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之西迁贺州
——庆祝贺州学院建校80 周年

2023-03-14章华明王先保

贺州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贺州同济大学广西

章华明,王先保

(1.同济大学档案馆,上海 200092;2.贺州学院关工委,广西贺州 542899)

全面抗战爆发后, 因校舍毁于日军炮火,复校遥遥无期,国立同济大学(以下称“同济大学”)被迫辗转西迁。1938 年10 月,同济大学第四次迁校,从江西赣州、吉安迁至广西贺县八步镇西约街(今贺州市八步区贺州学院东校区),就此和贺州学院结缘。 2023 年12 月, 贺州学院迎来建校80 周年。特撰此文,以为祝贺,致敬为“文化抗战”作出贡献的前辈先贤,感谢贺州对同济大学的接纳与帮助。

一、选址贺州

1938 年初,同济大学完成第三次迁校,即从浙江金华迁至江西赣州,医正科随即从上海直接迁至吉安。 1938 年3 月13 日,学校初定,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就未雨绸缪,在桂林与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商谈过学校迁桂问题[1]。

1938 年7 月,受形势逼迫,同济大学不得不再次正式启动迁校工程。 7 月28 日,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致校友、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朱家骅急电,称“本校准备迁桂,请电白健生先生(即白崇禧)赐助”[2]。7 月29 日,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根据校长翁之龙的指示,通知医学院教授张静吾、工学院教授祝元青:“本校迁桂,请张静吾、祝元青两教授前往勘定地址及筹备,克日启程。”[3]张静吾、祝元青随即拜访了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恳请广西接纳同济大学。 1938 年8月11 日,同济大学筹迁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听取了“祝、张两先生赴桂接洽校址情形”,讨论了校产运输、 经济困难学生旅费借款办法、学生行李数量(以3 件为限)等事项。 会议明确“本校筹迁广西,弦歌再续。 上所以洽遵教部之功令,下所以顾全诸生之学业……当前全民抗战时期,减少国家一分负担,即增加抗战一分力量。 输财出力,固爱国者之所当然”,号召学生从爱国大局出发,“在申请(借款)前,详自审度,无必要者切勿申请”[4]。

1938 年8 月12 日,翁之龙致电黄旭初,称:“本校首批校产已离赣来桂, 拟恳照原议将良丰公园(今雁山公园)借同济大学。 万不得已,亦乞另指适当地点备迁。”[5]同日,翁之龙又致电张静吾、祝元青:“以安全及水运为据,在龙州、桂平、平乐、百色等地勘择校址;本校首批校产已离赣来桂。”[6]1938 年8 月16 日,张静吾、祝元青从桂林致电翁之龙,称“良丰(公园)无望,但阳朔、平乐、贺县、宜山均有旧营房、会馆”[7]。

经过多方勘察、 比较,1938 年9 月13 日,同济大学致电教育部,称“桂林并无相当房屋,桂东贺县属八步镇较合适,为广西工业区,环境适宜,交通便利,拟即定为迁校校址”[8]。 同日,翁之龙致电上海八仙桥青年会428 号张有才,称“因环境及气候佳,经讨论,决迁八步”[9]。此前的9 月6日,同济大学第一批成员已抵达桂林。 确认目的地为八步后,他们于15 日转迁八步[1]。 鉴于校友朱家骅一直牵挂母校迁校事,1938 年9 月17 日,翁之龙还特别致电朱家骅,报告称“学校迁龙州困难较多,且无房屋,现拟决定八步”[10]。

既然决定迁址贺县八步,校舍问题就是迁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1938 年9 月,同济大学原拟利用贺县农场空地建筑校舍, 后经广西省府核示,改在八步镇西约街前富贺钟信公立高级职业学校①原地的西部空地[11],教育部随后电准同济大学“迁桂东八步镇高职校舍为新址”[12-13]。 此时,住宅问题也提上议程。10 月1 日,翁之龙从赣州发电报给已先期抵达八步的吴之翰教授(1902—1978),表示“住宅希望矿主投资,四散建筑如被敌机损坏,校方可赔偿”[14]。 11 月23 日,根据贺县县政府来文要求,同济大学又明确:“12月份起本校若有较大建筑,先将图则送八步建设监督委员会审查。 ”[15]

考虑到实习医院的迁移及重组最为复杂、困难,1938 年9 月16 日,时任同济大学教务长唐英教授(1900—1975)致电在桂林华南饭店的张静吾,请他负责在八步筹备实习医院[16]。同日,同济大学筹迁委员会致函医学院院长宁誉教授(1897—1989),称“本校依据张静吾、祝元青、史图博(Hans Stübel)三教授来电②,案已决定迁设广西贺县之八步镇,约于10 月中可迁移竣事”[17]。

与此同时,考虑到规模较大,机构、人员较多,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不得不再外派“大员”继续勘察校舍。 1938 年11 月3 日清晨,吴之翰、石声汉两位教授即奉命乘邮车赴平乐, 中午到达后即转乘运锡货车再赴柳州……两位教授虽然马不停蹄、恪尽职守,仍困难重重、茫无头绪。11 月4 日, 他们将情况向校长翁之龙作了汇报,请求指示与支持。 11 月8 日,翁之龙收到来信后“即电庆远(区民团)指挥部”,称:“敝校迁来八步,以校舍不敷,拟另设分校。 已请吴之翰、石声汉两教授前往思恩(今属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南丹等地察勘,恳赐赞助并予便利为感。 ”[18]遗憾的是,此次在广西境内谋设分校的努力就此终止,再无进展。

二、迁校贺州

1938 年9 月14 日, 同济大学筹迁委员会发出通知,称:“接张静吾、祝元青、史图博三教授来电,本校新址业已堪定贺县属之八步镇;本校本年度录取新生赴桂,个人或团体乘车时,均由学校发给证明书以资证明。”[19]与此同时,同济大学还决定免费代运教职员行李,称:“本校奉令迁移广西,业已勘定贺县之八步为新址。 关于迁移时教职员行李,由学校免费代运。 教职员每人可请代运4 件,有眷属者可增至6 件,有小孩者每口得增1 件,但总数不得超过10 件。”[20]

1938 年10 月1 日,同济大学发出通知,称:“学校奉令迁桂,校址觅定贺县八步,现正在迁移新址中, 要求在赣县考入同济大学新生在11 月中旬到八步报到,11 月底尚未报到者, 取消入学资格。 ”[21]1938 年10 月11 日,同济大学校长办公室签发“通知单”,称校长翁之龙指示,据教务长唐英八步来电,“请永实(即宁誉)、爱予(即王葆仁)、君培(即冯至)、(陈)保泰、(彭)明江速前往八步;请(项)经方携打字机同行;医院地址已定,人员器械可早来,其余员生缓来。”[22]同日,同济大学又发出通告,首次明确在八步的具体开学日期:“本校迁往贺县八步镇,现定11 月10 日开学。 所有新旧各生,迅即依期前往八步新址报到。由广州至八步,可经都城转程;由桂林至八步须由平乐转程。 各离校教员并请于开学前到校,不另函知。 ”[23]考虑到学生乘火车的需要,10 月12日,同济大学还为学生们准备了介绍信,希望韶关、衡阳等沿途车站“以优待团体乘车办法,照章减售票价”[24]。非常时期,相关招生工作也开始筹备:1938 年11 月11 日,张静吾、祝元青在桂林致电在八步的教务长唐英教授,称遵校长指示,“兹定于11 月10 日开学已登报, 桂招生委员会聘(吴)之翰兄为主席。 ”[25]

1938 年10 月11 日, 根据校长翁之龙的指示,同济大学总务处发出通知,就教职员的工作安排提出要求,称:“奉校长谕,本校迁往八步,业定11 月10 日开学。赣县校址既定于10 月15日停止办公, 另由总务长指派职员组织留赣办事处办理结束事宜。 职员未经指派留守办事者,应即启程赴桂,于11 月10 日前到达八步新址报到。”[26]11 月11 日,同济大学总务处又发出通知,明确“本校关防由文书课主任责送八步新址”[27],“国立同济大学筹迁委员会平乐办事处” 图章则于12 月7 日启用[28]。 11 月14 日,同济大学梳理了尚未抵达八步的教职员名单,要求职员于11 月1日至10 日间到校,教员于12 月1 日前到校,否则“留职停薪”[29]。

旅途中,为转运、保护校产,同济大学教职工不辞辛劳。 第一批校产是用木船装运,由赣州沿章水,约半月到大庾(今大余),后用汽车运往广东南雄, 再装木船由浈江经韶关到佛山三水,然后换船到广西贺江,再北上到贺县八步镇。 这次迁校,同济大学将学生组织为两支步行队。 一路从赣州出发,翻越大庾岭,到达韶关后,改乘火车到广州,再乘拖驳小船沿西江到广西都城(今广东云浮市都城镇)、梧州,再翻山越岭,徒步几百里,抵达八步镇。 另一路从赣州步行到韶关后,搭车到衡阳,改乘火车至全县(今全州),再步行到桂林,然后乘木船经阳朔到平乐,再步行至八步镇,前后两个月时间。 同济大学校友李法天、李奇谟当年是经桂林抵达八步的。 他们回忆:从赣州到桂林一段, 大多数同学组织了赴桂步行队,每队十一二人,坚持每天走五六十里路,同济大学同学吃苦耐劳、共度时艰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体现[30]201。

同学们沿途高唱《在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散发自己动手编印的宣传抗日救亡的小册子。 抵八步后,战时服务团坚持开展抗日宣传,他们用小红旗在壁报上标出我军和敌军的阵线图,分析敌我战争形势, 演出舞台话剧和街头活报剧,以鼓舞后方群众。 此外,同济大学还在八步办了民众学校[31]187。同济大学学生话剧团从赣州出发后,曾在大庾钨矿、湖南衡阳、广西桂林为矿工、士兵等群众义演, 其收入作为当地抗日后援会经费,深受好评。 在桂林,同济大学学生话剧团得到了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诗人艾青等爱国人士的指导, 桂林文艺界还为同济大学学生话剧团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招待会, 并将他们介绍给桂林文艺界。话剧团在桂林演出3 天6 场,得到了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场场客满。 到八步后, 该团举行了汇报演出, 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盛况空前[30]205-206。

1938 年10 月, 就在同济大学开始筹备修缮校舍、准备复课的时候,21 日,广州沦陷。 八步距广州直线距离不到300 公里,同济大学原定驻足八步计划显然面临重大风险。 权衡再三,1938 年12 月5 日,同济大学不得不发出布告,明确“本校现由八步迁往云南”,规定“学生前往路线及办法”[32]。于是,当同济大学第一批校产运至八步江边,未及卸下,便改道乘船沿贺水(江)南下,经西江到南宁,沿左江到龙州,经过越南,再运昆明。以后各批校产即从赣州用木船运到吉安,再装汽车至衡阳, 经湘桂铁路到桂林后用小木船运到平乐,再换大木船经梧州到达龙州,然后运往昆明[33]112-113。 李法天、李奇谟回忆:学校原定11 月10 日在八步开学复课,但是,到八步一个多月,天天跑警报、躲空袭,根本无法上课。 不久,日寇进攻华南,广州告急,12 月,学校又决定继续内迁到云南昆明[30]201。2023 年8 月,天津一位署名“野狼堡686”的网友在个人图书馆发表《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西迁邮品及其探究》一文。 该文介绍了一封1939 年1 月由广西龙州寄至上海法租界中法国立工学院附中的家书,明确说明了离开贺州八步到昆明的具体时间及迁徙之路:“于去岁11月8 日离(八)步赴滇,途经梧州、桂平、南宁于本月21 日抵此,途中50 余日,备受艰辛。 由此去滇6 日可达,现正在此领取护照3 日内可领出,将即往同登搭车赴滇。 ”

综上, 考虑到人员及物资迁入及迁离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 同济大学在贺州驻留时间应为1938 年9 月至1938 年12 月,前后约4 个月时间。

三、同济人忆贺州

同济大学从赣州、吉安迁至贺州,来不及复课即匆忙迁离,转赴云南昆明。 贺州在同济人心中刻骨铭心,留下了诸多回忆。

张静吾(1900—1998)是河南巩义人,二级教授。 1922 年他告别同济大学赴德留学,1926 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1937 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上海市立医院内科主任,淞沪会战爆发后他奉命筹组军政部军医署第五重伤医院, 并任院长,率第五重伤医院辗转抵达吉安后不久即回归同济大学。 他回忆:在校务会议上,翁(翁之龙)提出工学院祝元青、医学院德国教授史图博和我3 人赴广西勘察校址——我们在广西跑了2 个月,由省政府协助,曾到贺县、桂平、贵县(今贵港市)、龙州、百色等处勘察,最后确定贺县八步镇产锡矿区为校址。 工学院来人正在积极筹建简单房舍准备上课时,广州又告失守,而八步与广州北三水城有河相通,同仁多有不安全之感,因而立足未定,又要向昆明转移[34]70。

冯至(1905—1993)是河北涿州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于1936 年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附中主任, 曾随同济大学迁至八步。 因夫人姚可崑重病,1938 年10 月下旬始能成行。 姚可崑回忆:同济大学早已起始迁校,预定迁到广西八步,家属都陆续走了,只剩下几家等着和我们一起走。 又过了十几天,我能够下床站立起来。 10 月下旬的一天,大家把我抬上一只民船,在赣江上顺流而下。 冯至写过一篇散文《在赣江上》记载这段行程中的一夜虚惊。 姚可崑又回忆道:我们长途汽车,经莲花县到衡阳,然后改乘火车到桂林。 ……约半月后,我们共同乘船畅游漓江、阳朔,到平乐,我和奶妈、姚平暂住在那里,冯至到八步去勘察校址。 ……姚可崑在回忆中还对冯至的一篇散文作了个别“纠正”。 她说:冯至于1944 年在昆明写过一篇《忆平乐》。 文章说在漓江上乘船到平乐,立即换乘汽车去柳州。 实际是我在平乐住了两个星期。 冯至这中间在八步,后因八步频遭敌机轰炸,同济大学也放弃了八步,改为迁校昆明,冯至从八步回到平乐,我们才准备一起去柳州[35]70-72。

石声汉(1907—1971)是湖南湘潭人,1938—1941 年任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他回忆:1938 年秋初,应同济大学之聘,赴广西八步,日寇空袭频仍[36]269。 石声汉之子石定扶则在《和同济大学一起飘泊》中写道:随着日寇大规模入侵,许多学校被迫迁往大后方,希望在离炮火较远的后方找到能安心教学的场所,同济大学这时也准备迁往广西贺县的八步镇。 我父亲受同济大学约请,于1938 年秋举家去八步,和同济大学迁校到八步的先行人员会合。 到八步不久,还没安定下来,八步就遭到日寇轰炸,学校无法在此立足。 父亲作为刚到任的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另一位工学院的教授(即吴之翰)被学校派往广西各地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再迁。 记得曾听我母亲说过:“到了八步,连碗筷都不齐,一家人衣服也不够。 好容易刚买了一把筷子和几个碗,又买了一些竹纱(即细纱棉布)准备给你爸做件长衫,还没来得及裁,又得准备逃难了,刚买的碗只好又丢掉。 ”面对祖国山河破碎、堂堂国立大学立足之地难觅的艰难,石声汉“以词言情”,深为国家、民族前景担忧:

踏莎行·戊寅重九在八步

败叶惊风,枯枝泣露,荻花白遍秋江浦。零风重蔼送残阳,湿云黏在连天树。

漫说登临,空伤岁序,河山破碎情如许。故园秋思任关情,天涯望断无寻处。[37]65-66

王守武(1919—2014)是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41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电系。 他回忆:“八一三”事变后,上海形势严峻,同济大学开始搬迁,随着抗战形势一路走,一路搬。 我们先从上海搬到浙江金华,念了一个学期。战事紧迫,又搬到江西的赣州,念了一个学期。 日本攻打南昌,赣州告急,我们从赣州搬到广西的八步。 刚刚安定下来,还没有正式上课,传来日本在广州登陆的消息。 奉教育部的指示,学校绕道越南,搬到昆明[38]56。

武忠弼(1919—2007)是安徽定远人,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1945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他回忆:同济大学第四次迁校目标就在广西八步。 那时候迁校怎么走呢? 没那么多交通工具,那么学校就让学生自由组织,8 到10 人一组, 给每个人发一些旅费,然后大家自己走到目的地呗。 走的方式又各种各样了,很多地方要步行,我们自己背着行李步行,大的行李搬不动,就在当地请一个挑夫挑着。 就那么走,走到脚底下出了些水疱、血泡,走不动了,就在路上随便找一个寺庙铺上稻草过一夜,就这样很艰难地一步一步这样走。 最后呢,还是到了八步,桂林往东。 我们学生还没有到齐呢,更谈不上开课了,就在那里搭了个木头房子作为学生宿舍。 因为那地方是锡矿的所在地,所以日本鬼子又来轰炸了。 飞机一来,我们就躲在操场那沟里头,壕沟里面躲着。(日本飞机)狂妄到什么程度呢? 飞得非常低,看到我们的时候呢,就顺便扫射,机枪就在我们面前一米多远的地方这样“啪、啪、啪”扫过去。 等我们起来一看,学校的木头房子已经被打得千疮百孔了。 因此,在这八步呢,根本来不及开课,又不得不迁了[39]7。他在《我亲历的“同济长征”路线图——忆同济医学院1937—1946 的辗转播迁》中还写道:我们在八步仅逗留了不足一个月, 学校又不得不决定再次迁徙。……就这样,我们于1938 年11 月间,用步行、汽车、轮船相结合的办法,经贺县去梧州,再溯西江至南宁转龙州办理签证入越,最后于年底前到达了昆明[40]。

傅信祁(1919—2019)是浙江镇海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全面抗战爆发时他是青岛礼贤中学高中土木科二年级学生。 淞沪会战爆发后,正在家乡度暑假的傅信祁认为回青岛读书无望,遂赶到已从上海吴淞迁至浙江金华的同济大学,申请转入同济大学附设高职土木科三年级,获准后即随校辗转西迁,以后又进入同济大学土木系学习。 在八步,他曾亲历一架架日机列队向下俯冲、轮番投下炸弹的危境。 退休后,他还根据回忆画了一幅八步遭日机轰炸的中国画。

唐有祺(1920—2022)是江苏南汇(今上海浦东新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7 年9 月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和傅信祁类似,他迟至10 月才赶到已迁至浙江金华的同济大学报到,随后经历了同济大学整个西迁过程。 他回忆:随校从赣州迁到贺县八步镇“一个矿业的中心,但是没有上课”。 后来,根据学校安排,所在的由男同学组成的步行队,约半个月到达广西柳州,休息一个月光景,步行至南宁,再乘小轮船到龙州。 最后出镇南关借道从河内坐火车到昆明, 于1939年春节前到达昆明[41]28。

翁长溥(1924—2018)是四川资阳人,1948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电力工业部昆明勘测设计院院长, 广西计委副主任、总工程师,同济大学广西校友会荣誉会长[42]91。1987 年2 月28 日, 在时任贺县县委书记朱尚遥等人的陪同下, 翁长溥参观了同济大学流亡故址——其时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并撰写了《八步寻觅故址》。 他写道:“这是一个沿体育场周围的马蹄型建筑群, 体育场与屋宇间有环形道,两旁的树枝叶繁茂。 当时校舍只剩下近大门处一幢平房,新中国成立后曾被用作工厂。 ”[43]112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淞沪会战爆发后随校西迁,1940 年兼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黄榕增(1899—1971),曾于1943—1946年在贺县八步开业行医[44]65。 1939—1942 年就读昆明同济大学附中, 中央电台国际部原副主任、中央电视台原新闻指导江炎,1943 年曾任《八步日报》副刊编辑[45]190。

余 论

1939 年1 月10 日, 同济大学离开时将部分家具移交平乐卫生区省立医院八步分院[46]。1943年12 月, 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在同济大学原临时校舍成立,这就是贺州学院的前身(今贺州学院东校区)。 该校后更名或改组为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 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2006年起称贺州学院。 时移世易,位于贺州学院东校区(西约街169 号)内、被同济大学用作临时校舍的原高职校舍最后一幢老建筑,在上世纪末被拆除,原地建起了一幢教工宿舍楼。2003 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贺州学院前身)在庆祝建校60周年之际,在原同济大学旧址处建“同济亭”以示纪念;2013 年,“同济亭”出现在由王先保作词、雷捷作曲的贺州学院校歌《为了明天》。 2006 年,同济大学团委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赴贺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07 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采集沪、浙、赣、桂、滇、川6 省市办学旧址土壤制成“同济足迹”,其中就包括贺州。“贺州有同济亭,同济有贺州土”成为贺州学院和同济大学共同的抗战记忆。

大学西迁也是“宣传机”。 同济大学师生克服困难、 一路前行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浦薛凤(1900—1997)是江苏常熟人,1920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5 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4 年获授美国翰墨林大学名誉博士[47]150,1947 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秘书长。全面抗战爆发后, 浦薛凤曾随清华辗转至昆明,其时他的外甥徐振源正就读于同济大学[48]55。 他回忆:“未几又接外甥(徐)振源信,知八步不可久居,同济大学决迁滇。 初拟大理,后定昆明,路费无着,悬求接济,乃托中央银行汇去40。不料旋接振源路上一信,云已首途,其后中央亦将汇款退还。 退还后数日,振源亦到,即皆往昆华师范后门小食店午膳,长谈半日。 悉家乡陷落前后详细情形。 此次由八步来滇,半系步行,半系乘便搭车。振源气色、身体甚好。”[49]175-176梁怀兆(1921—2017)是广东怀集人,曾任《广西教育报》副编审、广西教育厅咨询员, 中学时代即参加抗日救国,1985 年离休。他回忆:我们走到贺县八步,看到不少同济大学的学生,还有很多外来人,可能是从广东韶关、连县那边走过来的。 市面上增加了不少战争离乱的气氛,当中也洋溢着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50]46。

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还体现在同济大学教师“乱中偷闲”“游山玩水”。 郑业建(1895—1980)是湖南长沙人,曾两度任教同济大学,笔者曾在孔夫子网购得其编著的《修辞学》[51]。 他回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予闻此语久矣, 尝以未得一游两地为恨。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 夏, 因重应国立同济大学史地讲席之聘,随校迁广西八步,途经两地,籍得畅游。 水趣山情,果所仅见。偶尔回忆,印象犹存。兹追纪之,以饷卧游者。”[52]163研究发现,同济大学自赣州迁八步,虽然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总体上有条不紊,学校服务师生意识极强,包括耐心处理类似前述学生汇款事:1938 年11 月11 日, 同济大学致函赣县邮局, 称学生张景诚家人的50 元汇款已到赣县,但学生本人已迁至八步,请赣县邮局将款项转寄八步[53]。

全面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坚持“文化抗战”之决心及“抗战必胜”之信心,先后6 次迁校,唯离开上海后,在贺州只作短暂停留(尽管“尽遣主力”勘察校舍),未及复课即匆忙迁离。 迁校贺州计划搁浅使同济大学西迁多了一份悲壮与豪情,但仍然是同济大学西迁史上的重要一页,也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集体西迁、“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梳理、研究同济大学迁校贺州的历史,对于丰富抗战史和大学史研究,推进大学内涵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注 释:

①富贺钟信公立高级职业学校即富(川)贺(县)钟(山)信(都)四县联立高级职校,成立于1933 年。

②史图博是为数不多的随同济完成西迁的外籍教授之一,深得同济师生敬重和信赖。 同济馆藏档案及张静吾的回忆都涉及其参与赴广西寻觅校址。 但为何往来相关电文多见张静吾、祝元青少见史图博,个中原因,有待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贺州同济大学广西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游贺州紫云洞
印象贺州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