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困境与实践探索

2023-03-12

智库时代 2023年2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跨学科交叉

张 千

(北京理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型技术的快速涌现,面对社会中复杂问题的挑战,学科之间、学科和技术之间以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产生了融合交叉的趋向,时代对于具有交叉学科能力的学者需求量不断增大。从全球视野看,一批超越单一学科范畴的研究岗位已不断涌现,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融合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无法阻挡的趋势,正如第八届全球研究生教育峰会所提:“人类知识的发展一般是基于现有的学科构架,而多学科交叉型知识思维方式理应成为全球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所在”。我国也高度重视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支持培养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融合一体的团队,促进教学和学科交叉的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应不断加快,这也一定程度上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从原先单一转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虽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在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安排和实践探索方面已有一定成就,但跨学科目标设立、培养机制创新和模式改革等方面仍存在需要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因此,加快构建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模式变革,提升交叉型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模式特征: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原理和确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为了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形成的标准样式和组织方式,是将诸要素组合起来实现预期目标的最佳组合。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两个学科或者两个学科以上的知识融合作为学习内容和研究主体,从而形成以综合性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为目的,并把解决复杂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探索新时代发展困境的出路,直面新技术变革的阻碍,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变革,迫切需要对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优化,这是当前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价值性

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当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问题,有些问题用单一领域并不能解决,必须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参与其中,利用交叉学科背景的学习,克服单一、狭隘的解决问题方式,从而用更加独到和全面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构建问题解决网络。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是丰富学科文化的必经之路。不同学科文化的聚焦和融合,在不断的碰撞中找到契合点,从而以合理方式进行融合,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培养,给学科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能够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科学性

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根源于多学科研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贝弗里奇认为:“一个成功的学者往往是知识涉猎广泛的人,他们的独特创造性来自于多学科学习的博学,我们的知识资源越丰富,产生重大的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信息化时代,人类取得各项成就是综合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拥有强大的跨学科背景,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处理自己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培养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促进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是解决社会复合问题的重要保证条件,有利于国家高精尖人才结构的完善。我国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培养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

(三)不成熟性

多学科交叉型学科的发展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机遇与危机并存。一方面,每一种学科都有自己学科性的知识框架和学术文化,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内容的处理显得尤为困难,特别是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需要付出成倍的精力和努力,综合交叉学科是一件多付出、高投入的工作;另一方面,多学科交叉型科目的专业设立还不成熟,没有找到多个学科的共生型,人为将交叉学科视为几个科目的随意叠加,同时指导教师可能会受到已有学科知识的限制,对于交叉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难以实现,高校也尚在探索阶段,没有相应的对策出现,学生也因为综合培养致使对于学科知识的认识缺乏深度,不能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二、现实困境: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殊类型,通过诸多学科的剥离和彼此融合,在创新性、实用性方面具有很大裨益,国家层面也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推行多学科交叉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经验、学科跨度大交叉融合难,人才培养过程中问题日益显露,矛盾也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培养定位: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目标内容不明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总体方案》中指出,研究生的教育结构要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并努力将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放在综合性与复合型之上,以此为着眼点进行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指标却不明确,高校进行培养模式设计时往往根据本校模式和特点来进行交叉人才培养的定位,试图用单一学科导向来指导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目标,这必然无法适应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亦或者是利用不同学科培养目标的叠加重合作为多学科交叉模式的培养目标,这势必导致学生内在思维与逻辑的混乱,从实践来看,此类问题并没有得到有力的解决。同时,当前交叉学科培养目标还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对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和鲜明,在制定目标时存在过多强调学科的多样性,培养方案具有理论性,缺乏切实实践性,课程设计与目标契合程度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交叉学科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诸多问题,例如一些高校交叉学科只注重规模扩张,而不注重教学效率,社会认可度较低。

当前很多高校虽然将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文件形式体现,但是具体内容并没有将几个学科的重点和契合点加以提炼,整体而言比较宽泛,不同交叉学科、不同类型的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培养人才具有的素质、能力和进入社会后发挥的作用领域定位相对模糊,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或者是与单学科定位雷同,人才培养趋同会造成教育结构性问题加剧。

(二)培养过程:院系阻断学科资源流动

交叉型学科人才培养旨在利用两个或以上的学科知识融合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跨度,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交叉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标实现离不开跨学科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学科资源的支持,然而现行高校跨学科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相对不足,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课程量小以及获得相关学科教学资源的难度较大、交叉学科学生沟通渠道较少等问题,这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制约了复合型研究学科的发展。

其原因主要是,院系是当前大学办学的主体单元,根据传统的知识界限划分的学院办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的沟通共享,跨学院的交叉学科平台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同院系的导师和学生实现图书、学术网络和设备的共享具有一定的阻力,传统制度加大了交叉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难度。例如课程选修制度,学院课程由本学院开设和管理,可能会限制一些学院学生的选择权,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信息资源的沟通共享。

(三)考核评价:合理的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考核评估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重要一环,是培养模式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活动。在传统大培养模式中单学科性研究生培养已经形成以学科为核心的较完善的评估体系,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具有不同的评估方式和标准,而新型交叉型学科还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的考核面临着阻碍。一方面,不同学科的标准和要求都不同,交叉学科评价标准难以确立;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根据学生学科成绩、该领域相关学术成果和学业论文进行学生的综合评价,跨学科学生指标难以统一化。

究其原因,一是交叉学科的深入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方面,缺乏国家政策层面的导向和规划,跨学科的实践机制发展还需要时间来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能院系考察交叉学科培养的实施效果,交叉教育的效果评估还存在一些漏洞,同时由于交叉学科的规模相对较小,承担交叉培养的院系也并未制定专门的评价体系和机构。

(四)制度规范:专门机构组织尚未建构

建立完善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体系,是推动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校在招收学生时,大多以学院进行招生,学生在研究时仍然从事与本学科研究相关的工作,并没有接受具有系统性的跨学科教育培训,尽管有部分高校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做出了一些规范;同时,高校学院数量众多,学科内部包容性较低,专业划分过细,总体而言制度保障规范性不强。

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很多高校的内部条件和发展基础还不能满足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除个别高校外,学科交叉型研究生教育没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制度保障,关键环节缺失,且没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和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得培养模式缺乏完整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内部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之后,交叉学科甚至成为附属品,受到了主流学科的疏远,没有专门的机构和资金促进发展。

三、实践探索: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路径

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是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进行配置融合的典型,是复杂而又系统的实践型性工程。研究生的多学科交叉型培养并不是对学科知识内容和教学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要从内部涵义和外发延伸上进行彻底的契合和发展,从而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更加具有多元开放性,也使得多学科能够实现更高层面的合作。

(一)明确多学科交叉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交叉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应该偏重于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能力人才的培养,注重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学校应该汇聚各学科的创新资源和要素,构建创新协同的模式进行合作,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适宜的目标。以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明确服务方向,在规划过程中可以从实际问题方面、学科特点方面和学生基础方面进行综合确定。实际问题方面是指交叉学科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特定问题出发更有指向性和目标性;学科特点方面是指根据各个学科各自的特点和框架进行构建,将学科目标和学科特点最大程度地契合和利用,找到学科交叉点和内容深浅度,进行最高效地利用;学生基础方面是指在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个人发展特征、兴趣和能力基础为导向。在这三方面的碰撞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往往更符合学生特点和时代需求,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资源的补充和评价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培养能够运用综合复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二)创新发展交叉型研究生协同培养方式

尽管当前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且有些高校已经提供了相关的支撑措施和制度,但是交叉学科相对于单一性学科而言规模较小,一般归属于一个院系,学生由一个导师进行指导。一方面,突破学科壁垒,推进交叉学科协同培养,高校通过内部沟通为学生提供具有个性化和高交叉型的沟通通道,打破选课阻碍制壁垒,为交叉学科的学生提供资源获取的“绿色通道”,构建不同学科专业共享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努力整合相关兄弟院校的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开发跨学科交流平台,展现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全程把控过程质量。另一方面,不断突破单一的导师指导制度,建立跨学科的导师团队协作制度,通过导师团队的指导,从而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充分发挥导师和学生的智慧,使得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宽领域的指导。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资源协同与知识共享,做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共赢。

(三)改进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考评方式

要始终坚持和贯彻多学科交叉型思维,改进交叉学科研究生考核评价标准,改变单一评价方法,建立起多元化、差异性的交叉学科学生评价标准。一方面,根据多学科制定多学科交叉评价标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对于总目标实现的比重不相同,因此对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各个学科因素进行权重,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同等对待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成果,完善外部培养绩效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交融思想运用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高校制定“课程-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分类考核标准,加强对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过程性考核,并运用弹性指标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考核,建立考核主体多样化、考核价值多元化和指标严谨化的制度模式,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和质量结果,接受监督从而保障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健全优化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管理运行体制

高校要不断改进各项工作程序,制定规章制度,利用分级化形式制定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制度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在高校的管理层级上,需要设立专门承担交叉学科运行管理任务的研究发展部门,由校级领导直接进行管理,承担交叉学科研究和进行培养计划等的制定的任务,对院系资源进行整合和适度调配,并进行资金援助;在跨学科管理上,要专门成立跨学科学术委员会,由专门的学者、学科专家和企业人才进行组合,对交叉学科研究生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对于导师的职称评定等提出意见,从而保证交叉学科的健康有序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多学科交叉的隶属关系与组织发展形势,以一定的标准原则纳入到已有的院系管理框架中,从制度上保证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的健康运行。

综上所述,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培养与人才培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相符合,但是需要在面对当前社会发展存在复合性问题时,重新构建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契合点,相互交融又有侧重地发展交叉学科,走向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辩证统一。当前困境的产生来源于多方面,理论研究不充分和经验缺失不能阻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只要我们从目标、过程、制度和评价体系方式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规划,利用各方优质资源配置,赢得各方面的参与配合,不断推动交叉学科走向规范化,就一定能加速多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培养,展现出其光彩和魅力。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跨学科交叉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