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门武术文化与中医药

2023-03-14褚朝欧阳霄妮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5期
关键词:咏春拳太虚江门

褚朝 欧阳霄妮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格斗的技术,而且具有健身、养生的功效。它将儒家、道家、中医药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成就出独特的健康之道。江门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它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内容。江门武术以蔡李佛拳、咏春拳、太虚拳等为代表,注重内功修炼和外形动作的精妙变化,讲究招式的刚柔相济,以追求身心的和谐统一为目标。江门五邑的传统拳艺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受欢迎,它吸收了各地的优秀传统,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江门武术文化与中医药都关注人体的保健和治疗,在理念上有着相似之处。江门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医药的理论完善和疗效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也充实了江门武术文化的内容。本文基于此,对江门武术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展开研究,以探究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 江门各武术拳派的历史发源

1.1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由广东新会崖门镇京梅村人陈享(1806~1875年)自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创立。陈享出生在江门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他在12岁时就开始随族叔陈远护接受佛家拳的训练,19岁时,他又跟着李友山和罗浮山的蔡福学习了李家拳和蔡家拳,并在归来后,按照老师的指示,在新会县城建立了洪圣馆。蔡李佛拳取陈享的恩师蔡福、李友山姓氏以及陈远护与佛门的渊源命名,它是一种既具有强大力量又不失灵活性的武艺,是南拳优秀拳种之一。它集中了蔡、李、佛 3 家拳术之长,将其融于一体。如“佛”家擅长掌法,攻防多用于掌,长短桥结合,左右并用;“李”家则偏重长桥大马与偏身侧马,直臂挥舞,步稳架大,势雄力猛,多以左掌为防,右拳为攻;“蔡”家则技法较为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手结合,攻防严谨,手法多变,连环击打。综合了3家拳术之法,使得蔡李佛拳流派内容丰富,拳法拳理奥妙无穷[1]。如今,蔡李佛拳已被认可为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的核心来源,“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的俗语也说明了社会大众对其所给予的高度评价。蔡李佛拳的医疗技艺更是在太平天国时期乃至近代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并且在预防疾病、治疗外伤中贡献十分突出。随着西医东渐、中医式微,蔡李佛拳医药理论在官方地位下降,目前多分散性地于民间流传[2]。

在新时代,“复兴中医”的推广和蔡李佛拳的珍贵跌打药方的传播,使其又慢慢为人所知,成为当今武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遗产。为了运用医药,更好地练武,蔡李佛拳流派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且总结出了一些理论技法。如通过内服药物、药酒可以促进体内气血运行,消除疲劳。蔡李佛拳流派理论将“药”主要分为4种类型:第一是经常加入食物中服用的药,可以促进身体健壮,为练习武功打下扎实基础;第二是练某些特殊功法时,服用一些特殊的药物来促进练功;第三是用来促进锻炼“外功”的一些药,如练“排打功”时用的“洗手丹”之类的外用药;第四是用以治疗内、外运动创伤的药物,也对促进武术练功及防治运动创伤都有极好的功效[3]。

1.2 咏春拳

武术家严咏春是咏春拳的开山鼻祖,她是出生于广东的一位女性,她在清朝康熙时期始創咏春拳,后传至江门鹤山县古劳镇(现江门鹤山市古劳镇),经梁赞(1826~1901年)发扬光大。梁赞承前启后,针对咏春拳近身搏击的特点对严氏咏春加以改良,自成一派,成为咏春拳一代宗师。现在,梁赞的弟子们在广东、香港以及国际舞台上十分活跃,武术名家叶问、功夫巨星李小龙等著名的国际大师皆出自梁赞名下。咏春拳讲究攻守兼备、守攻同期。在心法、手法方面注重左右兼顾,以最短的距离和时间用寸劲进攻和防守,实现以柔克刚[4]。如今,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都建有咏春拳的分支机构,学习者超过100万,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武术形式之一。梁赞晚年返回故里江门鹤山,将古劳偏身咏春拳(咏春拳的一种流派)的核心技艺——刚柔相济的拳法和太极拳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种具备强身健体功效的古典武学。经由中国首届国际咏春拳黐手擂台挑战赛的考核,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的实战性被充分肯定,受到了其他咏春拳派及众多武林高人的一致赞誉[5]。

而咏春拳的发扬者梁赞出身于“功同良相”的杏林世家,家学渊博,祖辈从医。为了让咏春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他在光绪初年将“杏济堂”改名“赞生堂”,他在开设药店的同时,也传授武术技艺。作为把咏春拳推至化境的传承人,梁赞驳筋接骨之技闻名遐迩,很多人把他同跌打名医李才干、梁财信相提并论。梁赞性喜交游,人缘极佳,不但本地人乐意来就诊,其他外乡以至港澳等地病者也不嫌长途跋涉,慕名前来就医,亲切地叫他“赞先生”。梁赞在声名鹊起之际,强烈倡议“妙技必须被保留,但又要慎重,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够继续传授”。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鹤山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鹤山咏春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加繁荣昌盛[6]。

1.3 太虚拳

外海太虚拳曾被视为清宫秘拳,伍氏四代族内传承,民国后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是根据河图洛书构化得拳。武当道士张三丰创设了武当内家拳种,随着张松溪和邱元靖的不断努力,这一武术流派最终在雍正时期被带进了皇宫,并且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力量,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术体系。咸丰时期,一位来自南山村的乡村医生伍荣羽曾经前往北京,在当地贩售陈皮。当咸丰皇帝的皇叔前往购买陈皮时,伍荣羽听到他的咳嗽声,立刻拿起陈皮作为药物,仅仅几剂就把皇叔的疾病彻底医好。皇叔对伍荣羽深表谢意,并且和他义结金兰,举荐伍荣羽担任皇室的御医。其间,皇叔向伍荣羽传授了太虚拳。伍荣羽回到外海后,秉承先例,只在家族内相传太虚拳,太虚拳也就由皇室秘拳转变为家族秘拳。外海太虚拳构拳基理源自武当内家拳。太虚拳第6代传承人张广伦转述伍荣羽师祖传述:“太虚拳是由武当张三丰真人所创,源自武当内家拳。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唯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是根据河图洛书之数理而构造此拳。[7]”

武术界说:“北有太极,南有太虚”。太虚拳和太极拳皆源远流长,它们的理念完全一致,它们的神奇之处在于,太虚拳以无极之气为基础,在练习时不用力量,而是以轻柔的运动方式来强健内脏,不长肌体,使“精一”回归丹田。外海太虚拳现已成为很多外海人强身健体的功夫,成为广受欢迎的养生之术。

1.4 其他流派

此外,还有民间所称“洪头蔡尾北少林”的棠下镇周家拳和海内外皆有传承的台山佛家拳流派。周家拳是由清末民初广东新会人周龙将所学洪拳、蔡家拳和北少林拳掺和而成,如今属南拳流派之一。周龙自幼聪敏,其叔周雄为当地洪拳名师,作为长辈,创拳后,周雄首先传授给周家兄弟,周龙练得体格魁梧,拳法刚劲沉雄,与其四位兄弟并称“周家五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拳种曾独步岭南,名噪一时,流传广远,声名鼎盛。梁方伍先生曾在台山市教授“梁铁指”,这是南派佛家拳的重要传承地。陈荣恩先生将“梁方伍佛家拳”带到世界各地,并进行广泛传播,使这一拳种得以发扬光大。台山的南派佛家拳训练基地已经建立起来,它不仅提供了完善的教学方式,还提供了精彩的表演,以及有效的保健、防身的理念,让学员们大大受益。这些流派的养生保健拳法、功法已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发展。通过融入武术与中草药,学员们可以大大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让自己变得更为健康长寿[8]。

2 江门武术与中医药

武术与中医药别有渊源。自古以来,习武之人就有“未习打先习医”的拳谚,武术与医学向来紧密联系。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倡导“武以强族、医以济世”,因此修习蔡李佛拳的习武者多有武医并行的传统习惯[9]。“点穴、拿脉、解骨”作为“少林七十二艺”之“三诀”,在历代武林中既作为搏击手段,也作为医疗手段被运用。我国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中医伤科学,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此之后,中医伤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整套科学的伤科治疗理论体系:在病因上注重内、外因的辨证关系;在治则上强调动静结合,功能恢复;在治法上有着“机触于内,巧生于外,手随心动,法自手出”独特风格,独具一格的武术正骨按摩法,是其伴生物。武医同源,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它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并且受到中医理论的影响,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得到了发展。此外,在武术健身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派的独家伤科治疗药方和康复招式也得到了改良和传承,使得武术的实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武术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

3 结语

综上所述,江门武术文化与中医药作为江门的传统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特点。它们不仅对当地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人们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江门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做出了積极的贡献。江门武术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游客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为江门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随着江门武术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江门的传统武术文化。这为当地的文化、体育、娱乐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例如武术培训、武术赛事、武术文化产品等。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江门武术文化,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10]。

引用

[1]汤立许,蔡仲林,秦明珠.蔡李佛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传承[J].体育学刊,2011,18 (5):114-118.

[2] 荆治坤,刘永峰,张志坚.蔡李佛拳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4):35-37.

[3] 李晴云.陈享创立蔡李佛拳对南派拳术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4):97-98.

[4] 李朝旭.广东咏春拳的起源及其形成再思考[J].文化遗产,2017(2):145-149.

[5] 隋国增.咏春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6-88.

[6] 李吉远.国家形象视域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58-65.

[7] 索奇山,胡小军.广东外海太虚拳历史渊源与传承考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5):19-21.

[8] 索奇山,胡小军.广东五邑侨乡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48-51.

[9] 侯海燕.国家级非遗“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2020,41(3):86-87+89.

[10] 吴强.蔡李佛拳的传承与保护思路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9):233-235.

本文系2021年度江门市基础与理论科学研究类项目“‘三才视域下五邑中医药文化研究初探”(202103010043000510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褚朝(1998—),女,湖南株洲人,本科,助教,就职于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通讯作者:欧阳霄妮(1986—),女,江西瑞金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咏春拳太虚江门
张载“太虚”概念当代争端辨析
太虚之境——雷安德罗·埃利希当代艺术展
天问一号
当代太虚拳的价值审视与推广策略研究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咏春拳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