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化与融合:智媒时代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思路

2023-03-11付子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主持人

付子瑞

【摘要】随着各大媒体平台对其生产方式、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等多方面的变革,“AI主播”以其智能语音技术和机器算法等特点,在媒介技术中逐渐完成对播音员主持人身体的“消解”。本文从“进化”与“融合”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AI主播与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策略,以求达到“人机协同”的目的。

【关键词】智媒时代;AI主播;主持人;创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2.037

1. 缘起:创作思路的生成机理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AR/VR和5G通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标志着传媒业正式进入智能化的时代。在智媒时代,传统媒体的边界继续被淡化,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同台竞技,全民参与大众传播活动,传媒业迎来了万物皆媒的时代。

媒介智能化是我国,乃至全球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方向,人工智能是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先进技术支撑之一[1]。近年来,随着算法技术的不断成熟并取得突破,制作虚拟数字人的成本有所降低,智能驱动型数字人崭露头角,整体发展呈现出智能化、便捷化、精细化、多样化态势。

当前,人工智能参与到新闻传播、短视频行业等领域,而其中又以语音技术和机器算法为主的AI主播成为经常活跃在荧幕前的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媒体开始着手于此技术,同时主持人自身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主持人在面对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要思考播音主持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冲击:AI主播的传播表现

2.1 AI主播的优势

2.1.1 准确高效,节约成本

AI主播播报文字的准确性、处理信息的速度性等特点是人类无法到达的。它可以保证语音发声的规范,避免了播音事故;机器还可以连续工作,无需休息、备稿、准备造型等;AI主播进行双语,甚至多语种播报已不再是技术难题。相比较学习成本较长的人类而言,这有效节省了节目成本,大幅提升了节目的制作效率。

2.1.2 人机合一,协同分工

在电视节目中,AI主播可以与真人在一个场景下协同工作,各施所长。AI主播可以配合播音员主持人进行简单的辅助,比如提问、计算等简单任务。而人类作为节目中的主体,则负责现场情况的掌握、突发事件的应变、事件进度的调控等。例如,在央视《渴望现场》节目中,机器人“小渴”充分发挥AI主播优势,从节目要求的六个维度进行打分,与真人主持人分工协作。人机协同分工不仅给主持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并肩作战的“战友”,还可以增加节目的关注度,吸引受众的眼球。

2.1.3 引发围观,增加关注

AI主播作为传媒领域的新事物,无论它呈现的形象与真人播音员主持人多么相似,都难以磨灭大众对它“机器人”身份的认知。但对于屏幕前的受众来说,AI主播在荧幕上的出现是一种华丽新奇的视觉体验,这无疑会引起受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增加电视节目本身的关注度。

2.2 AI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困境

2.2.1 缺乏开放场景下对话的互动性

开放场景是指条件负责、具备多种变量的现实场景[2]。在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应对来自开放场景中各种因素的突发状况,进而把握节目流程,保证播出效果。而AI主播虽然具备连续工作、播出无误的特点,但它仍旧在开放场景中无法与真人播音员主持人一样随机应变,也无法根据现场的复杂因素做出最佳的共情反应互动。

例如,董卿曾在节目中采访96岁高龄的许渊冲老先生,为了照顾老人家,她选择了跪在地上进行采访。同时她在与老先生对话时,充分考虑老先生的现实状况,尽量保持与老先生的眼神交谈高度。真人播音员主持人会通过对现场细节的把控进行判断,进一步作出合乎大众常理、符合社会价值观的现场互动。

2.2.2 播报形态单一,拟人化水平低

此前研究机器人的专家学者提出的“恐怖谷”理论认为,类人仿真物仿真程度的增高将引起人类的好感和亲近感,但当仿真程度达到一个较高临界点时,好感和亲近度会陡然降到谷底,取而代之的是困惑、排斥、恐惧等负面心理,动态仿真物引起的人类情感变化要比静态仿真物强烈得多。

在播报新闻中,AI主播只能进行简单的“见字发声”播报,无论是它对于稿件内在语的把握还是播出稿件时的语言样态,都给人一种“不尽如人意”的感觉,说明AI主播在此方面尚有短板。真人播音员主持人与AI主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真人所表达其独特的个性化传播方式。真人有着比AI主播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从业经验,在专业实践中慢慢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风格。而AI主播只能进行单纯的朗读新闻,受众无法捕捉到新闻背后的含义及感情。如果受众长时间收听、收看此类播报,不但会产生生理上的排斥,更会产生心理的排斥。

2.2.3 无法支撑起節目信息的有效性

相较于真人主播,AI主播在新闻节目中的应用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些平台将AI主播技术作为展示其先进技术的窗口,并未达到作为新闻传播平台应有的职责,传媒技术的先进表现不应仅仅停留于表面,而要传达出背后的人文关怀以及新闻专业度。同时AI算法的背后有着大数据及算法的运行,受众对于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其在宣传新闻信息的过程中会有所折扣。

3. 重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价值之归

中国播音学创始人张颂老师认为,播音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播音,创作主体是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是传播机构的重要成员之一。传播过程就是传播者将信息附载于媒介之上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形之于声”在广播传播中是“声情并茂”,在电视传播中是“声画和谐”。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价值仍然存在,真人播音员主持人在人机关系中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更深层次的人机博弈将长期存在。

笛卡尔的哲学基础身心二元论中强调身体的离身性。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传播是精神的传播和精神的互动,基本抛弃了身体,故称之为“离身性”。而“具身”一词最早是被梅洛·庞蒂所讨论,他则强调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性。他认为,身体及其体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基础,同时强调身体与精神的不可分割性。

3.1 具身传播的基本路径

具身性是指将理智、知觉等精神因素与具体的身体相连接,在身体结构与身体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特殊的感知形式,是对传统身心观念的思考与批判[3]。具身传播中的具身性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传媒技术手段将身体或人类部分的感知融入虚拟空间中去,突出身体与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更新信息传播的方式,而在具身传播的发展进程中,信息的生产、传播、呈现等方式都有着相应程度的变革。在这种“求变”的更新背景下,具身传播不断与AI主播、播音员主持人相结合,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思路带来机遇和挑战。

虽然AI主播目前的形态尚不完美,但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社会对个性化和全天候内容的需求必然推动AI主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主播目前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而言,“身体不仅在生理意义上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而且与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4]。”这也决定了具身传播对于真人而言更为重要。

3.1.1 摆脱身体作为展示的困境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只与节目中的镜头交流,受众难以清晰地理解传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使得播音员主持人在身体上是“离场”的。与此同时,播音员主持人在传统节目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传播过程中属于“我播你看”的关系,受众接受节目内涵是单向度的,这种方式很难使得受众具有节目黏性。而AI主播也具备在镜头前、荧幕上的自我展示功能,这就存在播音员主持人有被AI主播替代的风险。而在当今的传播过程中,真实的播音员主持人与观众进行积极的互动才能凸显出身体“在场”的重要,例如在“大小屏联动直播”中,出镜记者通过与直播间弹幕的实时互动来共同探索节目主题、解答受众困惑。这种互动不仅使得身体成为信息的载体,也让每一个所外放表达的细节成为节目的“闪光点”。

3.1.2 完成身体在传播中的转变

由于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等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展示,造成播音员主持人身体的长期“离场”。如果播音员主持人要完成身体在传播中的转变,首先要更加贴近观众,勇敢迈出演播室等自己的“舒适圈”,通过每一次与受众积极地交流、对视,让脚下沾满泥土、贴近人民群众,搞清楚作为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操守与工作本质,让身体不再只是展示的工具,而是具有灵魂与精神共生的载体。这样使得身体不是空虚的“摆设”,而是成为交流与沟通的枢纽。播音员主持人对内容进行传播,受众积极接受并做出反馈,再通过反馈进行深度传播,以此来达到传播的良性循环。

3.1.3 实现身体展示与意识的共存

播音员主持人外在的呈现即为身体,这种外在呈现包含了人的思想与精神。虽然技术的革新是对传播者身体的一次次“剥夺”,但是主持人作为节目的主体,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来提升传播效能。正如勒内·笛卡尔所言:“我不仅仅住在我的身体里,就像舵手在船上一样,而是与身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与身体密切混合在一起,以致我似乎与它构成了一个整体[5]。”主持人“在场”意识与身体恰如笛卡尔所说的“舵手和船”的“密切混合关系”,真人播音员主持人要明白AI主播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存在的挑战,更要注重仪式上存在的挑战。

3.1.4 成为人机互嵌的传播平台

目前对于具身传播的关注,并不是要求主持人的身体单纯对抗科技的进步,而是要通过对具身性和身体“在场”的关注与探究,回归传播进程中“人为主体”的原本,进而思考人机关系协同发展的方向。而“这个聚合的过程,不仅意味着社会系统以人为基点的重组,而且也预示着,身体逻辑与技术逻辑的互嵌。”这也就意味着在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主持人不仅要注重发挥具身传播的优势和特色,还要注重与受众的深层次传播交流,更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传播知识与设备常识,在人机互动中掌握主动性。

3.2 播音创作的基本遵循

3.2.1 二度创作的特殊性

播音主持艺术中的二度创作是凸显个性化、避免同质化的重要因素。AI主播简单的“见字发声”不能称为二度创作。因为二度创作是一个播音员主持人融入自身个性、态度的表达过程。只有这样,才让信息的传递不是空洞的数据接收与处理,而是带有温度的感化、教育。

二度创作的重要意义在于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工作经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播音员主持人在二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语言样态、内在语等播音主持技巧均有差异。与此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艺术审美标准,播音主持属于新闻传播领域范畴,同时又属于语言艺术领域范畴,把握好学科专业的分寸才能张弛有度。

此外,AI主播目前不能独立处理节目的突发状况,还可能因为相关技术性的失误等情况进而造成播出事故,这样的后果是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冲击。

3.2.2 艺术风格的唯一性

风格不仅容纳形式,还塑造意涵与价值,具有可被感知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既包括创作者的独立性,也涵蓋风格自身的不可复制性。AI主播脱离于真人播音员主持人,无法拥有完整的主体性,不可能独立于真人主播去塑造另一种艺术风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优秀科学文化的共同结果促成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价值,每个优秀的作品都蕴含着作者鲜活的业务风格与艺术审美,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不断前进的。

此外,播音主持艺术的风格还归属于播音员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在面对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传统电视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日渐减小,播音员主持人的品牌效应虽大打折扣,但作为知名播音员主持人的品牌效应依旧成立。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表现是需要创作主体不断在研究领域的深耕,并不是AI主播简单的“复制粘贴”。

4. 结束语

科技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取决于我们作为主体的人是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今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要逐渐回归到“内容为王”和“人为主体”的路径中去。不论是在传统媒体节目中还是新媒体节目中,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交流与个性化表达,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的。“人机协同”与“人机互嵌”是未来的大趋势,而在此过程中的“进化”与“融合”,才能使得播音主持艺术长青。

参考文献:

[1]张蓝姗,任雪.AI主播在电视媒介中的应用与发展策略[J].中国电视,2019(11):13-16.

[2]徐琦,赵子忠.中国智能媒体生态结构、应用创新与关键趋势[A].新闻与写作,2020(8):51-58.

[3]强亚莉.具身传播视角下VR新闻报道的机遇、挑战与实践策略[J].传媒,2023(7):50-52.

[4]许德金,王莲香.身体、身份与叙事——身体叙事学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8(8):27-34.

[5]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6):4-11.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主持人
主持人语
小小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