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课件制作
2023-03-17何少峰湖北省天门市实验高级中学
何少峰 湖北省天门市实验高级中学
● 特色与亮点
①课件采用Focusky软件制作,音频和视频用录屏软件Camtasia9.0进行录制,生成后插入到课件中。每帧动画中文字字体、颜色、字号与其背景相融合,使学生如同身处虚拟现实场景之中。本节课采用回忆学过的诗词的方式进行导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发散学生感性思维和提升审美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目标设计准确,教师主要是引导者。选择“101智慧课堂”教育云平台,将课前微课、课中微课、课后微课、教学课件、导学案、讨论、活动、在线检测、课后作业等存储在个人资源库中,设定时间或手动逆序推送给学生平板(让学生顺序接收)。通过视频、图片、音乐和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吟诵、讨论、体验,并给予及时的展示、评价和小结。通过对碎片化学习知识整理,让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缩短,沉浸式学习加深,知识内化速率加快。这样的课堂知识结构完整而充实,学生参与度高,既加深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的兴趣。
③声情并茂的“吟诵”是学生品味诗文语言、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学生唯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意义上打开“语文”的大门,走进“语文”缤纷的世界,从而去爱“语文”并享受语文。整堂课学生学习吟诵兴趣很高,在吟诵PK环节,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近诗人,获得情感体验,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学生的吟诵体验,也有教师的指导总结;既有学生的展示互评,也有深度情感体验。
● 制作背景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渗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学科向青少年传播诗词文化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苏幕遮》一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着一定的隔膜,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打破这种困境,笔者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真实场景,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苏幕遮》一文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的第三首词,本文在语言意境上历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欣赏。
教学目标:知人论世,体味赏析,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1.情境导入
师:文人爱荷,常咏荷寄情。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诗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设计思路:用Adobe After Effects软件制作风荷摇曳的动态视频,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词导入新课。学生可将课前在网上搜集的有关“莲花”的诗词以自我展示的方式用平板发送到“101智慧课堂”的活动区。教师在班级希沃智慧黑板上全屏展示交互课件,实现教学内容的时间节点把控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由切换。
2.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继柳永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其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
(2)背景探寻
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该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
(3)吟诵诗情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燎(liáo) 溽(rù) 侵(qīn)窥(kuī) 楫(jí) 浦(pǔ)
设计思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而且评价一节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的表演有多精彩,而是学生知识习得和素养提升,以及架构的搭建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形成。笔者运用“101智慧课堂”云平台,通过互联网将相关知识链接推送到学生平板。将教师提前设计制作配乐朗诵音视频文件以及在“101智慧课堂”云平台资源库中查找到的古典音乐分别插入到Camtasin9.0音视频编辑轨道,进行剪辑合成,生成MP4文件,用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视听、模仿。
3.体味赏析
(1)整体感知
①通过反复诵读词句,你能大致把握本词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词的上片写室内活动,荷塘美景。下片写故乡遥、长安旅、渔郎忆、梦芙蓉。
②思考: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③思考: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你觉得突兀吗?联系上下两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明确:“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回去呢?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学生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已经积累过许多诗词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学生对意象的选取以及诗歌的内涵还是较难把握的。借助工具软件来制作多模态互动教学课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来还原真实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
(2)深入分析
上片(写景)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思考:
①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词人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绘的?
②词的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大致构成了几幅画面?
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绘的?
④有人认为这首词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生动而有风致”,你是如何理解这种评价的?
⑤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下片(抒情)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思考:
①哪几个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总结:“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忆旧友,而是用设问、想象的手法,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反写渔郎是否思念我,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种写法叫对写法(如图1)。
图1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使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细腻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进一层。
③分析“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感情。
(3)梳理结构(如图2)
图2
设计思路:借助“101智慧课堂”开展云端场景互动教学,通过媒体推送,设置讨论和活动。在教学环节中,开展小组讨论,赏析上、下片中的关键词汇,并结合词作弄懂词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态度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词作当中的佳句、名句。在讲到对写法时给学生拓展两首课外诗歌等,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跨时空的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参与讨论、学会质疑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4)吟诵PK
吟诵原则:
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悼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口诀:
①平长仄短。②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
提示:入声字需短读,韵字要拖长。
设计思路:设计吟诵PK环节。吟诵是汉诗文传统读法的统称,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吟诵是古诗文形式的活态,吟诵的声音是我们体会古诗文韵味的载体,吟诵的读法是我们理解古诗文言外之意的途径。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重温吟诵技巧,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近诗人,能更好地读懂诗人的乡愁。智慧云平台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如朗读PK、讨论发言、在线检测等都进行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实现精准评价,以此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对学生进行精准资源推送,让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每一名学生身上都能复制。
4.总结全文
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年少时想逃离却难以离开、年纪大时竭力想回归却难以归根的地方,是枕着她的名字入睡、望着她的方位落泪的地方。
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他找到他魂牵梦绕的风荷了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周邦彦,也使风荷永留中国诗歌史,熠熠生辉。
设计思路:结尾用Focusky软件中的文字特效制作“斯人已去,荷韵犹存”八个字,配上一段深情的文字结束整堂课的教学。
● 关键技术处理
①在“101智慧课堂”云平台设置的“活动区”内学生上传的作品只能教师和本人可见,而“讨论区”则教师和所有学生都能看见。笔者将学生拍摄、录制和收集的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二度开发,以小而精的形式选择性推送到学生平板。特别是在制作吟诵PK这一帧时,先用绿幕作为底色进行视频录制,然后导入Premiere Pro进行抠像处理,叠加学生制作的各类动态视频背景和自选的人物角色,进行现场互动。通过高交互与高参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
②在创作过程中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笔者根据词中“荷”的特点,精选了与之有关的国画和现实中荷花、荷叶美图,用Photoshop软件抠图后插入Focusky软件来制作多模态互动教学课件,整个画面做到图文合一、音画合一、情景合一,从而使学生通过虚拟现实场景来把握意象,体会意境,充分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 幕前幕后
1.结合教学课题,渗透学科融合
古典诗词是人教版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三单元的内容,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鉴赏。文学鉴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机械讲解。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低,还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魅力,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笔者把唐诗宋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学习鉴赏唐诗宋词,通过学科渗透来提高学习效率,完成预定目标。
2.研究教材内容,创作设计脚本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课件设计的蓝本,只有把握好教材内容,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因此,在选择好课题后,笔者仔细分析和研究了教学内容,根据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教学顺序。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笔者认为它的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3.搜集媒体素材,制作合成课件
多媒体素材是多媒体课件中用到的各种听觉、视觉的材料,也就是多媒体课件中用于表达一定思想的各种元素,它包括图形、动画、图像、文本和声音等。搜集素材应根据脚本的需要来进行,素材的取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利用Adobe Photoshop进行图像处理、借助101智慧云平台资源库搜集所需素材、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用语音混响合成器来编辑声音等。
4.修改调试运行,试用鉴定推广
课件在制作完成后,要经过多次试讲和调整才能趋于成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确保课件质量的最后一关。笔者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呈现本课件。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潜能,从而使智慧课堂的有效学习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