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探讨

2023-03-15冯元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文物管理文物保护博物馆

【摘 要】博物馆是文物储存和展览的主要场所,具有馆藏资源丰富的特点。众所周知,文物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蕴含着较高的人文价值、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为人类探索自然、了解历史、创新发展提供依据。但由于博物馆储存的大部分文物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一旦损毁将会不复存在,这对于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损失。为了尽可能延长文物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需要博物馆做好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所以,本文将对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展开研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旨在为博物馆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夯实基础。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247—03

引言

我国在上下五千年发展进程中,遗留下诸多优秀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文物资源,对这些文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还原历史事件的场景和细节,还能够让现代人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精神面貌。而博物馆作为文物储存的主要阵地,不仅要通过文物展览方式履行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还要给予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新时期,国内博物馆全面贯彻落实免费参观政策,使得馆内人流量大幅度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物资源的安全隐患,所以对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展开研究,无论对博物馆稳定运营,还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说,都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助力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文物能够真实反映特定年代的经济环境、人文风俗、文化特征、价值取向等情况,对这些文物进行管理和保护,实际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一种手段。另外,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进程中,前人凭借智慧和勞动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始终感染着现代人,而文物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承载者,能够为人们了解历史、探索自然奠定良好基础,人们通过研究文物资源,可以切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1]。博物馆作为文物储存的主要阵地,在保护和管理文物资源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尽可能延长文物资源使用寿命,才能够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永久流传。

(二)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博物馆中的馆藏资源丰富多样,其中既包括外展文物,也包括密保文物,这些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并且充分体现了古代群众的劳动智慧和精神内核。对这些文物进行严格管理、有效保护,可以充分发挥文物的启示作用,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这对于拓展人们视野,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来说大有裨益。另外,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有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角度进行分析,文物占据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也意味着,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是博物馆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文物也是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物质保障,只有保证文物资源安全、完整,才能够使人们在观看展览的同时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2]。

(三)使人民群众深刻了解历史

博物馆在发展运营中,主要职能是收集、储存、展示、管理和研究文物资源。这也意味着,博物馆不仅要保护好文物资源,尽可能从源头降低文物损毁率,还要营造良好的条件展示文物资源,进而发挥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当前,很多博物馆会通过设置简介牌或提供二维码扫描服务等方式,对文物资源的发展背景、主要用途、文化内涵等进行介绍,使参观者能够透过文物了解特定年代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看出,博物馆面向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均需要以完整的文物资源为基础,这也进一步突出了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为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作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不仅体现了特定年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还能够为社会创新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3]。研究人员对历史文物进行深入开发和研究,能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进行还原,充分了解不同历史事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为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提供思路,这也是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有效手段。所以,博物馆加强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管理,能够为历史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二、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策略

(一)做好基础性保护工作

1.进一步完善博物馆文物保护体系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健全体系的支持,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其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结合实际来看,在管理工作实施中,部分博物馆依然存在顾此失彼问题,也就是管理人员习惯将工作重点放在参观接待、文物讲解、资料整理等方面,没有给予文物保护工作相应重视,导致相关体系严重欠缺,使得各项工作开展无据可依、无章可循[4]。对此,需要博物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文物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文物档案管理机制,包括档案归档机制、档案保密机制、档案查阅机制等,切实保证文物档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为博物馆文物资源检测、发掘、调查提供准确依据;其次,要建立岗位责任机制,也就是对管理人员职责、义务进行明确划分,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到各司其职,避免出现重复管理、空白管理等问题,确保发生问题能够及时追责到个人,这也是提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重要前提;最后,要建立文物安全使用机制。博物馆无论在库房管理还是文物出入库管理中,都要始终遵循“安全第一”基本原则,真正做到轻拿轻放、交接得当。

2.加大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技术性特点,仅凭借管理人员一己之力很难达到理想管理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够从根源排除安全隐患,切实保障文物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这就需要博物馆加大投入力度,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来说:第一,防护设施,包括防火门、灭火器、防火墙等,主要用来防范突发灾害对文物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储存设施,包括展柜、保鲜盒、抽屉等,主要用来存放各种类型、各种材质的文物,尽可能避免外界环境的温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损害[5];第三,监测设施,包括温湿度监控系统、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等,有利于及时发现文物储存或展览存在的隐患,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第四,围护设施,包括备件、设备等,主要作用是保证储存文物的库房稳定运转;第五,环境控制设施,包括空气净化器、恒温恒湿装置等,主要用来调节文物所处环境的温湿度和空气质量,保障文物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3.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博物馆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为文物资料整理、编写调研报告等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便利;同时可以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库房管理等工作中,如在库房门口设置指纹识别系统或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库房人员出入情况,防止文物资源出现损坏、丢失等问题。或者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贵重文物资源的模型,使博物馆在不搬动文物资源的同时,将文物展示给参观者,进而从根源规避各种安全隐患。

(二)开展文物保护及管理工作

1.对博物馆文物合理分类

博物馆文物资源丰富,需要管理人员按照材质、年代、历史文化价值等要素进行合理分类。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文物在管理和保护方面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博物馆只有做好科学分类工作,才能够为后期保护计划制定和实施工作奠定良好基础[6]。

2.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方案

正是因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复杂繁琐,所以必须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进行。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文物来源、文物价值等。另外,由于部分文物在挖掘过程中就已经产生质量问题,所以博物馆在制定保护方案时,还要给予文物检测工作相应重视,为修复工作开展提供正确指导,切实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

现阶段,虽然大部分博物馆都认识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工作实施中,却普遍将工作重点放在文物修复方面,并没有给予预防性保护相应重视[7]。上文提到,文物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特点,每件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破坏,即便修复技术再先进,也很难恢复到原本状态。所以为了充分发挥历史文物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博物馆转变文物管理思路,遵循“预防为主”基本原则,尽可能从源头排除影响文物质量的隐患,为文物储存和展览营造良好环境,进而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4.对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科学管控

博物馆应控制好博物馆温湿度,通过控制人流量、安装恒温恒湿系统等方式,为文物储存和展览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对展柜、展厅进行密封处理,避免文物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基础加快腐蚀、生锈速度;另外,博物馆还要严格控制光辐射,因为很多文物对光源十分敏感,博物馆可以通过安装感应式调光系统,降低光源对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游客靠近展柜时,调光系统会自动增强,游客远离文物时,调光系统会自动变弱。

(三)建立专业素质高的文物管理队伍

新时期,博物馆在文物管理中虽然引入了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管理水平,但并不意味着完全解放管理人员,相反还对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新时期,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变化,想要使博物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就要建立专业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博物馆要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对文物管理各个岗位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不同岗位对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将其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优先选择管理经验丰富、责任意识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人才,以此来充实管理队伍;第二,博物馆需要开展系统性培训活动,无论新上岗管理人员,还是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都要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以文物保护规范、技术、标准为主,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主动承担责任[8];第三,实施考核机制,重点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管理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和岗位晋升、薪资待遇相挂钩,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

博物馆文物保护除了依靠专业管理团队外,还离不开社会群众的全力支持。因为博物馆主要面向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群众要基于文物本身进一步挖掘歷史文化。所以想要提高文物管理水平,就要加大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使社会群众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了解自身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进而提高群众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具体来说,博物馆可以定期通过讲座、官网等方式,发布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和规范,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合手段,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同时要赋予群众监督权力,使群众能够及时举报恶意损坏文物的行为,进而有效提高文物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做好文物管理及保护工作,不仅能够延长文物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还能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奠定良好基础。这就需要博物馆做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面向社会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为博物馆健康发展助力,使文物资源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文.浅谈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22(15).

[2]王新夏.试论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6).

[3]马海燕.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创新性路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6).

[4]史延东.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3).

[5]哈才姐卓么.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创新性路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

[6]雷茜.“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创新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0).

[7]徐艳.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

[8]陈菲.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13).

作者简介:冯元龙(1977—),男,汉族,山西芮城人,本科,芮城县博物馆,文博馆员(中级),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文物管理文物保护博物馆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试析文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新时期文物创新管理模式探析
关于文物管理工作的探究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露天博物馆
我国文物保护政策执行力薄弱的主要表现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