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探索*

2023-03-13龚佳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龚佳佳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因虐待和体罚孩童的严重事件不断被揭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10月,浙江温岭的蓝孔雀幼儿园曾出现教师虐待儿童的现象;2017年11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的一名老师被指控用针扎孩子,并强迫孩子吞下不明药片;2021年5月,大连的一所幼儿园中,多名儿童身上出现疑似被针扎的伤痕……这些连续不断的师德严重失范事件,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对幼教从业人员道德品质的把关过于宽松。

“立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当前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是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何培养人”是学前教育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学前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担负着启蒙教育的重任。作为未来准幼儿园教师的新生力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育教学等育人能力直接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更决定着未来人才的质量。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1]。高素质的师资,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国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明确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这一标准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供依据,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指引方向。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提升幼儿教师综合素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阶段的成长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作为人生的启蒙教师,幼儿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有崇高的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理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作为教师的师德师风或者价值观养成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出现了一些无视道德法制和师德师风的虐童、体罚等现象,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古语云:“师道不立,则天下无善人”。幼教阶段是人生情感发展的初期阶段,早期的情感体验是奠定人生情怀的基石。育人之魂,需要慢慢沁入,逐步沉淀。育人之魂,需要具有传道情怀、授业底蕴的幼儿教师队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幼儿园教师的主要机构,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领域。我国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通常围绕价值、知识、能力三维目标开展教学,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知识能力,轻价值目标的情况。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思政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存在价值目标较难考核等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有效衔接知识传承和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构建完善的目标价值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此外,课程思政就是“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2]。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思政与课程紧密结合,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就需要老师们多方研讨,深耕教学设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式和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等,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让课程的育人价值回归,从而促进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认识到课程不仅是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的载体,而且是涵养精神、塑造价值、陶冶品格的桥梁[3]38-46。

(三)深化高校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教育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与幼儿教育情怀的优秀幼儿园教师。作为人生的启蒙教师,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恰当的价值观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的需求,更是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载体的专业课程,深挖学前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育人和育才融为一体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4],有助于教师深化课程改革,形成知识素养、能力提升、价值导向等多方协同成长的“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实现幼教人才多维度、宽领域、全方位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特点

(一)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合格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不同于其他专业以高精尖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学前教育培养未来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教师是一个具有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的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鲜活的幼儿个体。在这个充满温暖的职业中,高尚的师德、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因材施教的能力是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主体,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情绪情感和人格养成,是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

因此,幼儿园教师培养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人的全面成长不仅取决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实际环境,更与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深远影响紧密相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人才培养依据,注重“完人”培养,挖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的教育旨在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学前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教师教育道德理念、专业的儿童发展知识、儿童保教能力、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等。以《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专业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如同专业的一张蓝图,为学生打开幼教世界的大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规范,了解学前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更为丰富,如在幼儿园教师章节中,阐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法治精神,教师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理想;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章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美育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等;学前教育与社会章节,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整门课程中,无处不体现幼教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理想信念、幼教情怀。此外,在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蕴含大量的生命观、尊重自然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政内涵;美术、舞蹈、钢琴等技能类专业课,与传统文化融合,能够引领学生深度领悟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幼儿园法律法规课程让学生懂得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每一处都需要教师用心挖掘,并有机融合到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合格教师,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

部分专业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把握有失偏颇,课程思政停留在表面。当前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都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一方面,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们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发挥课程最大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管也考虑思政元素,但大部分教师仅停留在教学材料的提供上,具体教学实施中主要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如艺术技能的提高、幼儿活动组织设计的能力等,对于教学内容的思政挖掘不够,不能将思政与幼儿相关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如对未来学前教育职业的教育信念、儿童观的把握等,或者生硬地将思政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价值目标达成度不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资源创新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思政设计能力不足

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承担的课时量比较多,通常一个老师独立承担一门课程,各自备课,没有形成固定的教研团队,这导致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和课程思政的设计局限于老师个体对思政的理解,专业课程思政仍停留在教师的个人探索阶段。由于没有建立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挖掘缺乏共商、共研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貌似挖掘到了每个章节的思政点,比如《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老师懂得树立恰当的儿童观、团队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等,但这些内容多是零散的“点”,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宏观设计,导致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呈现出片段化、碎片化的状态。

(三)评价方式忽视隐性的价值目标

大部分学前教育学生的期末考核以笔试或者平时成绩为主,比如儿童心理学等知识的考核,美术、舞蹈、钢琴等技能的评价,主要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上,忽略了价值目标在课程考核体系中的分量。尽管课程考核中也采用多维度评价的方式以示全面,如上课表现、小组作业、校外实习、期末作业等,但大多以显性的可视化的成果考核。对于隐性的价值目标的评价体系,其教学效果的评估难度超过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评估,老师们还未找到较为恰当的操作途径,导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流于形式,重专业技能的考核,轻道德品德的评价。

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建立学术共同体,树立教师的目标价值观引领意识

树立学前教师的目标价值观引领意识。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以育人作为最终目标,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5]。从理念层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应该首先让老师们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强加的任务,而是课程“育人”功能的回归。从实践层面,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的素质有价值观、认知与技能多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价值观的表述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这是学前教育专任教师育人的首要目标。

建立跨学校、跨专业的学术共同体。鼓励校级之间同一专业的老师,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不同学校共同教授某一门课程的老师有着共同的目标,组成由“专任教师—思政教师—幼儿园名师—优秀专业毕业生”为主的教学共同体,定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通过课程思政的各类讲座、教研会等形式学习专业有关的思政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对课程的思政点进行二次开发,开展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为纽带的学术活动,分析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底蕴等;结合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科内容,进一步细化思政教育元素,同时也提升教师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

(二)围绕课程思政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是一个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强调教师要为课堂重新理解课程、挖掘课程、设计课程和创生课程,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敬畏和忠诚[3]40。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未来职业需求和教学知识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对课程内容的细致梳理和精炼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有逻辑、有层次的知识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教师合理地穿插课程思政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内容的了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达到潜移默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如《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中,教学团队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新格局”的基本思想,精准定位课程目标,突出理想信念和师德的思政目标。以“培养高尚师德”和“坚定幼教信念”为主线,融合专业技能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对《学前教育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教材中第一个章节是宏观的学前教育基本原理,按照课程思政的育人方针,结合对学生自身专业选择以及学习期待的学情分析,调整为第一个项目单元“成为幼儿园教师”。此项目中,了解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行业的认识,回忆梳理自己学童时代喜欢老师的特点。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唤醒学生对幼儿园职业的认识和期待,开启整门课的教学。采用由近及远再转近的思路,从幼儿园教师到宏观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初步了解,再到对幼儿园外部环境的感官认识;从内部的幼儿园一日流程的熟知,再到幼儿园的具体活动的组织,以及如何与外部关系形成合力,综合运用教育资源等。课程内容按不同主题分为8 个不同的项目,以16个任务为驱动。课程设计中,用清晰的课程目标定位具体的教学内容,探讨应该用怎样的教育观、儿童观指导实践中的教育保育工作(见图1)。

在思政案例选择上,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课程思政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反感。例如,在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讲授中,选取我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老先生在自家创办鼓楼幼稚园(现为南京鼓楼幼儿园)时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和其对儿童与教育的理念。此外,课程思政要兼顾“传统性”与“时代性”,融入传统文化和当代新闻[6],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例如,在“成为幼儿园教师”项目任务中,我们不仅可以引用张桂梅的感人事迹来展现教师的影响力,还可以提及疫情期间那些积极参与社区抗疫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他们从教室走到抗疫前线,从育人之师到抗疫之师,展现了幼教人的担当和奉献。这样,学生可以从身边的例子中感受到职业人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在幼儿园环境模块中,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近距离了解幼儿园环境,让他们亲身体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感受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因地制宜和生态理念。

(三)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

构建与校外基地深度合作,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本质也是通过协同,实现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与校外幼儿园实践基地的合作,构建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员全方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一时,通过“引师入校”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教育岗位;大二时,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体验教育实践;到大三,学生开始深入的幼教实习,与幼儿亲密互动,感受生命的多样性。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幼儿教师的职业价值,还能塑造他们正确的儿童观,并坚定他们对未来教育职业的信心。面对小班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可以体验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当班级中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时,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通过参观师兄师姐的实习活动,学生可以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学习,认识到同伴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理想的理解。因此,通过与孩子们的日常互动和组织教育活动的实践,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进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和创造力。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也会得到成长和提升。

课堂的实践教学中,以项目任务教学为依托,以个体体验、团队合作、总结反思为根本,让学生在合作反思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发展。目前教学的形态由传统的单一形态走向线上线下的混合形态,从信息的封闭转向开放。教师要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平台,增加学生的体验感,创设主动性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获得更有益的价值体验。在课前发布微课、教学课件和学习任务等资料,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转变教师的教授为主,通过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模拟情境多种形式挖掘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在“成为幼儿园教师”中让学生针对“我心目中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演讲陈述;在“学前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中让学生模拟老一代教育家的教育事迹;“家园合作”环节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小剧场,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优秀前辈的教育事迹体会教育情怀,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组织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造精神等。课后,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挖掘课堂每一个专业知识点背后的小故事作为该课程的思政材料。

(四)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首要标准,并在学生评教、同行听课、督导评课等教学活动中将其作为明确的评估指标。此外,在制度层面强调所有课程都应融入德育理念,并确保在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各个环节中践行这一理念。如成立学术共同体开展课程评议,通过专业教师说课,定期开展同行听课、课程诊断、集体备课,针对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内涵挖掘以及课程设计的融入方面进行交互性评议;建立课程思政监督机制,从学生课堂反馈、督导的学术监督等方面,助推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特色和效果的老师,可以作为教学优秀、优秀课程评选的依据。在精品课、示范课选拔审核以及教师教学比赛中,关注“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的评估标准。

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鼓励教师把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整理,从思政素材、思政教学设计、思政案例、思政元素、微课等方面进行建设。将资源库应用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和老师们的意见,凝练、补充、更新资源;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评选等活动,优化资源库,通过“以用促建、以赛促建”等途径,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质量。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有着天然的思政土壤,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能力、重组优化课程内容、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全人培养的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未来幼儿园教师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内容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体现在师生关系细微处的言行合一、价值观的传递、人格魅力的展现。这需要全体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合力达成,将育人之道之术构建在育人之魂基础之上,让学生懂儿童、爱儿童,培养出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幼儿教师,从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