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2023-03-12周鹏张君华

智库时代 2023年2期
关键词:成绩单第二课堂工科

周鹏 张君华

(1.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做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开拓创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党对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全面创新作出了新的安排与部署。工科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力量,其对创新的认知及意识培养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也是当前高校思政体系工作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一、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工科大学生存在强专业特色,重实践操作等特点,其创新意识培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引领社会进步、青年全面发展所必需重视的环节。当前社会对于创新学习的热潮涌动,但对于创新认识的浅薄性和单一性会给青年学生带来一定的误区,导致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容易存在理论与实际效果的偏差。同时,青年主体的时代阶层在不断更新,他们经受的教育也更多元化。随着新媒体等社交网络的极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当代工科大学生的精神美学需要,也在教育过程及教育反馈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理论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有关创新知识的讲授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开展,以传统的课本讲授为主,对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这对于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非常必要。但同样也会存在面向群体较多、整体把控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在结合一些实例的讲授过程中,没有实际的情景式接触,单纯通过文字或PPT形式讲解,会让理论课程显得枯燥,难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课堂讲授的实效性不强。工科大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创新理论知识难以形成自己的学科认知体系,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性、绝对性。

(二)课程普及面窄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高校素质教育工作是当前各教育系统的工作重心。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依托氛围的营造。高校创新意识培育的主体在于学生个体性质的养成。在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已经有很多学校在培育形式的创新与丰富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与探索,但往往忽视了校园之外家庭氛围和社交网络环境的影响。在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创新重要地位的同时,如果不主动依托社交载体的媒介作用来合理、及时地掌握网络思政话语权,缩短与青年学生及家长的距离,思政教育仍会存在普及面窄、实效性差的弊端。

(三)课程延续性效果不佳

创新是高等院校《创业基础》《就业指导》通识课程的重要内容,每节45分钟的课堂授课能够充分讲解剖析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但在课后的延展性却大多体现在应试上。很多青年学生对于创新知识的学习是出于应对课程作业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中主要着力点在于文字的编撰,反而忽视了对实际案例的解析以及现实生活的思考,从而导致对于创新知识的学习不够彻底与深入。因此,课程考核分数的高低与学生实际创新意识的养成不相关联。而且,在课程结束后,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地继续深入了解学习,这就导致创新意识培育产生了局限性,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创新意识培育中的作用

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这是高校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纵深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举措。“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思想成长、实践提升、志愿公益、能力鉴定、文体活动、技能特长等几大模块,其中又对这些模块内容进行了细化,极大满足了不同高校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与人才培养需求。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是提升传统教学内容实效性、针对性的补充渠道。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结合,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抓手、多路径。不同于第一课堂在形式创新方面存在局限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利用更直接的人际沟通、更丰富的教学媒介、更深层的实践思考,在政治锤炼、理论探索、技能拓展等方面对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起到更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打破传统空间限制

第一课堂多局限于教室或固定实习、实验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物理方式隔绝了外界环境对工科大学生学习的干扰,但同时也要求课堂教育的开展必须在固定的场地发生。这在突出了创新意识培养物质条件基础的同时,也禁锢了青年思维的拓展。第二课堂不局限于固定的空间范围,可以在教室、操场甚至于电影院,也可以在社会、家庭中开展,这就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提供了教育发生的无限可能。

(二)构筑动态感知体系

第二课堂成绩单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及“45分钟”的概念进行了全新阐释,在强化课堂育人效果的同时,以更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感受,接触式地了解课本及影像上的知识。以动态的追踪与感知,替代传统的“投喂”式教育,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将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在不断更新、丰富知识内容的同时,形成动态的自我评价体系,规范树立自身行为准则。

(三)搭建多元交流平台

第二课堂成绩单与第一课堂成绩单在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考核时是具有同样的参考价值,既可以从理论知识角度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产生量化数据,也可以寓教于乐。通过新媒体、新语言的介入,搭建多元交流平台,缩短工科大学生社交距离,提升理论知识学习的沟通性。将创新教育打造为热门讨论话题,扩大创新意识培育的受益面,让创新教育渗透多领域,充分达到普育的目的。

(四)重构立体教育氛围

创新意识培育在很大程度上依托氛围的营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传统理论教学的补充手段,通过其自身的多元化、即时性等特点,可以在工科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既可以提升创新教育的接受度,使青年学生逐渐感知创新的重要性并树立创新驱动的意识,也可以从多角度立体化塑造高校思政教育的示范性,以点带面,优化实践育人的培养体系。

三、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的建设路径

在新科技革命渐行渐近、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创新具有前所未有的价值和意义。工科大学生传统学习范畴局限于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操作,也就很难对创新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也不能避免对于创新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走入“创新高不可攀”的认识误区。在信息高速流动、媒介频繁转换的当下,青年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参与者,其逐渐蓬发的猎奇心和社交网络的环环相扣,使其很难静心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就难以对创新意识形成自觉培育,从而削弱了工科大学生对于政治生活参与的热情。因此,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将信息标签化转为实体感知,在对工科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同时,优化路径、手段,尤其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及评价体系,从全方面、多因素形成动态评估反馈,从而提升创新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一)强化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课体系具有覆盖全面的特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讲授,构成了当前高校思政体系理论课程的主要部分。但涉及到创新的内容,仅在后两门课中讲授。因此需要明确强化创新意识培育的主体地位,改变并逐渐加大创新教学在高校各环节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创新教育在体系中的独特位置,增强学生关注度,激发主导作用,同时也给予教师更多发挥空间,而并不仅仅是在课堂完成教学指标。

(二)营造环境氛围

环境具有强大的共情作用,落地在创新意识的培育则具象到意识本身及工科大学生个人的社会背景。创新意识培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能脱离于实际的生产生活,而是必须依附在互动、交流的情境中。当创新意识培育环境产生改变时,相应就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文化塑人,创新文化建设对创新意识的培育有着逐步渗透影响的作用。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师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中。坚持正面引导,通过第二课堂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将创新意识培育融于校园文化的整体凝练中,以思维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创新内容结构和载体,以大环境影响小集体,带动创新培育氛围日益浓厚。

(三)拓展交流形式

随着科技发展,互联网络逐渐改变着生活,青年社交圈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于校园教育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评判标准也在愈加提高。除了流行的微博微信等软件外,共享知识教育的慕课、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等新兴App及学习方式也在工科大学生中广泛使用,成为在线学习必不可少的媒介。综合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将思政的视野拓展到生活的点滴,对当前的创新意识培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激发学习内力

思政教育给人的基础印象是理论宣讲,但从本质上来说,更多在于对青年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对于创新意识培育水平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激发工科大学生对创新感兴趣并主动开始学习这一行为导向的转变尤为重要。从宏观上看,加强创新自身的制度建设,树立创新权威,能够帮助工科大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发展,牢记时代责任与担当;从微观上看,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化为生活过程中创新实践的驱动力,能更好巩固创新的核心地位,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延展教育维度

第一课堂教学是由专任教师进行讲授,分享的案例多为社会新闻或书本讨论题。第二课堂的顶层设计,要立足专业特点,建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实施制度。通过第二课堂可以引入社会各阶层个体或集体,以系列讲座、朋辈分享、趣味竞赛、团体辩论等形式,增强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自我教育新格局。通过组织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让工科大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升体验感、增加获得感,切实形成创新教育人人是主角、共同受教育的良好局面,延展教育维度。

高校对于工科大学生创新观念、创新意识以及创新使命感的培养日趋增强,也逐步形成体系,将做好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工作,摆到了突出位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既是改善工作性质、强化工作效果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新时期战略计划实施的必然路径。通过融糅资源,搭建多频介入平台,使工科大学生主动迈出步伐,走进生活,感知氛围并逐渐成为引导者与先驱者,并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核心思想,明确创新意识培养课程化理念并详细制定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考核标准,深化教育实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期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培育取得实质性进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也为社会持续输出勇于改革、开拓创新的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成绩单第二课堂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成绩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