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场与根本:小学语文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路径

2023-03-13连忠友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李大钊革命课文

连忠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加凸显价值的引领,以文化人。从中可以看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是在课程目标中,还是在课程内容中都得到了一种彰显。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安排了近40篇革命文化类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些革命文化类题材课文的学习,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从而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学生对于这些课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远”,此类课文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空间上的距离使学生与其存在“代沟”,生活在当今幸福的年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那血雨腥风、硝烟弥漫、艰苦奋斗的年代。其次是“大”,此类课文所呈现出的伟人、英雄形象的大爱、大义、大情怀,与当代儿童多元认知方面有较大的距离感(钱栋彬:《让革命文化单元焕发“生”机——以五下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江苏教育》,2021年第43期)。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谈谈做法。

一、明确立场:立足儿童本位,遵循认知规律

(一)顺应儿童认知性需求,让革命文化的时代不“远”

革命文化类题材的课文内容具有年代感,学生没有直观而感性的认识,在情感上没有亲近感。因此,教者要以儿童的立场审视、解读、施教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师在备课前要进行学情研判,借助课前的问卷调查、导学单填写、与学生交流访谈等形式,重点了解学生阅读此类课文的困难、误区和期待。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导入新课、课中理解、课后拓展等阶段适时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人物、事件,从而为理解人物品质和融入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最大的鸿沟在于学生理解上有困难、认识上有误区和阅读期待上有差距。因此,教师在课前与课中可以进行资料的补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让学生对李大钊的“生卒年”“主要经历”等有初步了解,从而拉近学生与人物间的距离,为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格打好基础。在课中适时适量补充简短的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如在母亲劝说父亲离开北京的时候,父亲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仅限于表层,学生是很难理解父亲语言所传递的丰富内涵,更不能了解其伟大形象,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突破口,问道:“现在究竟是什么时候呢?”再进行相关历史资料的链接,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正陷入“白色恐怖”时,革命者处在危险时刻,由此体会到李大钊坚守岗位,把自己安危置之度外的英雄形象。又如在引导学生体会“安定”“沉着”这两个词来理解李大钊不为个人情感所动摇,在法庭上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时,如果单纯从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体会不免有些单薄,于是适时补充李大钊在狱中受到敌人严刑拷打,甚至敌人把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但他仍严守秘密的相关史料,从而实现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感知英雄形象、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二)顺应儿童发展性需求,让革命文化的精神不“远”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大多记叙的是历史真实事件,教学时,如何把现实生活与传承与践行革命精神联系起来,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重温事件和人物,铭记历史,激发他们的敬仰之情,更要在他们心中根植“红色基因”,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正是用“中国精神”来建设我们的祖国,这正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让他们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同样需要“中国精神”。

执教本课后,教师总结道:“同学们,无论是被捕前、被捕时,还是法庭上,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沉着、冷静、坚贞不屈的革命英雄,这一切都来自他的革命信仰——革命必将成功。革命信仰高于一切,近代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正是这些热血青年,为了爱国信仰,奋战沙场,同样,为了建设美好的新中国,新时代也涌现出了一批有信仰的人。”接着适时播放钟南山、航天英雄等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顺势问道:“一个84岁老人为什么还要如此疲惫奔波?”学生自然而然明白,因为他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国家,这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担当。焦裕禄的信仰是什么?学生从焦裕禄“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的决心中理解他“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坚守。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从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中明白了,一切来自他们的信仰——以发展航天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这样的关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信仰的魅力,信仰不会因时代遥远而过时,当今社会同样需要信仰。基于儿童立场关联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的传承与践行革命精神联系起来,这样的革命文化才有生命与活力,才能将革命精神传播给这些稚嫩的“花朵”。

二、堅守根本:立足学科本位,坚持文道统一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常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过度解读文章的 “道德属性”,课堂传授中拔高了“思想”“人格”“高度”,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要么只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着力点放在“教课文”,忽视人文教育(王崧舟:《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课程逻辑与实施路径》,《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12期)。如何做到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掌握好“度”这个问题,这需要语文教师用“语文”的方式加以融入,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有机融入革命文化教育,这个过程如春在花、如盐在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熏陶,生成语文素养。

(一)聚焦细节,深入内涵

新课标把文化自信列为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革命文化类课文有着丰盈充实的育人价值,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能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类课文的教学要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的语言文字而进行。为了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李大钊的一些“反常”表现,细细咀嚼背后所折射出的伟人的形象与精神(朱琳玲、杨姜梅:《契合文体  文道合一——浅谈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师》,2023年第1期)。

1.聚焦“反常态度”,感受忠于革命之精神

首先,在前文的描写中,李大钊是孩子眼中的慈父,他总是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各种幼稚的问题,从文章“从来没”“更没”“哪怕”“不论”“总是”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但父亲在焚烧文件之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却“待了一会儿”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的回答与前面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探究这一反常态度背后的原因,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他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这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背景来思考可能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是让学生尝试换一个角度去体会,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想知道父母的事情时,父母却说大人的事小孩少参与。结合时代背景教师是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与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背景,明白当时是处于白色恐怖的年代,父母深知这项工作的危險性,不想让孩子知道,即使说了也不能理解。考虑到外因是当时形势严峻;考虑到内因是父亲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出于对子女的保护;考虑到事物的本身属性,即事情的本身比较复杂,则一言难尽。总之,教学时,教师只有紧抓这一态度进行对比,通过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及链接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来感受到李大钊对家人的爱,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其次,父亲对我的态度是“含糊”的,而对于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他的态度却是坚决的,这又是一次态度的反常。对于这个问题,教学时,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轻易”是什么意思?现在离开是“轻易、随随便便吗?(不是,因为形势严峻,工友阎振三被抓)为什么还说不能轻易离开?(工作紧张、工作重要)再让学生联系前文体现工作越来越紧张的句子,如“每天早出晚归”等句子,以及父亲回答中“坚决”“常”“轻易”等词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再想一想,实际上,父亲不愿离开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出于对家人的爱,不忍心离开自己的妻子与孩子,这也再次刻画了一个慈父的高大形象。

2.聚焦“反常言行”,感受革命到底之气概

首先,文中大量的描写突出了当时恐怖的气氛,如“几声尖锐的枪声”“一阵纷乱的喊叫”“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此时我的表现是“瞪”“心剧烈跳动”“恐惧”,面对这样的恐怖氛围,作者心里有些慌乱,这也是一个常人的正常表现,但父亲明知道是来捕捉自己,却依然是“不慌不忙”,对我说“没有什么,不要怕”,这样的反常言行,可以反衬出父亲的镇定自若。“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的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色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敌人的来势汹汹,态度十分的恶劣,但父亲却没有丝毫的胆怯,“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些表现也衬托出革命者临危不惧、革命到底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写李大钊,可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当时的形势以及敌人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便会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当时气氛之紧张、敌人之凶残。但这还不够,最关键还是要聚焦到主人公身上,虽然课文对他的描写不多,但却非常生动而且有质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如“不慌不忙”“惯有的严峻态度”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父亲能如此安定、沉着?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将两种人物进行对比,从我的慌张、敌人的残暴之中,感受人物内心的话语,以反衬的视角感受主人公伟大品质。

3.聚焦“反常形象”,感受坚贞不屈之形象

法庭上,“父亲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可以推想父亲在狱中已受到了酷刑,受到敌人的摧残,而此时他的精神面貌却依然是“平静而慈祥”,教学时需要再次聚焦此反常行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描写之中感受当时的具体情况,从“父亲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可以感受到父亲在监狱中受到非人的待遇;从“没戴眼镜”,可以看出他已失去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从“乱蓬蓬的长头发”,可以看出他受到了敌人的摧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联系下文想想:文章的哪些描写又让你感到“反常”呢?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平静而慈祥的脸”,按常理来说此时受到非人待遇的李大钊应该是精神疲惫,眼中布满血丝,但在法庭上却十分“平静”和“慈祥”,再引导学生讨论其原因。因为有了前文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他早就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严刑拷打并不算什么,同时也是想用自己的表现来影响家人,希望他们能够坚强。

(二)整体观照,领悟写法

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是本文表达上的另一个特色,课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首尾呼应,不仅点明了李大钊烈士牺牲的具体日期,而且暗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课文在情节交待上也有多处对应,使全篇前后勾联,浑然一体。教学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教学,以此来落实课后练习第四题。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30~33自然段,体会一家人的悲痛心情。

2.想一想,这4个自然段叙述的内容,课文第1自然段就先概括交代了,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整体,发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都谈到李大钊遇害的具体日期(时间照应),首尾形成一种呼应。

3.找一找,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地方,请你找一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事因照应,前文:“他……在家里整理书籍和文件”,后文交待原因:“军阀张作霖要……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人物照应,前文写:“工友阎振三一早上……不见回来。”后文有延续交代:“在军警中间……被捕的工友阎振三”。地点照应,前文交代父亲被捕时,“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后文交待:“父亲牺牲后……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通过“读—想—找”这三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不仅使读者能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前后内容的呼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最后,再引导学生将这一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比照体验,拓展阅读

课后作业中安排两道题,都是为了再次落实另一个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学生在课内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次把这种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也通过对革命题材的文章阅读及人物的认识,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时,我充分利用“阅读链接”来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英雄烈士的认识。

1.比一比。要求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革命斗争题材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军神》《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与这篇课文相比,有何特殊?通过学生回顾,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本文以“女儿忆父亲”的角度写李大钊同志和敌人斗争的事迹,不仅刻画了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也刻画了一位爱儿女的慈父形象,感情真挚,打动人心。同时,这样的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

2.读一读。阅读“阅读链接”中叶挺的《囚歌》,并结合资料,来谈阅读感受。

3.查一查。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总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教师要站在“学”的立场,顺应儿童的认识性、发展性需求,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特点,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改进研究”(项目编号:JSZJ2116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李大钊革命课文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李大钊
背课文的小偷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