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

2023-03-15时正杰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风应用型院校

时正杰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并表达了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信任和期待。从总体上说,广大青年学生是值得信任和期待的,也是能够担当起重任的,“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高校里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空虚无聊、得过且过、意志消沉,对学习缺乏兴趣。如果一所大学这样的学生多了,就说明这个大学的学风出了问题。高校的学风与学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良学风,特别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其“应用型”特色应该鲜明地在学风上表现出来,而事实上,一些应用型地方院校在学风建设上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措施不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广义上的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这里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学风,即学生的学习风气。“从狭义而言,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在求学中的综合表现,集中指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效等优良风气。”[2]

1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大学来说,学风是灵魂。一流的大学必然有一流的学风,而反过来说,没有一流的学风,就谈不上一流的大学。可以说,大学的学风是大学办学水平、文化底蕴最直接的呈现。好的学风,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3]”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学风既是其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表征,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具有影响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2016年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2018 年5 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4]”这些重要论述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主力军,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抓住“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5]这个根本来开展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建设优良学风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唯有通过优良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才能为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这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狠抓学风建设,以优良学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其次,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原因既有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素,也有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因素。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等问题。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6]。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7]”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成效,没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就会大打折扣。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风建设能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也是教育强国建设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是应对环境变迁提出的必然要求。自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加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冲击,而网络在为现代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提供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在日益显现,其主要表现就是,网络由工具变成了主宰。网络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调查显示,大学生长时间漫无目的地刷手机已成常态,仅有20%不到的人每天使用手机少于3 小时。高水平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学生要达到学业要求唯有刻苦学习。而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存在降低标准来迁就学生的现象,导致躺平混日子的学生也能过关,这就会引发不良风气的形成。而网络时代又助长了这种风气的蔓延,手机不离手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应对这种现象,就要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标准,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不学习无未来”成为学生的共识,全面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良学风,让优良学风助力学生成长和学校高质量发展。优良学风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抵制错误思潮的冲击。

2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优良学风的形成与学校的学风建设能力密切相关。高水平大学优良学风并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自觉培养的结果。这种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文化而得到自觉传承,每个生活于其中的人既受到良好氛围的感染,也是这种良好氛围的积极创造者。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学风建设水平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优良的学风,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优良学风建设着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初经历了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的提升,但学风建设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还有一些差距。

首先,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学风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好的学风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它对于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工作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学风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很多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对各类排名、学校升格等很重视,这些因素关系到学校的地位。因此,学校在确定工作重点时会优先考虑对学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具有较高显示度的高层次论文、项目和社会服务上,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相对被弱化了。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其核心职能,没有人才培养的质量就失去了立校之根本,科学研究应该首先服务于人才培养,离开人才培养去追求科研业绩是舍本逐末。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风,没有优良的学风,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7]”学校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人,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着培养人来思考和谋划,作为培养人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相对于其他工作,无疑具有更为根本的重要性。

第二,对学风建设的目标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学风就像人的气质,是各有特点的。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领略到他的魅力,同样,我们也能够从一个学校的学风上体会到学校的魅力。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学风建设上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学风建设特色不够鲜明,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校的育人特质。学风是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浸染的人,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带有这种环境赋予的某种特点。每个学校都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能够让人受到积极影响的优良环境。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风建设的目标应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保持一致,致力于培养出具有本校特质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培育一种带有本校特质的学风,就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风建设的目标要围绕“应用型”来设计。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办学特色缺乏准确的把握和凝练,即使对自身的特色有较清晰的认识,这些特色也没有在学风建设目标上体现出来,因而弱化了学风建设对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学风建设资源的整合不够充分。学风是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而表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育人特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措施,对学风建设的内涵作出清晰的界定,以引导学风建设。而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对学风建设的内涵及其系统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把学风建设看成是对学生学习的管理,而没有把学风建设理解为事关学校整体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学风建设也就成了学工系统的事。这就难免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不是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而是请辅导员来解决,似乎跟学习态度有关的问题都是学工系统的事。优良学风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系到学校各个部门和单位,关系到所有的师生员工,不仅要明确各个部门、单位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更要发挥全体师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此外,一些特色鲜明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对学风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应加以利用。

3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基本策略

学风建设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是一个学校综合治理能力的充分展现,涉及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他又进一步指出:“好校风、好学风来自师生共同努力,而其基础在于学校办学方向和治理水平。[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

第一,强化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学校党委在学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8]”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学风建设的鲜明底色。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到学风建设不是小事,而是事关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大事,没有优良的学风,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学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工作,全面推动高质量优良学风建设。

第二,凝练学风建设目标,发挥学校育人主体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风建设能否抓出成效、形成特色,关键在于目标是否明确。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学风建设目标的凝练上做足功夫,没有一致认可的明确目标,就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工科院校有工科院校的特色,文科院校有文科院校的特色,师范类院校也有师范类院校的特色,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风建设的目标也不同,只有与学校特质相符合的学风建设目标,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最终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各具特色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就学风建设目标问题开展大讨论,形成共识,让学风建设目标得到全校上下的一致认可。学风建设是事关学工、组织、宣传、人事、教务、科研、后勤等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明确各部门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能,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合力。学风建设事关学校的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既要做好制度上的科学安排,还要建立富有成效的监管督查机制,保证学风建设各项措施能够得到落实。

第三,加强师德教育,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学风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浓厚学风,需要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不仅通过传授知识来影响学生,而且其德行、学识也在无声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甚至这方面的作用可能比传授知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4]”“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大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4]。师德师风直接关乎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它对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强化师德教育制度的落实,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打造一支师德师风优良、业务素质精湛、育人本领高超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第四,完善学生管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创造者,而不只是管理的对象。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仅靠管理制度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的内在自觉。没有哪个学生不希望做个好学生,没有哪个学生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学风建设学生层面的内生动力,学风建设就是帮助学生把对学习的这种认知转化为良好的学习行为方式。正确的认知之所以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就在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孟子认为,人的感官会因为与外物接触而受到诱惑,从而使其心受到蒙蔽,而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现代社会对人产生诱惑的东西更多,因此,要让内心保持本真状态就更困难。有些学生因为抵制不了电子游戏、短视频等诱惑浪费了青春,荒废了学业。还有些学生因为受到错误、消极观念的影响,而偏离了人生正确的轨道。按照孟子的说法,学风建设其实质就是“求其放心”,帮助学生去除蒙蔽内心的污垢,让放失的心回归到正轨,恢复心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通过严格的制度来明确行为标准、规范学生行为;要加强思想引导,用先进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提升其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发挥优秀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地方文化对学校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高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的文化必然会对学校的学风产生影响,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其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南京这座名城的历史底蕴。还有一些高校坐落于红色文化名城,如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红色文化的基因就自然渗透到这些学校的学风中。自然渗透是文化的本能,而主动融入才是高校的自觉选择。一些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学风建设上主动融入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如淮阴工学院把周恩来精神融入学校的学风建设中,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地方文化资源在学风建设中的“融入”要契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着力挖掘其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精神内涵。如淮阴工学院着力挖掘周恩来精神中求真、求实、爱国、为民等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内容,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专业实训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这种全方位的有机融入充分发挥了优秀地方文化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学风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