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23-03-13孟剑琴

三晋基层治理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教家风家庭

孟剑琴

(山西工商学院,太原 030006)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始终是个人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进而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1〕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仅可以有效发挥基层群众的教化力量,还可以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管理效能;不仅可以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突破口,而且全面开启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探索。围绕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乃至为解决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国家的发展富强作出贡献。

一、追溯与本源: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生成逻辑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本源,并非无本之木。尽管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仍然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其生成逻辑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风思想、中国共产党及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深入探寻其理论渊源,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形成依据。

(一)理论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风思想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直接提出关于家风思想的论述,但他们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家风思想。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马克思详尽阐释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指出家庭的本质是围绕“人”而展开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是基于婚姻和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马克思明确反对将“家庭”作为一个孤立、静止的概念,家庭的功能、模式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社会制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2〕2。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很大,良好教育和家庭的爱是孩子感受家庭温暖的前提,父母应当承担的养育责任和教化子女的义务。此外,列宁结合自身家庭生活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探索,提出不仅要重视家庭,还要重视婚姻中的男女平等问题,指出“只有妇女获得从事劳动生产工作的正当权利并在男女关系中获得平等地位时,社会主义建设才算正式开始”〔3〕427。可见,列宁的家风思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

(二)榜样映照:中国共产党及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批判旧家庭、改造旧家庭、走出旧家庭为脉络,提出家庭演变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读书、孝亲、清廉”的家风,面对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英勇牺牲时强忍悲痛说道,“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始终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家庭之上的家国情怀;邓小平则多次强调在对待本职工作和家庭、子女及亲属的关系时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在处理领导干部亲属违法犯罪的问题上要一视同仁、按规处理;江泽民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强调“千万不能忽视新时期仍需要继续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这一问题”〔4〕180;胡锦涛在1996 年提出要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的培育,以共同理想凝聚和鼓舞人民,以正确“三观”引导人民;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环境的熏陶,明确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5〕。我们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家风。

(三)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深刻的思想并非无土之木,不可能凭空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海纳百川,家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传承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几乎一致“崇德”,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子女在潜移默化的身教中受到启发,纠正自己的行为;秦汉时期家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孝经》中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并就“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阐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则是传统家风文化发展的启承阶段,《颜氏家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的家风著作;晚清时期梁启超提出要发扬寒士家风,强调“人生在世,要常思报社会之恩”〔6〕14。在他的培养下,子女们都成为了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着“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强调重视“行”“做”“实践”,要求教学做合一,把实践放在第一位,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促进智力、体力的发展,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方法。

二、挖掘与阐释: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形成依据

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家庭建设以及要建设什么样的家风,首先需要厘清家庭家教家风能够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依据何在。以家庭为场域的家教家风建设功能作用的发挥,主要基于个体与社会、家庭教育与社会系统教育、民风与社风三者的关系而展开,对其相互关联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指导作用。

(一)家庭:个体成长的生命之地,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

纵观历史上,从孔子的“诗礼庭训”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体现着中国家庭的精神血脉和家族基因。家庭是我们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之地,基于婚姻和血缘关系而形成。一般来说,人一旦出生,便与父母、亲人血脉相连,这种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是社会最坚实的力量。我们首先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的,家庭不但为我们创造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且提供精神成长的满足,家庭给予我们温暖,给予我们成长的力量。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主体,都是来自于每个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去观察社会、认知世界,形成个体早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影响到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人”。国泰而民安,民富而国强,老百姓幸福不幸福,不是空洞的口号,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指数的提高上。因此家庭建设是社会基层建设的窗口,是和谐社会、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也是我们了解一个社会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二)家教:个人获得教育的起点,社会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的教育门类中,学校教育是主体,有专职人员从事教学工作;家庭教育是基础,是获得品德教育的起点;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强化,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二者会起到促进作用。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从时长上看是持续性的,是每个人终身都要接受的教育;从范围上讲,家庭教育的内容无所不包。譬如,从最基本的“走、跑、跳、攀”到最初的“口语表达”,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等生存能力的培养到最基本的心理感知“同情、共鸣、换位”,从最基本的礼貌培养“尊重、关爱、友好”到生活技能的培养“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都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家风:个体成长的精神足迹,关乎社会风气的清浊

家风,俗称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价值观的体现,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是人生的第一条准则,个体成长的精神足迹,具有榜样性、开放性、传承性的特征,塑造着家庭成员的基本价值理念、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家国情怀。好的家风犹如春风化雨,以勤传家、以孝传家、以读传家,对国家对人民充满热爱,不仅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且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好的家风也为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修德正己;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纽带,缓解来自家庭外部的压力。因此,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社会风气的清浊,家风好,家道兴盛;家风不好,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要发挥以点带面、以点促面的正向作用,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三、反思与超越: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理解和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丰富意义和当代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直视家风建设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而全面把握新要求。

(一)有助于及时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增进个体规则意识

家国两相依,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般来说,生于温暖有爱的家庭中,个体成员能够理性地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不如意。在和别人相处时,能够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理性面对困难挫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流血冲突,始终保持自尊自爱自强的状态。反过来,一个家庭如果仅仅只有威严,只有家长思想而缺少爱和温暖,势必会缺少温情,成员内心是冰冷的,在外界碰上事情时,难免会缺少共情能力。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来舒缓社会压力,尤其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多元社会,家庭冲突有时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的一个导火线。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家庭成员能够协调人际矛盾,积累人际智慧,懂得换位思考,更加具有同理心,共情于他人他事。因此,人际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可以增进个体的规则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有助于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依托,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社会思潮,我们需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团结最广泛的力量,汇聚最大的同心圆,使整个社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此,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不同层面对个体的行为作出了规范。以家庭为单位凝结而成的爱国共识,对于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使广大家庭将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连。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引导家庭成员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全体人民在心理上提升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行为上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推动千万家庭和亿万人民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家风是社风的重要反映,家风具有重要的教化和熏陶功能。家庭成员间或许性格有所不同,但由于受到家教家风的长期滋养,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家教家风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着个体的价值追求。

(三)有助于涵养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生态,促成个体的政治认知

众所周知,家庭虽小,但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是从家庭中走出来的,都有一个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政治人的过程,都需要经过一系列教化,逐渐成长为独立参与社会事物管理的个体。“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7〕。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刻,家风和党风、政风、社风紧密相连,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如何正己、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将“治家”作为“治国”的基点,将家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有利于涵养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生态。一般来说,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礼有节,可以有效调控自己的政治行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个体可以在父母长辈的启蒙和引导下,蒙以养正,逐渐适应社会环境,规范行为,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和道德判断,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甚至有的青年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仍会第一时间寻求来自父母的帮助和指导,父母的政治敏锐感、政治热情对子女都有直接的影响,个体的政治认知离不开良好家教家风的熏陶。

(四)有助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塑造主体人格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虽备受瞩目,但家庭教育的启蒙功能也不可忽视。每个人都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个体的教养、一言一行、综合素质背后都影射着原生家庭的家教家风。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品德教育,即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起步阶段,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孩子坚持自我管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依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参与并处理自己的事务。良好的家教家庭不仅可以规范成员的日常行为,而且可以奠定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形成热爱祖国、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怀;不良的家教家风中培育出来的孩子极易自私自利、拜金或违法犯罪,危及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不利于社会和谐。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依托每一个家庭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塑造主体人格,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四、探索与实践:家庭家教家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先从社会治理做起,而社会治理的窗口在家庭,故家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新时代我们要从多方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作用,切实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主体基础——家长正己崇德,实现教育理念现代化

家长要有意识地承担起启蒙教育后代的责任,正己崇德,自觉提升道德素养,用正确的理念、方法引导子女,给孩子内心深处默默埋下一颗善良的种子。诚然,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要学会沟通的技巧,因为孩子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按着你的意愿来行事,有不听话甚至顶撞的时刻。父母需要先冷静平复情绪,急躁不得,根据孩子的性格和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找出恰当的方法和时机来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当然,对于有些原则性事情,不好苗头出现的时候,要及时指出,以免一错再错。同时,子女作为受教和效仿的主体,“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8〕。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养小德成就大德。此外,家庭教育具有双向性教育的特征,在传统的认识中,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孩子实施正向的单向度教育,孩子是受教育者,父母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榜样性。但在现代化的家庭教育中,子女对父母也有反馈和引导,也会告知父母不要“倚老卖老”,也要遵守网络道德。这种双向性的教育模式才更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健康巩固。

(二)坚守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家教家风建设属于文化范畴的概念,而价值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魂”。家庭具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优势,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期待、教诲、批评等,对子女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观念表达,具有鲜活性,需要融入实际家庭生活中,让成员感知它、领悟它。好的家教具有示范性的引导和约束性措施,可以将抽象的政治话语转换为日常表达,更具通俗化,话语形式更加多样化,生活中的细节更加具象鲜活化,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比如,父母可以借鉴“岳母刺字”的历史故事,引导和教育孩子树立家国情怀,从小灌输爱国教育,将爱党爱国爱家统一起来,让爱党爱国爱家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父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躬行实践,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家庭成员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家庭观来实现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共赢,为培养善良、向上、阳光、自信的下一代奠定扎实基础。

(三)拓宽渠道——有效利用媒介力量,形成社会合力

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积极拓宽宣传渠道,通过人物访谈、宣讲报告、典型事迹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公众关注家庭建设。1999 年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虽然时间只有几十秒却感动了无数观众。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稚嫩的身体也效仿妈妈为妈妈打一盆洗脚水时,感动了荧幕前的万千观众。2014年,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举办“家风是什么”,通过舆论的宣传引导推动了全社会范围内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随后地方各省市媒体也积极开展此类主题系列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17 年9 月山西省阳泉市文明办收集当地丰富的县志、村志、族谱、家谱等史料,对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挖掘“家”文化的内涵进行家风的传承。2018 年公益广告《一双筷子》,看似寻常不起眼的筷子,蕴藏的却是中国人五味杂陈的情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2022 年9 月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讲活动,邀请各界专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解读好家风好家训的内涵,通过视频资料、现场互动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基层社会治理牵涉面广、任务繁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我们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协同机制,形成学校、社区、妇联、媒体与家庭联手通力配合的良好局面,将家庭道德的“小圆”和社会道德的“大圆”融合起来。尤其党员要带头重视家庭建设,让“关键少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好家风促进好民风,以好民风形成好社风,形成人人构筑“中国梦”的良好风气,为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提供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家教家风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