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3-03-12

智库时代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融合

郝 萌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则提出:“高校美育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不断完善美育体系,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提供坚实保障。”因此,在大力促进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际,既是响应中央和上级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时代之势。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和思政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也意识到美育教育在学生日常教育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开始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在日常教学中,围绕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塑造美好心灵为宗旨,围绕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能力,增强思政教育体系与美育目标的有机融合,着力提升核心素养,将美育和思政教育放在不容忽视的地位。高职院校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计划地融入美育实践活动,拓宽课程领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引领学生从美的体验与创造中,获得美育熏陶,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贯穿思政工作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继而从实践育人角度探索思政教育新途径。

一、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

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过程、载体等方面都是一致的。但是很多学生的艺术审美才能和人格修养不在同一高度,美育就是将不同的层次和功能赋予到思政教育上,使得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继而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让美育成为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形成的价值基础。

(一)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切实加强思政教育效果

当下外部多样的文化思潮和多元文化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三观,很容易使大学生出现理想不坚定、价值观缺失等情况,那么作为高职院校就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丰富授课方式,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道德教育等,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过程就是通过熏陶和感化,不仅是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对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审美修养的培养,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运用一些艺术体验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从而达到美的情意、美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优秀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三观发展。

(二)美育能促成思想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变

美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前者重在感性教育,这种情感具有持久性、深沉性和相对独立性。后者则更多是对理性内容的讲解和教学,而美育则重在感性教育,美育的情感性有持久、深沉和相对独立的特性,二者结合可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中,将二者相结合,可以从感性层面实现对理性的补充和完善,也可以将自觉和先进的行为深入到端正的意识和高尚的道德中去,从而让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和发展,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和需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审美能力,还能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德育发展,使美育和德育和谐共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三)美育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显性化和专业知识中隐形的美育浸润相互贯通,形成合力,共铸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链条”。将审美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思政教育充满能动性和可接受性,让学生真正想因为兴趣而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地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进一步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

二、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现状

(一)两者的教学体系存在相互独立的特性,教学过程彼此孤立

美育与思政教育两者的侧重点、性质、手段与方法都不相同。前者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现,让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都能产生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不断地对美的理想、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产生追求。后者则是通过社会群体,用固化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人们灌输政治思想和政治品格,从而培养人们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一种是主动接受美的教育,一种是被动接受灌输教育,两者存在相对独立性。

(二)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单一,教育形式多样化有待加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便利,网络内容良莠不齐,各种思潮冲击着年轻人的三观,从而也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学生对于传统的主流的思政教育模式及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考核甚至出现了抵触和逆反的心理,在大学阶段要破除这些固有的认知就是难上加难。目前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的环境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一定的差距,且思政课程主要以理论讲述的方式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固化的教育模式、严肃的政治气息,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兴趣低下、厌学等情绪,降低育人效果。

(三)教师主观认知存在偏颇,思政教学功底薄弱,美育素养有待加强

思政知识理论体系是相当庞杂的,而专业教师以往的主要教学成果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距离系统化、深入化、精准化地认知和掌握思政知识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差距。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中更强调以教师为主的单纯的对理论知识的灌输,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接受能力。没有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思想水平等在教学中进行表达。在美育相关工作上,则缺少美育相关课程的专门辅导教材,课堂教学设置缺少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习评价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包容性,因此无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与美育教育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自然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有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将“以美育人”作为改变教学的新模式,不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于专业课程中,要找和专业结合的切入点,将美育和思政结合起来运用到课程设计中,将课堂变将生动有趣活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实现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高职院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句话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是对美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概况和总结。把正向价值融入美的艺术中,将陶冶道德情操、启迪净化心灵、拓展想象力的激发创造力等,通过美育对思政教育以生动、形象、艺术、具体形式发挥出来,既是对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道德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将融入美育的思政教育注入了更具有鲜活、生动的形象和灵魂。使理论教化变得不那么枯燥,促进其融合互补,进而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心理结构内化,提高思维能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美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将美育教育充实思政教育实践课堂,进一步将美育浸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把美育传统融入课程体系,以美育课程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化育人心,让科学与艺术之美浸润校园生活。利用第一课堂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案例库构建方法、第二课堂主题教育实施方法、第三课堂学科基因的传承与发扬措施,形成“三融三促”实施路径。

1.将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融入知识传授第一课堂

建设好第一课堂知识传授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方法手段,强调“天人合一”,突出“和谐之美”,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入脑入心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并进行传承和创新。将思政教育、美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将纯理论的灌输教学转向有实践性的案例项目教学,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评价及反馈等各个环节中进行修正和改进,让美育成为返本开新的思政实践。

2.将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融入项目实训第二课堂

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工作体系下,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美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长。一方面,将思政教育和美育融合与项目实训、技能竞赛等专业课实习进行有机结合,将专业知识体系之外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到项目实践环节中。融入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实践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观行业展览会,与企业技术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和设计师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和社会的真实需求,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激发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专业融入课程学习;打造一支由非遗大师、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行业专家等与校内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特长互补的教师团队,领衔师生参与非遗传习团队、开展传承式的教学及科研项目合作,进行非遗产品成果转换。传授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与体验中得到文化滋养,提升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非遗文化、传承匠心艺术。

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具有爱国主义教育背景的项目制实训与技能竞赛结合,创新与赛研相长,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意愿。深化美育的内容,拓宽思路,将美育与地方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将非遗项目与课程模块任务进行深度融合,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等显性素养以项目式教学融会贯通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非遗项目的实践,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有所增强,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3.将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融入文化传承第三课堂

立足党建引领,春风化雨,以美育德,注入创新活力。深入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质的美育,不仅可以引领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也能引导学生追求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人生,将传统美育与思政教育不断发展融合,在第三课堂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科学的志趣、增强身体的素质、提升审美的素养,将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成为践行劳动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试验田”,“以学生为中心”将艺术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和艺术情怀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渗透进日常学习生活中,坚持利用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等方式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为抓手,以重大节日和重点文化基础为契机,以“非遗大师+专兼教师”为教师团队,解决师资结构单一、内涵不足的问题;以“课程学分+美育学分”为评价,解决课程评价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一致的问题;以“线上思政课程+线下体验教育”为平台,解决教学资源与优势不明显的问题;以“校内资源共享+校外美育浸润”内联外动,解决高校美育服务育人不平衡问题。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和“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方法、创新载体,遵循美育特点持续传承和发扬“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育人特色,以无形的力量教书育人,为建设高质量美育体系,搭建良好的空间环境、校园环境、人文环境,通过运用艺术手段规划,采用各类设计美化公共空间等,定期邀请绘画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举办艺术作品展览,突出校园文化特色。做好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模式的经验总结,不断创新特色、创新载体,为校园文化打上独特底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增强思政教师的美育能力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首先应提升自己的美育素质,从形象、修养、教学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美育素养。在思政教师教学中不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知识讲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载体的形象性,可以有效地发挥艺术形式和教育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仪态仪表、风度以及积极向上、健康文明、清新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将美育素养渗透进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而以自身行为影响学生行为。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将抽象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提炼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的课程模式,为实现和提升教学能力奠定基础,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教育实效形成远大的审美教育目标,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有效系统地开展。高职院校在“校政企行”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过程中,通过四位一体的实施体系和搭建四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结合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以课程体验式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流动艺术展演、艺术展览、志愿服务等建设实施体系,用组织机制、教师队伍建设、考评体系、浸润环境等作为保障体系,按照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需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时代新人,立足做社会风尚的创造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艺术创造的引领者和人才培养的践行者。以美为媒,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养时代新人,营造向美前行、以美育人的环境氛围。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