担。
郑敏诗中具有明显的欧化倾向,她的现代主义诗歌,彻底明确了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的分野。这种分野在形式上的表现就是由“气体诗态”向“固体诗态”转化,也就是所谓的由实入虚。[3]虽然这种分野不是郑敏独立创设的,新诗的转化承接早已开始,穆旦等前辈诗人在文学作品和作品理论两方面都贡献突出,但是因为郑敏大范围地接纳了以前诗人的思想,以及受西南联大帶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郑敏获得了成熟深思的性格、包罗万象的知识范围,使其最终成了现代诗的“集大成者”,其诗歌转型也最为彻底。
所谓气体诗,意为诗歌中蕴含大量情绪,以乐理的方式从内向外辐射扩散,着意于柔美轻盈的氛围营造,而郑敏的诗作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诗歌意境,她追求的是强烈的感官刺激和实质性的诗歌内涵,诗风冷厉内敛。如其代表作《金黄的稻束》,宛如一具立体的雕塑,体现出思想与力量的美感,这种风格也与当时的社会现状与需要紧密相关。
(二)从沉迷小我到大面积介入现实
在西南联大诗人群体中,作品中普遍的诗歌意象就是战争、平民生活等现实问题,俨然是一幅时代的巨型画卷,在这一方面,郑敏同样贡献突出。如其的《小漆匠》《人力车夫》两首诗,讴歌了劳苦大众的辛勤付出,表达了作者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这都体现了与以往诗歌创作不同的“介入现实”的倾向。郑敏认为,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非诗观念的干擾和冲击。因此,使新诗获得重生的关键步骤包括:一是重新规划记录从古至今的诗歌,化古出新,将传统诗歌变为现代诗歌创作的源泉;二是诗人必须做回最本真的自己,以免一心想创新,却造成诗歌本身的边缘化。
郑敏认为诗人必须沉下心来搞创作,同时,关注社会大众对自己作品的态度。一篇优秀的诗歌创作应可以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诗歌作者自身也应具有同时担任“作者”和“读者”的意识。也就是说,诗人应当有对自己的文字负责的创作态度。诗人以其敏锐的艺术嗅觉和深沉的思想力度,捕捉到寻常景象中不寻常的生命存在的奥秘,并引入雕塑与绘画技法,使作品情思饱满、境界圆融,在一片静穆的氛围中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张力,成为现代新诗成熟的一个典范文本。要习得诗歌本真,诗人就必须去除浮躁心理,不但需要潜心感受自己的内心,同时,也要关注外部世界。这样才能达到创作范式和汪洋恣肆风格的两相统一。诗歌创作需要作者的灵气,由于被当时的教条主义影响,导致诗歌作品中蕴含着极浓的教化色彩,使诗人创作诗歌时,渐渐趋向另外一个极端。总之,郑敏之诗歌表现了哲学之思,她倡导智性写作,强调个体生命体验与人类生存意义的交织。[4]
四、舒婷——曲折复杂,敏感细致
(一)朦胧的美感
舒婷的诗有一种“美丽的忧伤”,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忧伤情调,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5]朦胧诗的共性特征是语言含蓄,情绪蕴藉,舒婷作为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更是避免了直率抒情的写法,如其的《致橡树》一诗,以“橡树”与“木棉”分别代指一对恋人,体现出诗人对审美意象的独特追求;再如“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全诗未提及一个“雨”字,却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苦闷和无助。此外,夕阳、月光、海滩等各种具有深刻意味的意象都被拟人化,这些意象因为所代表的韵味不同而使诗歌本身也带上了朦胧的或锋利的光辉。朦胧派诗歌擅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留白,从而达到开阔诗歌意境的效果。
舒婷女士性格敏感细致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她的诗歌作品中,她细致生动地描写自己对爱和生活的体会和感悟,全篇诗歌中都蕴含着浪漫和理想化的感情。除此之外,舒婷也多用各种灵活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虽是朦胧诗,但其中也不乏仔细思考。舒婷自己说:“诗歌像绸缎般高贵、优雅,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曾经把年轻的我,引向字字珠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困境里。当我把重心倾向散文时,我深知不能在散文中如此‘传承下去,我不愿意在新开垦的散文里移植一个诗歌的旧我。”[6]正因如此,舒婷作品中不仅有“诗”的意蕴,也有“诗”的风骨。在其作品中,充满着美好的浪漫主义,对生活进行了艺术化的创作,其创作风格整体上趋向一种古典式的中和之美,显示出形式上的圆满与和谐,也有现代主义诗歌的某种气韵。
(二)真善美的追求
爱情的忧伤是舒婷诗歌中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舒婷的诗歌也充满着女性视角和立场,表现出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凸显着女性的主体意识。其作品中既有着作为女性的细腻敏感,也有敏感之外的理性哲思。在其作品字里行间的缝隙中,可以找到抒发个性的文字和对真挚爱情的无限向往之情,这也使舒婷的作品展现出了人性之光辉。
舒婷的创作印证了中国新诗的逐步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百年新诗历程的归属和她对个性自由的追寻,使二者一拍即合。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其本人亦在对传统的革故鼎新中发展自己、坚持自己。在她的作品中,一是奉献,二是启迪,三是艰苦地追寻。在本文上述的三位女性诗人中,冰心、林徽因、郑敏三人都曾经受到过先进的教育,这三人都曾出国留学,同时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但是舒婷并不是这样。不过这一点也成就了舒婷与其他几位女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的立意、不同的性情。她更多着眼于国内的现实问题,这一点也在其诗作中体现了出来。
五、结语
在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史上,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这四位女诗人宛若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中国新诗的诗坛。她们都受到时代特征的强烈影响,从其诗歌中便可得知,相应的,分析其诗歌特色也能将其身处的时代特点窥见一二。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诗歌必须要有思想,要对读者有意义,也就是把诗人的思想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地表达出来。这四位女诗人由对生活产生的感情,进而有所感悟,形成思想,用精练的语言,艺术地表达出来,就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创作。
注释:
①刘福春:《寻诗散录——风行一时的小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46页。
参考文献:
[1]卓如.冰心小诗的艺术魅力[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7-21.
[2]汤秋.林徽因抗战时期诗歌创作浅探[J].文学教育(中),2015(11):24-25.
[3][4]张东.论郑敏前期的现代主义诗作(上)[C]//.郑敏诗歌研究论集.,2011:115-133.
[5]林凯.论舒婷早期诗歌的创作主体精神姿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27(09):14-17.
[6]杨键.是诗人还在向我们提及心的存在[J].黄河文学,2008(5):30-31.
(作者简介:孙语浓,女,本科,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