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教学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3-03-12

智库时代 2023年2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个性化

吴 蕾

(武汉文理学院)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但由于历史较短、科研工作起步晚、专业人才流失以及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民办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曾有专家预测,若是在未来十年内,人们不能为民办高校提供一方净土,那么它们很可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同时,为应对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性论述及指导。在此基础上,我国众多民办高校愈发意识到:在个性化教学背景下,需要己方因材施教,重视应用型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高质量劳动力,亦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踏上岗位后,能更快、更好投入到工作当中,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一、个性化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个性化教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以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教无定法”的思想。我国的基层教育也普遍采用一对一、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来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其所能接受的课本知识。进入新时期,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引入大数据时代后,个性化教学又产生了新的概念和定义:即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并根据学生特点实施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教学是有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专业技能的过程。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为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知识都是一致的、毫无差别的。比如一道高数选择题,大多数教师都选择最守旧、传统的解题方法,来确保班上的多数学生能听懂,却忽略了小部分没有听懂或是有其他更好解题思路的学生。而个性化教学,则兼顾多者需求,帮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且感兴趣的学习方法。

国内教育学者李克东认为: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1]而在历史实践过程中,人们也逐渐感受到: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教师的教学思维,帮助其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也能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民办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领域后,能及时通过职业匹配的角度来帮助自己充分展现行为风格、思维方式以及社交能力层面的天赋。

二、我国民办高校个性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民办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后,相关从业者也清楚意识到“以人为本”“从个性化、差异化中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意义。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此后的二十年间,许多高校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到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需要民办院校及时破解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通过多种手段来保证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学习、多样化学习、信息化学习。

尽管人人皆知,个性化教学是彰显教育个性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但研究结果以及笔者经历表明:我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院校个性化教学实施现状情况令社会各界不甚满意,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个性化设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和欠缺。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弊端,就是民办院校的学生为获得高分,往往机械、固执地从书本中寻求标准答案,忽视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专业技能需求,进而导致教师受其影响和牵制,只能被动采用“知识灌输”的方法,来满足学生这种错误的甚至有些扭曲的需求。同时,民办院校普遍存在“统一化”制定育人方案的问题和缺陷。不同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学生的选择偏向于实践而非理论,因此学校往往会从职业技术领域以及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急迫地帮助学生完成在校学子到社会应用人才的转变过程,从而出现“批量生产技能人才”的怪诞现象,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精神、独立人格需求。以笔者某次调查为例,在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仅有不到一半的学生选择立即走上传统职业岗位,大部分学生则希望继续学业深造或了解新兴产业发展,根据自身职业方案进行选择和学习。对于这类学生的需求,有关教育从业者理应为其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学习规划,进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民办院校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个性化发展认识不足

一项1983年开始的纵向研究表明:人类大约有27%-53%的个性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换言之,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都不尽相同,对于专业和知识层面的偏好也有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唯分数论”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形成的共识,这也使得大部分民办院校至今延续相关教学方法,将学生成绩和就业情况视为重中之重,在一个专业甚至学院内布置相同的作业,使用无差别的教材,甚至在职业实践过程中也因为贪图便利、提高就业率等种种原因,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人们经常发现,当前的民办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即便课程体系足够完善,有心为学生提供服务,但也受观念、技术限制,无法掌握到学生的基础特征信息,更勿论个性化发展认识问题。

(二)校园文化气氛限制

如今,许多学校在“面子工程”上耗费过多精力,狠抓校园文化建设,宿舍、课堂制度建设,对在校学生提出了种种不合理要求。特别是在民办高校中,由于部分学校不合理的引导以及歪曲理念影响,校园弥漫着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师生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腐蚀。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学校只是他们走向社会过渡的“安乐之地”,所谓的个性化不过是在学生中大显威风,在虚拟游戏中夺得冠军,而未意识到自身学习、职业规划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强迫性、统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适当的个性化要求,致使学生不敢提出其心中所想、现实所学,教师不敢因材施教,固守僵化观念,俨然阻碍了学生个性的正常发展。

(三)教师个性化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个性化教育是当前社会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大教育者值得重视的热点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由此可见,高校教师需及时关注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时为其制定合适的发展方案,提高个性化教学水平。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民办院校的教师不能主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是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复杂繁琐的知识机械化、书本化教授给学生,也未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诉求。

(四)社会对个性化教学的误解

在许多人看来,“个性化”等同于叛逆和散漫,甚至有少部分人认为,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是一概不能满足的,不然会助长自我主义和利己主义。这种片面的认知,导致学校教师甚至是学生个人都认为“个性”是一个贬义、不合群的词汇。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曾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写道:现代性对于社会的一个显著影响,就是一种“断裂”。所谓的现代性和“断裂”也给年轻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学生们可以大幅度提高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却必须遵循社会的规则,按部就班做某些压抑其个性化的任务和事情,形成学习、就业的高度统一。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很少有学校能够挖掘学生的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以及职业发展诉求,而是往往将学生禁锢于集体、枯燥、规模化的范围之中。[4]

四、个性化教学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坚持服务社会需求,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在校期间,正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其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但现有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单元的环境之中,缺乏实践的锻炼和磨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以下现象:从学校走上岗位的学生面对领导的要求“一问三不知”,只拘泥于课堂中所讲的书本、课件内容,不懂得如何和谐与社会上的工作人员相处,不通人情世故,也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身份,尽快理清工作内容。因此,民办院校需要主动对接企业,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其次,学校也要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合作、创新精神以及责任意识,使其在掌握相关领域专业技能、本领的同时,成为真正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后,民办院校也要根据自身特点,从学生专业、学校特性、社会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就业之路,全面提高民办学校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5]

(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立实践教学制度

正可谓: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其他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教学重点主要就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之上。2015年10月,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就此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认为民办院校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服务为原则,主动推进教学改革。在此形势下,我国大部分民办院校都能及时响应国家号召,建立起一套现代化、专业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然,人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理论教学向实践应用程度不够、场地设备有限、师资力量单薄等。因此,民办院校需要从三方面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第一,根据学校的财力、物力,尽力整合可利用的实验、实践资源,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学校也要及时适应时代以及国内外发展状况,建立高效、细化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师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遵守相应的操作规则,正确使用设备、仪器以及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迅速反应,做出应急措施。

(三)找准学校特色定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体现办学个性化的有效方法,民办高校要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具有行业优势、专业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6]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变革,其办学体制已经趋向多元,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不同于以往,民办院校不再限制于“替补”范围内,而是逐渐转向丰富性、多样性,以此满足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和社会各界向民办院校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及时找准自身定位,把握好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在学校开设相应的理论、实践课程,并联合有关部门进行校企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需求,提升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云课堂、智慧课程、虚拟工厂以及其他互联网软件、设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化学习,并通过开展不同类型讲座和教育培训,一对一解决信息资源差距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做出合理选择。

(四)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尊重学生个性选择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民办院校的课程体系也从理论研究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民办高校的课程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旧遵循原有的传统教学,甚至出现与社会脱轨,学生不具备职业竞争力等现象。以新闻专业为例:应届毕业生正面临着行业选择的问题。然而许多民办院校却一味向公办本科院校看齐,课程设置方面并不适用于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未能安排一定的实践课程。对此,笔者在长期经验总结中逐渐得出:民办院校要充分利用微课、优课等网络资源,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构建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同时,也要坚持理论知识和课外学习同步开展,在保证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亦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其次,民办院校也可以在网站上设置选修课程,为有一定职业需求的学生提供便利,帮助他们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板块和发展路径,多方面创新培养模式。

(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随着我国民办院校和个性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他们在教学以及科研方面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大部分民办院校都能找准自身办学特色,设施合理的办学结构。相应而言:教师也能主动融入教学体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院校教师队伍愈加庞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就显得参差不齐。普遍来说,年轻的教师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相对匮乏,不能很好地讲授到位,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年龄较大的教师则受时代观念限制,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存在懒于教学、不认真教学以及教学观念陈旧的现象。因此,提升民办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学校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制度,对认真教学的教师予以物质、精神鼓励,对懈怠散漫的教师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其次,教师也要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向和新兴的教育理念,认真倾听、解决学生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把握好课程、专业特点。

五、总结

如今,个性化教学理念已渗入各行各业,我国教育工作者正积极主动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在民办院校,教育更当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体诉求。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教师理应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扰,保护学生探索实际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同时,学校也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模式,完善各专业课程体系,将行业内先进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和技术向学生普及,以此减小学校和社会的信息差,避免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个性化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