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娱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2023-03-13曹慧敏魏崇辉

关键词:思潮主义娱乐

曹慧敏,魏崇辉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100)

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大众可以更加便捷地接触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获取或观看各种娱乐信息、娱乐节目。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种纷繁复杂的娱乐新闻、娱乐节目所环绕,对新媒体的使用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为泛娱乐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泛娱乐主义这一社会思潮的内涵、表现及成因,针对其负面影响找出有实际效用的对策,这是当前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一、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新媒体时代的精神之殇

在《娱乐至死》[1]一书中,尼尔·波兹曼揭示了技术变革引发娱乐化现象蔓延至社会各领域的巨大变化。他对娱乐泛化的忧虑和警示无比贴近当下现实,一些极具长远预见性的观点和看法为当下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定视角和依据。新媒体是电视这一传统娱乐媒介在现代社会的延续,而且相比传统媒体更具开放性、交互性、快速性的传播特点,其在社会中导致的“泛娱乐化”现象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加泛滥。

(一)泛娱乐主义的基本内涵

研究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首先要对“泛娱乐化”这一现象进行正确认识和界定,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1.基于词源的考究

从字面上看,“泛娱乐化”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即 “泛”“娱乐”和“化”。“泛”字具有“空泛”“泛滥”“肤浅”“浮泛”“不深入”[2]381之义,带有较明显的贬义。“娱乐”这一词语指一个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指的是“娱怀取乐;欢乐”[3]5363,其基础释义有两种:“一是使人快乐或消遣;二是快乐有趣的活动。”[2]1661前者指代人的心理或情绪状态,后者指能够使人产生快乐有趣这一心理状态的对象。总的来说,“娱乐”一词表述的是人自身产生的快乐、喜悦之情感状态,或者是人进行的能够使自身产生快乐、喜悦这一情感的活动。最后,“化”[2]587字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具有将原来的事物状态转变为另一种性质和状态的意思。

综合来看,三个部分组合起来就使“泛娱乐化”一词整体表现为一种消极的、负面的、具有一定范围破坏性的贬义词。因此,从词源上来理解,“泛娱乐化”指各种娱乐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泛滥,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

2.学界代表性观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娱乐”与“泛娱乐”在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娱乐是人在自由支配时间内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由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闲,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用武之地”[4]229。而“泛娱乐”完全背离了“娱乐”的核心价值,其内涵包括娱乐超出合理界限导致“娱乐过度”“娱乐越界”等词义解读,具体指涉一种随意戏谑、恶搞、调侃英雄人物和重要事件的行为,从而使饱含崇高意义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等主流价值观遭遇解构与虚无化的现象,这是隐藏在娱乐盛行背后的真正危机。

当前学界并没有对“泛娱乐化”的具体内涵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泛娱乐化”是一种消极、负面的文化现象,并对其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泛娱乐化”是指包含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一个倾向,人们对待文化不是怀着一种崇高敬仰的心情,而是“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5]11;资本、市场、新技术与大众传播等要素进一步相互融合,使得泛娱乐主义对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影响范围加速扩大[6]。

综合词源以及学界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泛娱乐主义是指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以日常生活化的强势侵入为基本手段,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为基本内容,以“娱乐一切”为基本取向,为迎合大众追求感官娱乐的心理,将单纯以娱乐为价值目标的精神追求扩展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使得大众娱乐活动逐渐世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思想趋势。

(二)泛娱乐主义的主要表现

1.娱乐形式感官化

人们所处的媒介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公众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印刷术时代,信息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其传播速度与广度受技术制约。自人类社会进入电视时代,信息主要通过生动的视觉影像呈现与传播。随着新媒体在生活中的运用愈加便利,公众传播和接收信息日益习惯于感官化的表达,重感官刺激的泛娱乐化现象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新媒体技术使海量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广阔的空间,充斥微信、微博、抖音、网络游戏等各种媒体平台的视觉影像,其中不乏包含暴力、恶搞、色情、虚假元素的不良信息。部分受众群体怀着猎奇心理,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对这些不良信息不加分辨,催化了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泛滥。

2.娱乐内容碎片化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传播内容、表达方式以及思想文化,泛娱乐主义也因娱乐内容的碎片化表达日益渗透到社会日常生活中。泛娱乐主义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传播载体更加多元,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更为多样,表现出盲目迎合公众、过度消费明星、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传播内容浅薄空洞等特点。娱乐内容的碎片化使泛娱乐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日常生活。

网络空间中的娱乐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具有简短、趣味性强、易于浏览等特征。娱乐内容的碎片化主要指原本完整的信息经过加工被分割成零碎、细小的碎片。运营者任意选取、拼凑这些零散的娱乐信息,在网络中进行散播。互联网像一张巨大的“网”,把生产、传播、接收这些碎片化信息的人们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隐藏在这些戏谑式、调侃式的信息片段中,并悄然扩展到侵入部分网络空间,处于互联网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会受到娱乐内容碎片化的影响。

3.娱乐价值虚无化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体价值导向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个别媒体的报道内容为了迎合公众喜好发生了变化,一些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新闻报道和影视节目应运而生。比起创作出内容新鲜、翔实、丰富的新闻报道和广播电视节目,这类节目的运营者更注重在标题上下功夫,模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性,过度追求趣味性,导致报道内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此外,在严肃的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节目中混入不良的娱乐元素,极大削弱了这些新闻报道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思想深度、严肃意义及社会正面价值,遮蔽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性,冲击着社会道德规范的稳固以及个体对崇高信仰的坚持;最终导致娱乐价值在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的渗透中遭遇解构,价值共识在资本与娱乐的结合中被虚无化。

(三)泛娱乐主义的主要成因

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生成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传媒行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商业运营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发生变化等,在这些条件和要素的联合下,泛娱乐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首先,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为泛娱乐主义的形成提供了便捷条件。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公众的注意力从国家发展、历史脉络等具有崇高性的话题逐渐转移到个人日常生活上来,各类传播媒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海量单向输入的信息逐渐削弱公众的扬弃思维,致使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在社会中日益黯淡,短暂满足感官刺激的各类娱乐形式成为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追求。

其次,传媒行业过度商业化运营激发泛娱乐主义的滋生蔓延。视觉影像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的媒体平台为了吸引观众,炒作话题,追求财富,在传播内容中增加各类娱乐新闻、娱乐节目版块,使得媒体报道趋于庸俗化。网络中各种碎片信息充斥现代日常生活,易使具有正面价值、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新闻被淹没在娱乐信息的海洋里。这是泛娱乐主义思潮滋生的重要经济原因。

最后,人们的精神需要变化助推泛娱乐主义的泛滥。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娱作品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是,部分媒体运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以低俗、庸俗、滥俗的创作内容吸引大众眼球,提高点击量。而且对于使用各类媒体的现代人而言,社会高速发展,竞争不断激烈,大家面对着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候娱乐业的兴盛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缓解压力和焦虑的发泄口。一部分人借助各类传播媒体在虚幻的世界里“冲浪”,暂时缓解和逃离现代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满足一时的感官刺激就成为他们所追求的精神需要。这就是泛娱乐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

二、泛娱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某种程度上,娱乐形式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有利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持续推进。这样有利于将娱乐作为一种理性工具来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现代化方式。同时,技术变革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散布起着极大催化作用。其中,泛娱乐主义的散布过程中较为特殊,因为它还夹杂着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意识形态意蕴,这些负面价值观念隐藏在泛娱乐主义背后,以日常生活化的强势侵入为手段,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为内容,悄然进驻公共传播领域,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带来诸多挑战。

(一)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要义,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全面理解

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具有杂糅性,在传播过程中,隐藏在其背后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的负面思想意识形态也不断在社会中散播、渗透。消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7]。享乐主义是“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将物质生活的享受和肉体的快乐奉为唯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追求吃喝玩乐,以尽情满足自己的感官欲望”[8]256。从两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不断追求满足毫无节制的个体需要和欲望是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两个要素,这一点与泛娱乐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以满足个人难以彻底实现的欲望和需要作为价值追求,使人沉迷于肆意消费和纵情享乐。泛娱乐主义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是相互利用、相互裹挟的关系。泛娱乐主义体现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内核;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又以“泛娱乐化”现象作为表现形式。

泛娱乐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欲望和自我满足,而不是将娱乐作为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发展的方法,导致人们形成对娱乐无限追求的态度,陷入“为娱乐而娱乐”的生活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娱乐更是与消费、享乐的生活态度挂钩。娱乐一旦受资本控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就会有大量娱乐新闻、娱乐节目被创作出来以吸引公众消费,文娱作品中夹杂低级趣味的猎奇、戏谑、审丑、暴力、色情等元素,质量参差不齐。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具有资本极力刺激消费,鼓吹娱乐的特点,反映了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内在取向。泛娱乐主义在信息、资本、技术的推动下持续传播,不断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共识的凝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认同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价值虚无危机。

(二)以日常生活化的强势侵入为手段,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

价值共识的凝聚基于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在当今社会中,新媒体强势入侵,并且以压倒性的优势取代传统媒体,逐渐成为当前首要的信息传播载体。例如,新媒体借助大数据来分析人们的年龄、性别、观看兴趣,并据此来给他们推送各种娱乐信息,以迎合人们需要,吸引人们关注,导致人们深陷各种娱乐信息中不能脱身,在潜移默化中侵占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泛娱乐主义裹挟于各类传播信息中,运用日常生活化的传播方式逐渐侵占公共生活领域,乃至成为一些错误思潮设计议题时的主选范围。其传播重点聚焦于日常生活领域,相关话语和观点依附在教育、环境、医疗、影视、社会热点事件等各种生活化主题中,其特点是隐蔽性强,与公众生活相关度高,防范治理难度大。

意识形态是通过强制的、无意识的方式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9]357。泛娱乐主义这一错误社会思潮披上了虚伪外衣,准确掌握人们的日常体验和感性心理,以极其隐蔽的方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泛娱乐主义在各社交媒体中的传播呈现碎片化特点,传播内容极为简短、精炼,使其更容易博取公众关注。泛娱乐主义运用隐蔽手段侵入公众日常生活,以便捷的网络载体以及传播的碎片化特点,推进其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容易降低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聚价值共识的作用。

(三)以“娱乐一切”为取向,干扰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然属性,资本与娱乐两方结合,使生产出来的娱乐内容带有了商业化和娱乐化属性。在资本加持下,运营商为广泛吸引公众点击,获取流量,生产出的娱乐内容良莠不齐,导致泛娱乐主义扩展到整个网络空间,减弱公众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泛娱乐主义这一社会思潮以“娱乐一切”为基本取向,这种单一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缺失,会散布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加之一些不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肆宣扬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片面强调事物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简单粗暴地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获取个人利益、满足个人欲望画等号,缺乏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实现的思考。如果个体甄别错误思潮的能力比较欠缺,在浏览信息时未多加辨别,只根据对自己个人是否有用,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来接收信息,就容易产生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也会导致个人在行为选择上趋于庸俗化、功利化,从而干扰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四)以同质化的批量生产为内容,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

阅读量高的娱乐信息或者收视率高的娱乐节目大多吸引的是比较固定的观众群体,因为个体的娱乐需求具有相似性。根据这些阅读和收视数据,运营方很容易模仿、复制相关娱乐内容,或仅将其简单加工就使其呈现在受众视野中。从表面来看,这些娱乐内容是不同的,但实质上其形式和取向都是为娱乐而娱乐,没有任何深层次的价值构建。为了抢占娱乐市场,分得一杯羹,不少文娱作品的创作既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也没有用到足够的精力,仅仅为了娱乐而生,最终创作出的娱乐内容千篇一律,毫无营养,导致娱乐在社会当中变得越来越肤浅,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正面价值。

娱乐本身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意蕴,如果利用合理,会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持续推进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当下热度很高的网络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网络传播形式,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阵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宣扬也需要这种范围广、层次深的传播方式。但是,“总体而言,‘娱乐性’是网络直播蓬勃发展的核心价值”[10]。如果对这一新兴娱乐形式不加以管束,就容易导致人们长期沉浸在大量低俗、滥俗、只为博人眼球的直播当中,让人们逐渐丧失理想追求,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加强内容创新,改变同质化、批量化生产的创作方式,建构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宣扬的传播模式,真正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进而凝聚公众力量,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对泛娱乐主义冲击的主要途径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泛娱乐主义影响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消解泛娱乐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阻止泛娱乐主义及其内含的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意识形态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在社会中弥散,教育必须要坚持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崇高性、主体性,以求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方向、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培养公众自觉意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凸显政治性,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方向

泛娱乐主义思潮过分强调娱乐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娱乐一切”为基本取向,掺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社会思潮,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所倡导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正能量相对立。为了资本的不断增殖,泛娱乐主义这一社会思潮持续阻滞正面思想价值观念入脑、入心,容易使受众群体沉溺在感官享乐中不能自拔,乃至消解崇高理想信念。“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泛娱乐主义思潮冲击,民众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减弱,媒介社会职责被消解,公共事务的政治性和权威性被削弱,社会价值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侵袭。”[11]传播媒介应以知识信息为内容,适当结合娱乐,扩大相关要闻的传播影响力,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政治、关注国家大事、关注自身生活,在政治认同感的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对来说,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对网络媒介的使用更多一些,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泛娱乐主义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2]在泛娱乐主义影响下,网络媒介承载了许多娱乐功能,甚至压制了其在政治引导、信息传播、延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个别青年对公共事务漠然置之,或者以戏谑、调侃等方式加以关注,动摇社会公共事务的严肃性及政治性,侵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在泛娱乐主义社会思潮的席卷中,如果媒体一味强调文娱作品的娱乐性,将导致青年人只注重追求新鲜刺激的感官体验,从而被泛娱乐主义代表的虚拟世界和抽象符号所牵制。基于泛娱乐主义于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凸显其政治性,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人们的政治信仰,为人们政治认同感的培育创造一个稳定的话语环境,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本方向。

(二)坚守崇高性,凝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共识

泛娱乐主义以过度崇尚物质享受和肉体快乐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要义和价值追求,其产生的根本缘由在于资本的逐利本性,“相较于一般的社会思潮,虽然泛娱乐主义没有明显的思想理论作为支撑,但是它却有服务的中心——资本”[13]。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资本逐利空间由物质生产领域逐渐扩展到精神生产领域。在资本的控制下,娱乐元素突破合理界限,不断渗透到社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中,致使一些通过娱乐方式呈现的精神文化作品裹挟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的精神内核传递给社会公众,扭曲了娱乐具有的愉悦身心、满足审美需要的正面作用,成为令人空耗自由时间、沉迷其中的异化娱乐。单纯着眼于经济利益追求的娱乐消费延伸到文化、教育领域,文娱作品、文艺产品呈现出泛化的虚假娱乐景象,致力于不断迎合社会公众的虚假娱乐需求,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增殖目的,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严肃历史话题、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造成一定冲击。

因此,必须要在全社会持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其崇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目标为价值旨归,反映了国家和民族最长远的利益和发展方向,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崇高的价值信仰;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了它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为最根本的理想诉求,以解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根本遵循,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的思想定位,与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性,凝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培育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就显得尤为紧迫。

意识形态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黏合剂”,而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在凝聚社会价值共识方面发挥着强大作用。当今,新媒体日益发达,且在传播速度、传播广度、传播深度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点,更应该展示出其作为传播媒介对个人、对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应具有的价值旨归。

(三)强化主体性,培育社会公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

在娱乐信息泛滥并助长资本增殖过程中,其主要是靠娱乐化来吸引公众注意力,资本通过操控娱乐信息迎合受众群体心理,毫无底线地取悦观众,获取更大利润,千方百计达到增殖目的。各种娱乐元素悄然渗透进网络虚拟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受众人群在不知不觉中被占用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公众的注意力变得稀缺,因而公众为满足自我娱乐需求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新媒体致力于不断开发创造各种娱乐信息来吸引公众注意力,将其作为商品售卖并从中获利,过度的娱乐化导致“泛娱乐化”的产生,因此,娱乐业对公众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极大危害。

“当代泛娱乐主义将‘娱乐’视作最高的文化价值,用零散性、即时性、片面化的娱乐元素‘肢解’整体性、过程性、系统性的文化生态或社会生活,在价值原则上趋向碎片化。”[14]泛娱乐主义在内容上片面夸大娱乐价值,极力延展娱乐元素存在的合理界线,隐匿在公众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不断更新的影像、声音、图案中沉迷于虚假的文化景观。如果不能对泛娱乐主义进行正确的反思与批判,揭示其片面化属性、零碎化特征、依附型特点,将会导致生活在泛娱乐文化场景中的社会公众沉溺于虚幻世界,形成及时享乐的生活态度,削弱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从而对社会公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定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15]“泛娱乐化”就是把娱乐嬉笑作为评定各种事物价值大小的唯一标准,消解个体应秉持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生活方式和行为指南,过于强调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最终导致各种娱乐元素渗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教育等方方面面,使人陷入“娱乐一切”的荒谬处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必须要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应采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网络和各类媒体上,围绕和关照人的需求,获得人们更多关注,从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树立起鲜明的旗帜,掌握主导权与话语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浸透到社会公众全部学习和生活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性,整合多元化社会思潮,阻止泛娱乐主义在社会生活中肆虐,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泛娱乐主义的侵蚀,把注意力放在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上来,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确立共同价值追求,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思潮主义娱乐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娱乐眼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