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先生”的专业境界与精神气象
——于漪先生访谈纪要

2023-03-11李瑾瑜

上海教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先生于漪语文

李瑾瑜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于漪先生的金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已成为全国教师熟悉的至理名言。这一金句不仅是于漪先生通过身体力行、实践感悟发出的肺腑之言,还深刻地诠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特性:“一辈子做教师”是信念,“一辈子学做教师”是基于信念的学习行动。正是本着为师的坚定信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于漪先生从“草根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令人敬仰的“人民教育家”。

早先知道于漪先生,是在我的导师李秉德先生于1994 年开设的“教学论专题”课上。李秉德先生主张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不能只有“一般教学的专业理论”而没有“学科教学的经历与背景”,教育研究者“除了掌握教育知识外,还要尽可能掌握一门专业学科”。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李秉德先生从事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系统研究了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版和发表了诸多语文教学的书籍与文章,还担任过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李秉德先生在课堂上为学生详细介绍和分析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其中既提到了于漪、李吉林、魏书生等诸位先生,也谈到了兰州本地的特级教师李景兰、谢瑞等。他也建议学生能阅读和研究这些在语文教学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的经验与思想。从那时开始,我知道并记住了于漪先生。

2019 年,于漪先生被授予“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基础教育教师。从此,她既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人物,也成为教师心中的旗帜榜样。我因为专业和工作需要,零星阅读和学习过于漪先生的著作与文章,也阅读过关于于漪先生的宣传报道,以及各种媒体的专访对话,对于漪先生的实践创新、独立思想、教育情怀、鲜明立场、激情正气有着深刻印象。2022 年6 月,《教师发展研究》杂志主编田军策划了“师说”栏目的年度系列访谈,计划对于漪先生进行专访,并邀请我负责这一任务。我欣然应允,因为这不仅是我心中的愿望,更为重要的是,于漪先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杰出代表,她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是集实践、理论、思想、情义于一体的,一定有许多诠释教师发展内在密码的宝藏和财富,值得深入学习和挖掘。

关于于漪先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方法、思想的宣传报道、专题访谈和推介研究有很多,我们对于漪先生的访谈该如何设计和进行?我们确定了教育专业的视角,基于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请于漪先生给全国教师指点迷津,启思明智。为了使这次访谈体现出更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我较为系统地研读了于漪先生的书籍和文章,最后拟定了10个问题,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教师“教非所学”与“学科知识欠缺”困扰的破解、教师学科素养与气质的涵养、“学科育人”思想的落实、学生主体成长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教学反思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精进、公开课如何有效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如何平衡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关系、青年教师如何得到有效培养、如何构建中国现代教师学。于漪先生对这些问题予以高度认同,也欣然答应接受我们的访谈。

受疫情影响,2022 年12 月14 日上午,我们以在线方式对于漪先生进行访谈。整整3 个小时,于漪先生没有停歇,用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思想智慧,对访谈的10 个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有理有据、一气呵成,既有独到独特的观念认识,又有实际具体的路径策略。与其说这次活动是对于漪先生的在线访谈,不如说是于漪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盛宴,让我们接受了一次教育情怀、教育精神、教育使命和教师专业的洗礼;与其说这次活动是我们就中国教师发展的现实问题向于漪先生“荒原问道”,不如说是于漪先生给我们生动展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示范:93 岁的高寿,身心健康,思维活跃,对教育依然充满感情、热情和激情,更有基于丰富经验的独立、独到和独特的思想,这就是教师发展的真实样本与样板。

访谈后的文字整理工作既是一个用心体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不断被启发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心真切感知教育家风范的过程。我一遍一遍地听访谈录音和看访谈笔记,查对注释访谈内容,既忠实保持原貌,又进行必要的逻辑加工,终于完成了三万多字的访谈文稿。该内容经于漪先生亲自审定后,我以“教师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及其破解之道——专访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为题在《教师发展研究》杂志2022 年第4 期上发表,获得了近两万的阅读点击量。回顾整个访谈过程,于漪先生对问题的知行策略让我受益无穷,其中一些鲜明的光辉点更让我印象深刻,始终萦绕在脑海和心头,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于漪先生“大先生”的专业境界与精神气象。我在此记述要义,希望能与更多教育同仁分享。

一、 家国情怀:“人民教育家”的人民立场

在中国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授予称号的“人民教育家”。

“人民教育家”是指心系人民的教育家,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家,关心人民疾苦的教育家,将人民幸福、国家昌运、民族复兴与教育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教育家。“人民”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家的思想话语表达中,更体现在他们身体力行的实践探索里。访谈于漪先生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完全超越了对语文学科的精耕细作,以及自己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从人民、国家与民族的层面认识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价值,这样的认识充满大气、正气和精神气。于漪先生基于“一辈子”的“学”与“做”所形成的丰富的职业情感、价值和信念,不仅表现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品质,更清晰地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意识。

在访谈中,于漪先生明确地提出,“为谁培养人”既是中国教育的基本命题,更是中国教师的时代之问、国家之问、人民之问。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红色江山永固不衰。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民立场,于漪先生进一步指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就是选择了与国家休戚与共、血肉相连;教师职业的神圣在于“一肩担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担着祖国的未来”。也就是说,教师把学生与国家、现在与未来关联起来,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于漪先生说,自己不断努力追求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格”就是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嘱托。

于漪先生就是这样将教育与国家和人民高度关联在一起,进而理解和践行教师的职业价值。在于漪先生看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国家把自己的未来交给教师,这既是对教师的无限期望,也是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教师每天上课,看似平常事,却连接着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教师的手里掌握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应当是教师正气凛然、自强不息、情怀博大的雄厚底气,能激发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使其产生对教师职业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和尊严感。

人民立场和家国情怀,使于漪先生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如今,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崇高目标,需要更多于漪先生这样的教师,做到心里有人民,胸中有国家,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将自己的工作置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大业中,将学生培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样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家国财富。

二、 学科育人: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学科育人”既是于漪先生重要的思想智慧与实践财富,也是她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早在1978 年,于漪先生首次提出“教文育人”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1995 年,于漪先生又发表《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一文,提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1]。基于此,她推动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被写入2001 年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成为21 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当代语文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于漪先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充分依据语文学科特性,挖掘语文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学科主渠道和课堂主阵地,让每堂课都将“教”与“育”、“文”与“人”融为一体,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具有育人功能。

在于漪先生“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与思想体系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为谁培养人”始终既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终极问题。于漪先生坚信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分”,这也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坚守的教育根本和恪守的教育初心。为此,于漪先生在访谈中建议教师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必须要清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即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中国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心、向往心和自豪心,是对中国文化、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中国人民产生敬意的精神支柱、情感依恋和价值体认,是烙刻在中华儿女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上的“中国印”。“中国心”不是保守之心,而是具有现代视野和世界目光。尤其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战略中,教师要既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吸纳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用现代知识、技术培育具有新时代能力和品性的人。

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是每位教师身体力行的重大责任。于漪先生建议,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自己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此基础上,把学科教学放在教育本质的大格局中,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背景中,结合各学科的教学特性,为学生培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志向、道德情操、健康人格的根,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成为有浓浓爱国情、坚定爱国志、切实爱国行的现代公民。

三、 学生至上:教师发展的“青春密码”

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共生。教师对学生具有深厚的情感和正确的观念,这是所有优秀教师非常底层的专业品质。作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先生,坚信“以生为本”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从这个信念出发,她提出了明确而独特的学生观。

第一,学生就是教师的天下。教师的生命是通过学生来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好教师就是能把学生越教越聪明,越教越有求知欲,越教越能“将”教师的“军”,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也才能使教师品尝到教育学生的幸福。所以,教师对学生要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第二,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于漪先生认为,学生是“可变的X”。她心中理想的课堂教学中,“不只教师是一个‘发光体’,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在于漪先生看来,“发光体”的学生具有两点特性:一是他们本来都有自身的光芒;二是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点灯人,能使学生发光。为此,于漪先生转换课堂教学结构,将“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改革为网络式、辐射性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学,创设师生和谐交融的课堂佳境。课堂上出现知识、思想、情感、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交流的网络,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处于合作、探究和个性化学习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者为师”,教师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显在的光”变得更明亮,让学生“潜在的光”发散出来,让每个学生的生命之光变得更耀眼。

第三,学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资源和力量。于漪先生认为,课堂教学的改进,其实就是重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和地位,重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这样的重构与重建,不仅是对学生的“解放”,还是教师自身角色地位的转变。学生不再只是教师教的对象,而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资源和力量。因此,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习,学生也在推动教师进步,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尝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甜头。

第四,教师的第一本领是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在于漪先生的观念中,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负责,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落后掉队。为此,她提出教师的第一本领是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建设与学生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生活交流和智慧交流的通道,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她也建议教师必须确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如果教师能把握好,闪光点就会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对于那种对学生以分数贴标签、以分数论成败,进而抹杀学生成长个性和优势的做法,于漪先生予以严肃、严厉的批评。

四、 思想智慧:诠释基于研究的教育创造特质

于漪先生既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又是仰望星空的探路者。她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提出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于漪先生的教育生涯既是守正创新的过程,也是积极反思和学习的过程,更是勤奋研究的过程。于漪先生已撰写了 600 余万字的教育著述,主要有《我和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谈艺录》、《于漪文集》(6 卷)、《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 卷)、《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的姿态》、《语文的尊严》、《于漪知行录》、《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于漪全集》(8 卷)等,先后主讲了2000 多节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 多节被公认为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标志性课例。

这些著述和课例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精神财富,也是于漪先生源于现实思考而贡献出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于漪先生集实践、经验、方法、思想和理论于一体的专业研究,不仅显示了教育的实践创新特征,还诠释了教育在理念、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特质。

在于漪先生看来,教育教学研究不是专门研究者的“专利品”,广大教师也有研究教育教学的优势,要有信心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她在访谈中提出,教育教学研究不外乎三个层面:上位是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中位是教育教学方式和策略,下位是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所有层面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学实践。于漪先生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边实践边研究边反思,再上升到理性层面来探讨,实现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的共同推进和相互印证。这样的研究和思想既体现了理论的实践自觉,也体现了实践的理论自觉,让她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让我们感受到能做、能说、能写、能传播的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研究逻辑,于漪先生主张研究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即教师的实践就是研究,研究就在实践中。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智慧,是基于实践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的结果。今天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还会成为教师发展成熟的标志。但是现实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处理好研究与实践的关系,也存在着为研究而研究的问题。对此,于漪先生提出几条中肯又现实的建议。第一,要扫除心理障碍。克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是两回事、教学研究高不可攀的观念,其实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难解难分。真正的教学研究就体现在深入备课、踏实教学、增强育人本领的过程中,如备课本身就是在研究教学对象、研究文本和研究教师自我。第二,要研究自己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教育教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所以一定要明确自己究竟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有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教育教学研究毕竟是探究教育科学知识的活动,要讲究最基本的规范,借助最基本的方法。

五、 教育自信:创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

于漪先生多次语重心长地表达过自己的一个梦想,就是要创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为此,她提出了“教育自信”的命题:中国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和话语体系,要有自己的理论,并在世界教育发展中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于漪先生认为,教书育人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中国特色教育学应该研究的重大问题。今天,中国的教育理应树立起自信。虽然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一系列原创的思想理论,也有很多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但依然缺少本国系统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思想的提炼总结,在国际教育学科与专业方面的话语权明显不足。于漪先生进一步指出,一百多年来,我们更多迎合西方的思想,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话语总是立不起来;许多时候,我们一开口谈论教育就是世界的、外国的,好像中国永远是思想的矮子,永远是学徒身份。这种跟着别人后面走、永远不能超越的状况一定要有彻底的改观。

中国既有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又有庞大复杂的教育体系,更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理应有自己的教育创新与教育理论,能为世界贡献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教育思想、智慧和方案。属于中国人自信的本土教育学,既根植于中国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实际和中国教育问题,又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目标。于漪先生认为,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化需求和实践中诞生的,“中国本土的教育学”不在一部分人书斋式的纸上谈兵里,而是蕴含在每名教师巨大的实践能量中,潜藏在每名教师自觉自信的教育生命中。每名教师所彰显出来的中国人的骨气、底气、才气、勇气、志气,是创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的坚实基础。

于漪先生坚信,中国教育的自信和“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来自广大教师的责任情怀,来自广大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自广大教师基于实践的反思和研究。教师虽然不是直接的理论建设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解决自己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这个过程的研究才具有中国土壤的气息和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转化,用自己的教育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教育实践,用中国的教育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理论,这样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六、 教师教育: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学问

教师教育也是于漪先生教育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漪先生曾有十多年师范教育的直接经历,为上海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她在中学语文教学历程中首创师徒带教模式,通过多种方式亲自带教青年教师,形成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于漪先生退休后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教师教育上,不仅担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培养基地、上海市语文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主持人,还同时担任多所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担当起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的重任。

于漪先生更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亲身示范,为中国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鲜活真实的样本和样板。在近70 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站在教育教学一线,因此最理解教师的需求。她深切体会到,一线教师最辛苦,最需要热情关怀和激励支持。正是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对教师的理解,于漪先生明确地提出,教师成长有自身规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专门的学问。她呼吁要构建中国现代教师学,把中国的教师教育问题弄清楚。为此,于漪先生早在1986 年创立了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1999 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出版了《现代教师学概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2001 年,该著作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教材,以于漪先生为主编,并重新出版。[2]

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现代教师学,于漪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国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成就巨大,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学历都有较大变化与提升,也培养了众多忠于职守的优秀教师。但是,中国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缺憾与缺陷。中国现代教师学的构建,要解决好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问题:一是要十分注重引导教师对中国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做根本性思考,要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坚定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宏伟志向,以此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行为的指南,以出色的教学实践回答好“立德树人”的问题;二是要注重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民族性和特色化。中国既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数量最多的教师队伍,也有自己的教师教育体系,更有非常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文化,这是构建中国现代教师学的根和魂。

于漪先生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继承。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丢失传统就意味着割断了民族的精神命脉。所以,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把传统教育思想和文化精华的学习传承这块短板补上。中国现代教师教育既要高度关注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各种优秀成果,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师范传统作为底色,为培育更多优秀的中国教师作出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大先生于漪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做“大先生”,让人格魅力成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大先生》剧本分析
“大先生”
“伟大”与“渺小”
让“大先生”走进“小时代”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