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袭用“莫愁”形象的历程初探

2023-03-11朴雪梅洪铭骏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12期
关键词:歌妓石城莫愁

朴雪梅 洪铭骏

“莫愁”是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的著名人物,文人骚客对她们的吟咏,不仅使她们名垂中国文学史,甚至也影响到了朝鲜半岛的文学创作。在朝鲜半岛,也有她的倩影,朝鲜文人笔下“莫愁”的形象承袭了一部分莫愁的才能和诗歌天赋,同时也承载着朝鲜文人与中国文人不同的情感寄托,丰富了莫愁的形象。本文对韩国古典综合数据库(db.itkc.or.kr)与鼎秀古籍库中有关书写莫愁形象的诗歌进行了梳理,以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法与形象学理论,同时兼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推源溯流法,探究朝鲜对莫愁形象的接受过程,并对朝鲜文人所赋予莫愁的不同于中国文人的情感取向进行了初步的窥探。

1 中国诗歌中的莫愁形象

1.1 善歌者——石城莫愁

莫愁最早见于乐府民歌,南朝宋至梁时便产生了“乐府两莫愁”,后世众多的“石城说”自此萌生[1]。在“乐府两莫愁”中,最先诞生的是“石城莫愁”。《旧唐书·音乐志》云:《石城》,宋臧质所作也。石城在竟陵,质常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2]。《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据《宋书·臧质传》记载,臧质(399-454年)时为竟陵郡(今湖北钟祥)太守,文中并未提及莫愁名,但可知两点:其一,莫愁是竟陵石城人(今湖北钟祥市);其二,“石城有女子善歌谣”与“《石城乐》的和声为莫愁”是由《石城乐》衍生出《莫愁乐》的两大基石。且石城莫愁确有其人,其人的出现早于《莫愁乐》诞生,且与屈宋同为春秋楚国人,甚或有密切交往,因其能歌善舞受文人关注。

1.2 佳丽者——洛阳莫愁

继石城莫愁后,乐府的另一莫愁——洛阳莫愁出现。梁武帝所作《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3]”

武帝年少笃学,且精通楚地民歌,南朝陈智匠的《古今乐录》也曾记载武帝自改西曲,应对《石城乐》与《莫愁乐》颇为熟悉,所以《河中之水歌》的创作也应源自《莫愁乐》,其所吟咏者应与楚地莫愁为一人。但武帝从未去过洛阳,何以洛阳儿女来命名莫愁?余冠英先生认为,“从此时的风格考察,列于齐、梁作品是合宜的”,而从传统文学来看“洛阳多美女”之说便肇于南朝梁,因而“洛阳女儿”只是对佳丽的隐喻。这与梁人热衷于创造《洛阳道》有很大关系。洛阳道是后起之作被归入汉横吹曲,现存最早的歌词多由梁朝臣所作,描绘洛阳为“佳丽所”,盛赞“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在其他的乐府诗也可窥见,卢思道《美女篇》“京洛多妖艳”、白居易《新乐府·母子别》“洛阳迎得如花人”“洛阳无限红女楼”等。《河中之水歌》很有可能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综合了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极力铺叙豪贵之状的手法,围绕“莫愁”二字,着力渲染了一位“富贵何所望”的洛阳佳丽形象。

1.3 歌妓者——金陵莫愁

至唐代,莫愁形象发生两点重大变化,后世故事基于此。一方面,莫愁作为下层女子入朱门的故事呈现,如元稹的《西凉伎》云:“楼头伴客名莫愁”,不难看出莫愁善歌且风尘。曾三异在其《同话录》中曰:“郢中有倡女常择一人名以莫愁,示存古义,亦僭甚矣。”可见在宋朝以前,莫愁作为名倡影响颇大。而此前古乐府《河中之水歌》中所衬托的莫愁俨然是一位贵妇形象,但这时期歌女与倡女形象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为调和两种说法,在晚唐产生莫愁作为姬妾进入朱门情节。如李商隐《富平少侯》“新得佳人字莫愁”与胡曾的《石城》“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莫愁身份的上升已经豁然明了了。另一方面,莫愁的姓氏开始有卢姓说。在寒山《诗三百三首》其四十二里,莫愁从“卢家妇”变为“卢家女”“璀璨卢家女,旧来名莫愁。”又如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曰;“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莫愁已被冠以卢姓。

2 朝鮮对“莫愁”形象的接受

汉学东渐始自新罗王朝建立,元圣四年(788年)实施“读书三品科”对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大力推动了朝鲜文人习得中国经典,其中南梁时期诗文总集《文选》中便引注了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可见,莫愁在新罗时期(682年)就已传入朝鲜,但知之者甚少,与其相关诗文寥寥。

至高丽时期,科举制度的开设、诗赋颂策取士成为主流,进一步加深汉文化的影响,夯实朝鲜文人的汉文化底蕴,如洪万宗的《小华诗评》中云:“盖东洋之诗学,始于三国,胜于高丽,而极于我朝”。莫愁也常被朝鲜文人以典入诗,以诗的形式来言事寄情。

现有文献,可查到莫愁形象在高丽柳公权的应制诗中首次出现,其诗云:“微臣滥预赓歌列,自愧无塩倚莫愁。”与其同一时期的郑以吾也有诗云:“使君携客凭江楼,楼上佳人有莫愁。”两者诗中的莫愁与洛阳莫愁相似。但现有文献关于高丽时期莫愁的诗歌可谓寥寥。莫愁被人熟知则从朝鲜王朝开始,形象也变得多样化。

首先,莫愁作为歌妓形象出现。金孟性《次孝叔诗云》:“莫愁妙曲响华堂,口谷新篇句句香。[4]”诗中莫愁妙曲,使人心神荡漾,表明了莫愁红尘女子的身份。1485年,成宗命金宗直、成伣等人在《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三的汉城府篇就有关明朝天使董越的诗,诗中莫愁为酒家倡女形象,莫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歌妓形象,权韠《送李子仁安讱是石城》“殷勤写出阳关曲,给予名乡旧莫愁。”权韠写给友人李安讱的送行诗,提到莫愁是旧时所知的妓女,因其姿色出众,与莫愁相称。

其次,莫愁也单纯指代一名倡女,不同于歌妓,歌妓擅歌舞常与妙曲联结,而倡女则多与酒席相伴。如蔡彭胤《酬亚使李持国》“贫随墨绶非沟漏,笑拥青蛾是莫愁”,又有李宜茂《环瀛楼》“当筵上客真何逊,挟瑟佳人号莫愁”,更有许篈《无题》(其二)“环珮未消神女恨,石城难写莫愁情”。这首爱情诗写出了名为惠英的妓女,分离后独守空房,红尘女子最终未能逃脱被抛弃的命运[5]。

最后,莫愁还在诗词中以闺怨形象出现。许兰雪轩的《莫愁乐》(两首)[6],不难看出此诗是对《石城乐》的拟古之作,“石城”和“双舸”是石城莫愁的标志,诗人描写的女子与心上人喜结连理,却在两地奔波,只为与丈夫短暂相逢,最后一句体现了期盼他早日归来的恳切心情。

综上,朝鲜诗人笔下的莫愁大致分为三种形象,即歌妓、倡女和思妇。歌妓擅歌舞,与自唐以石城莫愁为原型创造的歌妓莫愁雷同,莫愁面容姣好,是闺怨思妇形象,与洛阳莫愁相似。朝鲜文人笔下的以上三种莫愁形象的出现,有几个原因。首先,与书籍传播和文人交流密不可分。中朝宗藩关系自新罗始,朝鲜使臣朝天履行外交任务同时负责采购中国典籍,因此经典著作如《文选》漂洋过海流入东国朝鲜,同时,朝鲜将朱子学定为官学,其著述《诗集传》也成为科举考试中的必考科目,被朝鲜《诗经》学者奉为圭臬。而《弇州四部稿》在朝鲜影响颇大,许筠、申钦、李睟光都曾在各自的著书里加以评论,对于莫愁作为歌妓的形象有推动作用[7]。在那个儒学盛行的时代,“儿女之情”最容易被忽视,但女性感情细腻丰富,所以,很多诗人将女性的细腻感情融入文学作品,使作品更形象化。因此,朝鲜时代的汉诗作品中的女性诗歌多以妓女和贵族妾室为中心,以女性感受或模仿女性口吻创作,对比女子生活环境和心灵世界与诗人环境和精神世界,可发现相似之处。

3 中朝诗歌中莫愁形象的异同

中朝两国有关莫愁形象的诗歌,由于外因——书籍的传播和拜读,与内因——文人之间的相互欣赏产生了一定的互文性。互文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从这角度看,中朝诗歌中莫愁的形象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无论中朝,莫愁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莫愁即美好代名词。“莫愁”本意即“不要忧愁”,在朝鲜,莫愁也延续了中国文人赋予莫愁的本质,创造出了歌妓与倡女的形象。她们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却是美好和善良的象征,诗人笔下美丽的代名词。

其次,莫愁还是命运的受难者和艺术的创造者,莫愁“思妇”的形象从侧面反映时代对女性境遇的关注。莫愁的形象在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诠释,代表特定时代的女性形象,唐代沈佺期所作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首句将莫愁定为“思妇”,代表了战争年代独守空闺妇女的形象,是命运的受难者,承担着特殊政治环境下的悲剧结果。在朝鲜,也有莫愁形象的诗歌作品,如许兰雪轩的《莫愁乐》“朝日石头城,春江西双舸”一句描绘思念心上人归来的妇人,比沈佺期笔下的莫愁更为凄切忧愁。“莫愁”作为民间文学形象,创作群体不仅包括民间文人,还有士大夫阶级和地方文学流派。

尽管中朝文本互文明显,但朝鲜文人不拘泥于中国古诗仿拟,而在沿袭中国诗歌莫愁形象基础上有所创新。

首先,在中国诗歌中莫愁形象常与“船舸”“石城”“江河”等物联系在一起,而朝鲜文人在此作出变动,将其与“酒樽”“宴席”“妙曲”联系在了一起。如孙处讷的《崔康侯生辰吟以奉赠》和其另一首《谢赵上舍挺夫见邀寿席》中的莫愁同样也是“身披彩衣”,且能歌善舞的女子,佳人、美酒、妙曲,诗人将莫愁与这三个元素融合在了一起,表达了当下的喜悦酣畅之感。此外,又如姜栢年的《野酌》“纤歌一曲催诗性,无乃筵中有莫愁”,朝鲜文人继承了中国莫愁善歌的特点,同时与美酒、宴席和妙曲相结合,注入了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力。

其次,有别于中国,朝鲜莫愁形象还表达思乡之情。申濡的《近江湖绝句》“飞来两江摇轻艇,共向沙头問莫愁”,李民宬的《次石楼韵》“石城东望路茫茫,一半离心在汉阳。但有清歌宽夸客恨,不妨呼作莫愁乡”,这两首诗是在出使国外时写的感怀诗,从朝鲜到中国、日本的使行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出门在外,愁字当头,看着离自己远去的故土,思乡之情难以压抑,只能向莫愁倾诉忧思。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艺术通过想象的创造活动,用活生生的形象把普遍观念显示出来。”这种普遍观念可以是当时社会的思想,也可以是历史时期的情绪,还可以是真实画面的再现。朝鲜文人对于莫愁形象的创新,更多的是借莫愁以“言志”“咏情”,与他们所处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4 结语

莫愁作为一个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人物,从口头传承到被文人群体广为赞颂,之所以受到大众喜爱,最重要的便是莫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质能满足民间文化的需求与审美要求,这也使得莫愁得以传入朝鲜,并扎根于朝鲜文坛。

引用

[1] 夏振明,胡凤英.莫愁女及莫愁文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2] 李军.典故的诗学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3] 辛夷,成志伟.中国典故大词典[M].北京:北京燕京出版社, 1991.

[4]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57.

[6] 李玉平.互文性: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 黄利芳.莫愁形象流变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作者简介:朴雪梅(1984—),女,吉林延吉人,博士,副教授,就职于延边大学;洪铭骏(1999—),女,辽宁凤城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歌妓石城莫愁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莫愁前路无知己
近二十年歌妓与唐宋词关系研究述评
《莫愁》一直记得你,我们从不会忘记,每一个相遇者。
唐代歌妓与唐诗传播的联系
石城旧事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用心呵护青山绿水 江西石城:绿色高颜值 引来八方客
石城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