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与策略

2023-03-12孙浩哲何国强姬祥飞

四川劳动保障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下乡助力育人

文/孙浩哲 何国强 姬祥飞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持续强化社会合力。2018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提出“发挥高校优势,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共青团中央于2021 年将“乡村振兴实践团”作为重点申报团队单列,并在湖南省郴州市举办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交流推进会,出台《关于深化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工作方案》,全面深化共青团乡村振兴工作。

西安石油大学团委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政策要求,多年来持续联合学生处、研工部、教务处开展“三下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动员超过3000 余名学生奔赴全国12 个省、19 个市、32 个县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被评为2022 年省级优秀组织单位。特别是今年成功组建“‘油’我助农肯定行实践团”,并成功申报立项为2023 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实践团队。实践团深入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宝鸡市眉县、咸阳市永寿县、延安市富县等8 个区县40 余个乡村感受新时代发展成就,以自身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现状

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意义。“铸魂育人”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关键,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分为:通过社会实践深入祖国大地,体会与见证新时代以来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在实践中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践过程中社会关系较为复杂、实践任务较为繁重,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辨能力,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大学生了解、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法律和道德意识,特别是做到查漏补缺,提高自身适应社会与改造社会的各种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转变自身身份,加速进行社会化转变,打下扎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乡村振兴的重点在经济,难点在文化,关键在人才,需要动员更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乡村建设,在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助农、支教助农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进一步提升县域农村经济、教育和卫生等社会服务质量;组织大规模实践的过程中,帮助高校、教学院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任务,在提升高校自身品牌形象的基础上,用实践来检验学校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入农村广阔天地,服务“三农”,做到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家国情怀,在实践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从困境视角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文献较少,科学研究聚焦较少。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各主体部门思想认识不深刻,联动性不强,特别是地方高校、县域政府和乡村基层组织之间未形成沟通联动机制,虽然中央、省、市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支持,但是没有能够厘清各自所担负的责任,导致策划、组织、宣传和运营等方面不能及时到位,弱化了社会实践的服务作用;受当前高校对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不高,在理论教学上开设课程较少,配备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层次不一,社会实践时间短、人数有限等短板限制,进而导致大学生普遍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认识浅薄、流于表面,难以真正将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主流是好的,但是大多数单纯地由学校团委来组织和落实,但是由于高校团组织受体制机制、活动资金、教学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高校社会实践普遍存在活动组织简单化、实践过程形式化、活动主题单一化和指导教师非专业化的问题。

乡村振兴视域下社会实践育人路径与策略

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等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指导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结合,既能在乡村支教、农产品促销、留守儿童关爱、文创产品创作等方面为乡村提供帮助,也能帮助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乡村,进而在未来就业方面侧重选择西部计划、“三扶一支”等,双向助推“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利用高校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优势,不断将技术支持转化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农、林、畜、牧、渔等与乡村产业相关专业学生可以进行网络培训、技能培训、产业研发、电子商务助农等,进一步建立生态农业。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例如团中央每年开展的“一起云支教”“七彩假期”等乡村支教实践活动,广大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支教,可以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等)带到乡村,进一步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广大学生可以采取贴近农村特点、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送文艺、书本、科普等下乡,帮助农民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实践行动,可以从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助力生态振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的与农村治理石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相关的知识,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应用在乡村振兴中,特别是学习建筑学、土木工程、设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村容村貌的规划,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高校促进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策略。高校建立由团委主导,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等多部门共同联动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部门,在做好社会实践日常的组织、宣传、管理工作基础之上,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特别是要与“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热情与激情。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召开社会实践表彰大会、新媒体发布优秀团队与个人事迹宣传、宣传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鼓励政策等,进一步营造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建立专项经费支持,包括落实上级文件在经费预算中单列社会实践经费、制定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专项经费、设立经费审查与监督机制等,进一步将社会实践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优势,积极与政府取得联系并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地互通机制,并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当地政府对高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文化、产业等促进作用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支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会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可以看到,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社会实践非常重视,但是也存在活动时间较短、实践持续性不高、实践内容虚化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效果和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走进乡村,一方面,需要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走进乡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通过多部门联动、经费保障、大力宣传、与学科结合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热情和激情,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三下乡助力育人
助力成功七件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