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人眼中的大运河船闸及其诗歌书写
2023-03-15王勇
王 勇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船闸是大运河上常见的交通设施,明清文人在大运河旅行期间留下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诗作,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文学层面还是历史层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目前尚未引起学界的关注。故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作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1 船闸的作用及其形制、运行方法
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许多文人都曾在这条路线上旅行,并因此有乘船渡闸的经历。由于船闸主要是人工运河才有的设施,多数人可能对此并不熟悉,同时也颇感新鲜,故而他们对船闸的作用及其形制、运行方法等有较为细致的观察,并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如清人汤建中《闸河行》云:
闸河不甚广,舟行不能畅。下闸水不闭,上闸水不放。闸外水平缓,闸中水跌宕。出闸舟下俯,入闸舟上仰。一闸高数尺,十闸高寻丈。七十有二闸,舟行在天上……水少虑淤浅,水多恐泛涨。用湖作水匮,蓄溲得其当。水来启闸行,水去用闸障。能使无水处,节节通舟舫。既能免陆运,且可避风浪[1]……
汤诗所说的“闸河”指的是会通河,因为此河段的船闸设置最为密集,故名。从汤诗的叙述可以看出,船闸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量,帮助船只克服水位落差。按照今人研究,运河所流经的区域海拔高度起伏较大,大致以山东汶上县南旺镇为最高点,往南、北方向逐渐降低,最大高差在30 米左右。而会通河在运河各个河段中地势最高,加之水源不足,故必须设置船闸进行调节。汤诗所谓“下闸水不闭,上闸水不放”指的是船闸通过启闭闸门调节水量的过程,而“出闸舟下俯,入闸舟上仰……七十有二闸,舟行在天上”,则是比喻船只借助船闸节节攀升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会通河的高差问题。汤诗还指出,正是船闸与周围的“水匮”(笔者按:一般称为“水柜”,即会通河沿线用于调节水量的湖泊)相配合,才得以保证运河水量适宜,漕运能够顺利进行,从而避免了陆运的低效和海运的风险,这也是符合实际的。
关于船闸的形制,明代弘治年间来华的朝鲜人崔溥在其《漂海录》中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闸之制,两岸筑石堤,中可容过一船,又以广板塞其流以贮水。板之多少,随水浅深。又设木桥于堤上,以通人往来。又植二柱于木桥两傍,如坝之制。船至则撤其桥,以索系之柱,勾上广板,通其流,然后扯舟以过,舟过复塞之[2]。”清代诗歌对此也有非常多的记载,可以与崔文相印证,如:
……忽然数尺水,平地瞿塘岀。甃石束作门,悬板缒以繂。启闭有定期,未可寸步轶[3]……(赵翼《守闸》)
防川当急流,建闸蓄水势。垒石辟金门,截板时启闭。高峙如两阙,仅容一舟济[4]……(德保《看粮舟过闸》)
……终朝对牖门,石迭两堵高。横流贯方木,绕柱缠曲绹。压之以巨梃,急渊不敢挠。板隙迸细流,有若珍珠槽[5]……(张云璈《守闸》)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文物考古成果,我们可以对船闸的形制描述如下:船闸横踞河心,两旁以石砌筑,中间用若干木板截流以调节水位,水位高低由木板多少决定,其宽度仅容一船通过。横跨闸上有活动的木桥,以便闭闸时供人通行。桥边有石柱,以便于系绳索,用于开启闸板。
关于船闸的具体运作方法,明清时期的漕运管理类文献以及文人行记往往语焉不详,大概因为这是极为平常之事,不值得大费笔墨。但在清人诗歌当中,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
上闸水三尺深,下闸水与中闸平。闸夫开闸敲铜钲,北船行尽南船行[6]……(姚燮《开闸谣》)
……丁宁钲声喧,指麾旙影扬。长绳飞百道,掣曳弥滉瀁。当头辘轳转,杂进短长仗。一前再三却,百俯时一仰。腾掷乱猨猱,颠连坠瓶盎。力竭与随旋,曝然齐放杖[7]……(金甡《过牐》)
……辘轳植两岸,长绠盘个个。千人互邪许,身作蚁旋磨。船头亦植此,制若车轮大。鸣钲齐着力,此倡彼则和[8]……(胡敬《自峄县放舟至淮阴纪事作》)
……上舟用纤凡六十,纤各十人执其纪。左设木轮令船活,右悬石梁令船死。人身南撑足东注,自肩用力达于趾。一舟分力与下人,人分一舟与其指。钲喧水沸人复号,红旙百摇舟寸徙。由寸积尺等十寻,及入平波日移晷。下船用纤二十余,挽之使与波相支。安危倏忽险尤甚,左拿右攫争毫厘。拙工用篙违水意,颜色骄恭心矜持。但乘急浪不解避,漩过西触还无期。巧工使篙如手足,神与水会依水宜[9]……(李中素《天妃闸》)
……我舟居上流,俯视若深谷。舟师鼓双棹,欲下屡畏缩。大绳挽且留,舒绞用机轴。始知势将纵,其理必先蓄。有时掉尾行,倒放入洄洑。瞥见数仞高,直下似奔逐。一掷向波底,疑葬蛟龙腹。顷刻十里间,欲视不留目[5]……(张云璈《下闸》)
从上述诸人的记述中大致可以看出开闸放船的过程:船闸要达到一定水深才能开启,如果附近存在多个船闸的话,要注意船闸之间水量的配合(即姚燮所说的“上闸水三尺深,下闸水与中闸平”)。开闸时以鸣铜钲为号,如果船是逆流过闸,遇到水流较急时必须依靠拉纤。拉纤时需要利用辘轳,多人合力,以铜钲、旗号、炮仗作指挥,同时需要篙工的配合。若是顺流过闸,为了防止流速过快导致船只沉没,也需要人力拉纤,这时船往往是头尾倒置而过(即张云璈所说“有时掉尾行,倒放入洄洑”)。
总之,清代诗人对船闸的作用及其形制、分布、运作方法等,皆作了较为细致、生动的观察与描述,这些材料可以与漕运管理类文献以及文人行记等互相印证,或互为补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 过闸的艰辛
应当了解的是,船闸的设置是为了保证船只克服水位落差的障碍,但并不能提高通行速度,相反有时还会给通行带来一定阻碍。在明清运河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因船闸受阻的记载,地点大多在临清至济宁之间的会通河段。至于人们在每个船闸耽误的时间,少则一日,多则七日以上。如顾清云:“五日度两闸,得水如得珠[10]。”李流芳云:“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11]。”此外还有吴鹏的:“鲁桥水关十日塞,千舟万舟行不得[12]。”赵翼的:“一两日一闸,一闸四五里[3]。”孙原湘的“一闸守三日,前途殊渺漫[1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过闸之所以容易受阻,首先是因为船闸的运作要遵循一系列规定,如必须等待闸内水位到达一定水深时,才可以开启闸板,部分重载船只还需要依靠人力拉纤,较为费时费力。如遇到漕运繁忙之时,或干旱缺水天气,其困难程度又会成倍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船闸的启闭首先要考虑的是保障漕运,官民船只的通行往往受到限制。自明代开始,政府就规定,漕船相对于官民船只而言享有优先通行权。有清一代,政府一再强调类似的规定。如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 年)“申明闸座启闭禁令,先放粮艘,次放官商民船[14]。”康熙四十四年令:“运河各闸,照依漕规启闭,有官员经过,不许徇情擅自开放泄水,以致漕船稽迟[14]。”雍正元年令:“官民等船均随漕开放,不许逼勒开闸[15]。”这些规定对官民船只,尤其是民船的通行显然是不利的,以至于人们对此多有抱怨,如尤侗《漕船行》云:
五日过一闸,十日过一关。问君濡滞何为尔,积水以待漕船还。漕船峩峩排空来,影摇白虹声如雷。官船逡巡不敢进,客船急向两崖开。昔年曾见漕船上,今年又遇漕船回。漕船回时犹自可,漕船上时鳖杀我。会河水浅青草生,日烧三伏红于火。闸门高闭溜潺潺,篙师系缆垂头坐。坐等漕船闸始开,舳舻亘塞中流柁。其船重大皆千钧,淮盐苏酒多包裹。睥眤榷司不敢呵,鞭挞划工无处躲。使气便说有漕规,一呼群起无不为[16]……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说,运河的开通原本就是为了漕运,为保证漕粮运输,对通行秩序做出规定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漕运高峰期间船只聚集过多,加之政府允许漕船水手携带一定数量的“土宜”沿途销售,而水手为了获利往往私自增大漕船尺寸,超量携带货物,进而导致漕船普遍较为笨重(如尤侗所说“其船重大皆千钧,淮盐苏酒多包裹”),通行极为缓慢,极易阻塞河道。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也无可奈何。
除了漕船之外,一些享有特权的船只在过闸时也会阻碍他人通行。例如明代曾经规定,给皇帝运送生活物资的马快船、贡鲜船、龙衣船等过闸时可以不守闸规,随到随放[17],于是一些别有用心者往往借此胡作非为,破坏了正常的船闸通行秩序。明代张琦《南旺闸歌》对贡鲜船阻挠船闸运行便有记录,诗云:
平明拽舟至南旺,闸夫关水不肯放。云道今日鲜船来,内监封皮谁敢撞。上水积高丈五强,下水枯渴如流浆。千艘栉比不能上,舵公胁息河流旁。吁嗟河流注东极,奔驰昼夜无休息。乃为鲜船所妨阻,去不能去来不得。官有军疏私有商,九州百货来河湟。鲜船滋味才细物,却将声势扼喉吭[18]……
张琦指出其在旅行期间遇到进鲜船将至,有太监事先将闸门封住,导致船闸不能正常运作,其他船只因此受困,这在当时或许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除了受制于漕规及被有权势者所阻,人们在过闸时还有可能受到闸吏的恶意阻挠。明清时期的闸吏品级为未入流,级别虽低,但有权决定何时开闸,故而往往借此作威作福,甚至徇私枉法、收取贿赂、勒索过往船只,明清诗人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极多,如:
闸吏未入流,仅随簿尉肩。一朝权在手,启闭得自专。偶逢相识人,卖情示周旋。先放一两版,特送此一船。邻船不解事,意欲随之前。稍稍移楫上,早被健卒鞭。先生卷书坐,戒勿贪争先。吏方以闸豪,如握大将权[3]。(赵翼《守闸》其二)
……闸门昼闭闸吏贵,长年蹙额双眉颦。往嫌丞相手可炙,呵止今逢闸吏嗔。低头敛袵谢闸吏,烟簔随地堪投缗。棙柁扬帆非我事,凭君自去闸要津[19]。(徐釚《闸吏》)
猬毛鼠目锐头卒,闭闸索钱何咆勃。弯弓射舟口护漕,书生辟易群咄咄。持将漫刺干河官,官差放闸卒盘跚。阿城买路聊城始(自东昌至阿城,索钱放闸,曰买路钱),三日才行六十里[20]……(蒋熏《行路难》)
当然,闸吏勒索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商民及下层文人。在古代社会,此种现象极为常见,也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船只过闸不仅会受到各种限制和干扰,还有可能存在危险。一方面,由于过闸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动作稍慢可能再度受阻,故而势必发生争抢,在此过程中难免会互相冲撞,带来一定的危险。对此,李东阳《夜过仲家浅闸》诗有较为生动的描述:
日维乙未月丙戌,青天无云月东出。舟人喧豗夜涛发,翻沙转石纷出没。是时水浅舟在地,闸门崔嵬昼方闭。闸官醉睡夫走藏,仓卒招呼百无计。民船弃死争赴闸,楫倒樯摧动交碎。舟人号咷乞性命,十里呼声振天地。我生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彷徨。同行无人仆隶散,独与船月相低昂。攀崖陟磴不得上,咫尺如在天一方。流行坎止信有数,向来蔑视淮与江。霜风欺人衣袂薄,呼童酌酒累数觞。灯残酒醒闸亦过,北斗堕地天茫茫[21]。
除李东阳外,清人沈学渊的《争船行》等也有类似的记载[22]。
还有一种情况是某些船闸由于所处位置特殊,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在过闸时极有可能造成船只倾覆,其中以淮安惠济闸(俗名天妃闸)最为典型。此闸虽然具体位置屡变,但始终位于运河、黄河、淮河交汇处,闸外水流迅猛异常,过闸存在较高风险。清人孙廷铨在其《南征纪略》一文中提到:“(洪泽)湖水过(惠济)闸,悬溜而下,惊湍颓浪,声若震雷,南来漕艘至此,必悬絙而上,千人赑屃,乃能胜之[23]。”申永钧亦谓:“此处闸关水势险阨,浩浩冲击之声闻数里,船过必得百人牵缆方得上,此则较前不啻十倍易矣[24]。”清人诗歌当中对此有更为生动的记载,如:
河流限一束,怒若万马奔。南北三版间,高下以丈论。轻舟倐下坠,直逝不可存。忽撄上水船,退遂两者屯。狂波跃左右,转侧生死分。突然排牕来,汹涌如翻盆。柁亡橹亦折,面色皆非人。此时百念空,转觉忘其身。分将委頺浪,飘逐为波臣[25]……(钱维乔《过天妃闸,溜甚急,复为来舟所触,水及卧具矣,得免覆溺,亦天幸也》)
……闸上水高如山,闸下水溜于滩。下闸坠渊易,上闸登天难。雪鲸怒吼雄当关,歕沫激作无风澜。旁观栗栗生忧叹,未到早闻水声响。已到陡觉心魂荡,不敢舟中破浪过[26]……(陈光绪《天妃闸》)
从上述诸人诗中可以发现,此闸水流湍急,数里之外便可闻其声,加之水位落差大,过闸时必须依靠人力拉纤,稍有不慎便有舟毁人亡之忧。
总之,船只过闸可能会遇到重重阻碍,还有可能存在一定危险,行旅艰辛之感叹,也因此成为明清诗人笔下较为常见的主题。
3 由船闸引发的思考
在许多文人看来,船闸通行之艰难,也是现实生活中种种逆境的缩影,由此引发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他们或是因此“念浮沉之顿异,感祸福之无常[27]”;或是得出“顺逆随所遇[28]”,不必“叹淹留”的感悟[29];抑或是认为在危险面前“忍守即为福”,不能生“躁进[30]”之心。也有部分诗人会联想到身居官场之不易,并因此有解脱束缚,放弃名利之想,如李流芳《闸河舟中戏效长庆体》:
……人生天地间,所贵适志尔。八极可横骛,风云属鞭弭。胡为动羁栖,缩缩如行蚁。舍彼广莫乡,守此涓滴水。哀哉世间人,都为名利使。缰锁一着身,事事不由已。请君转头看,即此有妙理。观彼名利人,皇皇赴朝市。当其守闸时,静躁皆如此。知其无奈何,安心勿妄儗。岂无捷径路,车驰与马驶。吾行宁倭迟,君子进以礼[11]。
李流芳认为,人生贵在适志,不能为求名利而受到束缚。但此时他正因待闸受困,无非是为了进京求名利罢了,既然待闸是受束缚,进京为官也是受束缚,又何必急于一时?倒不如顺其自然,安心等待,这才是君子之道。
同样是因为过闸受阻,钱谦益的《闸吏·效韩文公泷吏而作》所蕴含的情感则更为复杂,诗云:
南行逾三旬,闲关渡济水。河干闸如织,闸吏数呵止。我舟似倦鸟,塌翼次闸彷。闸吏殊巍峨,称娖列前行(彷行皆去声读)。问我何官职?今去将何之?恭承闸吏讯,捧手前致辞:登朝多顑颔,五载两放弃。春明席未温,秋衾梦长悸。单车出国门,行行归东吴。岂知遭梗塞,扁舟委泥途。闸吏莞尔笑:官言无乃颇?官行良多梗,梗不在闸河。闸河官虽卑,启闭实所司。上水及下滩,一一各有宜。官船排雁齿,粮艘缀鱼贯。要津岂容据,横流讵能乱。疾如离弦箭,迟如上阪车。天时与人力,参错如槎牙。亦有一苇舟,冲风便远逝。有力负而趋,贤愚岂同滞。人言仕宦海,险绝比瞿塘。小闸闸关河,大闸闸朝堂。关河尚自可,朝堂愁杀我。风波难揭厉,关楗惯连琐。官今此水边,刺刺苦陗陿。何似朝堂上,一步度一闸?官其少须臾,安坐须闸开。捩柂会有时,无为苦喧豗。叩头谢闸吏:天遣吏教侬。譬如伸只手,推我魇梦中。身如黄杨木,节节厄闰年。我命有节度,不独世迍邅。团团推磨牛,总在陈迹内。过闸且勿忻,遇闸且勿愦。游鱼脱钓钩,不复口喁噞。高眠到晓漏,蓬底月艳艳[31]。
钱谦益此诗是模仿韩愈《泷吏》而作。按,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上《论佛骨表》获罪贬潮州刺史。在赴潮州途中,经过粤北昌乐泷(水名)时写下《泷吏》诗,诗中借与昌乐泷小吏的对话抒发了其对朝堂的议论。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钱谦益因遭温体仁、周延儒排挤再度被革职,被迫南还,在经过山东会通河某船闸时写下此诗,诗中借与闸吏的对话抒写对官场的认识,抒发自己被贬后的委屈怨愤。其中“小闸闸关河,大闸闸朝堂。关河尚自可,朝堂愁杀我”等句比喻贴切,哀怨之情溢于言表,在明清时期有关运河闸的诗作当中,钱谦益此诗是较为特别的。
无论是李流芳还是钱谦益,抒写的主要还是个人的得失与人生体悟。但也有部分文人能够推己及人,关注到身边底层百姓的生活,体现出民胞物与的情怀。如程敏政在感叹船闸通行艰难之后,笔锋一转,提到:“去秋不雨今复春,无麦无禾愁杀人。朝来不忍倚篷看,扶携拍岸皆流民。行河郎官不轻出,舟困闸河无了日。我舟虽困终须行,奈此白日嗷嗷声[32]。”在程敏政看来,相对于那些忍饥挨饿的老百姓,自己的行程淹留就算不得什么了。
与之类似,胡敬则注意到了闸夫的辛苦,在看到他们“终朝不得息,鞭挞警其堕”之后,不禁表示:“感此劳劳身,志在免寒饿。吾侪已踰分,忍道身坎坷。淹留亦偶然,且就舟中卧[33]。”
顾清的《安山闸遣闷》则记载了一段在安山闸附近的见闻:
……有隶前致词,兹惟民蠧蟫。征丁动千计,索雇赢百金。郡小岁仍俭,诛求力难任。称贷倚富室,羊羔日浸滛(原注:出白金一两不数日取千钱)。情知剜心苦,且免肌骨侵。日午水满闸,棹夫兀如喑(原注:快船赂不足不行,公私舟并为阻滞)。淹留已自困,复此伤予心。青天如有知,披云露遥岑。排空各献秀,为我清烦襟。尘区自扰扰,物外长愔愔。安得向此中,逍遥委朝簪[10]。
上述文字,从两个方面反映了当地的民生状况:首先是政府诛求无度,征丁动以千计(可能是为修筑河堤等工程),按照当时朝廷规定,不愿服役者可以“纳银代役”,即交钱雇人代替,但雇值过高,百姓无力支付,只能向富室借高利贷,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为朝廷运输物资的快船因向当地索贿不足,故意迁延不行,阻碍其他行旅。作者因此感到苦闷,也为百姓的遭遇深表同情。
也有人借船闸的阻碍对当时的漕运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查慎行的《入牐》诗:
……粮船排帮来,客棹何从驾。汴堤郑国渠,事徃役随罢。岂惟滋禾黍,兼可活桑柘。不闻沟洫成,止用通艋舴。奈何并梗塞,行旅见来乍[34]……
在查慎行看来,不同于以往的灌溉渠,漕渠的作用仅限于行船,对农业生产无益,且闸座的设置还导致交通梗塞,其实际作用并不理想。
清代中后期,由于黄河水患频发,加之河政腐败,河道工程失修,大运河交通变得日益艰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废河运、改海运的必要性,这在当时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如齐召南就表示,海运在速度上有其优势:“因思海运兴良策,空阔云帆快翥腾[35]。”陈仅的《入闸》诗则对运河漕运的弊病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其诗云:
……当年浚会通,舆论定欢洽。岂图国计便,翻使农利乏。涓滴吝旁施,刑禁兼势胁。行程二千里,齐鲁接淞霅。迢迢水驿安,望望畏途怯。坐糜少府钱,日满奸吏匣。昔传海运利,长年鲸窟狎。云帆载杭稻,来往不容贬。劳劳东南民,安枕或小。末议难上达,因循久访跲[36]……
陈仅认为,漕运导致有限的水源都用于济运,这无疑损害了农业。且运道漫长,运输成本高,还容易滋生腐败。相比之下,还是海运更为经济便捷,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观点。陈仅活跃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嘉庆至同治朝,当时恰值运河漕运最为艰难的时期,漕运的弊病也日益明显,他的这一观点,代表了当时一批有识之士的看法。
4 结语
明清文人在大运河旅行期间留下了大量与船闸相关的诗作,这类作品的内涵较为丰富,或是以写实的笔法描绘船闸的作用及其形制、运行方法;或是因此感叹过闸的艰难;抑或是从中引申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就文学层面而言,其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行旅诗的一般特点,也有助于挖掘大运河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丰富大运河的文学、文化内涵。就历史层面而言,其保留了一些关于运河船闸的基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上的古船闸大多湮没不存,少数仅存遗迹。如果能将这些与船闸有关的诗歌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探寻其背后的运河文化,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此外,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由于时代背景及文学创作风气的不同,明清两代关于运河船闸的诗,其风格又有所区别。大致来说,明代诗歌对船闸本身的描述不多,其着重于从中引申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在具体的风格及写作手法上,则有着浓厚的复古气息。而清人则多以写实的笔法对与船闸本身相关的一些问题做了描绘,语言通俗,观察入微,描写细致,体现出其时代特征。当然,这一问题还有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但非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故不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