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探讨
——以S 大学调研为例

2023-03-13刘慧玲

三晋基层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辅导辅导员心理健康

刘慧玲

(山西医科大学,太原 030002)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乃至个体等因素影响,伴随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不断发展,面临学习压力、升学就业、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多重冲击,使得他们在校就读期间心理问题频发。《2022 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焦虑检出率为45.72%,其中2.73%的学生存在重度焦虑风险;抑郁的检出率为21.48%,其中4.95%的学生存在重度抑郁风险。笔者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对S 大学11280 名学生进行调研,发现225 人有自杀行为风险,占比2%;2447 人存在焦虑风险,占比21.7%;1579 人存在抑郁风险,占比14%;1900 人存在睡眠障碍风险,占比16.8%;2707 名学生认为自身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占比23.9%。问卷显示,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为学习压力(75%)、就业压力(72%)、考研压力(60%),人际关系压力(37%),经济压力(25%),家庭压力(15%)。本次调查说明,S 大学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高,心理健康需要积极干预。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全程化帮扶心理问题学生,是全面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养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主力军,是与学生接触最亲密的老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种天然的工作属性是辅导员有效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利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紧密的联系,其自身定位是要做提升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发现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防范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第一责任人。首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一举一动和特殊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现心理不稳定的学生,需要及时跟踪处理,将心理危机消灭在萌芽阶段。其次,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辅导员作为第一处理人要立即到场,运用自身掌握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正确处理突发事件,为后续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干预做好有效的铺垫。最后,在心理危机事件解决后,辅导员要通过长期的重点关注以及后期持续的心理辅导干预,避免学生情绪反复再次出现危机。

(二)辅导员贴近学生生活,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学生工作是辅导员的工作重心、管理重心。辅导员通过日常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社团参与情况,以及直接的谈话、间接的同学和家长反馈等方式,更了解和熟悉学生,更容易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而一段信任、安全的关系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最基础的一环。随着朋辈辅导的发展,各高校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也在逐渐完善,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具备年龄、时间、空间和情感上的天然优势,这成为辅导员有效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

二、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困境

在实际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冲突、心理服务技能欠缺、家校联合深度不足等一些现实困境,其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冲突

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身份,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也是其工作的优势所在。因此,辅导员往往被人们狭隘地理解为思政辅导员,从而忽略或淡化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这一角色。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在目标、立足点和方法上均不同。如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共同的行为标准和品德入手,更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品德和责任感的培养,主要通过思政课程、相关活动、主题教育等方式进行传递和灌输;而心理辅导从学生个体的需要和情感入手,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和理性平和心态建设,主要通过和学生建立情感连结、倾听理解等方式,促进其心智的成熟。大学生思想问题往往和心理问题紧密结合,两者交织在一起,外在表现很相似,大多数辅导员很难把二者区分开来。主要是因为辅导员作为管理制度的执行主体,在处理学生不良情绪或者行为反应时,通常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现,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沟通中带有明显的教化色彩,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制灌输给学生,而学生是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展示的是传统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容易忽略对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双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辅导员这一角色冲突加剧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

(二)心理服务技能欠缺

一方面,辅导员管理学生人数众多。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与学生师生比不低于1∶200。而根据对S大学调查发现,有60%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都在200 人以上,部分老师管理人数达到300 人以上,日常行政事务繁杂,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很多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承担其他工作,如党支部工作、组织员、心理辅导站工作等,这普遍导致辅导员很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尽管90%的专职辅导员都考取了国家二级或者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然而在具体工作中,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类型繁杂,且具有隐蔽性、多源性、突发性等诸多特征,再加上大多数辅导员并非心理学专业背景,总体上心理学专业知识能力欠缺,导致其在日常工作中难以准确识别心理问题,在帮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方面存在延迟情况。总体上看,由于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家校联合深度不足

近年来,在一系列家校协同育人的政策引领下,各高校对于家校共育的活动日益丰富,取得了一些理念和实践的突破,但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实际困境。由于大学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阶段以及教育理念、家校地域等因素,高校与家庭联系较少。调查发现,通常学生在校出现较严重的学业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时,学校才会跟家长取得联系。再者,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在处理问题上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任或者加剧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给辅导员的干预工作带来了困难。如何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家校协同工作方式,是一个摆在所有辅导员面前的现实困境。

三、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辅导员在干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加强全过程教育和培养,并以学生需求为主,促进教育渠道多元化,形成心理育人新合力,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辅导员心理育人的价值功能。

(一)深入融合,开展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并行教育

一是明确自身定位,坚持育心与育德结合,并行并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的工作要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来进行,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学生中,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个别或者集体谈话、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坚持将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一言一行中关爱学生,全面促进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同向同行。二是学会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应对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其解决的方式、途径也会不同,并且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很多交织在一起,同时涉及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如学生的学习目标、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表现为自卑、无助、虚荣等情绪。这就需要辅导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平等交流认识和了解学生,根据其外在表现形式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如若无法区分,或者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则要灵活开展工作,既要进行灌输式的思想引领,也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情感的深层次交流。

(二)多措并举,提升辅导员心理服务能力

一是营造和谐温暖、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提升班级心理健康素养。本次对S 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偏低,主要表现为对心理疾病识别率低、应对心理疾病的知识匮乏、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化、出现心理问题后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较低、缺乏助人技能等几个方面。辅导员应当加强心理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推行心理健康扫盲计划,提升学生对心理疾病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专业自助以及助人的意愿,提升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养。在此环境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加放松,勇于自我表露和求助,就更加有利于做好精准心理帮扶。二是借助学校、社会各类学习渠道和平台,以提升业务能力。辅导员要主动参加相关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尤其是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发展心理学培训,掌握发展心理学相关内容,熟悉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危机评估和处理方法,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结构。辅导员还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开展辅导员间的交流学习,切实增强心理育人理论和实践能力。三是抓好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两支队伍,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补充力量。要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访谈对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进行选拔,并依托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MOOC 培训、学校心理中心或辅导员开展的主题教育、讲座、团辅活动,增进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提升发现问题、简单处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的实操技能,积极发挥同辈教育力量。四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养能力。当前零零后群体价值多元、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化、更加趋于开放和成熟,辅导员不能仅做学生服务管理的执行者,更要努力具备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网络、书籍、小组学习的方式主动获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真正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引领作用。五是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分类干预。学生大部分心理问题为成长性、阶段性困惑,在谈心谈话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新的心理教育模式从不同学生群体上开展心理教育,如运用积极教育团体辅导和萨提亚模式团体辅导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身的接纳和积极认知。抑或从不同的心理问题上进行分类,对人际交往、情绪、情感或者网络成瘾进行分类干预,如运用情景剧改善人际关系困扰,运用体育参与降低抑郁的发生。这些都对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有益提示。辅导员可根据自己的专长积极探索不同人群、不同心理问题的解决机制和方法,建立分类对象、分类心理问题的具体教育活动和辅导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或者团体辅导。

(三)强化引领,积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一是将宿舍信息员纳入预警机制,建立“宿舍—班级—年级—院系”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宿舍信息员的基础作用。宿舍信息员要深入排查特殊家庭、特殊个性、特殊身心和特殊事件等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各类心理健康预警工作,做到对心理问题学生早发现、早干预。二是健全“筛查—访谈—建档—跟踪”服务机制。辅导员要根据普查结果确定访谈名单,进行心理访谈,筛查需要重点关注的心理问题学生,并对心理问题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持续关注。还要用发展的、动态的、循环的视角看待整个流程,若学生心理问题缓解或者消失,就可以终止跟踪服务,同时将排查到新的心理问题学生纳入进来。同时,辅导员应总结访谈技巧,提升访谈能力,通过走访宿舍,日常谈心等方式,重视未在筛查阳性范围内的其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三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开展、辅导与咨询等工作。辅导员要围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教会学生心理调节方法,识别异常心理现象;初步心理辅导和咨询”等三个方面进行工作,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课、主题班会、学生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学生座谈、心理讲座等多途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共性问题,如适应问题、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积极设计相关活动或者开展团辅来化解。对于明确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学生寻求帮助,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四)多方联动,形成心理育人新合力

一是充分调动校内资源,形成育人新合力。调动校内各类育人资源,借助学生一站式服务社、二级心理辅导站、院系心理协会的力量,以班干部、党员、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为抓手,通过开展班级团建、宿舍团辅、班级心理文化建设、主题沙龙、读书会等贴近学生的活动,有效加强同辈间的心理支持和教育,深层次构建互助格局。二是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探索家校合作新途径。通过书信、宣传展板、网络推文、线上线下讲座等方式,全方位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知识,提升家长心理健康意识。辅导员要根据每学期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状况,做好与家长的良性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特殊情况,必要时进行家访,争取和家长达成一致目标,增强教育合力。三是运用校外心理专业资源。高校要与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帮助有心理需求的学生及时就医;利用国内各大省市的心理咨询热线、危机干预热线、“12355”青春热线等心理辅导资源,引导学生和家长学会求助,积极助力学生心理问题解决。

猜你喜欢

辅导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