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中让小学数学“种子课”真正成为种子
2023-03-13刘燕
刘燕
深度学习是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知识,还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最近读了郭华、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一书,“种子课”深深吸引了我。“种子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种子课”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中的“种子课”
“种子课”是处于起点和节点的课,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我认为“种子课”就如我们每年的365天,总有几日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日子,需要慢慢地过,认真地过。“种子课”需要深耕细作,只有根系发达的种子才能具有生长的力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各个知识体系的起始课中,有很多“种子课”的身影。如对1~5数的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等。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种子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教师教学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之会想事、会做事、会做人。“种子课”是关键课,教学时教师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但是当前农村及乡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以讲解为主,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合作创新。
“种子课”教学中出现的四个问题不容忽视。问题1:重感知,轻本质。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以书本为主,没有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仅仅停留在感知上,没有深挖本质。问题2:重结论,轻探究。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注重结果,更应该注重过程。这种过程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抽象与概括,促进深层次学习的过程。现在仍有不少教师上课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出示结论,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实际应用时错误百出。问题3:重知识,轻能力。教师常用例题讲清知识,用练习纠正错误,错了继续练,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4:重课时,轻体系。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多关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课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处于重要地位的“种子课”,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好好研究,弄明白它在整册教材甚至小学六年教材中所处的位置,了解这些知识的生长点。
三、“种子课”教学中深度学习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感而悟
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组织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才能让教学呈现真、实、透的高效状态。如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周长与面积的辨析是一个难点。为此,教师通常增加练习强度,以为熟能生巧,可事与愿违。学生出现面积与周长混淆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二者概念认识不清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明白什么是面,在学生眼中“物体表面”与之对应的表象应该是“体”,“封闭图形”与之对应的表象应该是“线”。如何在学生脑中建立“面”的表象呢?
俞正强老师首先是把“面”对象化,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在面的世界里,让面成为一个能够认识的对象。接着把“面”从“体”上抽象出來,再通过“面”与“形”的讨论,使学生意识到“面”是什么样,便有什么样的“形”。有了前面的铺垫,“面”的属性就呼之欲出。这样逐步去伪存真,层层深入,让学习有深度地发生并充满乐趣。这样的教学不仅抓住了知识的根本,还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根本。
(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转化课堂关注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两层含义,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最终的目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学习任务单或学习活动指南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何时介入,如何引导?学生出现不同的研究成果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辨别正误,把生成问题引向深入?这些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只有学生越学越想学的课,才能在心中种下种子,进而生根发芽,才能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例如,“角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的概念。学生虽然对角的感知是模糊的,对于数学上的角更是缺乏系统的认识,但对角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在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感悟角的特征上,区分数学上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淡化角的抽象性,使角动态化、具体化,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角探究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设计了指角、说角、画角、找角、比角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深度理解角。指角是学生在认识角时的易错点。教师让学生指三角尺上的一个角,引发认知冲突。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错误认识来画角,让学生动态地感知角。其次,教师通过说角、画角、找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角的共同特征,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学生在探究“共性”的过程中提炼出角的特征,既感知了角,又渗透了学习方法。最后,通过师生用活动角PK游戏,学生深化认识角,并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得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深度参与,充满探索与创造欲望。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力,顺思而研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搭建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平台,真正把学生置于研究的中心。只有当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和碰撞,课堂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
例如,俞正强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设计三次“学以致用”环节。“学以致用一”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思考。新授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线段图,得到“树是种在点上”的经验,为探究“点数比段数多1”奠定基础;“学以致用二”将“段、点”关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拓展;“学以致用三”是对“段、点”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节课在探究和交流中,层层深入地把“植树问题”转化为“平均分”的问题,又落实到“段、点”关系上,提炼出“植树问题”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建好承重墙,实现“一致性”
新课标要求,改变一个个例题散点教、一个个习题重复做的碎片化学习状态,要从数学的本质和儿童视角将知识内容进行统整,充分体现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构建思维体系的骨架。
例如,教学《线的认识》时,俞正强老师一开始充分辨析线的本身没有曲直。接着让学生找线、画线,引导比较观察并追问:“为什么相同的线画出来不一样呢?”在步步深入中,教师将线无曲直、粗细这颗种子潜移默化地种进孩子的心里。因为在《线的认识》中埋下线无曲直的种子,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化曲为直就顺理成章了。
新课标要求数学学科内容要进行结构化的整合,以结构化促进内容的整体把握,促进融会贯通。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将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种子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而是在许多课时中系统培养起来的。“种子课”的深度体验会让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完善,逐渐臻于成熟,从而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