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下习作教学的应然走向
2023-03-13任静
任静
习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与阅读教学形成了两大核心支柱,但很多学生“闻作色变”,是因为内在的核心逻辑始终将学生的认知置放在被动的要求下,学生读者意识的缺乏,让学生无法探寻到习作表达的价值和意义。所谓读者意识的缺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学生不知道将习作写出来给谁阅读。要想真正彻底地扭转习作教学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激活学生创作时的读者意识做起,让读者意识的培养伴随学生从构思到选材,直至动笔和修改的整个创作过程。
读者意识实际上是写作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着力点,但其在语文教学当中之所以容易被忽视,主要原因还在于当前的作文评价机制是用分数来衡量学生作文的好坏。为了获得好的分数,教师往往会指导学生运用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这就使得作文教学进入本末倒置的状态。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关键一点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在写作的时候不仅要关注自己写什么,更要关注自己如何写。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时,读者意识也就可以慢慢得到培养。其实读者意识是相对于作者意识而言的,对于习作者而言,作者意识是在其习作过程中积极、明确地表达“我是谁”,时刻思考并感知自己的存在;而读者意识是习作者始终清楚“为谁写”,心里时刻装着读者,并且读者还贯穿于整个习作过程,始终作用于文章本身。笔者就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中《神奇的探险之旅》这篇习作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情境引领,在情境中契合读者认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2022年版)》强调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构建读者意识,有效的策略主要包括基于阅读分析来激发读者意识,从而融入文体,思考明确写作形式、生活迁移教学促进习作训练。同时还需要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达动机,从而明确最佳的阅读对象。
通过所总结出来的这些策略可以发现,读者意识的培养从属于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读者意识可以看作是意识的下位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意识只能在具体的行为当中进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围绕“为谁写”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情境去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如何写作才能契合读者的认知。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积极创设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将最终的习作表达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不妨创设这样的情境:《故事大王》杂志社“想象魔幻台”栏目发布了征稿启事,要求以“探险”为主题收录一批神奇、独特的探险故事,优秀稿件将在学校广播台播放。
其次,依托情境,敲定读者。基于上述情境的具体要求,阅读对象基本可以确定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杂志社的订阅者;其二,可以锁定在校的全体师生。这两种类型的读者,虽然地域不同,但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阅读爱好和偏向,这就需要学生将探险与神奇作为本次习作创作的重点要求,以进一步契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再次,多重定位,明确目的。写作目的的形成,对于创作中的内容选择、结构设置,语言风格的确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杂志社纸质传播和校园广播台声音传播等不同的媒介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编者所设定的习作任务与定位、自身教学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以及具体鲜明的读者需求等不同的维度,将本次习作的最终目的定位于:与同龄的儿童分享自己想象中刺激且极具吸引力的探险故事。有了这种灯塔式的写作目的,学生在整体规划和构思整篇文章时,就有了相对明确的抓手。
借助上述三个教学板块,不仅让原本完全被忽视的读者浮出水面,同时也形成了具体的情境和鲜明的目的,本次习作先期的储备性工作就得到了真正释放。比如,在“神奇的探险之旅”这一写作教学当中,教材提出两个问题:你喜欢探险吗?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大有深意的:喜欢探险与否取决于学生有没有直接经验,学生是否读过与探险有关的书,这实际上在询问学生的间接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其实都可以为其后续的写作提供一种情境。所以,教材后面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很显然,学生能否“编”成功,取决于学生大脑当中所構建出来的表象,而这个表象能否有效形成又取决于学生能否将自己置于相应的情境当中。所以,这个时候看上面三个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发现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通过多重定位的方法来明确写作目的,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沉浸到与探险有关的情境当中去。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激发学生以更加强烈的读者意识来构思自己的想象,也奠定了写作的基础。
二、具象呈现,在具象中满足读者需求
得法的教学指导,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习作技巧、提升习作能力、构建习作思维。习作过程中读者意识的体现,核心就是要能够准确设定读者的内在需求,教师需要从读者自身和文体特点两个维度展开:从同龄人的阅读需求来看,故事新鲜刺激、一波三折,往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从文体的角度来看,重点刻画探寻过程中的人物细节,展现知识丰富、机智聪明的探险家形象,往往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共鸣感。基于此,教师不妨从曲折之情节、独特之感受两个角度尽可能满足阅读对象的内在需求。
首先,人为制造相应的意外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故事的架构中确定相关人物的个性,由此设定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方向,并在动笔前确定好故事的情节。比如,教材中提到了“热带雨林”这个独特的场景,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热带雨林的环境特点,并确定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比如,可能被毒虫咬伤、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绊倒造成重伤……所有这些场景的想象,实际上都可以在学生的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的具象。当具象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的写作内容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想象,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构思整个文章的环节。
其次,注重内在独特感受的抒发。文本的呈现绝不是作者空洞的介绍与描述,相机展现作者内在感受逐步成为第三学段学生应有的表达品质。对本次习作而言,惊险感、刺激感将成为衡量习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除了进行情境氛围的营造以及意外情节的设置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基于读者视角,激活学生的感官系统,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作品中。很多学生在初次尝试写作时,对整体感官系统的描写相对较少,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初次完成的稿件与范文对比,并聚焦除了情节之外的感受描写,引领学生通过对比明晰,感受对于探险类习作表达时的重要性,借助这样的对比,不断强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综合分析后发现,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其核心用意是要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读者的阅读需求之下,从而明确写作的本质要义。这一习作单元的教学,从意外情节的构造到独特感受的抒发,客观上完成了由外到内的整体意象构建,这可以保证读者在读到文本时能够形成完整的认知,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这也是读者意识的充分体现。
三、角色对话,在修改中契合读者意愿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由此可见,修改对于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但修改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教师要确定读者的思维意识,以读者合意的标准展开积极而主动的习作修改。
首先,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习作教学中的学生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习作的创作者,也是事实的评价者之一。这是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准则,但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依照所有的随性感受进行评价,往往会让学生失去方向。基于新课标教学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教师可以根据这篇习作的具体特点,提前明确基本的评价维度和标准。比如“逻辑维度”,力争做到逻辑严密、安排合理,尽可能少出现情节发展不合理的地方;“感受维度”,能够涉及生命个体四种感官的基本感受,只有一到两种就可以组织伙伴帮助修改;“意外维度”,则需要出现至少一处的反转和突发情况。这三种评价维度,既是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是读者意识下重点需要关涉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三个维度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形成不同的量化星级,让评价更具标准性。
其次,通过对话明晰读者意愿。教师设定的评价体系,是基于目标设定以及实施过程开展的,与读者进行交流对话,可以成为优化评价和实施修改的拓展延伸。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探险故事,分享给不同学段的学生,与读者形成直接性的对话,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通过他们的评价,进一步获取直接有效的反馈信息。比如,描写雨林探险,很多学生都描写了猛兽侵袭的场景,有的选择巨蟒,有的选择老虎,有的选择猎豹,哪一种更能给人紧张感和刺激感呢?可以直接向读者了解,让自己的后续修改依循着读者的感受和意见展开,从而让后续完成的习作定稿能够更加契合读者的心意。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多维评价的契机,通过设置明确的评价体系,搭建与读者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基于角色对话的场景,基于读者的认知,确定修改的着力点和方向,来推动学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发展。其实相对于上面的努力而言,借助与角色对话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写作文本,并努力做到通过修改来让写作内容更好地契合读者的意愿,客观上是使学生读者意识更加充分的体现。因为当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一旦有了构思角色对话的需要,学生就会自然地沉浸到相应的场景当中,此时学生一方面会思考角色与场景的匹配关系,另一方面又会思考一个角色所说出来的话是否符合场景,当然也会思考读者有怎样的感受。这是典型的读者意识的体现,可以说正是通过角色对话的设计,让原本存在于学生思维当中相对有一些模糊的读者意识变得更加清晰,客观上也起到了巩固学生读者意识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读者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打通生活和习作的壁垒,优化习作表达,提升语文素养。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面向小学生的习作教学,需要学生在读者意识下的审视与改进,这是学生心中有读者的体现。否则学生心中无读者,不仅会使整个习作毫无价值感,同时更容易走进机械训练的泥潭。因此,无论是在习作的构思阶段、具体的写作阶段还是修改评价阶段,都应该让读者不断“出场”,让写作者不断与读者展开对话,让读者意识贯穿习作学习的始终。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