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基于美国新近解密档案的实证分析
2023-03-13李丽
李 丽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迎来了朝韩和解与接触的新机遇。然而,恰在此时,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1)关于朝核危机和朝鲜半岛核危机,学界存在争议。本文借用了樊吉社教授对朝核危机的概念界定,即朝鲜试图发展核武器能力引发的防扩散危机,参见樊吉社:《美国对朝政策:两次朝核危机比较》,《美国研究》2009年第4期。关于朝核危机的现有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探讨朝核危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从朝鲜国内与国际层次分析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动因,朝鲜核导弹的发展近况,国际社会针对朝核危机实施的对朝制裁和展开的外交努力等。(2)Jonathan D. Pollack,“The United States,North Korea,and the End of the Agreed Framework,”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vol.56,no.3 (2003),pp.11-49;Vito D'Orazio,“War Games:North Korea's Reaction to US and South Korean Military Exercises,”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15,no.1 (2001),pp.1-14;Mun Suk Ahn,“Wha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gram?,” Asian Affairs,vol.38,no.4 (2011),pp.175-187;Alexandre Y. Mansourov,“The Origins,Evolution,and Current Politics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Program,”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vol.2,no.3 (1995),pp.25-38;Hans M. Kristensen and Robert S. Norris,“North Korean Nuclear Capabilities,”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vol.74,no.1 (2018),pp.41-51;Daniel A. Pinkston,The North Korean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2008;Marcus Noland,“The (Non-)Impact of UN Sanctions on North Korea,” Asia Policy,no.7 (2009),pp.61-88;Inyeop Lee,“Rethinking Economic Sanctions on North Korea:Why Crippling Economic Sanctions Will Not Make North Korea Denuclearize,” Korea Observer,vol.53,no.1 (2022),pp.47-73;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北京:华艺出版社,2022年。就研究视角而言,学界普遍将朝核问题视为美朝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并将其纳入美国对外战略和对朝政策的范畴。(3)Curtis H. Martin,“G.W. Bush and North Korea:A Levels of Analysis View,” Pacific Focus,vol.xxii,no.1 (2007),pp.111-136;Scott Snyder,“The Second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Assessing U.S. and DPRK Negotiation Strategies,” Pacific Focus,vol.xxii,no.1 (2007),pp.47-72;Jihwan Hwang,“The Second Nuclear Crisis and U.S. Foreign Policy:Should the U.S. Resolve the North Korean Security Dilemma,” Pacific Focus,vol.xviii,no.2 (2003),pp.33-57;Victor D. Cha,“Hawk Engagement and Preventive Defens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7,no.1 (2002),pp.40-78;Joel S. Wit,“Enhancing U.S. Engagement with North Korea,”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30,no.2 (2007),pp.53-69;Hun Kyung Lee,“The U.S. Policy and Strategy toward DPRK:Comparis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inton and Bush Administration,” Pacific Focus,vol.xvii,no.2 (2002),pp.61-87;John Delury,“The Disappointments of Disengagement:Assessing Obama's North Korea Policy,” Asian Perspective,vol.37,no.2 (2013),pp.149-182;樊吉社:《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逻辑与朝核问题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7期;张慧智:《特朗普政府对朝核问题的危机管理与前景研判》,《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3期;李枏:《冷战后美国政府对朝鲜的战略思维探究》,《美国研究》2019年第2期。通常,研究者更加关注第二次朝核危机,将其作为研究重点。至于史料来源,一些学者运用了美国政府解密档案、相关决策者的回忆录等资料,深入探讨了冷战时期美国如何发现朝鲜核计划,并由此引发与朝鲜的互动。(4)参见Joel S. Wit,Daniel B. Poneman,and Robert L. Gallucci,Going Critical:The First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5;Leon V. 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Nuclear Diplomacy with North Kore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何晨青、代兵:《冷战时期的朝鲜核问题》,《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尝试挖掘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解密档案,梳理冷战时期朝鲜推进核开发的过程,特别是苏联和朝鲜之间围绕向朝鲜提供反应堆、帮助朝鲜发展核电站等问题展开的博弈。(5)Walter C. Clemens,Jr.,“North Korea's Quest for Nuclear Weapons:New Histo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vol.10,no.1 (2010),pp.127-154.总体上,既有研究达成了如下共识:围绕朝核危机的外交努力受到美朝之间信任缺失和朝鲜国内领导层变动的制约;针对朝鲜的制裁不仅没有阻止朝鲜发展核武器,反而可能导致朝鲜国内人道主义危机加剧;就第一次朝核危机而言,虽然《框架协议》在推动解决第一次朝核危机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也未能引导美国政策制定者追求更广泛的外交目标。(6)Michael O'Hanlon and Mike Mochizuki,“Toward a Grand Bargain with North Korea,” in Alenander T. J. Lennon and Camille Eiss,eds.,Reshaping Rogue States,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4,pp.158-159.
现有研究多从长时段出发考察朝核危机,未能充分聚焦第一次朝核危机期间的美朝互动。近年来随着美国相关档案文献的陆续解密和公开,对此次危机予以实证分析具备了可能性。笔者拟利用新近出现的美国档案文献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次朝核危机的背景是什么?危机是如何得以化解的?为了解决危机而达成的协议又埋下了何种隐患?
一、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与美朝开启双边谈判
1985年,在苏联的敦促下,朝鲜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朝鲜应在加入后18个月内签署监督保障协议,并接受对申报核设施的核查。朝鲜以损害主权为由拒绝签协议,(7)“East Asia Brief,” December 27,1985,in USDDO,PNBNYK904330611-PNBNYK904330612;“North Korea:Potential for Nuclear Weapon Development,” September 1,1986,in USDDO,CK2349653728-CK2349653756;“North Korea's Nuclear Efforts,” April 28,1987,in USDDO,CK2349645037-CK2349645043;“North Korea's Expanding Nuclear Efforts,” May 3,1988,in Robert A. Wampler,North Korea and Nuclear Weapons:The Declassified U.S. Record,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87,April 25,2003,document 10.并声称美国必须首先从韩国移除核武器并采取其他措施消除核威胁。(8)“North/South Korea,” January 10,1993,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hereafter cited as DNSA),KO00825.从1988年开始,美国与朝鲜就朝核问题在北京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但进展不大。1991年苏联形势的急剧变化成为朝鲜态度转变的关键。朝鲜宣布,如果美国在韩国的核设施也接受核查,朝鲜将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9)何晨青、代兵:《冷战时期的朝鲜核问题》,第73-77页。在此背景下,老布什总统以退为进,于1991年9月签署了一项总统核倡议,下令除了分配给北约的空投武器外,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单方面撤出所有战术核武器。(10)老布什总统从世界范围内撤出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核扩散,希望促使莫斯科效仿,以便在苏联遭受8月政变之后加强对其庞大核武库的控制,可参见Leon V. 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Nuclear Dipomacy with North Kore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p.30.随后,美国从朝鲜半岛撤出了所有核弹,且表明可以在适当情况下让朝鲜对美军基地进行核查。
在美国核武器撤离韩国后,朝鲜宣布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并同韩国签订《和解协议书》。(11)Mark E. Caprio,“US-DPRK Diplomatic Relations under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Cycles of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American Asian Review,vol.21,no.1 (2003),pp.55-84.1992年1月,美国副国务卿阿诺德·坎特(Arnold Kanter)同朝鲜劳动党国际事务部部长金勇淳会谈,讨论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提条件。(12)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11-13;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pp.35-37.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美国的诱导下,朝鲜于1992年1月30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保障协议。4月,该协议正式生效。自1992年5月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核设施和核材料进行核查,以验证朝鲜的申报是否准确。截至1993年2月,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了六次检查。一开始,核查进展顺利。然而,1992年9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声称,经过对朝鲜提供的钚进行抽样技术测试,怀疑朝鲜从燃料棒中提取的钚与申报数量不符。(13)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13;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46-50页。美国的情报信息表明,存在两个被怀疑未申报的核废料保存设施。(14)Sang Hoon Park,“North Korea and the Challenge to the US-South Korean Alliance,” Survival: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vol.36,no.2 (1994),pp.78-91.国际原子能机构据此要求对朝鲜进行特别核查(special inspections),即不是按照朝鲜提供的核设施所在地核查,而是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想法核查其他地点。(15)Eunyoung Ha and Christopher Hwang,“The U.S.-North Korea Geneva Agreed Framework:Strategic Choices and Credible Commitments,” North Korean Review,vol.11,no.1 (2015),pp.7-23.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内鹰派和鸽派在对朝政策上出现分歧,(16)美国国内鹰派认为朝鲜可能会像东欧国家一样“崩溃”,参见Inyeop Lee,“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es,” in Yangmo Ku,Inyeop Lee,and Jongseok Woo,eds.,Politics in North and South Korea,New York:Routledge,2018,p.154.且韩国坚持要求继续推进1993年联合军事演习,(17)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15.美国对朝鲜又挥舞起“大棒”,依赖强制性外交手段,利用朝鲜的经济衰退和政治孤立施压。(18)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p.38.1992年10月,美国宣布与韩国举行1993年“团队精神”联合军事演习。(19)顾国良:《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核与导弹问题》,《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作为回应,朝鲜拒绝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两处设施予以特别核查,理由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代表美国进行间谍活动并在美韩联合军事演习期间对朝鲜施压,并声称两处设施是最高级别军事机密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没有权力核查与核活动无关的军事设施。(20)“DPRK Nuclear Issue,” April 23,1993,DNSA,KO00866;“North Korean-IAEA Nuclear Dispute,” April 23,1993,DNSA,KO00867.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要求朝鲜在一个月内答复是否接受对宁边地区的特别核查。美国也声称,如果朝鲜拒绝特别核查,则将此问题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21)詹欣:《美国与朝鲜核问题的历史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1993年1月,比尔·克林顿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需要决定是否继续推进计划中的“团队精神”联合军演。鉴于韩国国防部已经宣布军演将于3月中旬开始,新总统不愿在国防问题上表现软弱,于是决定继续进行军演。(22)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pp.47-48.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鲜的核查分歧尚未解决而美韩又启动联合军演后,(23)也有学者指出,这是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部分或表象原因,深层原因是在朝鲜签署《核安全保障协定》之后,美朝关系的发展没有能够如朝鲜所希望和美国曾经承诺的那样取得预期的进展,可参见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55页。朝鲜于3月12日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在美国停止核威胁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恢复公正性之前拒绝合作,不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24)“North Korean:Withdrawal from NPT,” March 12,1993,DNSA,KO00848.第一次朝核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朝鲜的官方声明中有这样的隐含意思:只有在美国“停止核威胁”(指“团队精神”联合军演)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处恢复独立和公正原则”(指特别核查)之后,朝鲜才会重新考虑其退出决定。(25)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p.50;“Dorj Satement,” March 16,1993,DNSA,KO00851.克林顿政府倾向于与朝鲜接触,(26)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xiv-xv;Marcus Noland,Avoiding the Apocalypse:The Future of Two Koreas,Washington,D.C.: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pp.147-148.采用多边途径解决问题,但也不排除与朝鲜展开双边对话。(27)“North Korean-IAEA Nuclear Dispute,” April 23,1993,DNSA,KO00867.美国的策略包括逐渐升级以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核心的多边压力,同时也表示愿意展开谈判,以促使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根据美国的政策设计,这一时期解决朝核问题基本上是在国际组织与朝鲜和美国与朝鲜两个轨道上推进。在国际组织与朝鲜层面,国际原子能机构在4月1日召开会议,要求朝鲜履行接受核查的义务,并随后将该问题提交给安理会以采取适当行动。(28)“DPRK Nuclear Issue,” April 23,1993,DNSA,KO00866.但朝鲜再次拒绝了特别核查的要求,甚至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曾在1992年对朝鲜进行的常规核查,坚决主张只能通过平壤和华盛顿之间的谈判来解决核问题。(29)Park,“North Korea and the Challenge to the US-South Korean Alliance,” pp.78-91.在美国与朝鲜层面,美国倾向于先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联合国推向与朝鲜谈判的前方,利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来限制朝鲜的核计划,但朝鲜要求与美国举行双边谈判,坚决要利用其“独特地位”,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之外与美国达成交易。(30)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p.65.随着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截止日期将近,韩国也认为美国和朝鲜之间的直接对话是必要的。在确保了韩国的支持后,美国决定说服朝鲜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义务,以换取暂停1994年“团队精神”联合军演。(31)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39-41,48-49.1993年6月2日,美国启动了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首次与朝鲜公开的双边高级别会谈,(32)詹欣:《美国与朝鲜核问题的历史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讨论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检查核设施所在地的分歧。(33)威廉·J. 佩里:《我在核战争边缘的历程》,忠华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第165页。
二、美朝首轮双边谈判与朝鲜暂缓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在首轮会谈开始前,美国和朝鲜都预设了各自的要求。对朝鲜而言,它最初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声明包含明确的条件性语言,强调该决定是可以撤销的,返回条约的条件有三:永久终止美韩“团队精神”军事演习;对朝鲜的消极安全保证;检查美国在南方的“核”基地。(34)“DPRK:Preparing for Talk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May 29,1993,DNSA,KR00364.美国追求的主要目标为:确保一个无核化的朝鲜半岛,让朝鲜继续留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内;保持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充分合作;执行南北无核化宣言。(35)“U.S.-DPRK Nuclear Talks,” May 28,1993,DNSA,KO00876.
美朝首轮公开双边谈判于6月2日在纽约举行,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是罗伯特·加卢奇(Robert Gallucci),朝鲜外务省副外相姜锡柱(Kang Sok Chu)担任朝鲜代表团团长。在首轮会谈中,美国提到会晤是为了维持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36)“U.S. Openning Statement,” June 2,1993,DNSA,KO00880.这要求朝鲜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完全充分合作以执行让国际原子能机构满意的全面核查,与韩国一道执行南北无核化协议(包括禁止后处理行为和浓缩铀活动,以及建立一个可靠、有效的双边核查机制)。美国预想通过“两步走”的方案实现目标,即第一步希望朝鲜继续留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内并接受全面核查,美国和韩国将会探讨采取何种特定的步骤,以回应朝鲜的安全关切;第二步是朝鲜和韩国将会彻底执行南北无核化宣言。作为回报,美韩将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回应朝鲜的安全关切。(37)“After Lunck Remarks,” June 2,1993,DNSA,KO00878.与此同时,美国明确表示,只有解决核问题,才能继续推进美朝之间的高级别会谈,解决双方关切的问题,并改善美朝关系。(38)“U.S. Openning Statement,” June 2,1993,DNSA,KO00880.朝鲜方面虽然承诺不再制造核武器并同意设法允许国际社会监督平壤履行该承诺,但并不打算重返核不扩散条约,它只会在南北合作的背景下处理核查问题,其中国际原子能机构可以进行有限程度的参与。(39)“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from Warren Christopher,” June 4,1993,DNSA,KO00883.朝鲜寻求暂时搁置核问题及其衍生的核查问题,将它放在朝韩双边谈判的轨道,使得美朝谈判一开始便遇到了困难。
6月4日,首轮会谈进入第二阶段。朝鲜仍拒绝撤回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并提出可以通过执行南北无核化宣言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美国则强调朝鲜需要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服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决定,这对任何解决方案都是必要的。与此同时,美国警告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会严重损害外交谈判的前景。朝鲜提出下周再次碰面,暗示了希望避免6月12日因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声明正式生效而可能诱发的对抗。美国则开始酝酿如果朝鲜退出条约安理会对朝制裁决议的内容。(40)“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from Warren Christopher,” June 4,1993,DNSA,KO00883.
在首轮会谈于6月10日进入第三阶段后,朝鲜选择后退,美朝双方就联合公开声明达成一致意见:美国和朝鲜支持南北无核化宣言;美国和朝鲜同意全面核查;朝鲜决定“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暂缓”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然而,该声明没有明确在美朝继续对话和朝鲜暂缓退出期间核查的地位问题。美国向朝鲜表明,尽管了解在特别核查方面朝鲜存在问题,但美国认为核查在此期间仍然有效,希望对朝常规检查继续进行。而针对如何推进核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主张过渡期间的核查必须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朝鲜协商解决,美国不能代替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鲜谈判。如果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法核实朝鲜是否从5兆瓦反应堆中转移了核废料,美朝继续对话将面临困难。针对过渡期间的核查,朝鲜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但为继续部分接受检查敞开了大门。(41)“From Gary Samore to Gary Samore:Copy of Email to Vienna,” June 10,1993,DNSA,KO00886.
通过首轮会谈,美国实现了三个预设目标中的第一个,即朝鲜仍然保留在核不扩散条约中。而就朝鲜而言,暂缓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也获得了回报,包括美国向朝鲜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并承诺不干涉朝鲜内政。纽约协议还包括一项关于在核检查中“公正地适用全面保障措施”的协议。(42)Park,“North Korea and the Challenge to the US-South Korean Alliance,” pp.78-91.美朝达成原则上的协议,并计划7月14日于日内瓦举行第二轮谈判,延续良性互动。(43)关于首轮会谈的内容也可参见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89-94页。
朝鲜和美国对首轮会谈的评价都很积极。朝鲜不再批评美国,并称赞会谈实际上结束了美朝敌对状态。(44)“DPRK:Accentuating the Positive,” July 7,1993,DNSA,KR00372.朝鲜甚至通过联合国军事停战委员会暗示将在克林顿访问韩国之前移交17名联合国军士兵的遗骸。(45)“To Tom Hubbard from Charles Kartman:Welcome Home,” July 1,1993,DNSA,KO00894.而且,朝鲜媒体还对克林顿即将访韩保持了沉默,一改过往在美国领导人访问韩国之前发表负面评论的做法。(46)“DPRK:Positive Gestures,” July 9,1993,DNSA,KR00373.朝鲜官员表明与美国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并表示希望7月14—16日在日内瓦与美国的会谈取得进一步成果。(47)“DPRK/US:‘Changing’ Relations with US,” July 15,1993,DNSA,KR00377.与此同时,美国强调朝鲜应尽可能迅速启动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磋商,并重启与韩国的对话,以便让国际社会相信朝鲜通过对话解决核问题的真诚意愿。
三、美朝第二轮会谈与朝核危机重现
在美朝7月14—19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轮会谈中,美国对朝政策的重点是希望朝鲜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和推动朝韩双边磋商,底线是朝鲜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一般和特别核查。(48)“Secretary's Meetings with Korean FM Han,” July 12,1993,DNSA,KO00902.朝鲜谈判代表在此轮会谈中提出以轻水反应堆替代石墨反应堆的方案,并同意美国的两项关键要求:就所有悬而未决的核查问题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磋商;就实施朝韩核核查制度和其他问题恢复与韩国对话。在朝鲜同意恢复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韩国对话后,作为回报,克林顿政府宣布考虑帮助朝鲜用轻水反应堆代替石墨减速重水反应堆。美朝同意,只有在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韩国就核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后,才会着手启动第三轮双边谈判。(49)“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Briefing Submitted for the Record,” Februray 10,1994,DNSA,KR00432.
然而,在第二轮高级会谈之后,朝鲜将注意力和突破的方向主要聚焦在美国身上。(50)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98页。结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朝韩两方的交涉几乎没有取得进展。尽管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展开了谈判,但却拒绝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要求,仅同意对一些设施进行最基本的维护性访问,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则坚持要求全面核查。(51)“Information Memorandum to the Secretary from Mr. Tarnoff and Mr. Davis,” November 6,1993,DNSA,KO00921.在重启朝韩对话方面,朝鲜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南方必须表现出停止进行包括“团队精神”联合军演在内的“核战争演习”的意愿;韩国必须避免与其他国家合作制裁朝鲜。朝鲜将截止日期设定为美朝在日内瓦进行下一轮会谈的目标日期。随着截止日期临近,韩国示意,若朝鲜真诚处理核问题,可能会暂停“团队精神”联合军演。一周后,朝韩纽约谈判似有突破。(52)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85-86.朝鲜同意与韩国讨论无核化,(53)“Memorandum for Mack Mclarty,the White House,from Warren Christopher,” September 7,1993,DNSA,KO00907.韩国随后接受。双方在板门店商议交换特使。(54)“Update on 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 October 5,1993,DNSA,KO00919.然而,双方又在特使交换形式上产生分歧。朝鲜不同意直接交换,坚持先与韩国对话,再交换特使。(55)James Jungbok Lee,“The Importance of Status:The US-ROK Alliance Cohesion and the First Korean Nuclear Crisis,1993-94,”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vol.40,no.2 (2018),pp.315-357.同时,朝鲜要求美韩取消联合军演。(56)“Korea:Developments in North-South Dialogue,” December 1,1993,DNSA,KO00932.美国则要求朝鲜先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要求,并重启与韩国的核不扩散谈判。(57)“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 from Warren Christopher,” September 24,1993,DNSA,KO00914.
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韩国的谈判陷入僵局后,为避免外交困境,美国决定重新与朝鲜展开双边谈判。10月初,美国通过朝鲜高级外交官试探平壤,朝鲜提出结束“团队精神”联合军演、讨论新反应堆、解除经济制裁等要求。与此同时,韩国也在考虑更灵活地结束“团队精神”联合军演。随后,在美国国会议员盖瑞·阿克曼(Gary Ackerman)访朝之际,朝鲜表示同意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完全遵守保障措施,并承诺实施朝韩无核化协议。(58)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93-97.作为回报,美国应达成和平协议,包括限制对朝动武、提供轻水反应堆、恢复外交关系等。(59)Park,“North Korea and the Challenge to the US-South Korean Alliance,” pp.78-91.在11月15日的中层官员会议和多次互致信函后,克林顿政府决定提出一揽子协议。(60)Lee,“The Importance of Status,” pp.315-357.然而,美国批准协议的提议泄露,引发了韩国的强烈反对。在11月23日的美韩首脑会晤中,韩国总统金泳三表示反对一揽子协议,强调只有朝鲜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及恢复朝韩谈判,才可进行美朝第三轮会谈。(61)Park,“North Korea and the Challenge to the US-South Korean Alliance,” pp.78-91;Scott A. Snyder, South Korea at the Crossroads:Autonomy and Alliance in an Era of Rival Power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8.此外韩国还担心朝鲜仅对美朝双边核对话感兴趣,为缓解此种担忧,美国决定将美朝第三轮会谈日期和宣布暂停1994年“团队精神”军演放在朝韩恢复对话之后,并将一揽子协议重命名为“彻底和广泛的方法”。(62)“Memorandum for Mack Mclarty,the White House,from Warren Christopher,” November 24,1993,DNSA,KO00929;“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Current State of Play,” December 21,1993,DNSA,KO00937.
朝鲜反对将美朝第三轮谈判与朝韩恢复特使交换挂钩,并采用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策略。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朝鲜作出了妥协;然而,在与韩国的谈判中,朝鲜的立场更加强硬。(63)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115.朝韩对话和特使交换成为取消军演和美朝谈判的先决条件。然而,朝韩谈判因朝鲜要求在12月15日之前取消“团队精神”军演而陷入僵局。12月29日,美朝达成的被称为“超级星期二”的初步协议化解了僵局,双方约定在同一天采取四项措施: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始在朝鲜7个地点进行核查;朝韩启动特使交换会谈;韩国取消美韩联合军演;美朝确定第三轮谈判日期。(64)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01页。美国告知朝鲜,只有在核查令人满意且南北对话严肃推进时,才会进行第三轮谈判。若核查效果不佳,美国则将朝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并考虑制裁方案。
执行“超级星期二”协议充满挑战。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朝鲜需与其明确核查范围和时间,以保障连贯性。朝鲜指责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事实上的常规和特别核查,反复声称它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有特殊地位,没有义务接受这种核查。(65)“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Briefing Submitted for the Record,” Februray 10,1994,DNSA,KR00432;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02-103页。美国对此感到失望,认为朝鲜未能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核实其核计划所采取的措施,坚持核查应包括确保连贯性所需的步骤。(66)“Update,North Korea Nuclear Issue,” Februray 2,1994,DNSA,KR00429.在美朝努力下,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2·15协议”,确保申报核设施的连贯性,防止核材料转移。(67)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03-104页。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在3月1日到15日对朝鲜进行了核查,但朝鲜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宁边核设施的钚分离工厂进行放射性样本采集,因为朝鲜认为协议的关键要素未得到履行。(68)“Demarche on IAEA Resolution on North Korea,” March,1994,DNSA,KR00453;Kalpana Chittaranjan,“North Korea:Nuclear Issues,” Strategic Analysis,vol.23,no.8 (1999),pp.1305-1318;曹丽琴:《朝美核框架协议的签订及前景展望》,《东北亚论坛》1995年第4期。3月21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会议要求向安理会汇报,指出朝鲜未允许充分核查,无法核实核材料转移。(69)“Demarche on IAEA Resolution on North Korea,” March,1994,DNSA,KR00453.鉴于核查和特使交换是美朝谈判的前提,美国取消了3月21日的第三轮会谈,但同时表明只要朝鲜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美国仍然准备与朝鲜对话。(70)“DPRK:Hoping for Best,Bracing for Worst,” March 29,1994,DNSA,KR00457.
在“超级星期二”协议中,朝韩特使交换和美韩军演问题未解决,特别是特使交换的时间问题。这激化了朝韩矛盾,加剧了局势恶化。朝鲜试图通过推迟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和特使交换,使汉城边缘化,显示美朝谈判不应受南北关系制约。(71)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152.朝鲜尤其反对将朝韩特使交换作为启动美朝第三轮高级会谈的前提,认为这赋予了韩国在朝美对话中的否决权。在“2·15协议”达成后,朝韩在板门店重启会谈。3月19日,韩国副总理李荣德宣布特使交换会谈破裂。(72)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11页。朝韩谈判破裂导致“超级星期二”协议瓦解。美国认为,重新启动计划的关键在于解决南北对话的时间问题。随着朝鲜半岛局势急速恶化,韩国主动降低姿态,不再把南北特使交换作为恢复美朝核谈判的前提条件。(73)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167-168.
在韩国撤回将南北特使交换作为美朝恢复对话的前提条件后,美朝恢复会谈的主要障碍在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核查问题。朝鲜希望重返谈判桌,表示愿意重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接触,但将谈判进展与美朝对话挂钩。(74)“DPRK:Waiting for a Sign,” April 5,1994,DNSA,KR00462.4月20日,在与韩国防长会晤时,美国防长佩里重申延续外交渠道的重要性,但强调如外交失败,制裁是必要选择。考虑到制裁可能带来风险,美韩联合部队必须保持战备状态和威慑能力。双方同意由韩国主导恢复演习。不过美国仍然希望恢复核查,并表示一旦恢复,愿意暂停1994年军演。(75)“Secdef Meeting with ROK Minister of Defense Rhee,” April,1994,DNSA,KR00469;“Cable from American Embassy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pril 21,1994, USDDO,RTYABX427674687-RTYABX427674700.
1994年5月,朝核危机进入关键阶段。朝鲜开始从5兆瓦反应堆拆除8000根燃料棒,拒绝国际检查员采集测试样本,并将此与美朝谈判进展挂钩。(76)Ted Galen Carpenter and Doug Bandow, The Korean Conundrum:America's Troubled Relations with North and South Korea,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这一举动使危机达到顶峰。美国防长甚至准备了针对宁边核设施的导弹打击计划。尽管有此计划,美国仍将外交作为优先选择。(77)威廉·佩里:《我在核战争边缘的历程》,第167页。5月20日,克林顿政府决定继续谈判。(78)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184.美国同意在6月初与朝鲜进行第三轮谈判,条件是朝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协议,确保测量核废料的可能性。但若国际原子能机构明确测量核废料不可行,美国将取消谈判。(79)“5/23 Points for Han,” May 23,1994,DNSA,KO00957.然而,到了6月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报告核废料测量技术不可能。美国紧接着宣布暂停美朝第三轮高层会谈,将在联合国安理会商讨对朝行动的下一步。与此同时,美国强调仍愿意恢复与朝鲜的高层会谈,美朝对话的基础并未崩塌,朝鲜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仍然存在,但要求朝鲜在核核查方面采取积极行动。(80)“Pts for Strobe's Use with Russians on 6/7,” June 7,1994,DNSA,KR00488.
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随后通过决议,对朝鲜拒绝核查协议表示谴责。朝鲜因此宣布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断绝往来。两天后,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向安理会提出制裁方案,而朝鲜则威胁称制裁等于宣战,并扬言要将“汉城化为火海”。(81)全克林:《朝美核框架协议的来龙去脉》,《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第5期。由于担心朝鲜可能在被迫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美国在不放弃外交和加强军事准备的前提下开始策划对朝空袭。(82)威廉·佩里:《我在核战争边缘的历程》,第169页。
四、卡特朝鲜之行、美朝第三轮会谈与框架协议达成
1981年,卡特结束总统任期,转而投身国际危机调解工作。此后,卡特中心每年都收到访朝邀请。1993年2月,金日成再次邀请卡特,但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Warren Christopher)提议等待核问题解决后再考虑。随后,朝鲜数次邀请均遭婉拒。(83)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200-201.而在1994年5月,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美国驻韩大使詹姆斯·雷尼(James Laney)与卡特交谈,希望卡特参与解决危机。(84)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25-133页。卡特于6月15至18日访朝,与金日成会面,重点探讨以下议题:朝鲜希望美国在朝鲜半岛联合声明框架下,承诺不使用核武器,同时强调只希望和美国谈论核武器问题,因为美国拥有核武器;(85)“Carter Trip:Briefing President Kim,” June 20,1994,DNSA,KO00979.金日成愿意无条件与韩国总统会面,强调朝韩合作是无核化进展的前提;金日成对半岛统一表现出兴趣,并提出10点建议,包括朝韩双方同时裁军等;朝鲜向卡特传递信息,表示在谈判期间愿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联系,同时冻结核项目的关键部分。(86)“Briefing Memorandum to the Secretary from Mr. Tarnoff,” June 18,1994,DNSA,KO00977.
卡特随后通过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传达了这一消息。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回应卡特的采访,以避免让他显得像官方代表。克林顿总统建议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解读卡特的采访,将责任归咎于朝鲜,也许还包括卡特。(87)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251.卡特回到华盛顿后,白宫召集了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专家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克林顿、副总统戈尔(Albert Arnold Gore Jr.)、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雷克(Anthony Lake)等参与会议,一些智库和学界人士也在场。专家们对是否采取协商外交方式重启对朝谈判意见不一。当时,《新闻周刊》的调查显示68%的民众支持政府重启与朝鲜会谈。此外,考虑到朝鲜的威慑能力和一些人预测朝鲜可能崩溃,克林顿政府决定放弃武力选项,重新启动谈判。(88)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31-133、141页。因此,美国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核实朝鲜是否同意继续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以此作为进行第三轮谈判的前提;另一方面,在确认朝鲜意图的同时,继续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磋商制裁决议。(89)“Briefing Memorandum to the Secretary from Mr. Tarnoff,” June 18,1994,DNSA,KO00977.
6月20日,美国透过外交渠道确认了卡特访问朝鲜释放信号的真实性。加卢奇致信姜锡柱,核实朝鲜是否同意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同时以轻水反应堆替代石墨反应堆,允许核查人员和设备留在宁边核设施,冻结核项目。对于冻结核项目,美国的理解是:在美朝谈判继续期间,朝鲜不会给轻水反应堆添加新燃料或处理刚取出的乏燃料。美国认为这些承诺可以为重启第三轮谈判奠定基础。如理解正确,双方计划于6月29日开始谈判。(90)“Letter to Kang Sok Ju from Ambassdor Robert L. Gallucci,” June 20,1994,DNSA,KO00978.姜锡柱回信中提到,金日成强调信任构建是解决核问题的关键。金日成明确表示,朝鲜愿意在信任构建框架内解决核问题,承诺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接受核查,以轻水反应堆替代石墨反应堆。朝鲜将在美朝谈判期间冻结核项目。为了第三轮谈判,朝鲜将不给轻水反应堆添加新燃料,不处理乏燃料,并允许核查。后续议题将视第三轮谈判进展而定。朝鲜重申对话与制裁不能并行。(91)“Letter to Ambassdor Robert L. Gallucci from Kang Sok Ju,” June 22,1994,DNSA,KO00980.根据此信函,美国宣布双方达成一致,计划举行第三轮谈判。工作级别会谈定于6月23日在纽约举行,商讨谈判日期和细节。(92)“PM/RNP Deputy Director Passes PRC Copy of the 6/20 Gallucci-Kang Letter,” June 22,1994,DNSA,KO00983.朝鲜将无限期暂停核活动,美国则同意搁置与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国讨论对朝鲜实施的国际制裁。(93)Ryan J. Barilleaux and Andrew Ilsu Kim,“Clintion,Korea,and Presidential Diplomacy,” World Affairs,vol.162,no.1 (1999),pp.29-40.
6月30日,美国政府内部讨论第三轮会谈战略。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朝鲜从5兆瓦反应堆卸下的8000根燃料棒。会议通过了分为两个阶段的外交方案,以解决危机。第一阶段要求朝鲜在6个月内遵守国际防扩散义务,冻结反应堆建设,废旧燃料运往外国,停止导弹出口等。美国不会马上向朝鲜提供新反应堆,而是先考虑多边能源援助,然后提供新反应堆技术。同时,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美国解除部分经济制裁,承诺不会对平壤进行核攻击。第二阶段要求朝鲜采取更深入的行动,如削减军事力量、遵守弹道导弹控制协议、禁止化学武器,并改善人权。作为回报,美国提供反应堆、解除经济制裁、两国交换大使等。(94)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248-249.
美朝于7月8日在日内瓦开始第三轮会谈。朝鲜首次表示愿意放弃核武器计划,以换取轻水反应堆。(95)“A/S Gallucci's LWR Working Dinner in Tokyo,” July 27,1994,DNSA,KR00509.美国提出“全面广泛的方法”,旨在一边解决核问题一边改善双方政治经济关系,并向朝鲜提供安全和反应堆援助。(96)“North Korea Discussion Paper,” July 14,1994,DNSA,KO00993.双方讨论后认为,反应堆援助和非核能源援助对于美国实现核目标至关重要。朝鲜建议解决核问题与建设2000兆瓦轻水反应堆挂钩。如果美国在8月底前确认政府间资助和建设轻水反应堆,朝鲜将重新接受核设施检查,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管5兆瓦反应堆后处理和燃料添加。(97)“Strategy for Round Three,” August 00,1994,DNSA,KO01001.金日成去世后,日内瓦的朝鲜代表团回国,而美国代表团则留在日内瓦观望局势。克林顿总统向朝鲜人民表达对金日成去世的慰问,获得了朝鲜积极的回应。(98)“Executive Secretariat Operations Center:North Korea Task Force Situation Report No.1,” July 9,1994,DNSA,KO00990.随后,美国既密切关注朝鲜内部形势,又与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多次就轻水反应堆的模式和资金问题进行磋商。
在美朝准备恢复第三轮谈判期间,朝韩对话也成为关注焦点。卡特访朝后告知韩方,朝鲜同意南北首脑会晤。然而,金日成突然去世影响了朝韩峰会计划。韩国对金日成去世的吊唁处理引起朝鲜不满,导致气氛紧张。(99)“DPRK/ROK:Summit Problems,” July 21,1994,DNSA,KR00505.在朝韩峰会前景暗淡时,朝鲜与美国第三轮会谈于8月5日恢复。8月12日,双方发布共同声明,作为最终解决核问题协议的一部分,朝鲜明确表示愿意用轻水反应堆替代石墨反应堆,后者将适时拆除。美国同意提供轻水反应堆,并协助朝鲜实现停用石墨反应堆后的能源替代方案。为处理财政和能源技术问题,美国将成立多边小组。一旦美国兑现承诺,朝鲜将停止建设50兆瓦和200兆瓦反应堆,放弃乏燃料后处理,封存放射化学实验室,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监控相关设施。同时,美朝将在对方首都派驻外交代表,减少贸易和投资障碍,逐步走向关系正常化,而第一步就是建立联络办公室。朝鲜还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南北无核化联合宣言,美国则保证不威胁朝鲜,不使用核武器。朝鲜承诺仍留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遵守保障协议。美国还认为实施南北宣言是解决核问题的必要步骤,此外需要拆除朝鲜的后处理和浓缩设备,韩国也应更深度参与提供轻水反应堆,以推动南北关系。(100)“Cable from Secretary of State to All Diplomatic and Consular Posts,” August 22,1994,in Robert A. Wampler,ed.,Nor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Declassified Documents from the Bush I and Clinton Administrations,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164,August 23,2005,document 5.
美朝达成协议后,美国继续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磋商,以确保对朝提供轻水反应堆和能源的计划。同时,美国努力避免因韩国问题而偏离与朝鲜的谈判轨道。韩国表达了对谈判步伐过快的担忧,认为在实质性改善南北关系之前,华盛顿不应与平壤建立联络办事处。(101)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295-296.韩国媒体批评美国让步过多,未充分考虑韩国利益,金泳三政府因在未获得平壤坚定让步的情况下承诺向朝鲜轻水反应堆建设提供经济支持而受到批评。(102)“ROK:Anxiety Attack,” August 18,1994,DNSA,KR00516.为此,美国向韩国保证在9月23日日内瓦会谈期间与韩国保持紧密接触,支持南北对话,推动朝鲜与韩国恢复接触。(103)“Talking Points,” September,1994,DNSA,KR00529.
9月23日,美朝第三轮会谈重新开始并达成协议。尽管协议达成后围绕核查问题再次发生摩擦,但双方都保持克制,以避免破坏对话,推进协议最终签署。9月27日,美朝代表团团长会议陷入僵局,分歧主要来自核查两处可疑设施,这关系到澄清朝鲜过去的核活动。然而,朝鲜坚持不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访问这两处设施。(104)“U.S.-DPRK 9/27 Heads of Delegation Meeting,” September 27,1993,DNSA,KO01023.随后,双方均作出让步。朝鲜表示,如果美国交付了大部分轻水反应堆,他们愿意就过去核活动异常问题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接触。(105)“U.S.-DPRK 9/28 Heads of Delegation Meeting,” September 28,1994,DNSA,KO01024.与此同时,美国放弃了先前要求首先核查朝鲜核废料储存处的立场,而将重点放在冻结朝鲜现有的一个石墨反应堆和阻止两个计划中的石墨反应堆投入使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美国宁愿推迟对朝鲜核废料堆的国际核查。(106)立伟:《美朝核问题框架协议中提到的石墨反应堆和轻水反应堆》,《世界知识》1994年第22期。此后,美朝双方就核废料处理、核设施拆除、协议文本和朝韩对话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直至10月17日结束第三轮高级会谈。(107)韩献栋:《不对称的博弈——美朝关系三十年(1988—2018)》,第137-138页。
1994年10月21日,美国和朝鲜最终在日内瓦签署了协议,勾勒了通过全面交易解决朝核问题的路线图。根据该协议,朝鲜同意冻结、中止和最终拆除运行中的5兆瓦石墨反应堆以及正在建设的50兆瓦和200兆瓦石墨反应堆及其相关设施。朝鲜将继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特别和常规核查,并完全遵守核查条约所需的步骤。此外,朝鲜还同意执行南北联合宣言和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推进南北对话。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2003年之前向朝鲜提供价值40亿美元的两座轻水反应堆,并在反应堆建设期间向朝鲜提供重油。美国还同意降低对朝贸易和投资障碍,并与朝鲜建立外交关系,从建立联络办公室逐步升级到大使级外交关系。此外,美国也向朝鲜提供正式的安全保证,承诺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108)Samuel S. Kim,“North Korea in 1994:Brinkmanship,Breakdown,and Breakthrough,” Asian Survey,vol.35,no.1 (1995),pp.13-27;“Agreed Framework of 21 October 1994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October 21,1994,USDDO,AWALIZ989424730-AWALIZ989424734.框架协议为美朝双方履行承诺规定了具体步骤。根据协议,朝鲜在完成第一座轻水反应堆建设后,需要拆除宁边反应堆及其相关核设施,以及正在建设的两座反应堆和后处理设施。在此期间,朝鲜同意冻结宁边反应堆及其相关设施,以及两座正在建设的反应堆,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查。随着第二座轻水反应堆建设完成,朝鲜必须完成所有拆除任务。在建设轻水反应堆期间,朝鲜从5兆瓦反应堆中取出的燃料棒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储存和监管,并最终移出朝鲜。(109)Terence Roehrig,“One Rogue State Crisis at a Time,” World Affairs,vol.165,no.4 (2003),pp.155-178.
五、美朝核框架协议达成的主要动因及隐忧
1993年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后,美国对朝政策从同意双边谈判到走向战争边缘,再到悬崖勒马,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并与朝鲜达成框架协议,两国最终以和平的方式使第一次朝核危机暂告段落。促使美国愿意与朝鲜达成框架协议的主要动因是多重的,大致可以分为全球、地区和国内三个层面。
首先,正如既有研究将朝核问题纳入美国对外战略的研究范畴那样,朝核问题已经超越了地区层面,成为克林顿政府全球战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冷战的结束,克林顿政府着眼于通过国际机制来巩固美国的主导地位,其中核不扩散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克林顿政府明确将核不扩散视为外交的首要目标。然而,朝鲜成为首个在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宣布退出的国家,这对该条约构成直接挑战。国际社会如果未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势必会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其安全保障机制造成不小的损害。值得特别注意的是,1995年的审议会议将迫使成员国决定该条约的未来,因此及早解决朝核问题显得尤为紧迫。朝鲜若在即将具备生产核武器能力时退出条约义务,势必会对该条约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此外,如果朝鲜拥有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能力,这可能导致东京和汉城重新评估与美国的关系,以及他们之前承诺不开发核武器的立场。(110)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xiv.海湾战争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拉克核查的经验也揭示出地区核扩散威胁逐步升级,更加凸显了应对朝核问题的迫切性。在这一背景下,克林顿政府必须迅速行动,防止朝鲜破坏核不扩散机制,确保朝鲜持续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捍卫全球核不扩散秩序的稳定。(111)Robert A. Wampler,ed.,“Engaging North Korea II:Evidence from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Dec.8,2017,https:∥nsarchive.gwu.edu/briefing-book/korea/2017-12-08/engaging-north-korea-ii-evidence-clinton-administration.
其次,韩国对于美朝对话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既有的同盟理论,美韩同盟是典型的不对称同盟,韩国在同盟中处于“依附性”地位,以让出“自主性”交换美国对韩的安全保障。冷战结束后,美韩同盟的不对称性质即使没有进一步恶化,也仍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冷战时期两极秩序的威胁已不复存在,因此美国不再将向联盟伙伴提供安全保障视为一项公共产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拥有更大的战略自由度,而联盟伙伴的自主权则相对受限。联盟政治不再是美国的必要前提,而成为美国可以自主选择的策略。作为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美国不再受制于冷战时期的“结构性威胁”,因此具备更大的“控制权余地”,使其能够主导制定美国联盟的相关条款。(112)Jaechun Kim,“Alliance Adjustment in the Post-cold-war:Convergence of Strategic Perceptions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ROK-US Alliance,” Pacific Focus,vol.30,no.1 (2015),pp.33-58.然而,审视框架协议的达成过程可以发现,韩国在关键节点上同样具备影响美国对朝政策的能力。为了维护双边同盟,克林顿政府需要与韩国进行充分磋商。然而,韩国的对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摇摆不定。他们一方面担忧美朝的过度接近可能将韩国置于次要地位,另一方面又担忧美国对朝政策过于强硬,可能导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1993年6月,美朝在纽约举行谈判时,韩国尽管表示支持,但仍感到自己被边缘化。韩国总统金泳三在1993年7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警告说,朝鲜正在利用与美国的谈判来“争取时间”,以继续其核计划。他甚至提到,到1994年初,朝鲜可能拥有足够的钚,用以制造核武器。金泳三的言论暗示了对克林顿政府的不满,认为他们在与朝鲜的谈判中过于天真。(113)Chae-jin Lee,A Troubled Peace:US Policy and the Two Koreas,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然而随着1994年夏季克林顿政府考虑采取武力行动的时机,韩国政府开始做出让步,放弃了将朝韩恢复对话作为美朝第三轮谈判的前提条件,表达愿意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在美朝达成协议后,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表示支持协议。韩国的批评主要聚焦在协议的具体内容和韩国在协议中的参与程度上,而并非对解决问题的路径本身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协议中推迟特别核查的安排无法实现对朝鲜过去核活动透明度的澄清。同时,韩国政府也被批评在协议达成过程中缺乏充分参与。(114)“ROKG Prepares Public for U.S.-DPRK Agreement:National Assembly Debate Merits of Accord,” October 17,1994,DNSA,KO01029.因此,韩国支持对话和抵制对抗的立场,也成为美国选择通过这一路径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因之一。
最后,赢得1994年中期选举也是克林顿政府的考虑之一。克林顿及其主要幕僚认识到他们的外交政策受到批评,被认为不够成熟。为了改变不利的选情,他们着眼于在外交领域取得实质性成就。因此,围绕朝核危机展开的外交努力不仅受到朝鲜国内领导层变动的影响,也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尤其是选举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克林顿政府还期待,随着苏联解体,朝鲜可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迎来崩溃。(115)Glyn Ford,“The Pyongyang Paradox:Diplomacy Is the Only Way Out of the Crisis in North Korea,” Soundings:A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Culture,no.67 (2018),pp.135-146.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美国认为年轻的金正日在健康状况和行为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在评估核谈判时,美国甚至考虑到可能只剩下几个月,甚至几周的时间窗口。(116)Noland,Avoiding the Apocalypse,p.151.
尽管美朝签署协议暂时阻止了战争和冲突,在解决第一次朝核危机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117)O'Hanlon and Mochizuki,“Toward a Grand Bargain with North Korea,” in Lennon and Eiss,eds.,Reshaping Rogue States,pp.158-159.但框架协议存在的问题也孕育着美朝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可能性。(118)此外,协议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关于彻查朝鲜过去的核活动,美朝并未达成一致。再如,协议的执行资金来源不明确,这导致协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资金问题反复拖延,进而引发美朝互不信任与指责。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对朝政策与其整体外交战略密切相关。随着美国战略的变化,对朝政策也会有所变动,这对解决朝核问题的一贯性产生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安全专家开始更加关注朝鲜作为核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威胁的角色。虽然朝鲜对韩国构成威胁,但与其对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和反恐政策的影响相比较,朝鲜的全球威胁更为显著。小布什总统上台后,美国外交政策焦点转向反恐,而新保守主义导向的对朝政策则将朝鲜视为“邪恶轴心”,对前政府的对朝政策提出批评。在2001年,布什政府回顾了对朝政策,强调坚定立场以解决朝鲜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并着重强调解决克林顿政府未能处理的问题,比如削减朝鲜的常规军事力量以及改善朝鲜人权状况。(119)Yong Shik Choo,“Handling North Korea:Strategy and Issues,” SAIS Review,vol.23,no.1 (2003),pp.43-51.美国强硬的对朝政策引发了第二次朝核危机。然而,因深陷中东事务,小布什政府难以专注于应对朝鲜问题。美国希望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能够在朝鲜事务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同时避免与朝鲜发生冲突和摩擦,因此,美国在处理朝鲜问题时选择了谈判或者“忽略”策略。总之,美国主导的外交战略变化影响了其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关注度,并影响了美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投入时间和资源的意愿。
在解决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尽管克林顿政府与俄罗斯、中国、韩国和日本保持了合作,但韩国的立场对克林顿政府的朝鲜政策产生了关键影响。韩国试图掌握朝美接触的节奏,避免外界认为韩国在追随美国。这导致韩国在华盛顿和平壤之间的谈判问题上摇摆不定:每当谈判陷入停滞时,韩国会表现积极;每当谈判取得进展时,韩国则变得冷淡。(120)Signal,Disarming Strangers,p.19.美韩对朝政策的不同步也给框架协议的执行带来了困难。韩国金大中总统上台后,推动了对朝“阳光政策”,改善了朝韩关系。与此同时,小布什政府强调对朝“政权更迭”。两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的不协调影响了美国解决朝核问题和执行框架协议的努力。
在美国国内政治方面,一方面,行政机构受到立法机构的制约。克林顿政府在与朝鲜达成协议时,与国会缺乏协调。1994年后,共和党控制了国会,批评政府屈服于朝鲜的“核勒索”。(121)Lee,A Troubled Peace.另一方面,行政机构内部存在关于对朝政策的争议,国务院与国防部意见不一。国务院关注维持核不扩散,强调澄清朝鲜过去的核行为。他们主张首先让朝鲜重新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实施核保障措施。作为回报,美国将努力消除朝鲜对美国核威胁的担忧,同时谨慎推进美朝关系正常化。国防部则关注朝鲜的核武器制造,主张先拆除关键核设施,阻止钚制造,为此愿意尽早对朝采取大规模激励措施。(122)Wit,Poneman,and Gallucci,Going Critical,pp.139-140.
在现有的研究中,特别是在西方学者的观点中,朝核危机爆发和升级的责任主要被归咎于朝鲜,有时甚至还会倾向于将责任转嫁至中国。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对朝鲜拥有影响力,甚至可以深度掌控朝鲜,但中国未能充分发挥这种影响力,促使朝鲜放弃核武器。(123)Masahiro Hoshino and Shunji Hiraiwa,“Four Factors in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North Korea: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China-North Korea Relationship under Xi Jinping and Kim Jong-u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ast Asia Studies,vol.9,no.1 (2020),pp.18-28;Carla Freeman,Mel Gurtov,“Unpacking a US Decision to Engage North Korea:What It Entails and What It Could Achieve,” https:∥www.38north.org/wp-content/uploads/pdf/38-North-SR-1804_Freeman-Gurtov.pdf.上述看法忽视了美韩在对朝问题上拥有的压倒性军事优势所引发的朝鲜的不安全感,同时也未能充分意识到美国的对外战略、地区政策以及国内政治在朝核问题上产生的错综影响。美国对朝政策往往缺乏一致性与连贯性,容易受制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也常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约束。美国对朝的不稳定态度妨碍了美朝之间互信关系的确立,加剧了朝鲜对美国的不信任,使得双方的任何谈判都变得更加困难,朝核问题也因此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美朝通过协商解决了第一次朝核危机,这给应对当前的朝核危机提供了如下启示:首先,围绕朝核危机的外交努力受到美朝之间信任缺失的制约,双方逐步建立信任关系是解决朝核危机的必要前提,但美朝核框架协议的达成并没有带来两国之间的互信,如何构建美朝之间的信任成为重要议题;其次,第一次朝核危机表明,对华盛顿而言,朝核问题已超越单纯的外交议题,成为美国外交战略和国内政治的一部分,维持美国对朝政策的连续性是解决朝鲜危机的关键所在;再次,在解决朝核问题上,不仅需要地区国家的合作与妥协,还需要美国国内政治在对朝政策上能够达成一致,美国没有解决问题的坚定立场,而一味地甩锅给他国的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朝核问题愈演愈烈;最后,在第一次朝核危机当中,朝鲜始终担心美国对其使用核武器,安全担忧是朝鲜核开发的首要动因,因此,若要解决朝核问题,美国务必要考虑通过何种措施乃至制度安排提升朝鲜的安全感,照顾朝鲜合理的安全关切,而非寄望于借助强硬手段将自身利益和意志强加于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