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3-03-12钟舒梅

智库时代 2023年2期
关键词:梅州市梅州市委

钟舒梅

(中共蕉岭县委党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当前,乡村社会现有的人才层次、人才结构和人才规模,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仍有差距。

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结合实施市委党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适应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用好各方资源,挖掘基层就业社保、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就业机会”。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有意到农村广阔天地一展所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创造更多新岗位、新机会,无疑是双赢之举。

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大学生融入乡村困难、开展工作不易、岗位稳定性偏低等问题。帮助有志于乡村振兴的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要以他们的现实就业需求和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需要为导向,为青年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从岗位拓展上看,可以在原有的驻村帮扶制度基础上,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乡村医疗和康养服务、提升农业科技运用水平等不同层面,设计长期、合理、稳定的驻村工作机制以及人员聘用办法,创造一片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愿落地、长期驻扎、顺利成长的事业沃土,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驻村工作队伍。

从引才奖补上看,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市委党和艰苦边远地市委党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服务期限的,可给予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考学升学优惠和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倾斜。可以为自愿到乡村一线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设立一次性补贴和一定年限的岗位补贴。同时,对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乡镇和乡村(社市委党)企业,也可以给予更多政策扶持。

从事业发展上看,要为青年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良好舞台,让他们在农村获得有利于个人长远发展的成长空间。要把农业科技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设立专项经费、设置专门岗位,推进农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切实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当地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以培育一批让青年人才可融入的优质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吸纳人才、人才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

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制约的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应聚焦问题导向,集聚各类专家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乡村人才振兴模式

(1)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广泛召开座谈会、深入镇村走访调研等形式,了解到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着引才缺少“引流”“回流”“涌流”的渠道、平台搭建广度不够、人才发展空间和培养资源不足等实际困难。为积极破解城乡二元人才差距,结合乡村人才振兴需求,明确了以人才流带动资源流、经济流等要素,引导二、三产“反哺”乡村一产的工作思路,按照“市管镇用”的原则,搭建人才开发平台,引导专家人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切实解决乡村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问题。

(2)明确目标路径。一方面,强化目标导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重点开发农业生产经营带头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领军人才、乡村公共服务领衔专家、乡村治理骨干和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明确在“十四五”期间,依托计划引导100名产业领军人才、1000名骨干人才下基层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培养100名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领头雁”,培养培训10000名乡村振兴基层骨干。另一方面,明确具体路径。围绕基层需要,以推动镇域产业功能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业,发展农产品电商、中央厨房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传统特色产业上档升级,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实施路径,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3)搭建框架体系。健全乡村人才工作机制,创新打造乡村人才振兴“一会四平台”体系。一是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承接平台,鼓励相关职能部门、涉农镇街依托协会引进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的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等领域专家人才。支持通过兼职聘用、技术咨询、周末工程师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发挥作用平台,统筹使用市委党内外专家资源,以承诺服务的形式入驻协会,建立“乡村振兴公共服务清单”,以“基层点单,专家服务”的模式,面向全市、市委党、镇村开展预约式点单服务,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三是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育平台,通过开展“青苗行动”“头雁培训”等活动,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四是打造乡村振兴人才交流融合平台,高标准建设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人才座谈、主题沙龙、乡情研修等活动,促进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二、强化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1)整合盘活人才资源。一是整建制导入下派。整合现有专家人才资源,梳理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领域65家名师名医工作室领衔专家和团队成员,纳入首批计划入驻专家。二是引进急需资源。针对梅州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大的情况,多次对接省农业科学院,大力延揽粮食、蔬菜、畜牧等专业领衔市级农业专家46名。三是拓展多方领域。结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挖掘司法、电商等行业专家,拓展省、市委、党内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资源入驻计划。

(2)发挥试点引领作用。结合乡村振兴任务及基层重点村建设情况,选派相应领域专家,先行先试打造4个服务示范基地,入驻专家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与镇、村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

梅州市10家民宿入选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名单。梅县市委党雁洋镇大坪村志睦楼民宿,入选首批全国乙级旅游民宿名单。推动成立梅州市民宿协会。完成第三届“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申报工作,分别推荐梅县市委党长教村为“广东文化旅游名村”,梅江市委党西阳镇筀竹村为“广东特色民宿名村”。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重点建设项目78个。广东客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市委党。

(3)创新点单服务形式。依托“美丽梅州市”APP和村党群服务中心,面向基层镇村发布计划公共服务清单,提供点单服务事项300余项。各村党支部负责安排专人逐户走访,摸准群众实际需求,梳理汇总点单内容,形成点单服务台账上报所在镇街工作方式。各涉农镇街负责广泛征集基层需求,综合研判后,合理安排点单事项,向相关职能部门预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根据各镇街点单情况,核实点单信息内容,对接专家时间安排,于10个工作日内统筹向基层派遣专家。入驻专家根据职能部门的派单任务,积极对接各镇街联络员,做好基层服务。市委党委人才办根据基层需求和专家变动,实行动态更新。运用“梅州市人才易网通”系统,形成基层点单、职能部门接单、专家人才服务、市委人才办统筹的“市管镇用”人才服务模式。

(4)落实基层点单服务。自启动点单服务工作以来,组织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电商等领域专家赴基层镇村开展上门服务,累计服务100余次,解决群众蔬果种植、电商直播、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安全用电等需求百余项,服务基层群众4000余人。

(5)鼓励A级旅游景市委党引入书吧、小型展览馆、文创商品店等文化设施。梅县市委党雁南飞、熙和湾客乡和大埔县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市委党等景市委党新增20个“粤书吧”类新型阅读空间并对外开放。在中国客家博物馆(3A级旅游景市委党)中设置“光辉历程·红色记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影海报展,在大观天下旅游市委党中举办客家非遗讲座,张弼士故居旅游市委党新增张弼士博物馆。活化利用邹鲁、张弼士、田家炳、熊锐、梁伯聪等名人故居进行布展陈列,逐步推动对外开放。及时总结试点运行好经验好做法,对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形成梅州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特色品牌。

三、强化组织保障,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落实

(1)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关于建设“梅州市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的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委党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动会,压实各级各部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责任,明确市委党委人才办、职能部门、基层镇街工作职责,形成工作“闭环”。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干不干”“怎么干”,组织开展基层镇(街)村干部业务培训,举办培训近30场,累计培训1200余人。同时,邀请省益农信息社、省农商银行相关负责同志讲解惠农惠企的服务政策。

基层镇街和村“两委”干部纷纷表示,通过培训对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后会结合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点单,用好计划的专家人才资源,带动乡村更好地发展。

(2)强化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三项机制”,引导人才向乡村集聚。一是完善基层引才聚才支持机制,按照梅州市人才自主认定标准,根据服务乡村振兴实际贡献给予自主认定名额,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才建立名师名医工作室。二是加大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对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带动作用效果明显的入驻专家,优先推荐担任省、市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优先推荐申报各级各类人才开发项目和人才荣誉称号,优先纳入市委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参与工作表现优秀的工作室成员,在职称晋升中,同等条件优先考虑。三是建立专家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入驻专家根据基层需求开展承诺服务,每年服务基层应不少于12次,工作室来自基层成员一般不低于工作室成员总数的30%,每个工作室运行周期内应培养1名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领头雁”,用于基层项目推广、人员培训等项目的支出一般不低于工作室总支出的50%,以上要求作为名师名医工作室考核合格和继续运行的基本条件。市委党级专门安排乡村振兴享受政策企业及自主认定人才指标,并对于专项予以扶持。

(3)抓好量化考核。制定《“梅州市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点单服务管理办法》《“梅州市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点单服务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将相关职能部门完成点单服务、入驻计划的专家及人才队伍建设、基层满意度等情况,纳入市委党级人才工作绩效考核之中。各镇街任务完成及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纳入市委党级人才工作绩效考核。各村完成点单服务及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纳入市委党行政村考核评星工作。入驻专家落实服务基层有关要求情况,作为工作室考核合格和继续运行的相关条件。树立双向考核“风向标”,落实乡村人才振兴各项任务“最后一公里”。

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产业发展战略,这是梅州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一园”就是要全力推动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两特”就是要发展文化旅游特色区和特色宜居城乡,重点打好“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创意文化”六张牌;而“一精”就是精致高效农业。

“一园”是基础,是梅州工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工业发展主要通达进入园区内,实行集中式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产业集聚的发展效应,做长产业链,放大产业规模,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梅州工业的增值增效,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在发展中还能降低发展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保持梅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实现好这一切,梅州市要充分利用广东省的 “双转移”政策,强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利用好梅州港澳台侨胞众多的优势,推动梅州工业的大发展,大提速,为“两特、一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

“两特”是梅州特色产业和特色城市的发展定位。梅州有丰富的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和创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与其他地区旅游不同的特色旅游文化。一旦旅游增加了当地的特色文化,就有了“灵气”,就能增加游客持续来此旅游的兴趣。梅州特色宜居城乡建设,就是把我们丰富的客家文化融入到我们城市建设与发展之中,让这个美丽的山城到处都透出客家文化的气息,也散发出客家文化的芬芳,让城市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场所。

“一精”即精致高效农业,是我们梅州农业发展产业定位。主要利用梅州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让梅州形成从传统农业向精致高效转变。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的关键环节,能够构建梅州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加工模式和品牌化经营。梅州各地大面积规模化农业生产并不多见,多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率低下,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因此,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必须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等生产要素的完美组合,将分散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效益。梅州的金字招牌就是“绿色原生态”,这已成为梅州与先发地区竞争的“杀手锏”。在天然、生态、健康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精致高效农业就是要依靠大基地连接小农户,让小山村对接大市场,把小产品做成大产业。

市委人才办将加快推进“梅州市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清单,满足基层群众需求,引导专家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基层群众增产增收、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是极为重要的新生力量。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多措并举为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融入乡村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就一定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入乡村振兴事业,让广大农民群众收获人才带来的发展红利,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猜你喜欢

梅州市梅州市委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中共秦皇岛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侨海报国共筑梦——致公党常州市委会“引凤”侧记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茄子嫁接育苗关键技术
毕节市委离退局学习贯彻市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