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对边民守土固边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3-03-14陆倩倩

贺州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守土边民边境地区

陆倩倩,向 丽

(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长期以来,边境地区居民在守土固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 桂滇边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推进沿边村寨建设, 促进当地居民安心生产生活和守土固边,对于实现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学界对中国边境地区村寨建设的研究区域集中在云南、广西、西藏等地区的沿边经济带和开放试验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村寨旅游扶贫、 文化旅游业发展、“空心村”治理等方面。 在关于沿边村寨建设与守土固边关系问题的现有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西南边境地区, 并围绕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地区安全等主题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1]20,对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影响边民守土固边意识的研究仍显不足。 本文首先界定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内涵与维度,然后分析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效应,再探讨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对边民守土固边意识的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和完善边境安全及乡村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内涵

桂滇边境地区包括广西8 个边境县(市、区)和云南25 个边境县(市)①。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内涵可界定为: 以铸牢边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 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边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推动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境防控现代化、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稳步推进人口就地城镇化,不断增强边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效促进沿边村寨边民家庭可持续生计优化,最终实现边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守土固边相结合的目标[2]56。

二、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维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乡村建设的维度也由最初的居住场所、生产要素建设逐步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划分为七个维度,即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保障建设、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边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建设。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维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关键一环,是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 乡村基础设施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包括交通、农田水利等生产性和生活性设施。 除了加强乡村道路建设,解决村民的基本出行问题,水利、电力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要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完善道路建设和公路养护,打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脉,使各村寨的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服务业更有活力。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村民健康生活的必需之物,要做好乡村供水保障工程,不仅要保护水源、稳定水供给,减轻旱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还要保障水质,提高乡村自来水的普及率,使村民用得上水、用得好水。

(二)乡村经济建设维度

经济建设是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的根本性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他六大建设的进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为边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村寨周边乡镇工业发展较快,满足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增加了村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要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尚需解决如人口外流导致的农村空心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及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及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3]256。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亟须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促使其由传统的经济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重视创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

(三)乡村社会保障建设维度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镇,乡村出现产业空、青年少、住房空等“农村空心化”问题[4]163。青年人口持续外流,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 其居家养老又面临着农村医疗条件相比城市较为落后、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5]8。除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较为突出。 因经济条件等多种原因,一部分乡村孩童无法与其父母一同进城而滞留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多数乡村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学业表现不尽如人意[6]115。由此,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要想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留守儿童“学有所教”的目标,必须加强社会保障建设,一方面拓宽边民就业渠道,鼓励边民就近就地创业;另一方面,完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沿边村寨教育资源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桂、滇作为我国的边疆省区,地理位置优越,有先天的对外开放优势。 然而,边境地区因其自身地理及经济等多种因素,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因其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低而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边境地区远离我国沿海发达城市且交通不便,物流体系发展滞后造成区域间资源、商品、服务的流动成本增加。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南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建设,已在云南沿边8 个州市建立了2 个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6 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9 个陆路口岸②,云南边境地区的地缘优势得以彰显。 有鉴于此,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要转变发展方向, 化劣势为优势,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维度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村民委员会要履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 但因为有些地方村级组织权责规定不够统一、地方政府对村民自治组织的指导相对不足,村民自治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基层治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7]104。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要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要重视对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不断完善村民委员会自荐直选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及监督制度等村民自治规章制度,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边境居民守土固边提供制度保障。

(六)边境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维度

桂滇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有雪域高原也有热带雨林, 且少数民族大多沿边居住,边境治理难题较多、难度较大。 此外,桂滇地区边境还面临着包括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疾病传播等因素在内的安全威胁, 甚至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产生辐射效应,边境地区安全形势较为严峻,这些安全问题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了困扰与威胁[8]38。 治国必治边,边境安则国家安,要加强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必须做好边境防控工作,构筑边境安全稳定屏障。

(七)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建设维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乡村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实现物质条件的现代化,更需要提高边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水平,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其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民的思想观念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息息相关,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要更重视边民思想意识的提高。要引导边民转变传统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增强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树立科学观念、民主思想、权力监督意识、民主协商观念、法治精神等现代文明观念,教育引导边民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设施以及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促进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效应

(一)产业融合效应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 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优化产业结构是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产业融合是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关键。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产业融合效应主要体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如农业与加工业、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桂滇边境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拥有丰富的农林资源,可以利用资源优势着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橡胶、咖啡等山地、高原特色产业,推动普洱茶、临沧滇红茶、文山三七、西双版纳橡胶、保山小粒咖啡等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除了促进现代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还可以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如积极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重点提升茶叶、食用菌、咖啡等产品的加工技术和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优势农产品附加值。农业和加工业的融合给村民提供了创收路径,增加了农民收入。 此外,文旅融合发展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民族村寨汇聚了村寨建筑、传统工艺产品、服饰、饮食等文化要素,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到访。 民族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交融互促,民族村寨作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依托和基础支撑,旅游产业又是民族村寨建设和村民增收的核心驱动力,二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9 ]171。

(二)就地就业效应

在异地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村寨的“空心化”。 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减少村寨劳动力外流,最重要的就是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实现乡村地区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就地城镇化有利于解决乡村传统文化流失、村寨空心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了乡村的产业结构升级,为绝大多数边民家庭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了边民就业渠道,产业优势转化为当地边民的就业优势。 同时,村寨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提升了村寨医疗教育水平,边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在村寨全面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三)生态环境效应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10]76。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为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利的发展契机, 村寨建设推进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治理,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积极引导村民种植果树、 茶树等,提升了整个村庄的绿化水平。 村寨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风光绮丽的山林湖泊、宁静美丽的田园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新质朴的乡村文化变成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迅猛增长,既实现了经济发展,也保留了绿水青山。

(四)人居环境效应

乡村人居环境指的是乡村居民进行生产、生活、消费和交往等活动的场所,是村民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也是村寨发展的前提。 乡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可以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培养文明乡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之一,准确把握当前乡村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水平是优化乡村生态人居环境的关键。 桂、滇两省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有些乡村房屋修建布局较为散乱,缺乏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改善了村寨的基础设施条件, 推进了村寨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养老、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建设;以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寨清洁行动,提升了村寨绿化覆盖率,改善了村寨的公共环境[11]32。

(五)社会文化效应

乡村传统文化是村民情感、 凝聚力的寄托,乡村建设要想增强村民守土固边意愿,须振兴优秀传统文化。 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村民的凝聚力和乡村认同感将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就会获得持续的动力支持。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首先保障了边民的基本生存问题,政府再通过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资金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满足边民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 促进文化建设与村民精神需求的有效衔接。 桂滇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村寨建设能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提升村寨边民的文化自信,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六)增收致富效应

提高村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首先,村民收入的增加,直接调动了他们参与村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村特色产业与村民增收致富息息相关,乡村特色产业越兴旺,村民务工的机会就越多,其工资性收入增加的机会也就越多。 其次,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增加经营性收入的机会不断增多;同时,特色产业的发展还提升了乡村的资源价值,村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增加,乡村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12]19。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通过发展茶叶、热带水果等村寨特色产业,将现代农业与特色农业有机统一,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加快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拓宽村寨边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此外,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探索乡村电商新模式和新业态,使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倍增加。

四、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对边民守土固边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兴边富民行动的带动作用下,沿边村寨建设的产业融合效应、就地就业效应、生态环境效应、人居环境效应、社会文化效应以及增收致富效应逐渐发挥作用, 沿边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边境安全防控水平、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水平将会发生明显变化, 进而不断增强沿边村寨居民的守土固边意愿。 本文认为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对边民守土固边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治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六个方面内容。

(一)自然因素

乡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自然条件的优劣,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均会影响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进程,从而影响边民守土固边的意愿。 从地形因素来看,地形地势限制了村寨的占地面积,地形起伏越大的区域,经济开发难度越大。 桂滇边境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喀斯特地貌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边民高度集聚化、村寨空间分布不均衡。 从气候因素来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气候条件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存环境与行为活动。 气候条件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气候环境不满足生存需求的时候人们会自发流动到气候条件较好、更适宜居住的地区[13]59。 气候条件也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气候要素作为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要素,气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产出。从资源因素来看,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资源禀赋高低影响着乡村建设的进程,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如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制造业、 采矿业等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引擎, 独特的地貌等自然风光又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优势,如利用当地光照时间长、雨水丰沛等有利的气候条件发展农业,利用高山峡谷、河川纵横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变劣势为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业, 帮助村寨居民解决家庭生计问题,加快守边群众的致富进程,进而促进边民安心守土固边。

(二)人口因素

村寨规模的大小与人口因素息息相关,适度的人口规模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 又不超出环境承载力,有利于村寨规模的扩大。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了人口、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人口的吸附力越强,其人口规模呈现出结构年轻化、劳动人口效率高的特点。 人口因素对村寨规模的影响体现在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两方面:从人口结构上看,尽管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青壮年劳动力稀缺,但老龄化会刺激人口消费需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14]32;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稀缺,农村人口老龄化会倒逼农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农业发展并非完全是负面效应[15]45。 从人口质量来看,人力资本作为产业升级的推动力,高质量人口集聚的区域能促使产业结构均衡发展[16]130。人口活跃程度越高, 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越明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看,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先进生产技术的运用越普及,越能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有效提高农村全要素生产率[17]57。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应重视人口因素对村寨规模的影响,在提高劳动力规模的同时,重视人力资本对农村发展的作用,提升人口质量。

(三)经济因素

村寨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边民守土固边的意愿。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将会有效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边民守土固边意愿的提升。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助推实现乡村振兴。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村寨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起初,大多数沿边村寨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缓慢。 随着村寨规模的逐渐扩大,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开始以自身发展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村民的收入增加, 进一步提高其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第三产业将成为沿边村寨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推进了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 此外,在边境对外贸易发展和信息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有望成为桂滇边境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强大动力。数字经济改变了居民传统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借助互联网等通信技术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加快了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平台的发展,通过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8]68。 一二三产业融合及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边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边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 降低贫困发生率,还可以强化边民的守土固边意识,使其更积极地守边护边。

(四)社会因素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影响边民守土固边意愿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基础设施越完善,边民的生活质量就越高, 就越愿意为守护村寨出力。 乡村基础设施是生态宜居的“必要条件”,是村民生活富足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能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节约生产成本,带来规模效应与乘数效应,在实现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帮助解决农药化肥污染、工业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更多增收致富的路径,建设美好家园[19]88。桂滇边境地区山川河谷相间, 地势差异较大,复杂的地形限制了沿边村寨的产业发展和对外交流。 随着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的推进,各村寨的主干道建设、 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固定光纤宽带和4G 移动通信网覆盖率提升,促进了村与村之间、城与乡之间的往来,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系统。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也为村寨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助推沿边村寨构建更畅通的电网结构和供水工程, 有利于保障村寨边民的用水用电安全, 使其过上更舒适便利的生活。

(五)治理因素

居民的迁居意愿受到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迁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而与普通居民相比, 边民的迁居意愿除了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外, 边境地区的安全程度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 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广西边境8县(市、区)也与越南相接,沿边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给边防建设和地区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保障边境地区社会安全是实现兴边富民的前提,边境地区安全度越高,边民的留居稳定性就越强。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加强了对边境安全防控的管理,为边民的正常生活构筑了稳定的屏障,军民融合守土固边,切实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除了外部治理会影响边民守土固边的意愿,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的内部治理也会对边民守土固边的积极性产生影响。 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主要以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管理乡村行政事务, 但因为缺乏比较合理的规划和指导,一些传统村落还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够合理、资源配置不佳的问题,乡村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相对不足也可能滋生社会安全隐患,给边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推进村寨治理模式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转变,充分调动边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鼓励多元社会群体参与管理,实现村寨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边民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在提升村寨居民守土固边意愿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能促使边民提升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边民守土固边意愿。乡村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外源性动力外,还需要村民“自下而上”地主动参与, 这种建立在村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上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能为乡村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24。 乡村文化自信建立在村民充分认识、 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存在价值给予高度肯定,自觉坚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自信是村民坚定守土固边意愿及行动的文化支撑。 每位村民都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受益主体,只有培养乡民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凝聚乡村社会的向心力,实现乡村振兴[21]26。文化认同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立足于村民主体性,提升村民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教育唤醒文化自觉;同时还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增加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及时回应村民的精神文化诉求, 组织开展带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 为提升村民文化认同感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22]71。 桂滇边境地区沿边村寨建设将发展乡村经济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结合,引导边民了解、认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以此增强沿边村寨村民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守土固边的责任感。

注 释:

①广西8 个边境县(市、区),包括百色市的那坡县、靖西市,崇左市的龙州县、凭祥市、宁明县、大新县,防城港市的东兴市、防城区。 云南25 个边境县(市),包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关县、富宁县、麻栗坡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绿春县、河口瑶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县、勐海县、勐腊县,普洱市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临沧市的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保山市的腾冲市、龙陵县。

②数据来源于2022 年2 月2 日发表于云南省人民政府官网的理论评论:《加快边境地区发展促进共同富裕》.https://www.yn.gov.cn/ztgg/fdbnl/llpl/202202/t20220202_235645.html.

猜你喜欢

守土边民边境地区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口岸经济与农村社会:重思“边民互市”的定位与发展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严阵以待
治超:守土尽责的“山西模式”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有岗必有责 守土须尽责
浅析中国近代『争胜型』与『守土型』的国防观
高举义旗抗倭守土的爱国志士丘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