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致的聋校语文教学设计
2023-03-13朱苏娜
朱苏娜
【摘 要】 “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聋校语文教师应统筹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任务,通过科学分析学情定位“教”的起点、尊重学生差異铺设“学”的路径、追求素养提升设计“评”的终点,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教—学—评”一致,更好地培养听障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聋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评”一致
【中图分类号】 G762
“教—学—评”一致主要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过程、评价任务三者之间相一致。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育人方式,将教、学、评三要素有机融合,形成课程育人的强大合力[1]。“教—学—评”一致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理念,对新课标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听觉障碍给听障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带来了严重影响。聋校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教育和听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做到“教—学—评”一致,培养听障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以人教版聋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观潮》第三课时为例,详细阐述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教—学—评”一致。
一、科学分析学情,精准定位“教”的起点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个环形跑道,那么起点就是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只有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才能精准确定每个学生的“起点”位置。笔者在《观潮》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3个维度开展学情分析。
(一)分析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情况
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从整体上了解班风、学风,以及学生的康复经历、人工耳蜗或助听器佩戴使用情况、言语语言发展情况,为课程实施做好环境支持的预设。
(二)分析学生的语文学科基本能力
笔者使用《特殊需求学生能力现况检核评估量表》对班级10名学生进行评估。其中,语文学业评估模块包括聆听、口语表达、识字、阅读理解和书写5个项目。10名学生中,语文学业5项评估均处于正常水平的有3人。其余7人的书写能力均处于正常水平,口语表达与阅读理解能力均处于“临界”或“低”水平;其中4人的聆听、识字能力处于“临界”或“低”水平。从整体上看,本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较好,学习动机强,具备较好的书写能力,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聆听、识字能力。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弱,阅读理解能力也处于较低水平。
(三)分析学生与本课时教学要求相关的能力情况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美景”,语文要素为“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景物的变化”,有《海上日出》《火烧云》《观潮》3篇课文。在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中,笔者教授了“感受景物变化”的具体策略,即抓住关键词,从“时间、颜色、动作、形状、位置”等角度去发现变化,并指导学生用“我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景物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表述。课前,大部分学生需要笔者多次提示指导才能给出正确回应。
综合以上学情信息,将班级学生按照“需要的学习支持程度”由低到高分为A、B、C三组,并确定三个层次相应的教学目标(见表1)。其中,B层次目标为基础教学目标,A层次目标是其高阶版,C层次目标是其低阶版。至此,学情分析结束,“教”的起点明确。
二、尊重学生差异,合理铺设“学”的路径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也就是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教师要在课堂中纳入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一切可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宽敞“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学生是主体,充分享受来自教师的知识补给,最终奔赴教学的目标。笔者为本课例铺设的学习路径为“厘清学习思路→供给学习资源→传授学习方法→分层辅助学习”。
(一)厘清学习思路
本课例以“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问题线索,以“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景物的变化”为重点学习要求,以“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为思路,设计了4个与学习路径相匹配的学习板块:复习导入,重温“潮”之“静”;品读课文,探寻“潮”之“奇”;巩固所学,感悟“潮”之“变”;总结全文,概括“潮”之“奇”。清晰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梳理了学习任务,明确了学习方向。
(二)供给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的准备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例如,在本课例的第二学习板块“品读课文,探寻‘潮之‘奇”中,笔者分别为学生提供了以下资源。
1.差异化学习任务单
笔者先设计了自主朗读的任务,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潮来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并圈画相关词句。在学生思考时,适时进行鼓励、点拨、提示,并为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任务单,通过词语示范,给予学生明显的提示信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完成对文本信息的感知与提炼。
2.多样化学习支架
支架式教学可以把困难、复杂的问题分解,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走向更高的知识水平[3]。《观潮》作为一篇写景散文,文本语言优美,场景描述生动形象。但文中出现的很多描写声音、场面的词句都脱离听障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这些词句进行了有效的视觉化加工,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支架”。
例如,用“视频+声效”的形式,再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壮观场面,同时在课件中引入“万马奔腾”的场面,用于和句子描述的浪潮飞奔的场面进行对比,辅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再如,用360°全景动图展现“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的宏伟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钱塘江一线潮的变化过程。视觉支架激发了学生的视觉补偿优势,培养了他们感受、理解、欣赏文字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
另外,笔者还在教学中嵌入了语言支架,以解决听障学生表情达意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例如,在想象钱塘江大潮来临时“人声鼎沸”的场面时,为学生提供了“从‘人声鼎沸个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这样的表达式。规范的表达式,让说不出来、表达不清的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真正为每个学生搭建表达能力提升的阶梯。
(三)传授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教学思想的精髓,其核心要义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叶圣陶先生还说:“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观潮》一课,教师的功能是“导读”,学生的任务是“交流”。听障学生在语义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既要树立学生信心,还要将阅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在本课例中,笔者重点将“多感官参与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例如,通过引导学生拍击桌面,感受低频次的“隆隆的响声”;通过观看展现钱塘江边人山人海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模仿老人、孩子、大人的语言、动作来理解“人声鼎沸”。多感官参与唤醒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触觉等,调动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等,辅助学生完成对文本信息的感知、提取、理解,帮助学生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分层辅助学习
学生的能力虽然有差异,但他们都有可以挖掘的潜能。笔者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灵活实施课堂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A组学生,只进行适当提点,同时为其提供关于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成语、古诗、课外资料,满足他们的认知发展需求;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B组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带领学生想象钱塘江大潮之奇;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C组学生,在他们遇到学习瓶颈时,提供辅助支持,鼓励他们开展仿说。多层次的差异化指导,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提升。
三、追求素养提升,逆向设计“评”的终点
崔允漷教授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明确指出,评价不是孤立存在于教学之后的一个流程,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评价要和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与学情保持相互协调,学与教要保持高度统一。逆向设计评价,就是要回顾教学目标,围绕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设计,促进教、学、评的深度融合,让教学有始有终、清晰可见[5]。本课例的教学评价从课堂巩固、课后反馈、课堂整体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设计互动练习,评估学习效果
“感受景物的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课堂巩固环节,笔者设计了词卡排序活动,让学生通过排序,再次复习词汇含义,体会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文章的表达脉络,从而概括出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从小到大的变化过程。根据练习结果,评估学生对教学难点的掌握情况。该练习活动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互动练习中学习归纳、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设计差异化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本课例的作业设计对照学习目标,分为A、B、C三个层次(见上页表2)。作业采取了减量、简化、视觉支持等策略,突出共性,彰显差异,发挥作业的评价、反馈、激励功能。
(三)设计评价量规,记录课堂表现
评价量规可以记录学生每节课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见上页表3)。
掌握课堂、了解课外、关注日常,体现了学是教的前提、教是学的拓展与延伸、评价始终贯穿教与学的评价观,最终与教、学过程形成闭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是以教材、学情为出发点,强调过程、体现差异、关注结果的设计。三者的统一融合,对提升课堂效果,培养听障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在进行“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运用系统思维,加强对听障学生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研究,找到更有利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但武刚,肖明.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學—评”一体化体系的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3(9):4-8.
[3]黄莹.支架式教学理论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D].广州:广州大学,2022.
[4]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5]涂晓锋.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实践困境与突围之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4):4-8.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21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