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探析

2023-03-11柴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语文教学

柴勇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素养导向”下的“六大任务群”,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发展型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凸显思辨的价值,将教学训练点集中性指向理性思维状态下的阅读与表达。文章从目标定位、内容研制、架构组织和实施评价四个维度,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呈现和落实,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思辨意识;任务群;语文教学;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一、基于教学实践,厘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目标

(一)紧扣思维特质,对应课程目标

顾名思义,这一任务群的核心定位在于“思辨”,即促进学生基于理性层面下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思维能力”维度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新课标所设定的“总目标”有着贯通式联系,主要包含四个层面:首先是方法层面,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对比辨析的方法、概括提炼的方法、顺势推理的方法;其次是能力层面,即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和资源,做出辩证性、全面性思考,并敢于承担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是习惯性地思考、探索,并养成勤于思考的意识;最后是思维的精神品质,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并将崇尚真知作为落实思维辨析任务的重要品质。

(二)明确思辨本质,把握设计维度

基于上述四个维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可以从阅读、探究和表达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

1.积极传授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教师不能以机械灌输信息的方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需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取感性经验,最终在探究性的活动中自主提炼方法,关注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基于合理化的逻辑层面开展思考和研讨。

2.切实提升核心思辨性读写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生长离不开高质量的思维介入。思辨性的能力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猜测、印证、推理、辨析、批判等意识的形成,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评判,推动学生内在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

3.逐步养成积极善问的习惯意识。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原生态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对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社会事件,保持积极、密切的关注。因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问、积极反思的习惯,共同探究内在哲理,最终获取全方位的感知与经验。

4.重点聚焦、历练基于实证的理性态度。思辨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基于事实,凭空臆想不应该囊括其中,只有辩证地利用手中已经掌握的信息,才能做出自己合理的判断。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始终以平等的方式、批判的视角,对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对他人的言论进行辨析,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促进学段衔接,展现进阶特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列在不同的学段,要与新课标所设定的不同学段目标有机融合,以展现训练主线的共同指向性和鲜明的进阶性。厘清了这些,教师就可以尝试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核心维度入手,为不同学段下的目标定位。

比如,从阅读的层面来看,第一学段以关注相似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为重要目标,以此历练学生关注力和观察意识;第二学段要聚焦于具体的事实及相关观点,以典型的案例丰富学生理性思辨的策略和方法;第三学段要善于分析观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解构文本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促进学生思辨意识的高效发展。从表达的维度来看,第一学段重在鼓励学生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求知动力,从小养成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说真话、说实话的品质;第二学段提出了能够利用有效材料加以表达,从而逐步学会有依据、有顺序地表达,避免随心所欲、不负责任地胡乱表达;而到了第三学段,则要将思辨性表达的重点升级到“有条理”层面上,强化学生表达思维的深入、有序,继而形成基本的评判意识。

二、对照课标理念,剖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内容

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为两类: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其中,适合开展思辨性阅读的素材,以故事性文本为主,重在了解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及人物言行的内在根源;而思辨性表达,则需要充分借助生活背景,重点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讨论展现出来的问题,学会有根据、有顺序地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资源丰富、空间广阔,应该融合鲜活的情境、具体的内容,构建一张联系紧密的任务网,旨在通过探究的方式深入文本之中,将更充分的自主性和广阔的认知性空间交还给学生。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不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应该相机设置不同的主题。以第二和第三学段为例,其中第二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探究自然奥秘、探寻生活智慧、开启奇思妙想等不同的主题,这些主题都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第三学段包含的主题有畅谈社会公德、感受祖国语言、探寻科学之光等,具有鲜明的思维挑战性。

从纵向发展的视角来看,三个学段的任务主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紧密性,呈现出鲜明的螺旋上升状态。从第一学段与生活紧密关联,到第二学段的自然现象,继而到第三学段的语言现象,都具有巧妙的关联性,同时任务的内容选择,要呈现出多维的开放性,为学生打开多种可能趋向,以提供更加广阔的认知性空间,这对学生主题化学习而言,能够形成更加聚焦、更加深入的学习质态。

三、把握课程特质,组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

任务群的原始本質,需要以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作为支撑。教师在设计任务、构建任务群时,应该基于学生本位,从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出发,整体上把握任务设计的形式,并巧妙关联和综合各方面资源,调配多维化策略和工具,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以推动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双向提升。

(一)确立目标,明确任务群的活动要求

首先,教师要明确具体的要求,通过提问的方式,增强活动的活跃性,激活学生思维;其次,要以理性的思维为推手,引领学生逐步向着文本的深处迈进,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后,要以具体的任务为推动,让学生活跃起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例,编者在这个单元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紧扣主要人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很明显,作为第二学段的叙事性文本,这篇课文所展现出来的故事内容、结构层次、文本人物,与其他的课文比较起来更为复杂。整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合而成,依照课文的顺序分别为:“谈论指向”“心中困惑”“目睹不公”。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方式开展探究。可见,教师以具体要求作为任务群设置的导向,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从一开始的理解吸收维度,升格成为探究性活动层面,为学生思辨性阅读开辟道路、创设平台。

(二)联系学情,明确任务群的活动策略

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设置,教师就需要根据具体的内容,选择最为契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体裁样式,可以匹配不同的策略,以推动思辨性阅读素养的发展。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民间故事”单元为例,教学《牛郎织女》时,很多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个角色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想法与王母娘娘完全对立。如王母娘娘无情地拆散了牛郎织女,大部分学生都不赞同王母娘娘的这一做法,有的甚至义愤填膺,对王母娘娘深恶痛绝,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站在天庭和王母娘娘的角度审视,他们认为牛郎和织女的做法,原本就违反了天庭的规章制度,王母娘娘作为天庭的管理者,当然要秉公执法。面对如此鲜明的认知冲突,教师无论是站在哪一方,都是对教学动态性资源的浪费,最终丧失了搭建历练学生思辨性阅读的整体性框架的机会。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相机渗透相关的策略支撑,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架设辩论的平台,组织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蛛丝马迹,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重新阅读课文和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一个客观的被动接受者,而转变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寻者,从而对王母娘娘这一行为的认知逐步从表面走向深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文本中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思辨的工具和平台,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走进课文、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了与文本的多维、深入对话,让学生从思辨的状态逐步向着文本的深处迈进。

四、基于不同维度,实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评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需要围绕学生的思维力展开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师还要依托对应的课堂教学标准,聚焦具体的思维策略,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两个维度,巧妙而多维地实施评价和反思。

首先,过程性评价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状态中,尤其是要关注每名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思维形态。教师需要紧扣核心目标,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及时评价和调整,以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趋向文本的价值体验。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为例,核心目标是要学生学会简要复述。教师在组织学生以第一件事情“调查民情”为载体开展训练时,学生就暴露出两个问题:其一,重要信息遗漏,导致简要复述时,并不能完整地将西门豹与老大爷之间的对话信息全面地提取出来;其二,语言过于啰唆,事无巨细地将所有的信息资源呈现出来。教师构建任务群推动学生训练时,通过过程性评价发现这样的问题之后,就需要紧扣“简要复述”这一核心目标,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点评,以不断推动和发展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与学生一起对照目标,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相机解构导致这一学习质态的内在根源,继而从文本内容入手,逐步辨析哪些内容是重要内容,不能删除,而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可以删减或者合并。由此所开展的过程性评价,不仅洞察了学生内在的认知状态,还通过调整,为学生开辟构建出更加鲜明的任务群,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终结性评价则是侧重于学生完成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紧扣学生最终所取得的成果展开的评价。这种评价要以学生最终所呈现的学习产品为抓手。既能体现教学的核心目标,又能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原始经验形成鲜明的生长质态。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习作单元,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有序表达”。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个单元中《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关注作者在描写游记时“移步换景”的特点,组织学生设计一系列的任务,重在了解不同景点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玩路线,洞察作者的内心感受,而这一系列任务,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则是基于这样的情境和任务: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会如何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这篇习作,为前往的游客介绍双龙洞呢?导游词的书写不仅需要学生从理解性的角度,把握不同景点的特点,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游玩的路线。因此,每名学生写一份简要的导游词,就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这一任务是学生在原始认知经验上的一次升华,同时又巧妙地对应单元语文要素和本篇课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教师可借助自己收集的资料,与课文内容进行融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价值体验。鉴于此,教师可从其路线规划、言语内容和资料融入等不同的维度,对任务群的实施和落实展开评价,助力学生语言表达素养的全面提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六大核心任务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思维、重阅读、重表达,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篇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效能,基于新课标所倡导的真实任务、鲜活情境和典型实践等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建构联系紧密的任务群,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清萍.借思辨之石,攻思维之玉——思辨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J].新教师,2020(3):35-36.

[2]陈燕莹.探究小学高段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黑河教育,2021(9):54-55.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语文教学
阅读课探微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体察文言语气,感知语言魅力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