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多维论析

2023-03-14翔,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王 翔,刘 源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6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在高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以及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产物。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可以丰富历史维度,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环境优化,对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这一重要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优化“大思政课”建构的方法途径,从而确保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要义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品质。它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与崇高精神风格,也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风雨洗涤展现出强大活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承担着延展思政课的内涵、增强育人实效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在“大思政课”中,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理解和贯彻其中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和行为规范,从而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理论内涵和育人价值的共通性,可以从理论渊源、思想借鉴和实践基础方面予以认识。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百年来党团结人民矢志奋斗的生动体现。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不是臆想出来的,也不是刻意生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壮大具有历史逻辑。一方面体现在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历史的中华文明古国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自为地创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传承,能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近代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开放包容,担当大国责任,形成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建构了精神谱系的完整脉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3]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劳模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女排精神、井冈山精神、兵团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特区精神等,这些精神或呈现出特定人群的分类特征,或呈现出地域性、阶段性特征,内容丰富多样。在精神文化传承的层面,从红船精神到伟大建党精神,从伟大抗战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工匠精神,从抗美援朝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烈士和英雄楷模自发生成的。它们蕴含着独特的红色基因,并不断传承和融合,凝聚成为引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汇合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思考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4]这明确提出了开展“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任务,“大思政课”是历史大课、实践大课、理论大课[5]105。因而,“大思政课”不仅扩大了思政课的开展范围,也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大”的新要求。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旨在在现有思政课堂基础上,拓展其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历史层面的内容构建,以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理论之“大”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基石。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全面系统的理论教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6,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指引。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全社会支持与师生共同努力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以营造建设氛围。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更有生命力。在历史层面上,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系统讲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支流,从而牢固树立唯物史观、正确的党史观与大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伟大实践,以更好地树立正确、光荣的历史观、实践观和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方向保持一致,注重在新时代培育、引领和塑造向上向善的青年,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框架下,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关联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因为这些思想和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和理念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在育人目标上实现了统一,它们在理论渊源、思想借鉴与实践基础上具有共通之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大思政课”则借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明成果,为传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供了实践载体,二者的实践基础不仅体现在百年的精神奋斗史中,也体现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当中。

首先,从理论渊源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谱系包含了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优秀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6]等重要价值观。精神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生搬硬套,毛泽东强调“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代替自己的创造”[7]860。因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不仅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凝聚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新的精神品格。曾杰认为革命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新时代能够激励我们学习革命先辈,努力拼搏、奋勇前进[8]48。其中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的教育,能帮助我们在当代多元文化冲击下与时俱进。积极发挥和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实效,并将其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之中,能进一步丰富理论本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精神力量。

其次,从思想借鉴角度来看。虽然西方国家不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没有类似的课程,但西方常用的“公民教育”概念起步较早,包含着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隐含“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注重宗教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引领,起到了一定的行为规范作用[9]522。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正是借鉴了“公民道德教育”这一术语的规范使用。另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列宁的“灌输论”,并吸收了苏联时期的优秀教育成果,同时避免了形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相比之下,日韩等国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较大,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准确、系统、深入地融入公民教育中。因此,在借鉴其他国家的公民教育实践时,要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大”,保持开放与发展的态度;同时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坚定政治立场,巩固意识形态的阵地。

最后,从实践基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近代以来的重要精神成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意味着,除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推动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的百年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壮丽篇章,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磅礴伟力。面对新时代的实践挑战和理论发展,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和人才保障。深入研究、深刻领悟、积极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是将其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基本前提。如果不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学生可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和偏见。这将导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偏差和失范,影响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些内在关联体现了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具有深厚而广泛的价值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所具有的育人价值,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丰富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历史维度、推动高校“大思政课”环境建设的关键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强烈呼唤,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铸魂育人实效,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丰富高校“大思政课”历史维度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维度,“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0]2“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0]26加强高校青年学子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四个自信”,这是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维度。在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党的伟大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包含的历史内涵及其育人理念是其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价值所在。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足迹,也充分展示了党在宣传与教育工作中培养革命、建设与改革人才的进程。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将党的百年光辉史融入思政课,展现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脉络,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发挥党史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鲜明彰显了“大思政课”的历史内蕴,揭示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使高校学生在“大思政课”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力量,从而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认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推动高校“大思政课”环境建设

我国高校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7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是进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核动力。精神谱系中培育和锻造出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是高校形成“大思政”环境的重要素材。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地,必须明确政治立场,加强“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精神谱系等思想理念与信念融入“大思政课”中。这将有效推进高校“大思政课”的环境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奠基,在网络空间与社会现实之间双向发力。

高校“大思政课”环境的营建必须健全“互联网+思政教育”体系,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应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引领他们成长,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党史学习教育资源为依托,特别要关注新时代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加以充分利用,以立体、全景的方式展示革命文化。将精神谱系融入其中,激励学生不忘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精神谱系在高校网络“大思政课”建设的融入,不仅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也是对那些长期抹黑中国、霸占信息技术的西方国家恶劣行径的有力回应。同时,它还能帮助青年大学生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时代新人价值观生成发展的土壤。将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其先进性,促使其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因而,将精神谱系融入其中可以通过高尚、优秀、先进的红色精神谱系来陶冶人、培育人、引领人。高校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精神谱系中的某一精神进行宣传,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不断建构、丰富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精神谱系中所蕴含的精彩事迹能让学生长期沉浸在红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通过环境来滋养人。总之,高校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必须将“大思政课”的建设放在显著位置,融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才能更好地打造校园文化环境,推动高校“大思政课”环境建设。

(三)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精神气魄和道德作风,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高校要在新时代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让青年学生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就必须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之中,引导青年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加强共产主义信仰,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思想和行动中担起时代重任。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有助于增强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而使他们更加坚定地拥护党和国家,拥护社会主义事业。“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通过精神谱系来激发自己强烈的家国情怀,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新征程上,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青年也必然在世界崭露头角。在当前西方思潮纷纭、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巩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为青年大学生提供理想信仰的“精神之钙”,让他们感悟党的百年伟大精神,以革命先辈为榜样,磨砺党性,坚定政治立场,提升思想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有利于高校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应当具备的品质,具有深刻的德育意义。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既总结了过去走过的路,也将指导未来的路。通过精神谱系来培育青年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爱国敬业,推动国家富强发展,促使他们诚信友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精神谱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对人的要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程,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的道德追求,同时也与现实相统一。因此,精神谱系的融入有助于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脉络,理解其内涵与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百年党史,自觉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觉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有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塑造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目标是全员参与、全景熏陶、全程渗透、全面影响和全体受益,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思政课既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使命,也肩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使命”[11]103。因而,精神谱系的融入不仅能解决怎样培养人的学理问题,还能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政治问题。这将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存在内在关联,将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这也凸显了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而精神谱系作为其重要内容应当融入其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精神谱系的内容生搬硬套地附加到建设中,而是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方法,实现相互融合。因此,优化“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主题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2]的指导思想。

(一)讲深“大思政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329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发扬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不是仅仅开设一门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的课程,而是将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灌输论”贯穿于整个建设之中。因而,精神谱系的融入必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真正做到将思政课讲深。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这个同根同源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庞大系统和完整体系。”[14]作为“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正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蕴含着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要求。“大思政课”的“大”在于不是停留在教材知识的表面,而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和道理。这“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1]7。这些知识和道理将武装青年大学生,使他们能够运用“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

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需要在内容上寻求有效的途径。精神谱系在理论知识中的更新,为其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动力保障。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应实现协同,相互促进。专业课程作为大学学习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突破口。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被视为独立的课程,而是应与具体专业课程相协同,相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抽象存在的,作为一种“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血脉中,它又是具象的,由一系列具体的伟大精神组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对于工科生而言,可以在专业基础上,针对性地融入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对于医学生来说,着重培育西迁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以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与社会责任感。对于艺术生而言,着力把延安文艺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创作能力。对于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等,践行以民为本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感悟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其他学科基础课增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专业课教学既实现了思想引领,又实现了理论宣传和能力培养。其他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学科背景知识,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说服力。这种双向互动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能够为其他学科课程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其具备更全面的育人功能。

(二)讲透“大思政课”: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真正“讲透”,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还需要强化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精神谱系方能更好地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首先教师需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的落脚点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在机制创新方面,需要完善高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大思政课”工作机制,以确保建设一支专业素质高、道德修养高的教师队伍。具体来看,专业课教师切实担负起育人与育才的职责,在自身能力提升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帮助专业课教师深挖精神资源;专业课教师更要增强自身的内驱力,在专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塑造,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大思政课”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指导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发挥首要作用,“大思政课”建设成效的取得也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可以运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红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和目标适切的精神资源,拓展理论呈现的方式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学习规律,通过情境创设、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活用思政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入体验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将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同融入日常,转化为行动自觉,在广阔天地间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领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三)讲活“大思政课”:主题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不仅要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还要考虑把思政课“讲活”,这就离不开主题教育与环境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而精神谱系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历史总结。在理论的指引下,为了更好地融入精神谱系,我们需要加强主题教育与环境教育,并通过方法创新和手段革新来实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主题教育效能的发挥,先后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工作实践。“大思政课”与主题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和共通的价值旨向,高校在开展主题教育时应在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及时更新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明确政治方向。“大思政课”与主题教育在实施层面深度契合,在校内空间与社会资源两个空间维度是高度重合的,引导青年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此背景下,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能够实现教育对象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

教育环境始终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校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受教环境,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来进行隐性教育,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显性教育相统一,为打造良好的高校“大思政课”环境搭建平台。这一方面要求构建实践平台,丰富课外教学活动,增加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相关的实践,推动校园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团日活动和党日活动的融合,营造教育氛围,主动对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相互衔接。这种融合不仅符合主流文化的诉求,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融合有助于丰富理论体系和资源需求,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通过学习促进实践,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此外,这也有助于青年学生亲身感悟精神谱系的重要价值,进而实现精神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求构建网络平台,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利用校园广播、社会刊物以及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信息传播,以保证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互动性,共同构建高校融媒体平台。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精神谱系的历史认同感,唤起学生的历史情感,赓续百年初心。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