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泉市构建“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分析

2023-03-13王丽英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3年1期
关键词:阳泉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

王丽英

(阳泉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阳泉 045000)

1 创新生态系统文献回顾

多年来,生态系统的概念被隐喻到众多学术领域,包括科技创新领域。2003年,美国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PCAST)正式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核心概念提出[1]。曾国屏等[2]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创新研究的一次范式转变,由关注系统中要素的构成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间的动态过程转变。李万等[3]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陈健等[4]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方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共同进化的创新网络。

2 “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湿地”是生态学中的术语,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用生物学隐喻创新生态能够更深刻、形象地揭示创新过程。“水域”生态系统象征创新要素集聚、新兴产业发达、原始创新富集区域;“陆地”生态系统象征创新要素欠缺、传统产业主导、科技成果承接地带。“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代表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前沿技术储备与传统技术改造相结合、人才引进与本土培育相结合、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先进管理模式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范式。

阳泉市创新生态借用“湿地”概念,以期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能力卓越、创新氛围浓厚、创新体系完善、创新环境优良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生态模式。

3 阳泉市“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基础

3.1 地理位置

阳泉市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结合地带,是山西承东启西、外引内联的东大门,是山西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从地理位置上具备湿地特征。

3.2 产业结构

“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强调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阳泉市产业结构多元,不仅有煤化工、耐火材料、陶瓷等传统产业,也有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符合“湿地型”创新生态产业发展的要求。

3.3 创新平台

阳泉市2019—2021年3年间的创新平台发展变化显示,高企数量增长31.8%,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34.9%,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增长100%,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增长16.7%,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长X%,R&D占GDP比重从1.01%上升至X%,省级重点实验室在2021年新建成2家,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21年新建成1家,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4 政策环境

阳泉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生态工作,出台了《阳泉市关于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阳泉市技术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阳泉市中试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试行)》等系列支持创新生态发展的政策文件,为阳泉市创新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4 阳泉市构建“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4.1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数量少,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尚未协调贯通,产学研合作难以形成聚合效应。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企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小,尤其是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企业科技领军人才,面向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不够,企业科技人才在享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方面不够畅通,人才引进成效尚未显现。R&D投入强度低,科技投入有待提高。科技金融发展缓慢,在助力科技型企业化解资金难题方面力度不足。

4.2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精准施策待加强

阳泉市是煤电能源和煤焦化工的重要产业基地,服务全国能源市场,服从国家能源战略,成为阳泉的城市名片。但是,阳泉市非煤产业和城市整体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新兴产业大部分处于培育阶段,对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精准施策还有待加强,系统性、整体性规划相对欠缺。

4.3 创新活力不够

部分县区的科技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被合并到教育部门,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职能弱化,经费减少,科技管理队伍薄弱。新兴产业培育中,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企业自身研发实力不强,同时又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受限,技术发展力度薄弱。金融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但经走访调研,企业技术创新很难获得投资机构的支持。

5 阳泉市构建“湿地型”创新生态路径分析

5.1 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的开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一方面,立足阳泉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通过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来为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基础和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坚持科学规划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确定转型方向和战略,推进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型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的“4+N”现代产业体系转变,推动接续产业发展壮大。

5.2 探索同“京津冀”的合作机制

阳泉市政府机构要充分发挥好同“京津冀”产业对接中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切入点,坚持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相结合、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相融合、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发展原则,明确阳泉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与其他承接“京津冀”产业城市实现产业错位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良性互动。在产业承接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加强对产业的鉴别力、支撑力和吸引力,做到高水准、提升式承接。

5.3 构建多元的财政金融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建立起推动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要素保障,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同时,健全科技信贷风险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补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力度。

6 阳泉市“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

阳泉市“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群落、创新种苗、创新气候、创新沃土、创新园丁,是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创新群落是“湿地型”创新生态构建的主体,丰富多样的创新群落能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创新群落从种群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政府种群、高校种群、企业种群、研究机构种群、科技中介种群。介于按照种群划分,在评价指标上存在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交叉,结合实际,综合考量,创新群落从产业发展、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等3个指标进行评价。

创新种苗为从事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主要为人才引育指标。

创新气候是创新主体赖以生存的外部空间,可以细分为金融环境、人文环境等2个指标。

创新沃土是创新群落成长的平台,主要包括孵化链条、研发平台、产学研合作等3个指标。

创新园丁主要为创新主体提供政务、咨询、市场等方面的服务,营造快捷、高效的营商环境,保证创新主体平稳健康发展,主要包括政府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2个指标。

按照“湿地型”创新生态体系评价指标的隶属关系,绘制了层次表格,见第54页表1。

表1 “湿地型”创新生态体系评价指标

7 结束语

“湿地型”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项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旨在促进创新主体、创新活力、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效率的有效衔接,以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阳泉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
阳泉市二代粘虫发生趋势预报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阳泉市成立药茶产业联盟
阳泉市重点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