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绘本创作中双线叙事的情感表达

2023-03-15孙好为廖冰凌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儿童绘本情感表达

孙好为 廖冰凌

【摘 要】儿童绘本是一种以图为主,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故事的童书。儿童绘本的叙事结构中,除了最常见的顺叙结构,还有双线叙事、多重叙事等其他结构。其中,用两条线索完成叙事的双线叙事绘本可以更加立体地讲述故事,让故事的情感表达更加丰沛细腻。本文以绘本《外婆家的马》为例,分别从画面布局、色彩语言、角色塑造、细节与线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在双线叙事作品中如何表现绘本的情绪和情感。研究发现该绘本通过两重叙事空间中边框和画面大小的对比,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中不同的用色手法和色调的对比,穿梭在两条故事线索中角色造型和性格的对比,以及隐藏在两条叙事主线间细节和线索的对比,构建了双线叙事绘本丰富立体的情感表达,为双线叙事儿童绘本的情感表达探索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双线叙事;儿童绘本;《外婆家的马》;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87—03

双线叙事常见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是指以两条叙事线索从不同角度叙事的一种表达手法。在儿童绘本中使用双线叙事手法,常常在相邻单页或跨页上运用两个场景交替进行叙事,不仅能够从更多视角更全面地讲述故事或表达内涵,也能让绘本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层次感。《外婆家的马》是作家谢华和绘者黄丽合作创作的亲情故事绘本,该绘本获得第六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绘本以男孩养马的幻想游戏为切入点,再现了外孙在外婆家度过的快乐暑假生活,展示了中式家庭隔代养育中的亲情与陪伴。

故事采用了极富特色的双线叙事,运用现实和想象两条叙事线索交替出现的结构,既从男孩视角表现儿童想象世界的天马行空,让读者从儿童视角体验故事主角沉浸在想象游戏中开心、畅快的情绪;又从局外人的视角描绘了外婆的爱从包容、接纳到完全走进男孩世界的转变过程,让读者从旁观者的客观视角发现长辈的付出与不易,以新颖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角度诠释亲子之间的理解、包容和爱,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促进儿童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本文对《外婆家的马》中的情感表达手法和效果进行分析,旨在总结双线叙事手法下的情感表达手法,丰富绘本的图文叙事理论,为中国原创绘本的创作提供更多有益思考。

一、画面布局与边框的意义

画面的大小、比例、在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是否有框线的约束,关乎着人物心境和故事情感的表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本准确表达儿童情感的绘本——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中,随着麦克斯的情绪起伏,画面从占据页面一部分到几乎占据一整页,从突破白色框线的束缚占据了大半个跨页到占据整个跨页,再到情绪褪去画面逐渐缩小,作品中用画面面积、画幅比例和边框的变化表现主人公情绪变化的手法使作品被誉为情感表达绘本之经典。

威廉·莫比厄斯曾提出:“加了边框,图画提供的是有限的一瞥,从外面‘进入一个世界的感觉;不加边框,图画就是一种完整的体验,提供的是身临其境的感觉。”[1]在绘本《外婆家的马》的现实叙事空间里,接近白色的图画底色、大量留白的图画背景和文字在画面中的构图形式使画面周围的白色空间并没有起到边框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视线焦点会聚焦在角色的外形和动态上,关注外婆的举止和动作,身临其境地体会外婆的辛苦和不易。[2]在想象敘事线中,作者在前半段用图画边缘的留白搭建边框,分割现实和想象两条叙事线索。随着叙事的推进,想象世界里的情绪随着画幅的延伸层层递进,然而边框带来的边界感一直存在,意在提醒读者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绘本的高潮,当外婆也加入了小东西的想象,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已然不再需要分隔,作者想邀请读者沉浸式地加入小东西和外婆的幻想世界,因此果断地摒弃了边框的限制。

画面面积的差异和变化也是《外婆家的马》中影响读者阅读时情感体验的关键元素。最初的几个跨页中,两条叙事线的画面是一比一平分的。当想象空间的画幅随着的马儿们的狂欢而扩大,同一跨页中的现实叙事空间被压缩,读者的情绪会随着想象画面的膨胀而高涨。下一个跨页被作者全部留给现实空间,读者的注意力和情绪瞬间被带回现实。看到外婆累得坐在椅子上睡着,读者会因为跟小东西产生共情兴奋的情绪转为关切和心疼,看到小东西对外婆做出爱的回应,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祖孙之间温情满满的爱与陪伴,让阅读时的情感体验不露痕迹地转移到亲情之上,达到对儿童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色彩语言的情感表达

心理学家安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觉心理学》中评价色彩的情感特质:“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则落日余晖或地中海的蔚蓝的天空,没有任何一种造型能够比得上它。”[3]人类会感知不同的色彩并展开联想,形成特定的感觉,进而为不同的色彩,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和对比赋予强烈的情感特质。双线叙事绘本中色调常作为区分叙事线索的道具。例如约翰·伯宁罕的经典作品《莎莉,离水远一点》和苏西·李的《动物园》都用明艳的色调来表现幻想世界,以色彩的不同分别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建立情感基调。

在《外婆家的马》中,作者不仅色彩区分幻想和现实两条线索,还运用色彩饱和度和对比度的变化表现每条叙事线内部的情感变化。对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叙事空间,作者从始至终都不吝用色。故事开端的舒缓情绪用单一色调表现,随着想象中情绪的递进,和缓的单一色调逐渐被弱对比的色调替代,情绪继续发展,弱对比转为饱和色之间的强对比:红、黄、黑三色强烈的色彩对比描绘着20匹马在外婆家小小的空间里嬉戏打闹的场景,红、蓝、紫三种对比色的搭配映衬出马儿生日派对上热闹的景象和狂欢的气氛。忽然,小东西的想象世界因为看到外婆辛苦到坐着睡着而短暂中断,他懵懂地体会到,外婆累了,睡着了。不知道外婆漫长而琐碎的辛劳背后那无条件地爱小孩能懂得多少,再次回到幻想世界,浓烈的强对比色被温柔的弱对比色调取代,作者用温暖、明快的色彩表现小东西回应外婆的稚拙的关心和爱。高潮部分,外婆从想象力的保护者变成了童真幻想的参与者,绘者用整本书中最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了外婆和小东西共同建造的大大的房子。

现实叙事线平淡舒缓,因此作者用米色打底墨色勾线,大量线稿和留白的运用使整个叙事空间的色彩基调含蓄而朴素。叙事慢慢推进,彩色随亲情的蔓延一点点增加,低饱和的色调加入越来越多明亮、幸福的暖色调,就像情感带来的温度。高潮的大跨页中,暗色调中温暖的黄色灯光将情感推向高潮,结尾色彩的戛然而止表现出外婆因为小东西的离开而怅然若失。儿童即便只看画面,也能直观感受到故事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被故事中祖孙之间流淌的爱意感动,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三、角色造型的塑造

绘本中角色的外形或形态被称为角色的造型。《外婆家的马》中的角色有小东西、外婆,还有想象中小东西养在外婆家里的一群马。小东西穿梭在现实和想象两个空间,是串起绘本双重叙事线索的重要角色,因此作者在设计角色时用用朴素的画风勾勒他的形象,却在衣服的用色上选择宝蓝色和大红色这一对高纯度对比色为角色增添戏剧性,让一个活泼好动、顽皮淘气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而作为小东西成长路上的坚强后盾和保护其想象力的幕后英雄,外婆的形象是被刻意弱化的:她的面容身材和穿着打扮平凡到甚至找不到记忆点。能够被记住的是这个平凡的身影从始至终都在默默无闻地忙碌:她不仅要处理琐碎的家务,还帮小东西养马,给马儿准备饭、为马儿布置生日会场,并不因为马儿不是真实存在的就有任何敷衍。与外婆平平无奇的外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存在于小东西幻想中的马。这些马儿有着圆润饱满的曲线,卷曲闪亮的毛发,夸张调皮的动态和活泼可爱的神情。随着数量和颜色越变越多,马儿的外形和动态也更加的拟人和夸张:它们打闹、捣乱、开派对,戴着帽子、花环和头饰在生日派对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顽皮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双线叙事的妙处在于两条叙事线索的强烈对比,这点在角色造型上也不例外。在外婆的宠溺下,小东西的形象是完全沉浸在幻想世界中的无忧无虑的男孩;外婆的形象是现实世界中无数照料孙辈的老人的缩影,他们的形象慈爱、耐心、不知疲倦地操劳却平淡到几乎模糊;马儿们是小东西幻想出来的,因此它们的形象是男孩心目中高大威猛、热闹有趣、恣意妄为的理想玩伴。三个用不同手法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衬托出外婆对小东西童心的珍视与包容,表现出隔代养育下老人的伟大与不易,也烘托出祖孙之间爱与陪伴的温馨感人。

四、细节与线索的呼应

儿童缺少绘本阅读的全局观意识,他们读图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不起眼的细节上。[2]因此,绘本中有关细节的描绘,往往留下重要线索,呼应故事的关键情节,让读者在发现时暗自窃喜,在叙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外婆家的马》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始于前附页,小东西在随妈妈去外婆家的路上捡到了一根竹竿,他把竹竿骑在胯下,开心的向前蹦跳。看似并不起眼的一根竹竿,却贯穿了整个故事:外婆在家门前张开双手迎接,此时的小东西骑着这根竹竿;外婆招呼小东西吃饭,此时的餐桌旁放着这根竹竿;小东西晚上该睡觉时,这根竹竿静静地躺在床垫上;外婆给马布置生日会场时,这根竹竿默默地立在椅子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实叙事空间的每一页都有这根竹竿的身影。细心地读者也许一早就发现了竹竿的存在,作者在故事进行大半的时候才将谜底揭晓——画面上小东西双手递出竹竿,说:“那你就骑马去吧,骑那匹咖啡色的马好了。”大部分读者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根竹竿就是小东西的马啊!进而彻底明白,外婆家的马全都是小东西幻想出来的。

第二条线索较第一条更为隐蔽。绘本的两重叙事空间中,想象世界用色华丽,浓墨重彩;现实世界用色含蓄,清淡素雅。这份清淡素雅来自水墨线稿勾勒轮廓,并在此基础上大面积留白的创作手法。然而,留白并非隨意而为,现实空间的色彩和留白是有迹可循的:除了作为主角的外婆和小东西,现实空间中涂了色彩的物品都一一出现在了想象的空间中。随着想象的逐渐丰富,马越来越多,现实叙事空间中卷入想象叙事空间的元素也越来越多,画面的色调随着彩色物品的增多变得温暖而富有层次。原来,现实叙事中出现的色彩是小东西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结,作者在现实生活用朴素的色调描绘外婆平凡而忙碌的日常生活;小东西的到来为外婆平淡的晚年生活中带来了“色彩”,外婆对小东西好奇心的尊重和保护也让生活中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明亮。

绘本的图像元素中,画面布局、色彩关系和人物造型对情感的表达较为直观,其中情绪与情感能让读者轻松领会。而细节与线索中的情感表达更为隐匿细腻,第一次阅读也许容易被忽略,但当读者翻看第二次、第三次时,这些细节会带给读者新的发现和领悟,蕴含其中的情感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4]。《外婆家的马》中的竹竿、关联两重叙事空间的彩色物品等,都能够产生此类效果:当在阅读中发现竹竿的隐喻,读者会被欢乐的情绪包围,仿佛自己化身为图画书中的男孩,在想象的世界里徜徉嬉戏;当现实空间中彩色物品指向幻想世界这一线索被读者领悟,发现秘密的喜悦和故事带来的更多感动会在读者心里交织围绕,引发读者对绘本中情感更深层次的感悟和思考。

五、结语

随着中国原创绘本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创作者逐渐开始尝试更为复杂的叙事手法,读者也越来越乐于接受新颖有趣的叙事技巧与设计手法。绘本《外婆家的马》构思精巧、内容生动有趣,无论从艺术性、儿童性、感染力还是市场反响来看,这部作品无疑都是成功的。其双线叙事的策略不仅丰富了读者阅读时的体验,也让作品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更具特色,引发读者心灵上的触动和对于亲情的感悟。探索双重叙事关系下绘本情感表达的更多可能,为中国原创绘本的非常规叙事创作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原创绘本作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Moebius,William.Introduction to picturebook codes[J].Word & Image,2012(2).

[2](加)佩里·诺德曼.说说图画 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

[3]安海姆,著.艺术与视觉心理学[M].李长俊,译.广州:艺术家出版社,1983.

[4]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孙好为(1987—),女,山东文登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少儿出版、儿童文学、设计管理;廖冰凌(1975—),女,马来西亚吉隆坡人,博士,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双溪龙校区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华文文学、现代文学、东南亚少年儿童文学、出版文化以及教科书。

猜你喜欢

儿童绘本情感表达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讨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美国儿童绘本出版中的性别理念研究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引进版少儿绘本给我国绘本出版带来的启示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