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与诚

2023-03-15朱天雪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忠贞诸葛亮

【摘 要】被陆游赞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出师表》堪称中国表奏文章之典范,全篇集中体现了“千古一相”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之情和光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字里行间更蕴藏着诸葛亮作为叔父对后主刘禅的谆谆教诲,本文以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为切入点,总结并分析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及其与刘备融洽的君臣关系。

【关键词】诸葛亮;刘氏父子;忠贞;政治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036—03

诸葛亮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人”,唐代诗人杜甫更是对他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赞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丞相挥毫而成的《出师表》被视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经后世千百年传颂依旧令人回味无穷,诗文承载着他对先帝的至衷、对刘禅的至诚和对蜀汉江山社稷的至爱,一字一句尽现其对刘氏父子与刘姓江山最真挚的感情,而表中深邃的感情色彩则不同于其他作品浓墨重彩的情感抒发,而是以一种追怀先帝的方式在字里行间中流淌出丞相如涓涓细水般的柔情。本文通过结合史实,逐层分析《出师表》的深刻内蕴,阐明文中诸葛亮寄托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体味他对刘备的深切怀念、对刘禅的谆谆教导,进一步感受诸葛亮如潺潺流水般的真情。

《出师表》能流传千古更离不开诸葛亮独特的个人魅力,他不慕名利、品性高洁、忠贞不二,遇刘备前始终秉持着“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逸之心,但刘备“猥自枉屈”而“三顾茅庐”的厚待深深地感动了他,为报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助先帝实现匡扶汉室的愿望,他肩负起拯救苍生的使命,为匡扶刘氏父子的蜀汉江山穷其一生仍无怨无悔,先是辅佐刘备征战天下建立蜀汉,后又辅佐其子刘禅稳定朝局,始终怀揣着光复汉室这一伟大政治理想,至死不忘兴汉大业,这份赤诚之心与司马氏兄弟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绝非他人可比。

一、忠于刘氏父子的赤诚之心

《出师表》是诸葛亮为劝诫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大业所作之篇,但其中对于表达诸葛亮自身对先帝的感恩戴德之情着墨较多,通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追忆先帝三顾茅庐的恩情,向后主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思念之切和忠心耿耿,借以劝谏后主莫忘先帝之志,切记广开言路、任用贤德之人。而在诗文后部分写道诸葛丞相向后主请命北伐时,也极力陈情感激先帝厚遇,足见其赤诚之心,刘备为实现伟大抱负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而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甘心倾其一生追随刘氏父子,历经两朝仍初心不改,而他能够大有作为,最后留得生前身后名,更离不开刘备的提携之恩。而刘备拼搏半生的功成名就亦是不能缺少诸葛亮的辅佐之情,刘备曾对诸葛亮言“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由此可见,一代贤主刘备和千古一相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堪称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如果诸葛亮没有遇到刘备,他可能是一生躬耕于南阳的布衣,徒徒荒废了一腔的报国热血与才智,而刘玄德亦是得益于孔明的辅佐,才得以摆脱了四处投奔他人的漂泊生活,南征北战,最后达到了魏、吴一起三分天下的局面。

章武二年,刘备为替弟报仇,不顾丞相劝阻,奋力出兵东吴,但因时运不济等诸多原因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至此退兵白帝城一病不起,病重深知自己时日将尽,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丞相闻听此言后,感激涕零却也诚惶诚恐,为着君臣二人一统汉室的共同理想,为着刘皇叔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与临危托孤的无比信任,他承诺誓死忠贞于蜀,定当为国尽心竭力,诸葛亮一生肝脑涂地为国效忠,在昭烈皇帝病故后,秉其遗诏,“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些也充分证明了二人的如鱼水的君臣之谊。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承先帝遗志,对阿斗视如己出,对其事无巨细地悉心教导,他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刘禅“宜”做什么,不“宜”做什么,他对刘禅的教导不仅有直接的教育还有启发性的引导,见于《出师表》表现的两个方面,对刘禅的直接教育表现为文中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亦宜自谋等劝勉之辞,间接启发的叙述则是诸葛亮通过追忆与先帝共创蜀汉大业之历程,借先帝礼贤下士、勤勉治国的事迹以启迪后主之志,其中更寄予了对于刘禅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两种教导方式恰如其分,对后主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劝作用,从文中劝诫之辞中可以得知即使诸葛丞相在朝中权势滔天,在其向天子言明自己见解之时也时时恪守臣子本分,始终保持着谦虚严谨的态度,从不逾矩。诸葛亮对后主的衷心亦是天地可鉴,他承先帝托孤之情,悉心将刘禅抚养长大,作为叔父他对刘禅的爱和呵护已经超过了对寻常亲人的感情,尽管阿斗不思进取、昏庸无能、没有帝王之材,他也从未动过篡位谋逆之心,他甘愿呕心沥血、躬身辅佐后主,在他眼中早就把刘禅当做了自己的孩子,他一直忠于朝廷、忠于陛下,是一位忠贞不二之臣。而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既是君臣,又像是父子,丞相奔波的一生不只是为了宏图大业,也是为了给阿斗留下更加厚实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他一心忠于先帝辅佐后主,用尽毕生事业教导刘禅理政与用兵之道。

尊先帝统一大业之志,先是联吴伐魏,为蜀国恢复实力争取了缓冲时间,继而七擒孟获,扫平了西川之内诸多蛮夷势力,为着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率领大军六出祁山北伐,力图一统中原。

纵观历代君臣之交,唯刘玄德与诸葛孔明二人相处之道堪称历朝君臣关系之典范,無论处境如何艰难,君臣风雨同舟共图大业,相互扶持共创蜀汉大业, 刘备临终举国托孤,诸葛亮倾其心血辅佐后主,其情谊真可谓莫逆之交,恰似圣贤相逢。

二、匡扶汉室的政治胸怀

诸葛亮是一位忠贞尽节的政治家,他为了蜀汉政权奔波劳碌至死方休,他早就预见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那么为什么在刚开始前两次他选择不见刘备呢?大部分原因是当时他在观察刘备的诚心和当时的政治局面,他想确定自己能遇到赏识自己的贤主并能够有所作为。他能够选择追随刘备,更是出于他是一位坚守封建正统观念的民族主义者,他始终怀揣着平定四海的愿望,在当时局面下,曹操挟持天子是为反贼,而孙吴亦是妄图自立,唯刘备坚持攘除逆贼以兴汉。而后来,诸葛亮在与刘备探讨政治愿望时,对刘玄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终做出了出山追随刘备的决定,而二人的一拍即合绝非偶然,这都根源于其两人铲除逆贼、匡扶汉室的共同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继而,诸葛亮为刘备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局势并提出先取荆州为要地,再取各地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刘备原是空有一腔报国之情的热血青年,经诸葛亮的这一点拨,刘备恍然大悟,自此以后确定了清晰的战略方向。

诸葛亮一经出山,就担负起了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助刘备建蜀、协刘禅理政,辅佐刘氏父子两代帝王,为刘氏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人温和敦厚、爱民如子,魏蜀吴三国百姓无不敬服,身故后仍受万世敬仰,治国严谨、威名远扬,二十余年始终坚持光复汉室的梦中理想与联吴伐魏的正确方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都充分证明了他不愧为一代名相,没有丞相何来蜀汉坚实的基业。昭烈皇帝辞世后,诸葛亮任丞相执掌蜀汉政权,他深知蜀国国力衰微之势,为保证蜀国能够留出充足的时间休养生息,他放弃了刘备攻打孙吴的策略,主动同东吴结盟,以警示曹魏,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以确保蜀汉在养兵之际不至于腹背受敌,而后丞相亲自率兵南征,平定了西南边境的叛乱的同时收获了民心,南征的成功也带来了蜀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的稳定局面,为后期诸葛亮率兵六出祁山北伐做出充足准备。

《出师表》一文中集中体现了诸葛亮长期以来对刘禅的谆谆教诲,诸葛亮以东汉末年征战的经验教训和蜀汉内部的权力结构为依托,向后主进言“诚宜开张圣听”和“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强调了作为明君要善于自处,明白自己所处之位的责任与义务,更要以国家社稷为重,劝勉后主无论何时做出何等考虑都要征求、询问臣下们的治国良计,一切琐事要以国家大事为重,要善于接纳群臣的建议,有错要及时改过,莫要造成最后“塞忠谏之路”的悲剧场面。《表》一文中又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劝谏后主处理政事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无论是在朝廷抑或是各个府署之中,官员的升降和赏罚都要做到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行事也要做到公平公正,有错当罚,有功当赏,不能因为和谁关系密切而存心偏私,说罢,他再一次提及先帝,希望后主能看在先皇的份上,承父之志,做一位贤君。如此千叮咛万嘱咐,到最后思索再三依旧放心不下朝中要事,便将身边能够积极进谏的有识之士一一列举出来,如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请陛下听之任之,足见其心思之细腻。

作为一名精明强干的战略家,诸葛亮绝非苟且偷安之辈,他多年费尽心血联东吴、抚南夷,并不只是为了稳定蜀汉的朝纲,更是为实现先帝刘备一统中原的遗志打基础。征战在即,他在《出师表》一文中十余次提及先帝,借对先帝追忆之感殇,向刘禅言辞恳切地表明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和对蜀汉的不二之心,替后主细致地筹划了蜀汉整个政权机构的人事任用和运行准则之后,以道德说教的方式劝谏后主行仁政、任贤良,进而向其请愿北伐,期盼在前方征战沙场的同时,维系朝中安定的局面,因为如果蜀中不安,则一切北伐之努力都会化为泡影。所以,我们不应只将《出师表》看作一封简单的陈情书,更应将其视为诸葛亮为了保证北伐的胜利而采取的一个稳定朝廷的重要措施,因为北伐曹魏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存亡,更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诸葛亮为实现先帝一统中原的遗愿,愿以命明志,正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一文的成功使得无诸葛丞相管理的蜀汉朝廷在数余年时间内未有重大变故,更促进了朝中局势的安定和北伐战争的推进,这也充分表明了诸葛亮作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

诸葛亮的政治谋略与远大志向一言以蔽之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诸葛亮受刘备白帝托孤之任,一心以家国为己任,严承先帝之志,决心北伐曹魏、光复汉室,先后采取了征抚南夷、数出祁山等多种措施力图一统中原,最终因操劳过度在六出祁山时病逝五丈原,生前为保军队安全撤离献上人生的最后一计,为国尽忠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尽悲情

以“表”为尺,观丞相一生,可见其“悲”,《出师表》是诸葛亮针对朝中隐患与人事任命问题向刘禅提出的建议书,是通过安定后方继而保证北伐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从实行情况来看,它的创作稳定了朝中局势,无疑是成功的,但从最终目的来看,《出师表》中所立之志并未实现,文末“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一句更见证了诸葛亮为实现宏图大志,踏上北伐不归路的开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象征着丞相壮志未酬、抱恨而终的悲剧结局,也预示着蜀汉一步步走向黯淡而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系列事件的发展历程真可谓是“出师一表老臣心,蜀汉摇曳涕零里!”

以其自身命运观其一生,足见其“痴”,诸葛亮的后半生是步履维艰的,他光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只实现于蜀國境内,而没有推行于全国。纵观三国历史,客观现实环境的不如意酿成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蜀国自身实力的弱小更制约了丞相迈向一统中原的脚步,尽管他深知曹魏和东吴势力日强,雄兵百万幅员辽阔,蜀国与魏吴实力相差悬殊,他仍不忘先帝遗志,为国奔劳,无岁不征,穷其后半生六出祁山“痴”于北伐。而回想刘备在蜀国强大之时当权却没有走正确的战争路径,丧失了历史机遇,而后魏吴日强,而蜀国骁勇善战之人却日益减少,最终形成了北伐举步维艰的局面,诸葛亮生不逢时,这一切不是他个人的错,“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不只是先帝刘备的遗憾,更是诸葛丞相悲剧结局的真实写照,君臣二人的抱恨离世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唏嘘。

虽然社会现实湮灭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让他六出祁山均以失败告终,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至今仍被传唱,他为了民族、国家和信念,拼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至生命终结之时,他仍不忘设最后一计掩护将士撤兵还朝。他克己修身、从严治军,蜀汉臣民无不敬服;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令无数风流自愧不如;他尽职尽责,忠公爱民,敬受后代万世敬仰。“千古一相”的赞誉之名仍然流传至今,作为尽职尽责的一国丞相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守护者,他恪尽己职,尊先主刘备辅后主刘禅,一生操劳。

参考文献:

[1]陈大远,王玉珍,王义祥.也谈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J].绥化学院学报,2010(5).

[2]尹中升.评诸葛亮的政治悲情[J].新西部,2016(16).

[3]曹新龙.大智·真情·至诚 ——从《出师表》中看诸葛亮的人格魅力[J].文教资料,2008(17).

[4]刘丽丽.出师一表老臣心 蜀汉摇曳涕零里——《出师表》中蜀汉衰亡迹象之探析[J].课外语文,2020(13).

[5]赵昆生,于斌.《出师表》与蜀汉政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朱维权.从蜀汉的政治格局谈前《出师表》的真实趣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作者简介:朱天雪(2001—),女,汉族,吉林松原人,硕士,吉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学鉴赏。

猜你喜欢

忠贞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咏犬
诸葛亮隆中决策
颜真卿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Ulva pertusa and nonstarch polysaccharide enzymes on gut microbiota of Siganus canaliculatus*
诸葛亮喂鸡求学
论朱有燉妓女戏对“贞”的颂扬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爱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